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明 死局 己巳 国运 衰落

己巳之变——大明国运的衰落,袁崇焕的死局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4 12:33:12 浏览1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袁崇焕自己曾喊出“五年平辽”的口号,不过要是看看宁远大捷,宁锦大捷,确实给人一种大明中兴的感觉,不过有一句话说得好,幸福的感觉总是短暂的,不过在崇祯二年,皇太极的一次突袭北京的军事行动,一下子惊醒了众人美梦,这就是己巳之变。

己巳之变,发生时间是从1629年,大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的十月,到1630年,大明崇祯三年、后金天聪四年的正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与锦州,分兵三路从龙井关、洪山口、大安口突入关内,攻占遵化,直逼京师,并且击败大明援军四万于永定门外,大明总兵满桂,孙祖寿战死,攻打北京未果,皇太极又领军东进,连克数城,分兵驻守遵化、滦州、永平、迁安,直到孙承宗走马上任,历经五天四战,才将后金的所有军队又全部赶出山海关。

这一场京畿之战,差一点儿就让大明的消亡时间提前了十几年,经历了己巳之变,对大明和后金双方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一战到底应该由谁来负责,今天令狐就来跟大伙聊一聊。

令狐相信这篇文章肯定又会引起轩然大波,因为涉及到了袁崇焕,不过还是那句话,不要为了黑而黑,不要为了捧而捧,我既不是袁吹,也不是袁黑,该是谁的错就是谁的错,我只是客观的去讲讲我的看法而已。

有史料记载,毛文龙曾提醒,后金会从喜峰口破关,很多人好奇,蓟镇到京城那么多关口,他是怎么知道的,难不成和皇太极商量过了?那为什么提醒过了,崇祯还无动于衷?林丹汉西迁,喀喇沁倒向后金,蓟镇可就没有屏障了啊,其实早在天启年间,孙承宗就已经发现这个问题了,在天启二年,孙承宗的奏疏中说,“知者心当自明惟是各边之饷,独蓟门最薄,宣大粮册三等即最下者,不下六钱五分,蓟门何敢望焉”,就已经说出了蓟镇是九边中,军饷最少,防御最弱之地。而缺饷导致的是训练不足,训练最弱,武力最轻,如果敌人利用这个弱点,就会变成两面夹击山海关之势的危险局面,结果不出所料,皇太极第一次带兵入关就斩获颇多,还震动了明朝上下,而作为对抗后金的主力,蓟辽督师袁崇焕也因此下狱问罪。

袁崇焕到底是不是罪魁祸首,他应不应该负主要责任,咱们一点一点看。

展开全文

首先说提醒,《崇祯长编》中记载,毛文龙是这么写的,“总兵毛文龙疏言:臣受数十疏捏谤以来,心如死灰。因圣恩未报,力疾以做未完之局。臣之愚忠也,非栖栖恋位也。邸报见皇上宣召廷臣,问对发帑记注,臣涕泣感叹。因记刘爱塔来时,云东事今冬必图大举,臣割断流言,预筭克五岭关等处,使褁足不西。臣之心事,天知之,鬼神知之,不敢一字欺圣明也。”

其实毛文龙的提醒几乎年年不断,就在天启六年,他还明确提醒朝廷“窃海外无粮绝食,因武、袁二抚台贪忌所误。贼四五月持火器弃宁远攻关”。包括当时袁崇焕的上级,阎鸣泰同样提醒朝廷,后金“多算而行,其计必诡。或佯攻宁远,而阴薄关门”,“或明攻关外而阴袭关内。皆势之所必至,而防之不可不周者也”;过了两天,阎鸣泰又再次上疏,说提醒说后金有可能绕开宁远,而从蓟镇入关,“设谋定计,绊结西虏,又不知欲如何出我不意,而冀一释憾之为快者。况榆关一区,芳饵从积,则一转而蓟门为前茅,亦不可知,此职之大惧也。”反观袁崇焕,是在阎鸣泰第一次提醒的六天之后,他才上了份奏疏,一方面他不得不承认,确实是存在后金绕过宁锦防线,攻击关内的可能,“惟有从宁锦之后溢出以西,此为我之虚怯”,可另一方面,他又说用不着担心,因为有蒙古人帮忙,“然臣早已虑及此,故约西虏虎酋遣其领兵台吉桑昂寨将十万,于四月初一启行”,这可是边疆防守大事,把希望完全寄托在蒙古人身上,咱也不知道袁崇焕是怎么想的,最要命是,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不是什么有把握的事,“故石门路、喜峰口一带,或可无恐。数年谓用西虏,其或效于今日乎?” “或可无恐”,就是也许可以安全,大明的国防在他看来,“或可无恐”似乎就可以万事大吉了。

后面的结果大家都知道,蒙古人毅然决然的站在了后金一边,当然有人说,袁崇焕不是派谢尚政到遵化协防了么,可为什么派他去?那是因为,八月,后金在没有皇太极带领绕路蒙古的情况下,去辽西进行了强拆,而关宁军却并没有上报预警,所以派遣谢尚政,不过是让顺天巡抚王元雅等人背锅,“后金要打过来,爱信不信,你不信就是你的错”,身为蓟辽督师,对抗后金就是本职工作,知情不报,玩忽职守,把边防大事当儿戏对待,用小聪明来推卸责任,等吃大亏的时候,你想哭,连坟头可都找不着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到了十月,后金从大安口等处打进来后,袁崇焕还一口咬定来的绝不是后金的大部队,这也就难怪赵率教带几千人就敢去救遵化!被忽悠惨了!

至于后面排兵布阵,袁崇焕在初九到达蓟州布防,可是初八就已经到了的刘策部,却被他打发回了密云,这一点我也还是可以理解,让刘策去防备古北口那边,毕竟还说得通,可为什么要把昌平总兵尤世威的五千多人马,打发回昌平呢?昌平可是五路援军中最近的一路,并且昌平方向也并没有敌情,就算是要遣返,那也应该是就近防守三河,结果袁崇焕非要让远道而来的侯世禄的五千宣府兵去防守三河,让曹鸣雷的三千保定援军入蓟镇防守,让大同总兵满桂去北京,协助京营守城,面对后金大军不集中兵力扼守要地,反而把自己的军队分散开来,这战术真是诡异,或许是我才疏学浅看不懂。

袁崇焕可是拍着胸脯,信誓旦旦跟崇祯说要五年平辽的,崇祯见他这么肯定,于是大力支持,连他先斩后奏毛文龙都忍了,只要你拿出成绩,什么都好说,可结果一觉睡醒起来,发现敌人已经兵临城下了,五年平辽,都特么平到京城南五环外了,这哪是五年平辽啊,摆明了就是五年亡国,或者连五年都用不了,崇祯就得被后金抓去当包衣了!

袁崇焕的军事能力不是没有,只是一般,加上多年在辽东的凭坚城,用大炮的战术思想根深蒂固了,所以他想照方抓药,等后金兵主力到达北京城下的时候,再带关宁铁骑火速驰援,然后前后夹击,获得胜利,结果高估了自己,小看了敌人。

有人说袁崇焕通敌,这个不好说,只是在广渠门之战后,袁崇焕进城时提了一个要求,他要带一个喇嘛一起进去,而且态度坚决,这件事是一个历史之谜,那个喇嘛是干什么的,跟袁崇焕什么关系,不知道,不过从之前的历史记载来看,袁崇焕派人去给努尔哈赤吊丧,就派了一个姓李的喇嘛去,后来皇太极跟袁崇焕秘密议和,皇太极又派了一个姓白的喇嘛充当使者。那个时候藏传佛教已经大规模传入蒙古,后金的王公贵族们也受了影响。喇嘛往往成为王公贵族们的亲信,充当翻译、使者等角色。那这次要带进城的喇嘛是袁崇焕这边的,还是皇太极那边的呢?我个人觉得这个喇嘛不太可能是袁崇焕这边的,毕竟袁崇焕进北京城,又不需要翻译。

我之前在讲袁崇焕的时候说过,他平时爱吹水,不出大事没问题,可到了节骨眼上,抓瞎了,平时报喜不报忧,一旦真的被要求主动迎战的时候,傻眼了,其实己巳之变,就是袁崇焕平辽工作的一场全面检验,不仅是考验了关宁军战斗力,还考验了袁崇焕的军事能力,最终的结果是牛皮吹破了。

这一战不过是皇太极在大饥荒的逼迫之下,不得不走了一着险棋,千里奔袭关内进行劫掠,以此度过难关,可万万没想到,他成功了,从这以后,皇太极又通过这次胜利巩固了统治地位,提高了威信,乙巳之变后,后金军队是动不动就突入关内,跟家常便饭一样,当看到满桂的箭头和身上的伤势,崇祯终于彻底对袁崇焕失望了,自从毛文龙被杀以来的所有疑惑积累起来,压垮了他对袁崇焕的全部信任,也许崇祯水平确实不高,但是袁崇焕自己夸下海口,那么就该愿赌服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