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北 协作区 下学 安徽省 联考

安徽省示范高中皖北协作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4 17:57:03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早期中国(秦汉以前)是“一元”还是“多元”,是否存在“一体”,是一个宏大话题。“元”本义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本原;“体”本义为肢体,引申为一般事物之体。因此,“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早期中国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是否存在“一体”,是早期中国是否为一个文化实体的问题。

古史传说中的中华先民,远以伏羲、女娲为祖,近以轩辕黄帝为宗,基本属于“一元”“一体”“一统”。早在1987年,严文明就提出中国史前文化既有统一性又有多样性,形成了一个“重瓣花朵式”格局,成为统一的多民族的现代中国的史前基础。其实,1986年张光直还提出,公元前4000年以后中国各地文化相互交流而形成了一个史前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重瓣花朵式”格局和“中国相互作用圈”都是中华民族早期文化“一体”格局的形象表达,但两人的观点有一定区别:张光直“中国相互作用圈”中的各文化互相“平等”,中原或黄河中游并无特殊地位;而严文明的“重瓣花朵式”格局有主有次,“花心”就是中原文化,“重瓣”就是与中原分层联系的周围文化。而“多元”说则值得商榷,现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民族或中华文化的根本不见得是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够被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观念以及文化基因,而非易变的物质文化。根据考古发现,我们能够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这些思想观念统合形成了“一元”的“敬天法祖”信仰,又被分解为整体思维、天人合一、诚信仁爱、和合大同等文化基因。这类观念信仰或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将自身置于天地宇宙古往今来的适当位置,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着意于修积德慧,而非个人至上、物欲至上。

这样一个萌芽于8000年前、形成于6000年前的超稳定的“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后世则发展为“文化上的中国”。“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在分裂时向往统一、统一时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一定程度上和“中华文明”具有对等性。

“文化上的中国”或“中华文明”有其独特性。埃及自5000年前开始,文化高度统一,但缺乏分支文化系统,法老对尼罗河广大地区拥有广幅王权或者大王权,可称“埃及文明”模式。“埃及文明”本质上就是“一体”或“一统”程度很高的文明模式,但因缺乏分支文化系统和社会子模式的多样性而少了许多变通而长存的可能性。只有“一元多支一体”格局的“文化上的中国”或者中华文明,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这个“一元多支一体”格局和文献记载的周朝时期圈层结构的“微服制”天下格局吻合,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或“天下文明”模式,从根本上与中国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有关。“相对独立”既决定了早期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一体”性,也决定了其“开放性”,使其有机会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广大多样”既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也使中国文化具有“多支”系统,拥有变革的多种可能性,决定了中华文明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展开全文

材料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发展历程。

在这个进程中,为什么中华文明能源远流长?学者们认为,“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是中华文明“可久可大”的根本保障。

“‘大一统’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不仅是一个政体概念,还是一个政道概念。在政权上定于一,才有所谓‘中国’。在文明上合为一,才有所谓‘中华文明’。”李勇刚认为,正是基于“大一统”传统,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个让人叹为观止的超大规模共同体,中国人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天下观念,成为今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心理基础。

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血缘上互相融合,铸造了、维系了、巩固着中华民族“一元多支一体”的基本格局。叶小文认为,无论如何交错杂居、颠沛流离、终会融合成为“一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把“一元”的圆心固守住,把包容的多样性半径尽量拉长,就能画出最大同心圆,永固中华儿女大团结。

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

哲学家冯友兰在西南联大纪念碑碑文里曾写道:“盖并世列强,虽新而不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亦新亦旧,斯所谓‘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者也。”

李勇刚解释道,所谓“亘古亘今,亦新亦旧”,就是说中华文明有变有常,新旧相续,既不是停滞,也不是断裂,而是在变动不居中延续自身文明的主体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王震中认为,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研究,对于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独特的精神标识,对于从文明源头汲取文化自信之力量,对于当代文化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摘编自俞海萍《从中华文明探源中汲取复兴伟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一元”还是“多元”,实际是早期中国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了“一元”的共识,确认了早期中国是一个文化实体。

B.严文明认为中国史前文化呈现“重瓣花朵式”格局,其“花心”指中原文化,“重瓣”指与中原分层联系的周围文化,主次分明,兼具统一性和多样性。

C.“元”意为肇始、本原,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核心思想观念,形成了“一元”的信仰和文化基因。

D.“大一统”在政治上定于一,形成了“中国”认同,在文明上合为一,形成了“中华文明”认知,成为今天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心理基础。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重瓣花朵式”文化格局与“中国相互作用圈”理论同中有异,主要分歧是如何看待中原文化或黄河中游文化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B.“文化上的中国”是“政治上的中国”维护统一的重要基础,与“中华文明”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对等性。

C.“埃及文明”比其他文明的“一体”程度更高,但因缺乏分支文化系统和社会子模式的多样性而无法获得长存。

D.我们对中华文明源头阶段的精神特质和发展形态的研究,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3.下列历史事实,不能体现中华文明“多支一体”格局的一项是( )(3分)

A.魏晋南北朝时期,儒教、佛教和道教文化不断冲突,并逐渐融合。

B.唐五代宋元时期,北方的羌族、契丹族、女真族和蒙古族不断与汉人融合。

C.西汉时期,张骞多次出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与西域各国通好。

D.近年,我国四川省三星堆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龙造型的器物。

4.材料一中说中华文明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请分析其“超稳定”的原因。(4分)

5.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深化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两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述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周秉昆与别的青年不同之处在于,因为曾有一个时期他经常听哥哥姐姐一起分析和讨论小说中的人物,深受影响,不知不觉便也养成了对自己的言行认真分析的习惯。也可以说,文学间接给予了他那么一种后天禀赋,一种从未为人所知的能力。

那一天,他站在胡同口的高处,转身望着曲里拐弯的小道,对自己进行了一番比以往都认真而严肃的分析。他不再觉得好玩,而是感到了羞耻。当郑母向他伸手要钱时,他内心里除了理解,其实也生出了几分鄙视。他认为那老妪应该因自己的言行而感到羞耻,并奇怪她何以丝毫没有感到。在对自己进行了一番分析后,方知自己才是最应该感到羞耻的一个人。

望着被污雪覆盖的小道两旁原始人洞穴般的土坯房,他心中生出了一种极大的忧伤。如果逐一敲开那些歪斜破朽的门,家家户户也许都有一本苦经吧?人们每一天的日子其实就是别无他法地念着苦经,还绝不许念出声来。那一天,这光字片的青年补上了一堂他对社会的认识课——民间的种种无奈、无助,原来并不在被他和春燕形容为“脏街组合部落”的光字片!

那时周秉昆内心里空空荡荡的,然而并不是虚无的状态,他觉得有种类似块根的东西在内心深处开始发芽。

秉昆在“上坎”的坡路上遇见了肖国庆、孙赶超等五名木材加工厂的青年工友,都是抬大木或出料的苦力工。他们很亲热地围住他,问他去哪儿了?他说自己到市里去了,闻到了他们口中呼出的酒气。

孙赶超说:“国庆,你不是说一旦碰上了秉昆,要当着他的面把你憋闷在心里的话问个明明白白吗?现在碰上了,不许错过机会,问他!”

另外三人便安静了,和孙赶超一起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俩。

秉昆一时有些神经紧张,他猜不到肖国庆打算问自己什么话,怕他万一问的是一句让自己尴尬的话。他的心情已经很差了,不希望这一天再有让自己不快的事发生。

肖国庆说:“问就问!乘昆你诚实地回答我,你跟哥儿几个谁都没打招呼,神秘地被调走了,是不是因为我那天给了你一拳,还发飙要用木板拍你?”

秉昆听罢不紧张了,搂抱住肖国庆真挚地说:“你这家伙想哪儿去了!我是那么小心眼儿的人吗?”遂将自己被调离木材加工厂的真正原因一五一十相告。

孙赶超又问他,怎么想调走就调成了,而且能走得那么快?肯定有贵人相助嘛。希望他也如实相告,什么时候认识了哪路神仙?

秉昆反问:“都想听?”

大家异口同声回答:“想听!”

同类中若有谁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受到垂爱,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依他们想来,能帮周秉昆那么快调成工作单位的人,肯定是上层人士啊!

秉昆见他们兴趣那么大,自己不讲明摆着会让他们扫兴,只得半违心不违心地从他姐姐与蔡晓光那种难以理解的特殊关系讲了起来。秉昆没讲几句,他们又都兴趣索然不想听了。

周家终究没与上层人士搭上关系,周秉昆终究还是与他们一样的人,只不过由木材加工厂的青年苦力工变成了酱油厂的青年苦力工,这使他们在心理上终究感觉到平衡。人的心理是奥妙无穷的,当受到某类事负面影响开始产生了不平衡之感,却终究还是获得了一种极大的平衡以后,会体验到异乎寻常的愉快。

那时的肖国庆、孙赶超们的心里难以形容地暗自愉快着。他们都知道那不怎么道德,却都拿自己内心里那份儿愉快没办法,所以便都以一种严肃的表情予以掩饰,唯恐流露出来。在周秉昆看来,他们的严肃表情是由于心情凝重,而他们心情凝重是由于对他的深切同情。自家的自己的、别人家的别人的一些事在他内心造成的苦闷,终于突破了一个心垒的豁口,流淌般地倾诉、减压一番之后,秉昆也有几分愉快了。

与他们分手后,秉昆独自往家走时,想起了一位美国作家小说中的一首诗:蓬松卷发好头颅,未因失恋而痛苦。未曾患过百日咳,亦无麻疹起红斑。寻常人生寻常过,有限快乐胜黄金……

他记得姐姐在家中高声朗读时,大家都笑眯眯地看着她。姐姐就有一头漂亮的卷发。

他记得自己当时提了一个问题:美国有没有保尔式的青年革命者?

哥哥说:“在全人类的历史中,不仅仅无产阶级的伟人才是伟人,无产阶级的英雄才是英雄。如果这种前提是成立的,那么我认为马丁·路德·金……”

姐姐大声制止道:“打住!”她从兜里掏出几角钱,朝秉昆一递,板着脸命令:“买冰棍去。”

他当时不得不起身买冰棍去了,所以直到那日他也并不知道马丁·路德·金是何许人也。

由马丁·路德·金,他忽然想起了那首关于百日咳与麻疹的诗的作者是马克·吐温。这使他的小愉快又多了几分。

(选自梁晓声《人世间》,有删改)

文本二:

时代是动态的。要抒写时代本身的变化,非写几个十年不可;因为中国之发展变化并不是在一个十年内一蹴而成的。凡四十年中,前十年与下一个十年不可能不部分重叠,此中有彼,彼中有此。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由人的生存特征来体现的。倘要写出时代特征的演变,则必较多地来写人的命运的沉浮。所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尽量写出文学性的各阶层分析来。

那么,在我这儿,《人世间》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风格。

关于“现实主义”,历来众说纷纭——在我这儿,无非就是客观一些,再客观一些;全面一些,再全面一些;少些个人情绪色彩,多些理性眼光。不客观些,则不可能全面些。而片面的眼光,是现实主义之大忌。

(摘编自梁晓声《“人在现实中应该是怎样的”——关于〈人世间〉的补白》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运用语言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是小说常用的方法,如“什么时候认识了哪路神仙?”反映了孙赶超内心对周秉昆的鄙视。

B.文本一后半部分叙写了周秉昆回忆起与哥哥姐姐相处的情景,照应了开篇对周秉昆行为习惯的介绍,丰富了人物形象。

C.文本一中“保尔式的青年革命者”“无产阶级的伟人”等有关语句印证了文本二“时代的特征主要是由人的生存特征来体现的”的论述。

D.文本一既有严谨的长句,又有活泼的短句,深刻隽永与朴素明净两种风格相互交织,给读者带来别样的阅读感受。

7.下列对文本一中肖国庆、孙赶超们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通过肖国庆、孙赶超们在路上的问话,可以看出他们对周秉昆由木材加工厂调到酱油厂一事充满了好奇。

B.肖国庆认为是自己给了周秉昆一拳,还发飙要用木板拍周秉昆一事使周秉昆产生了离开木材加工厂的想法。

C.肖国庆、孙赶超们在听了周秉昆解释后心里暗自愉快,因为他们认为周秉昆和他们还是一样的人。

D.作者以叙述者身份对肖国庆、孙赶超们的行为发表议论,对以肖国庆、孙赶超们为代表的一类人进行了鞭挞。

8.请结合文本一第二段和第三段内容,分析周秉昆当时的心理。(6分)

9.作者在文本二中说:“在我这儿,《人世间》不可能不是现实主义风格。”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选文中是如何践行其“现实主义风格”主张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遂观其本传,可谓公平正直。又汉、魏已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朕今每慕前代帝王之善者,卿等亦可慕宰相之贤者,若如是,则荣名高位,可以长守。”玄龄对曰:“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尽至公之要,囊括区宇,化成天下。”太宗曰:“此直朕之所怀,岂有与卿等言之而不行也?”

长乐公主,文德皇后所生也。贞观六年将出降,敕所司资送,倍于长公主。魏征奏言:“天子姊妹为长公主,天子之女为公主,既加长字,良以尊于公主也,情虽有殊,义无等别。若令公主之礼有过长公主,理恐不可,实愿陛下思之。”太宗称善。乃以其言告后,后叹曰:“尝闻陛下敬重魏征,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主之情,真社稷臣矣!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妻,曲蒙礼敬,情义深重,每将有言,必俟颜色,尚不敢轻犯威严,况在臣下,情疏礼隔?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因请遣中使赍帛五百匹,诣征宅以赐之。

刑部尚书张亮坐谋反下狱,诏令百官议之,多言亮当诛,惟殿中少监李道裕奏亮反形未具,明其无罪。太宗既盛怒,竟杀之。俄而刑部侍郎有阙,令宰相妙择其人,累奏不可。太宗曰:“吾已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云‘反形未具’,可谓公平矣。当时虽不用其言,至今追悔。”遂授道裕刑部侍郎。

贞观十一年,时屡有阉宦充外使,妄有奏,事发,太宗怒。魏征进曰:“阉竖虽微,狎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谮,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教,不可不杜绝其源。”太宗曰:“非卿,朕安得闻此语?自今已后,充使宜停。”

(选自《贞观政要·公平》,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需加句读的三处依次填入答题卡的方框中。(3分)

臣A闻B理C国D要E道F在G于H公I平J正K直L今M圣N虑O所Q尚Q诚R足S以T极U政V教W之X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左衽,上衣在左侧开襟,古代少数民族服装样式,文中指受异族统治。

B.“情虽有殊”与“虽趣舍万殊”(《兰亭集序》)两句中“殊”字含义相同。

C.结发,文中指成婚。古礼,成婚之夕,男左女右束发共辔,故名“结发”。

D.“必俟颜色”与“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行并序》)两句中“颜色”一词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起诸葛亮做丞相时上表把廖立、李严罢官放逐到南中一事,希望房玄龄等人能以诸葛亮的公平正直为榜样。

B.长乐公主出嫁时,唐太宗陪送的财礼比以前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征以唐太宗在对待两位公主有感情上的亲疏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

C.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许多人都认为张亮应该被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表示反对,唐太宗盛怒之下还是将张亮杀了。

D.刑部侍郎一职空缺时,唐太宗让宰相推选人才,可宰相多次推荐的人都遭到了唐太宗的否定,后来唐太宗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朕比见隋代遗老,咸称高颎善为相者。(4分)

(2)故韩非谓之说难,东方朔称其不易,良有以也。(4分)

14.请简要陈述魏征反对阉宦充任外使的理由。(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水调歌头·题李季允侍郎鄂州吞云楼 戴复古

轮奂半天上,胜概压南楼。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浪说胸吞云梦,直把气吞残虏,西北望神州。百载一机会,人事恨悠悠。

骑黄鹤,赋鹦鹉,谩风流。岳王祠畔,杨柳烟锁古今愁。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雅志若为酬。杯酒不在手,双鬓恐惊秋。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胜概压南楼”一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说吞云楼的雄姿足以压倒南楼。

B.“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写词人在吞云楼上登临纵目,观赏美景。

C.词的下片紧承上片“人事恨悠悠”的感慨,将景、情和历史陈迹融为一体。

D.下片结尾词人心生凄怆,说如果没有酒来解忧,真是要愁得双鬓都变白了。

16.词人戴复古自称“歌词渐有稼轩(辛弃疾,别号稼轩)风”,请据此结合这首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元代诗僧释善住曾以“易水悲歌歇,秦庭侠骨香”进行赞美,而苏洵在《六国论》中则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此事进行了批评。

(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化用前人诗句,又自铸伟词,总写了金陵周遭的山川美景,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壮阔无垠的自然空间。

(3)“蛟”这一意象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有时甚至会和音乐联系在一起,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据了解,某短视频平台海外产品已有1.8亿月活用户,不少博主的短视频还被频繁转发到其他各类互联网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外国网友通过小屏幕走近中国。

打开这些短视频,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洋面孔”面对镜头① 。他们或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或 ② ,来到偏僻的乡野农村,将中国的民俗风情和文化生活记录下来,以短视频架起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走在北京三里屯、五道口街头,你或许可以遇到一位身材高大的以色列男孩正在向路过的外国人发出街访邀约。他是“歪果仁研究协会”——一个拥有百万级粉丝量的新媒体团队——的成员。经常出镜的以色列男孩中文名叫高佑思,是“歪果仁研究协会”会长。2016年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高佑思与中国的3位联合创始人一起创建了这个团队。

在协会最初的短视频中,高佑思在街头拿着话筒随机采访路过的外国人,话题从小吃、国货,到综艺、表情包等,都和中国人的文化生活③ 。由于主播的一副洋面孔,使出镜接受采访和观看视频的外国人有亲近感,因此他们的视频深受外国观众所喜爱。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20.“歪果仁研究协会”利用“歪果仁”与“外国人”谐音取名,生活中与此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如安徽省将政务服务平台取名为“皖事通”。请简述“皖事通”的谐音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水稻从何而来?如果你在野外遇到一丛长相酷似水稻的“瘦弱”植物,可千万不要小瞧它,它很可能是水稻的祖先——野生稻。

野生稻在我国分布广泛,普通野生稻的植株就如同一丛杂草,稻穗上的籽粒较小,稻芒较长。为了避免被小动物采食,① 。这种落粒习性虽然保证了野生稻的繁衍,却限制了它走上人类的餐桌。但有一些野生稻出现了基因突变,最终被人类“驯化”成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

让成熟的果实“老老实实”留在枝头,是植物被“驯化”的重要一步。如何让野生稻的籽粒在成熟之后不会立即脱落呢?这与一个特殊的结构有关,② 。我们常说“瓜熟蒂落”,而离层这层特殊的细胞就是掌管果实与植物体连接和分离的关键部位。

果实发育时,离层细胞与茎干的其他细胞并没有很大区别;③ ,离层细胞的细胞壁就开始降解,细胞变成游离状态,果实就断开与母体的连接,开始新的“征程”。发生基因突变的野生稻,不能形成离层结构,籽粒成熟后,需要很大的拉力才能将其与母体分离。

21.下列句子中的“呢”和文中加点处“呢”表达的语气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晚场电影八点才开呢。

B.现在呢,跟过去大不同了。

C.这件事谁不知道呢?

D.这件事该怎么办呢?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青年人要想有一番作为,必须练好“三力”,即“脚力”“眼力”“肩力”。所谓“脚力”是指脚下要沾有泥土,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接触,了解民情;所谓“眼力”是指观察力、发现力和辨别力,想要练出好眼力,就得提高站位,不被浮云遮望眼,要小处见大,近处看远;所谓“肩力”是指担其责、尽其力,把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动力。这“三力”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整体。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目前在学术界已达成了‘一元’的共识”错,原文的表述有“多元”说则值得商榷的观点,表明“一元”说在学术界仍有争议。

2.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比其他文明的‘一体’程度更高”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埃及文明’本质上就是‘一体’或‘一统’程度很高的文明模式”;选项后半句表述太绝对,原文“少了许多变通面长存的可能性”表明只是原因之一,而且只是一种猜测.

3.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中华文明的“多支一体”要体现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点。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主要在于,促进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丝绸之路的开拓,不符合“多支一体”的特点。

4①“中华文明”具有“多支”系统。在文化上,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可持续发展性强.②相对独立又广大多样的地理环境使“中华文明”能不断吸收新鲜血液发展自身;又保证了一个伟大文明必须具备的足够大的地理空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文本内容的能力。中华文明“超稳定”的原因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材料一第五,六自然段,解答时注意梳理文本内容,分清主次,归纳概括。

5.①材料一从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角度论证了中华文明具有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提供了思路。②材料二从“大一统”传统角度阐述了中华文明之于简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支撑。(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本题具有一定开放性,先分析材料从哪些角度来“研究中华文明特质和形态”,然后再阐述其“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6.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反映了孙赶超内心对周秉昆的鄙视”说法错误,从下文“他们不但羡慕。当然还极感兴趣,因为或许会从中学到经验和技巧”可知“鄙视”说法错误。

7.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对以肖国庆、孙赶超们为代表的一类人进行了鞭挞”过于牵强,只是对人性的一种分析,作者并未流露出强烈的情感倾向。

8.①对自己鄙视郑母的心理感到“羞耻”。②对当时人们的贫困生活充满了忧虑。③对光字片人们生活中没那么多无奈、无助而感到庆幸。(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分析人物的心理要紧扣小说的内容,注意细节及各种描写手法,同时要注意时代背景等方面。

9.①作者从百姓视角出发,客观地呈现当时光字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如文本中对光字片生活环境的描写。②关注全面,生动地再现社会基层普通大众的心理和情感。如对肖国庆、孙赶超们行为的叙写。③在叙述中穿插议论,充满了作者对人性的理性思考。(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文本二中说得很清楚,作者认定自己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其作品的特点就是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这三个特点,是作者心目中的现实主义的最好体现,我们根据这三个修饰语,结合文本一分析,就可以作答了。

10.FLQ【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原文标点)臣闻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今圣虑所尚,诚足以极政教之源。(每填对一处给1分〉

1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掌握古代文言知识的能力。“颜色”前者意思是“脸色”,后者意思是“容颜”。

12.B【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述内容要点的能力。“魏征以唐太宗在对待两位公主有感情上的亲疏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说法错误,魏征是以不合礼仪为由提出了反对意见。

13.(1)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颖善于做宰相。(得分点:“比”“成”“善”各1分,句意1分)

(2)因此韩非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得分点:“谓”“良”“以”各1分,句意1分)

【解析】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那题关键在于对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理解,翻译时要注意抓得分点。

14.①因为阉宦侍奉在天子左右,容易使天子轻信,从而给国家带来危害。②可以避免阉宦成为子孙的祸患。(3分,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概括相关内容的能力。根据原文“阉竖虽微,押近左右,时有言语,轻而易信,浸润之语,为患特深。今日之明,必无此虑,为子孙敏,不可不杜绝其源”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参考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人说:“我近来见到隋代的旧臣遗老,(旧臣遗老)都称赞高颎善于微宰祖,于是我就去翻阅他的传记,高颎可以说是公平正直的。而且汉,魏以来,诸葛亮做丞相,也非常公平正直,他曾经上表把廖立、李严昊官放逐到南中,后来廖立听说诸葛亮逝世,哭着说:‘我们大概要亡国了!’李严听说诸葛亮逝世,也发病而死。你们难道不仰慕学习他们吗?我如今常仰慕前代那些贤德的帝王,你们也可仰慕那些贤德的坚相,如果像这样,那么荣耀的名声和高贵的地位,就可以长久维持了。”房玄龄对答道:“臣听说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公平正直,如今圣上推蒙的治国原则,确实体现了政教的根本,极尽至公的要义,可以用来囊括宇宙,授化天下。”唐太宗说:“这正是我所想的,但我怎能只对你们说说而不去实行呢?”

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文德皇后所生。贞观六年将要出嫁,唐太宗敕令有司陪送的财礼,比当年高祖之女承嘉长公主出嫁时高出一倍。魏征上奏说:“现在皇帝的姊妹称为长公主,皇帝的女儿称为公主,既然在前面多了一个长字,那么就说明要比公主的身份尊贵,虽然在感情上不尽和同,可是道理却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让公主的礼节逾越了长公主的礼节,道理上恐怕是不妥的,希望陛下能够三思。”唐太宗十分赞同。于是唐太宗将这些话告诉了皇后,皇后听完赞叹道:“曾经听说陛下对魏征十分敬重,可是对于其中的缘故知之甚少,现在听到他进谏的这番话,可见他能够用道义来抑制帝王的私欲,真是国家的忠臣啊!我和陛下结发做了夫妻,承蒙您的敬重礼待,情深义重,每当有话要说的时候,也要察言观色,尚且不敢轻易触怒您的威严,何况魏征作为臣下,和陛下情谊疏远、礼仪相隔呢?”因此韩非子称此为“说难”,东方朔称此为‘不易’,这确实是有原因的。”于是,(文德皇后)请求唐太宗派遣中使帝五百匹锦帛送到魏征家申赏赐他。

刑部尚书张亮因谋反罪被关进监狱,唐太宗下诏,命令百官商议惩处他的办法,许多人都说张亮应该被杀头,只有殿中少监李道裕上奏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应批其无罪。但唐太宗当时正处在盛怒之下,竟把张亮杀掉了。不久,刑部侍郎一取空缺,唐太宗叫宰相精心选择称职的人,可宰相多次上奏推荐人方,唐太宗都没有同意。唐太宗说:“其实,我已找到合适的人了。先前李道裕在拟议处置张亮的办法时,说‘张亮谋反的证据不足’,可见此人很公平。我当时虽然没有采用他的意见,但至今追悔莫及。”于是就任命李道裕为刑部侍郎。

贞观十一年,当时常常有宦官外出担任使者,他们欺瞒朝廷,胡乱上报情况,事情败露后,唐太宗非常生气。魏征进言说:“宦官虽然卑微,但他们侍奉在天子左右,常常发表议论,容易使天子轻信,慢慢地,便造成很大的危害。现在陛下圣明,可以无此顾虑,可是为了于孙后代,不可不断绝这种祸患。”唐太宗说:“不是你,我怎么会听到如此中肯的意见呢?从今以后,宦官不可再担任使者。”

15.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词的内容、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词人在吞云楼上登临纵目,观赏美景”说法错误。“筹边独坐,岂欲登览快双眸”意思是李侍郎重任在身,没有观赏风景的闲情。

16.①这首词与辛弃疾的词一样豪迈奔放,如“轮奂半天上”“胸吞云梦”“气吞残虏”,将豪情抒写得淋漓尽致。②这首词与辛弃疾的词一样,有着恢复中原的坚定信念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如“整顿乾坤手段,指授英雄方略”。③这首词与辛弃疾的词一样,善于运用典故,如“骑黄鹤,赋鹦鹉”“岳王祠畔”就运用了奥故。(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首先要熟悉辛弃疾诗词的语言风格,然后从词中找出具体的语句如以分析即可.

17.(1)至丹以荆卿为计 始速祸焉

(2)千里澄江似练 翠峰如簇

(3)示例①: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示例②:梦入神山教神妪 老鱼跳波瘦蛟舞(每空1分、多字、漏字、错字等均不得分)

【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注意语境,通过语境来确定所填写的语句。如第(1)句,需关注“对此事进行了批评”等关键信息,还要注意默写不能多字、漏字和错字等。

18.①侃侃而谈②跋山涉水③息息相关(每处1分,其他答案符合语境亦可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成语的能力。填写成语一般可以从语境角度入手,用逻辑关系与词语对应解题,如第①处,从前文“面对镜头”语境入手,因此对应成语应为“侃侃而谈”或“滔滔不绝”等。

19.主播的一副洋面孔给出镜接受采访和观看视频的外国人以亲近感,因此他们的视频深受外国观众喜爱。(原句有两处语病、每处2分,其他修改方法修改后语句通顺、未改变原意、无语病即可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语病:“由于”与“使”造成的主语残缺,“受外国观众所喜爱”句式杂糅。

20.安徽简称“皖”,利用“皖事通”与“万事通”谐音,生动形象地诠释了政务服务平台让大家轻松享受到各种政务服务的决心,也让大家感受到政府部门为民服务的暖心态度。(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了解修辞手法具有的特点及其表达的效果,然后根据语言环境体会并分析这种修辞手法在此处表达所起的具体作用.

21.D【解析】本题考查运用语气动词的能力。D.项与文中都是表疑问,A项表陈述,B项表停顿,C项表反问。

22.①籽粒在成熟之后便会立即落下②那就是离层细胞③一旦果实成熟(每处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符酌情扣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