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湘西沅水畔,有个叫“安江凼凼”的小镇。小镇是高山峻岭雪峰山腹下的一块洼地,远眺是一个坑,安江方言里把这种坑叫做“凼凼”。新中国成立前,凼凼里只有近4万人。2004年,安江,这个山水凼凼,被评为全国重点镇。
抗战时一大批长沙人落户小镇
1938年,位于湖南省会长沙著名的裕湘纱厂,也就是创办于1912年的“湖南第一纺织厂”,厂房和设备毁于“文夕大火”。为实现当时湖南省政府关于“必恢复旧观,毋隳厥业,俾衣被无缺,军用咸遂,民用咸亨,弥缝其阙,以裕财用”的要求,为抗战提供财力物力,纱厂由长沙迁至安江,后改为“安江纱厂”。民国时期,在沅水畔,建了几栋苏式红木屋,实为抗战时的地下武器弹药库。由于一大批长沙人随厂落户小镇,风雨坎坷几十年,为小镇的发展,写下了辉煌的历史。
安江凼凼,沅水环绕,一条清波,两岸翠色。沅水凄美和缠绵的情思,自古承载着文人的忧怨和哀婉。沈从文先生在《边城》里描写了沅水的灵性,汪曾祺和许多文人大家,也曾陶醉于沈从文的沅水之梦,觅寻它的神秘。
神秘的风光和奇异的习俗
安江凼凼是大湘西的缩影。凼凼里不仅有“赶尸、放蛊、落花洞女”的民间传说,而且其神秘的风光、奇异的习俗,也维系着一个凼凼和谐的民俗文化。
我读小学是在安江纱厂的“安纺”,中学在大安桥枫树坪的“黔阳一中”。一中的前身是位于长沙的“省立十中”。我曾随学校下乡支农,上山造林,进村扫盲,凼凼里的山水草木,都成了我学生时代深刻的记忆。山乡父老的清茶淡饭,给了我成长的温暖。安江凼凼是我走向人生旅程的起点,即使几十年漂泊他乡,依然乡愁依依,乡愁不老。
当我再次回到安江,走访当年抗战的旧址时,仿佛闻到了当年浓浓的硝烟。在沅水之滨的关圣宫,一座建于明代的窨子屋里,是1945年雪峰会战司令部。中国抗日战争最后一站的“雪峰山战役”,在这里指挥,为中国抗战史写下光辉的一页。中山公园的临时飞机场,山岩湾驻军油库,溪边村的美军飞虎队医院,农校的中美联合作战司令部,安江纱厂大沙坪分厂的中美联合军事会议遗址等,无不留下过我少年游玩的足迹。
高庙遗址和安江农校
沿着沅水而上,进入山乡,我到过安江岔头乡岩里村,那里有一座高庙遗址,是2005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高庙村挖掘出过屈肢葬人体骨架,石球、石锤、石砧和大量螺壳、鱼骨及鹿、猪、麂、牛、熊、獾、象、貘、犀牛等动物骨骸。高庙出土了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白陶制品,在陶器图纹里装饰有凤鸟、兽面和八角星象等神像图。陶器装饰上出现了太阳、建筑、神农、象形文字、船史、凤凰等。在高庙出土的大型祭祀场,出土了部落首领级的夫妻并穴墓和四人合葬墓,在“人祭坑”和“牲祭坑”留下的遗骸,充满了神秘的宗教色彩。在新石器时代,高庙是一个部落。在出土陶片上,有8000年前满载货物在沅水上航行的双帆大船。陶罐中出现的稻谷,是湘西地区迄今为止年代最早的稻作文化遗存。
当代,从安江农校又走出一位“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我的同班文友彭仲夏出版过一本长篇报告文学《国魂——大地之子袁隆平》。如今,安江凼凼被誉为“东方稻都”。
安江抗战历史研究会的蒋才福、周宪良和几位老师主编的《雪峰射日》一书,题记中说:安江是抗日战争雪峰会战的发源地,安江是7800年前的稻作文化起源地,安江是杂交水稻地发源地。安江被世界称为“没有污染的神奇地方”和“物种变异的天堂”。这就是安江凼凼的神奇。
文/孙文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