——水利部长江委支撑保障白格堰塞湖处置全景回眸
“心里悬着的石头终于落地了。”鏖战了10多天的水利部长江委前后方的同志们长长舒了口气。
实时传来的画面显示,从白格堰塞体奔泻而下的湖水,先细流再激剧最终归于平静,顺利东流。据统计,无一人因之伤亡。
现场查勘
再战白格
展开全文
无论是在有记录的资料中,还是在长江委老一辈专家们的记忆中,大规模堰塞湖发生在长江干流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危情又现,消息迅速由长江委上报至水利部。
与此同时,接到报告1个小时内,长江委会商室,委各相关部门、各专业负责人到齐,由主任马建华主持的专题会商会召开,一个月内第四次启动堰塞湖处置应对机制。
23天前,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交界处,山体滑坡造成金沙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17天前,西藏自治区林芝市米林县,山体滑坡造成雅鲁藏布江断流并形成堰塞湖;5天前,雅鲁藏布江原山体滑坡点再次滑坡堵江。当时经过实地踏勘研判,前三次堰塞湖危机均通过自然泄流险情得以解除。这第四次危机,老天还会眷顾吗?
经过初步分析,答案渐趋明朗: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是此次堰塞湖处置“耳聪目明”,不必因常规水文监测手段尚未覆盖险发区域而着急上火——上次处置过程中设立的堰塞湖入库和坝前水位站已迅速恢复,坝下叶巴滩至石鼓一线的长江委所属水文站已进入应急临战状态,迅速建立起来的水文应急测报机制将继续派上大用场,为决策提供最关键的研判依据。
上游湖水不断憋高,肉眼都看得出“噌噌”往上涨的劲头,快的时候前一刻水还在脚下,一炷香的工夫,就能没过膝盖。下游则直接威胁藏川滇的一串沿江城镇及金沙江中下游梯级水库安全。这样的能量如果不加束缚等待自然泄流,其溃坝流量将超万年一遇,摧毁几十层高的建筑物,就如同撕裂一张薄纸,由此带来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更是不可估量……
洪水中的奔子栏水文站站房张云/摄
计将安出
白格的险情,上下游沿江群众的生命安危,牵动了中南海。
长江委按照水利部安排部署迅速响应,派出副主任胡甲均带领王俊、杨启贵、黄奇、石裕等专家参加部际联合工作组,紧急赶赴现场指导应急处置,迅速组成水文应急监测工作组开赴沿江一线布“哨”。后方也是日夜鏖战,根据前方情况持续滚动会商,进行洪水风险动态分析演算。
水利专家开展防洪风险分析演算
运用什么方式实施人工干预?必须在2天内作出决定。人工干预处置堰塞湖说难,也不难。在这方面,长江委的技术实力和应对经验在国内居于首位,在国际上也声名斐然,有一套经过无数硬仗考验和印证、日臻成熟的打法。
可选择的招儿是有数的:无非开槽、爆破、水冲三种,但最终选用哪一种,往往与堰塞体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现场位于海拔近3000米的地区,要想进去须翻越崇山峻岭,从离得最近的村算起,也要翻过三道山梁,穿过层层叠叠的原始森林步行5小时才能到达。这还不算最难的,更要命的是20多天内连续大规模滑坡了两次的山体极不稳定,即便是再权威的专家,恐怕也难以断定附近的山头会不会再垮。什么手段,才能动静又小又有效呢?
会商研判
此时,从武汉沿江上溯3000多公里的堰塞湖现场,金沙江像人被卡住脖子一样奄奄一息,完全没有了平时汹涌澎湃的气势,上游水体能量急速积聚,下游几乎没有半点水渗出。
晚上11点的江城已经沉睡,这些长江委的技术精英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出大楼时,深吸一口临近初冬的空气,不禁打一个寒战,掩不住的倦意得以稍释,浑身似乎轻松了不少。
武汉和白格,同一弯明月期待见证,硬仗前夕送出的这只“锦囊”里头究竟写了什么?
科学泄流
方案最核心的两个方面很明确:工程措施方面,建议采取“开挖引流槽”的方式人工干预处置堰塞湖;同时建议配合采取两条非工程措施,一是堰塞湖上下游淹没区人员迅速转移避险,二是提前调度水库,腾出库容接纳溃坝洪水。更细一步看,其中包括开挖5米、10米、15米三个降低堰塞体高程工程方案和三期溃坝洪水风险分析成果。
6日,方案得到水利部和前方指挥部批准。
也许有人会说:无非就是“挖条槽”嘛!殊不知平地上挖条槽也许容易,但要在堰塞体上开挖,却面临诸多难题:渠线如何选择,挖多少,挖的效果怎样,都是难以决定的事,必须进行科学的研究、设计和施工。
找一个利于开挖的薄弱面,并充分利用水流自身的力量冲刷实现减小下游灾害的目的,至关重要。开渠时,让渠线避开右岸滑坡体,在左岸附近开挖,充分利用左岸自然硬边界控制洪水有约束地下泄,达到既不突溃、又能尽快下泄湖水的目标,减少突溃风险,实现“保左刷右、溯源冲刷”。
组织专家推定堰塞湖下游各站水位流量关系,分析金沙江“11.3”白格堰塞湖水文基本资料成果杨杰/摄
12日10点50分,水面达到引流槽进口高程后开始全程过流。
12日18点,引流槽实测流量2.5立方米每秒。
不少人开始疑惑:怎么过流了还下泄如此缓慢,而且上游水位还在上涨?在现场的长江设计院副院长、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杨启贵形象地解释:之所以叫引流槽,先要“引”,就像用剪刀在布片上剪开一个小口,然后不用费太大劲,就能将布整个撕开。所以,过流后水位还要经历一个上涨过程是必然的,也是必需的,一来因为一开始上游来水量还大于过流量,二来最终冲开就是要靠积累一定的水头,才能利用水流能量持续冲刷过流断面,将堰塞体“撕”开“铲”深,加大过流能力。
12日那一晚,现场所有人都没有睡。“仿佛等待婴儿出生一般,期待、焦虑、紧张都有。”
13日一早,过水断面实测流量有明显加大迹象,7点50分达63.1立方米每秒;下午1点45分,出入库流量平衡,堰塞湖水位达2956.40米高程后转降,过流量则按预期中的开始陡然攀升。至下午6点,堰塞体溃决,泄流流量达到3.1万立方米每秒的峰值后陡落;14日8点堰塞湖水位基本复原。
在焦急的等待中,引流槽终于达到预计效果,泄流成功!
金沙水拍,流贯长龙,荡气回肠。从现场到武汉,再到北京,看到无人机俯拍的实时画面,所有前后方的参与者平静地注视着。
决战接力
堰塞体成功泄流,只是这场战役至为关键的初胜。能否将泄出的万年一遇洪水平稳送出去,才是衡量决战是否全胜的终极标准。
在前述方案基础上,长江委经过先后16次滚动会商,根据险情发展和工程措施降低堰塞体过水高程进展情况,分堰塞体溃决前和溃决后两阶段四步走实施了腾库。
堰塞体溃决前,连发4道调度令,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则,调度金沙江中游梯级水库累计腾出13亿立方米库容,分析苏洼龙电站上游围堰的堰前最高水位及可能存在的风险,协调电站业主提前实施主动破堰迎洪。
堰塞体溃决后,继续密切监视溃坝洪水演进,动态优化调整调度方案,再发2道调度令,全力保障安全。与此同时,向藏川滇发出紧急通知,对监测预警、人员安全、工程安全、调度指令落实、信息报送等提出明确要求。
水文沿线监测的数据显示:经河道槽蓄坦化作用后,白格溃坝洪水洪峰次第衰减,至叶巴滩超万年一遇,奔子栏超万年一遇,至塔城衰减为千年一遇,行进到石鼓时已成“强弩之末”,最后平稳进入梨园水库有序泄放,金沙江中游各梯级水库平安渡险。
今天,回眸再战白格的全过程,水利人接力奋战的一幕幕再次浮现。
8日夜,长江委派出的专家组五名成员跟随叶建春副部长,在踏勘堰塞湖现场后,乘坐冲锋艇返回江达,在漆黑一片、凛冽刺骨的江风中航行两个多小时,江水溅进艇中即刻就成冰碴,下船时生生冻得感觉不到腿的存在;之后几天又数度登上危情四伏的堰塞体,头顶滑坡体雷达警报数度拉响,暂避后继续如常工作。刚过60岁即将离任的长江委水文局局长王俊主动请缨赶赴前线,尽管高原反应强烈,仍然始终坚持在最前线,研判水情直到堰塞湖告捷的时刻,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一线,在退休前最后一刻书写了一名水文领军人大写的忠诚。
连夜调试水文应急监测设备张斌/摄
水文应急监测郭建/摄
设立堰塞湖临时水尺
现场调试设备张斌/摄
电脑前、分析室里,武汉解放大道1863号大院长江委会商室的灯光从未熄灭,前方实时数据一拨拨更新,后方长江委组织防办、水文局、设计院、长科院共百余名技术人员作出的分析结果和决策建议也一次次实时更新,布满血丝的眼眸中,专注认真的目光此刻最动人!
巴塘水文站铺设自记水位设备管线彭绪超/摄
设立金沙江沿线临时水尺
危险就在脚下,坚定却在心里。正是这种种伟大精神汇聚成的强大力量,使他们最终不辱使命,用血汗浇灌了忠诚之花,书写了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的新时代伟大篇章。
在零下12摄氏度的雪地里为汽车安装防滑链杨安胜/摄
还有许许多多的故事,无法一一叙述;还有许许多多的精神,无法一一表达。但,这一切,我们将一一铭记,永远感动。
白格作证,参与白格处置支撑保障的所有勇士,无愧于党,无愧于国家,无愧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