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庆 生机 演讲 2022 2023

曾庆宁跨年演讲:生机,从2022到2023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4 10:45:20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2022年12月31日20:30-24:00,曾子第75派裔孙曾庆宁先生带来了跨年演讲,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华文化思想盛宴缤纷呈现。

过往,一路狂奔,丢掉灵魂。

新的一年,找回自我,内外相合,方能重拾生机。

跨年演讲中,曾庆宁先生将自身见闻与学习修身的故事结合起来,用“九题”为我们讲述了儒家经典《大学》中蕴含的现实启发,以及21世纪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方向。

以下是跨年演讲全文,与大家重温共享,希望也能引发您对生命、生机和文化的思考。

今天是跨年演讲,话题是生机。生机从2022到2023,大家也看得出来了,我也阳了。本来想要进入决赛圈的,那顶不住家里人都阳了,我就不好意思所以也阳了。从这个三年的疫情来看,我们也做了一个句号。

比如说我们从2022跨到2023,不仅仅是一年的结束。进入新的一年,其实是从国家到城市到社区到家庭到个人,也将掀开一个新的篇章。从2022到2023,在这个过程里面,最核心的词汇是什么?是生机。今天晚上的跨年演讲,我会从生机的角度,从九个话题来讲如何提升我们的生机。

展开全文

一、从内在的机会,到外在的机会。

我想要谈的第一个话题就是说我们的生机从何而来?如果说我们在过去的40年,过去的10年、20年,我们的生机主要靠外在的机会的话,那么从这一刻开始,进入新的一年开始,我们需要从外在的机会变为内在的机括,需要激发内在的机括而提升我们的生机。所以第一个话题想要谈的是从外在的机会到内在的机括。

什么叫机会和机括呢?我们来看一下。从这个图里面看得出来,我们的生机给出了一个公式,生机等于机会,是外在的,加上机括是内在的,这个内在的机括,什么叫机括?机括就是扳机,这个扳机动于小而成于大,动于近而成于远,而这个扳机不在外面而在内在。

我们以前一直在看着外面的机会,三年疫情下来,这种机会越来越难以把握。这个时候需要我们反过头来去把握我们自己内在的机括。就是孟子所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有外面的机会的时候,你可以产生可能很好的生机,就会影响外在的东西。如果外在没有这样的机会给你,你需要独善其身,要从你的生命开始做一个调整,这个时候机括和机会就构成了生机的一个新的平衡。就是说外面不确定,外面的机会减少的时候,你应该要开发内在的机括。而保有你的生机在同一个平行线上来,增加你的生机。因此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机会?

我们的机会有大的机会、中的机会、小的机会,大的机会跟全球格局有关系,中的机会跟国家的政策有关系,小的机会跟行业的机遇有关系。机括我们是很陌生的,机括他给出的是心的机括,气的机括和体的机括。你要触动你的生命活动有三个点,一个从心力,一个气力,一个体力。我们现在代人的体力多是到健身房里面做有氧运动,很多时候我们做的是提升我们的体力。

气力呢?中医比较强调内在的气机的变化,其实还有一个根本点就是心力,你的内心,你有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专注的精神?我们要意识活动的灵敏性,意识活动的稳定性,这是机括。如果没有这样的心力,后面体力、气力都没法有效地调动起来,精神一垮形体都垮掉了。

这个时候你就发现内在的机括,包括心力、气力、体力,其实它是中国一直在强调的,外在的叫做外王,内在的叫做内圣。内外相合谓之中道。我们中国文化是关于中道的文化,本质上是中道文化。需要把内在外在有效的结合起来,而不是一味的往外求,也不是一味的往里走。往外求多了以后,变得激进变得功利。往内求走的深了以后,变得神秘,变得有很多主观的不确定的东西在里面。因此中国人强调的是内圣外王,内外相合谓之中。这样的一个内外平衡给我们的提示就是,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机,可以从把握外在的机会,创造外在的机会入手,还有一个要激发内在的潜能,提升内在的机括,内在的生命力,或者说提高你的生命状态。这两个加起来才是真正的生机之道。

我认为2023年,我们的重点不是再去把握外在的机会,我们的重点需要往回走,激发我们内在的机括。再把你的机括提升了以后,重新去跟外面的机会达成一种平衡。也许你会发现新的机会,也许你会达到新的平衡,乃至于超越过去,因为过去我们用的是外在的机会,忽略了自己,我们一路狂奔,灵魂落到后面去了。所以到了一个程度,我们有困惑,我们迷失方向,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有问心。所以2023年生机提升之道,跟内在和外在的结合有关系,跟中道文化有关系。

我们来看一看生机的模式,生机的模式有三种,一个是外求,就一直在寻求机会,把握机会,一个人的生存需要内外两部分的因素构成,只有内没有外,这个人活不下去,有外没有内,这个人不安生,而且很容易造成环境的破坏,比如地球资源枯竭。外求他追求的是物质和技术的发展,以西方的科学为代表。另外一个是内求,他追求精神和行为的超越,在人类各个民族里面的宗教体系里面都有这种印记。还有一种叫做中求,追求生机的提升和延续。如果说外求以西方文化为代表,内求以东方的宗教文化为代表,那么中求它的最大资源在哪里?在中国的儒家。

刚才说了内圣外王是中道,内圣外王是儒家的核心所在。他追求的是内在有境界,外在还能干事情,我们叫做内在深刻,外在精彩;这样的一个资源在儒家里面保有。因此一些学者在上一个世纪就说了,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界,21世纪是儒家文化崛起的世纪,它来引领人类往前走。

为什么?因为关于中求这个资源最大的就在儒家。所以大家也可以看到,所谓中国文化的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本质上是以儒家为核心。因为它兼顾内外,它不仅仅求发展,还要保有个人、家庭、种族的生存和延展,这是关于中求,我们看到旁边有一个三角形,我们的生机模式这三个都可以具备,外求、内求、中求,以前我们只有外求,某些人只有内求,其实还有一个中求。到了21世纪,到了后疫情时代,这三种形式都会出现,都会转起来,转到一定程度,中求可能成为它的主流。就意味着从明年开始,我们不仅仅在向外去追求我们需要的东西,还是要静下心来,要聆听我们内心的呼唤,进行内求和外求的结合。而达成的中求。这就关于生机的模式。

第二点是从知行合一到知修行合一。

2022年到2023年需要生机提升,从中国哲学的角度,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随着文化的复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资源会重新调动起来。其中一个阳明心学里面一个重要命题:知行合一。我们认为知行合一还不够!

记得我在2018年做了一个传习会的结业典礼的时候,我做的专题演讲是:阳明心学补缺。就说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缺了一些东西,缺了什么?缺了修,不是阳明本身缺了修,而且他这个提法给后面的人产生了误解,觉得不需要修,从知到行这样过渡,从知到行打成一片。我们认为这个是不够的,所以提出来我们来看一看阳明心学关于知行合一的一个论断,看一看《传习录》上有这样的一段话,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事情去做,知与行是两件事情。

当然这个说法可以直接说的是常人,也可以说的是朱子,朱子的理学他是先知后行,阳明先生不认同,为什么不认同?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我如今且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带知是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亦遂终身不知。显然阳明先生不认为知行就可以分开,但我们事实就是这么做的。这个问题出现在哪里?这里面很多朋友都喜欢阳明心学的,如果这一块儿没搞清楚,阳明心学学不进去,后面我还会谈到致良知。这里可以插一句,现代人致不了良知,为什么?

如果学过阳明心学的都知道致良知,阳明心学他为什么能致良知,因为阳明他发的愿,他想要做什么?他要当圣贤。诸位,如果你没有发愿,如果你不想当圣贤,你致不了良知,但你可以尝试知行合一,如何叫做知行合一?看下一个,这是《传习录》里面的一段话,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话是什么意思?一动就是这个形式一体两面,他没有分那个时间的一个间隔。这句话给我们的提示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从知到行总是有一个距离。我们认为它缺了修。因为知与行对于常人而言,它中间是有个鸿沟的。之在此岸,行在彼岸,从此岸到彼岸,要不你有一路桥,要不有一条船,你才能从这到那边去。如果没有做不到,那为什么阳明先生就这么说了,后世又没几个人意识到他的问题所在呢?

为什么说他缺呢?请看下一段。你看第一段,对阳明来说,知行合一是他开悟以后的境界,他在龙场悟道以后才谈的知行合一。换一个角度来说,他开悟以前,悟道以前,他知行并不合一,因此他把他已经开悟了,进入那个状态就弹的那个东西作为结论拿出来以后,对于我们来说是做不到。因为它是一个境界,是一个状态,而不是一个方法。

大家注意,如果你把它当成一个方法,你会发现你都做不到,那他有没有意义?有,对于现代人来说,后人来说,他是时间开悟的方法。就意味什么?如果知和行同时进行是什么?是在这种大佬在你内心里面同时做到,证明一个念头起来,马上察觉到一个念头起来了,知与行是一体的。而你才察觉这个念头不对了,这个念头马上就消失了。而且你察觉到这个功能,他知行是合一的。注意这个知行不是从想变成行为,这个是第二维的,第二层次的。阳明现在说的不是第二层次,第一层次在大脑里面,在内心里面,一个人走起来已经察觉到知,知就是行,行就是知。当格物的时候,格正其不正之念,一察觉一格就没了,一知道就让它没了。这个直接可以。但是作为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尝试内容与体积差别,你就发现一动它没了,它马上就回去了,不见了。

所以知行合一作为一个开悟的方法是可以的。回到念头里面去,大家注意这一点。那么对于现代人来说,知行合一的途径你得先做到心身合一,因为我们现代人不可能出现古人那种开悟的方式,这是非常小的概率事件。为什么?时代不一样,信息不一样,我们有大量的信息从小到大在我们大脑里面在储存、熏陶,这个时候你直接走意念,你是走不进去的。所以不管是走儒家的心学的,还是都是由西方的身心灵,还是修佛家、禅宗的,如果走,直接要想知行合一,心意合一,或者说禅宗的明心见性,百分之九十九是走不进去的,不是我们不够聪明,而是时代变了。

那么你从哪里开始做起?心身合一,把杂乱的心意往里收,变多为少,变少为三,变三为二,这个二可以体现在心与身,然后心身相合回到一。这是修身的一个路径,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主要是时间变,我们做不到阳明先生,那可以这样通过知行合一,通过致良知,通过心之力来达成,来提高他的生命的境界,或者说提升它的升级。所以再强调一次,关于致良知,诸位要不你发大愿,你要成圣成贤。如果不是,要想学阳明心学,需要从知行合一做起,要想做到知行合一,需要从心身合一起步,不通过这个路径,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第三,从心身分离,到心身相合。

换一个角度来说,我们想从2022到2023的生机提升,它的提升之道的入口在哪里?心身相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看一看第三点,从心身分离到心身相合,那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心给物牵走了,我们的心给信息牵走了。尤其是我们通过手机移动互联网,把我们的心越来越离开了我们的身。

在这种情况下,你要开悟,你要提升生机,你要变杂乱为专注,变发散为专一,便分离为相合,需要聚拢,这个聚拢需要练一些工夫,这个工夫在儒家经典《大学》有这样的一段描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如果我们阳过,估计对食而不知其味有点儿切身体会,没有什么味道,是吧?因为你心不在焉,和你的心没有落到你身体相应的功能里面,没有落到耳你听不见,没有落到眼你看不见,没有落到你的舌头,你没有味觉,所以食而不知其味。那么如何把这个心身相合合起来呢?

首先不要跑神,无论干什么事情不要跑神。现在最容易引起我们跑神,让我们的思维片段化,就是我们的手机,手机的碎片化,信息的碎片化,让我们慢慢脱离了我们的生命的基础,形体要到外面去。那么如何回来需要练一个工夫,在焉工夫就心身相合,首先要做的是心在身,干事情的时候落到身上来,通过身再出去。这是儒家的看家本领,大家可能了解,儒家有一个叫做技艺修身,琴棋书画,都属于技艺修身的范畴,比如通过书法。

我见过一个前辈,他说他从来不修,不修禅,不修道,不修身,但是身体很好,但是据我的观察,其实他是修身,只不过他不自知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因为他喜欢书法,是一个书法家。他写书法之前,他会让自己安静下来,安静下来以后想想那个字,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和形体结合起来,专注到形体,专注他的手,拿起那个笔,来通过他的笔,呈现他大脑想出来的那个文字。那这以心驭身,以身驭笔,以笔写字,他这么来的。所以他每天都在写书法,意味着他每天都在修身,只不过他不认为这个叫是他练的是心身相合,进而延展出去。心与物,那个笔,那个字,心与物合一,因此他的生机比周围的人好,八九十岁,身体正常,没有大的毛病。这个叫心身相合的一个结果,一个功效。

心身相合分三步,第一步心在身,这时心为内身为外,形成相合而达成中。刚才我们说生机是一个内在的机括,外在的机会,内外是相对的,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心在内心底在外,对于我们一个人来说,我们自己是内,而外面的人是外,我们的工作是外,它是相对的。

第一步是心,这个内主动去关照这个身。第二步,把身这个信息放回到心里面来。这个如果我们学过一些心理学,你会发现它会有类似的说法。安静的时候假象在大脑里面做什么东西,打篮球,改正什么东西,改过,提升技巧。他做的是身在心。到后面心身在,不在内也不在外,合到一块儿去了,这个叫做中,这个中道,这是落在我们的生命层次来谈的,心身相合。那么具体平时我们是怎么去做呢?这个也是儒家特有的一个方法,就在你们平时日常生活里面,只要我们了解了,我们就有可能提高我们的生机。

我们有四个事,坐立行卧,坐的时候心身在坐,按照以前的老人家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说的是儒家修身的基本要领,你坐的时候你的心是关注自己的,站、走路一样的。

所以如果我们有运动习惯的朋友,当你去跑步,当你在走路的时候,其实你也可以练心身相合的工夫。只不过这个时候需要关注你的身体,而不是听耳机,而不是看外面的东西东张西望。这个本身就在修身,他没有让我们要进到山里面去,进到庙里面去,关到黑关里面去,不需要这样。而是你在平时的生活里面,你就能起到提升生机的作用,你就有生命的功夫。我们通过看历史,看电视剧,有时候能看到,那些历史人物,他的生活里面都是非常专注的,这里面一个专注,对现代人还有一点没写上去,就专工。所谓专是专注的专工,是工作的,专心致志去工作。

但是这个专攻需要有一个基础,就是在这四个基础上,就我们要工作之前,往里收一收,回到身体里面心身相合。然后在干活的时候专心致志干活,以心驭身心身相合,以身驭物去工作。这是儒家的另外一个功夫,就是我们在焉四式里面再加了一个就叫工作。这个后面我们说这是一个工匠精神,其实在儒家的角度来看,这就叫做修在焉的功夫,练的是心身相合。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一点,你就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面就可以提升我们的生机。让我们在2022年的各种不确定性中的引起的彷徨焦虑,慢慢回到当下。这个当下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当下,而不是以事情为主的方向,我们在2023年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生机,这是关于第三点。

刚才说了,需要心身相合什么东西让我们心身不相合?就因为我们很多注意力放在外面的事情上去,而这个外面的事情跟我们的生命没有必然的关系。关注很多跟我们生命无关的事情,比如乌克兰战争,适当的关注是可以的,但是关注的太多了就不对了。

还有就是关注很多网上的八卦新闻,各种购物信息太多了,我们最需要关心的大概三层,第一层自己身体,第二层自己家人,第三层自己的事业。这三层从近到远,按照大学的说法就修身齐家立业,然后到治国。我们现在发现我们时间不够用,精力不够用,做不到心身相合,是因为我们关注了很多我们不应该关注的事情。让我们的生命的有效性降低了。诸位有没有留意你们一天看多长时间的手机,而手机里面的信息有多少直接跟自己有关系的,而这种关系是有效互动的关系,而不是可能跟你有关的关系。

大家一定要注意,接收信息,善用信息,进而发放有用的信息是一门学问。过去不是现在是,因为它成为我们生机下降的主要的一个源头,就关注过多的无效信息。按照大学的说法这叫做不知止。不知止可从三个角度来谈,一个知道目标,你跟你目标没关系的东西就不应该去知道了。第二个知道边界。也许你可以关注一下,但不要跑的太远,有的东西就不应该关注,有的东西就不应该去做。知止还需要知道方法。那么下面我讲一个原则也是方法,叫做以时为界。

第四,从以事为界,到以时为界。

我们来看第四点从以事为界到以时为界,我引用了庄子的一段话。先秦庄子里面有很多很精辟的论调,其中一个就是外面的东西是无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你如果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信息,你肯定生机要下降。这显而易见的事实。但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差不多都得耗了很多时间去浏览信息,这是比较麻烦的一个事情。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我们的心身相合。如果你要关注信息,应该首先关注自己生命的信息,你的身体怎么样?你体内的气机怎么样?你的情绪变化怎么样?这些不关注,而关注外面某个大V怎么样,这跟你有什么关系?作为娱乐偶尔可以,作为生机,长此以往生机肯定下降。

刚才我们谈到第二点的时候,说从2022到2023要变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为知修行合一。这里面隐含了一个东西,于阳明先生的知包括内知,阳明先生的行包括内行。我们现在一般的人知道的是外知,知道外面的事情应该怎么做,然后你有没有去做,这是外知、外行。内知呢?知道你的想法吗?知道谁在想吗?不知道。有没有去调整自己不正确的想法,不稳定的情绪,不自控的行为,这个叫内行,你要去调整自己。因此内知与内行对应的是修。

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你也可以理解为他隐含了修在里面,因为知不仅有外知,还有内知,因为行不仅有外行,还有内行。而内知内行就属于修,核心的范畴就是修,修身的修。而这一切就跟我们一味的关注外面的信息不一样,因为我们没有修身的意识,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引用了庄子的这段话,是从人的宏观的角度来说,告诉你外面的东西是无限的,你是有限的。你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面做有意义的工作,接收有意义的信息,就成为判断你是否有智慧的一个标记。我们现在倒好,希望知的越多越好,学的越多越好,不停的去参加这个聚会,不停的去学这个课程。唯独不知道自己的状态,唯独没有去学如何关注自己的学问。所以后面焦虑彷徨亚健康都来了。尤其在疫情下,各种不如意的事情,各种不确定性的出现,让自己生机下降。

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有3点供大家参考,我们以前是以事为界,事情没做完继续做,加班加点不吃饭,简单的扒几口又去干那活。那个在某一个特定阶段可以,但不能成为常态。如果你以前是以事为界,那么从明天开始,你要尝试以时为界。变以事为界为以时为界,进而后面要成为以心为界,随心所欲不逾矩。你自己问心,而不仅仅落到事上去,事要做,但要跟天地同频。我们人是活在天地之中的,如果你一味的落到事上去,事后面是一个物。

先秦的儒家有一个大儒叫荀子,他就说过如何区别君子和小人,他就跟人与物有很大的关系。他说君子役物,役是奴役的役,兵役的役。小人役于物。换一个角度,君子以心为界,小人以事为界,以物为界。我们现在是以手机为界,我们是给手机用的,我们不是用手机,手机本来是一个工具,我们用它有利于我们的效率。虽然我们的时空,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我们应该是善用这个工具,但是大部分人出现的是,我们被那个手机牵制走了。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有做到以心为本。从以事为界到以心为界,中间有一个过渡,叫做以时为界,时间到了就放下,该吃饭的吃饭,该睡觉的睡觉。对于我们现在职场的人,我建议晚上不要超过11点睡觉,最好10点就开始准备睡觉,早上不要晚于6点起床。这个叫做以时为界,因为它跟天地的运行规律,气机的起伏升降是有一定的对应关系的。

我们现在是逆着来走,以事为主,事情没做完熬夜,然后到外面娱乐去,这样就把我们生机给耗掉了。后面明明身体发出了不健康的信息,发出了一些警告,因为我们感受不到,因为我们平时都没关注,因为我们不会问心,不会以心为界。而这个前档是时间为界。因此从明天开始,希望有心人慢慢改变过去的以事为界,变成以时为界,以时间为界,这一点我想要谈谈我个人的一些经验。

曾氏家族有一个家风是早起,记得我小的时候,我大哥是五点起床,我二哥是五点半,我是六点,一般不超过六点,起来干什么去?锻炼身体,回到心与身相合上去,很关键就是早起。一开始早起总觉得就早起而已,其实不是。你要真正坚持早起就意味着倒逼你得早睡,你不可能到了12点1点睡觉,你第二天还5点起来,偶尔可以,难以长期坚持。

这个早起,一方面它有利于你回到自己的身体来,身体是你的家,回到自家。另外一方面你这个回来的过程里面,你会发现早上这个早起,你发现你一天好像有了主心骨一样,就你的生命是从早起开始,你的生命是从你要做又能够做的事情做起的。他就为你一天的调子做了一个标定。这一天是我在做的,不是事情在做主,我跟着事情走,不是。一开始自己定的,我记得我们家里面就是这么做,我印象最深的包括我父亲,我父亲一早起来是第一时间拿着这个闹钟上法条,一天开始,每天都是这样,一天的开始从早起开始,然后他会扫地,然后我们几个孩子就开始出门锻炼身体,这就是一天的开始。

而这样做一直到了老人家晚年就是这样。像我大哥一直到了现在都是一直保持早起的习惯,它是早泳,冬天也游泳。而这一切让他的生活变得非常的自律,他的身体变得非常的健康,它的生机就来源于他这种与天地同频,天明了亮了,它就起来了,就跟日夜天地同时同步。这样的一个做法就让我们慢慢感觉到自己是天地的一部分。如果不是的话,我们可能会违背我们最大的生机,就跟天地合一这个节奏,这个节奏坏了以后谁也救不了。

我是见过一些同道,平时可能很重视养生,工作也很积极,然后心态也不错,但是这个节奏搞差了,经常熬夜,到最后身体就垮,而且垮的很突然。为什么?不缺钱,不缺地位,不缺学识,乃至于不缺性格、好的性格,缺是什么?违背天道,跟天地的基本规律没合到一块去,人是在天地之中,你得要跟天地同频。我们需要从以事为界,慢慢要过到以时为界,再到以心为界。

这里面我又想起了《论语》里面孔子的一段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说后面我们是要以心为界,从心所欲就是以心为界。你要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就有生机。我们现在有时候没有生机,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做了很多我们自个儿不喜欢的事情。就是说我们是以事为主,那个事觉得有价值,有收益,所以老做这个东西,其实没有问心,我想不想做?

这也想起小的时候我问过我们的前辈,我又学这个,又修那个,这人不很累吗?有意义吗?他给我回答说,人有没有意义,取决于当你老的时候,当你不需要老的时候。其实在我现在看来,每年结束的时候,比如今天回过头来看一看,过去的365天,你做成了事没有,你想做又做成的事有没有,注意他的说法,就是说你想要做,就我想做,我是从心而发的,不是老板让我做,不是我爹妈要我做,不是我孩子要我做,不是我闺蜜要我做,是我想做又做成了。如果有,那你这一辈子有价值了。第一个基点是这样的,那我们这一年就过得有意义。

心与身相合,身与物相合,而达成了你想要的东西,叫做心想我行,心想身行,心想事行。这个时候人活着就有价值,当你想做又做成了,幸福感就有了。当你想做就做成了,你的生机就出现了。

我们现在有个专家说人活着没有意义,我估计是他想要做的事情基本上没做成。虽然他有社会地位,有社会声誉,其实他的内心就是他真想做的事情没做成,所以他觉得人生没意义。如果他想做的事情他做成了,为什么没有意义?充实之为美?孟子说的什么叫充实?心身相合,人与事相合,人与情相合,人与天地相合,谓之充实,他可能就没相合,乃至于跟老婆也合不住,所以他没有意义。网上这样说人生没有意义,我觉得他真要反省一下,生机跑哪去?

为什么老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说了一些误导后生的事情。这一点也希望我们的同学注意到,人的一生可以缩短到人的一年,你有没有做我想做又做成的事情,如果有这一年有价值,这一年有收获,如果再往外扩展,这一年里面,你想做又做成的,又有几件是有利于家庭、家族、朋友的事情。不仅仅我想做就做成了,而且事情还有利于我身边的人,有没有?有,你的意义又往外扩展了一圈,你这一年不仅仅是为自己活了,也为众人活了。再往外过一圈。在这种自己想做又做成了,又有利于周边人的基础上,还有没有有利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乃至于天下的事情有没有。如果有你的意义你的价值又破了圈,怎么能说人活的没有意义呢?

所以大家在此刻想一想,今年你有没有做成,你想做又做成的事情。如果有,再往外扩一下,是否有利于周边的人,再往外扩一下,有没有去行善,有利于更多的人,有利于这个地球的生存。想一想,如果没有,从明年开始,要这么去做。要从心而发,要做有利于自己,有利于家人朋友,有利于天下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心法,心法是怎么表述的。刚才我说了一下,心想我行就是先自己认同自己,然后心想身行,心与身相合,去做事情,再往外走,心想事成、心想我行、心想身行,心想事行,最后慢慢过渡到心想事成,这是儒家的心法,这一切离不开心。如果没有从心而发,我们慢慢就变成被动,慢慢变成一个傀儡。别人要做,不是我要做,要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就需要做一些调整,为事去做,还是为这个天地的节奏去做。最后落到为我的内心,呈现我内心的价值,我人生的价值去做,这个是从2022年到2023年生机提升的一个重中之重,得问心,得从心而发。

第五,从见整体,到建整体。

下面看第五题,从见本体到建整体,这一题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有一些认知的人来说。当然也跟我们的同学有关系。我记得我在网上曾经听过一个视频,说佛家是最高的,后面是道家,儒家是最低的,为什么?佛家明心见性等等,儒家只会礼乐,这是不对的。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中国的修身、修行界,还是包括西方的各种流派的修行,它本质在哪里?本质就是尝试建立不同的整体,就是有效,我这边一动它能动的那种有效联系,这叫做整体,只是赋予的名字不一样。

佛家要建立的是什么?佛家的禅宗说的是明心见性。到后面宋明理学叫作见本体,见心的本体。心体要通天体,所以天地跟良知连一块儿,你要看到那个本来面目,那个本体。从唐代、隋唐禅宗兴起,往前推,从东汉佛家进来一直到了唐代,禅宗兴起到宋明理学的崛起,都在谈心性,都想见本体。我想要说的是,这个本体是整体的一部分,真正的中国文化的道统,它核心不仅仅见本体,还需要建整体。

大家看到说法谐音这个见、这个建、这个整体、这个本体好像都很相似,不一样,不要小看这三个字,变一变,如果老去见本体,中国文化很难现代化。每个人都回到精神本体去,每个人都回到山里面,庙里面去闭关,要放下,这个社会谁来干活,这个科技谁来发展,如何变存量之争为增量?谁来去做,都回到猩猩就行了吗?这里面我们在呼唤,在迎接文化复兴的过程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局限在见本体,尤其是搞宋明理学的一些朋友,觉得见本体是一个最高的层次的东西,中国文化的本质就见本体,所有工夫都落在见本体上去。

我想要说的不能局限在见本体,应该扩展到建立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心与意的整体,心与气的整体,心与身的整体,人与人的整体,人与家的整体,人与国家的整体,人与天下的整体。当然在这个过程里面也有心与物的整体。

禅宗落到哪里?心与意的整体叫修禅,叫明心见性。如果一大波人都去明心见性去了,如何研究物的规律?道家落到气的关系上去,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落到气上去,停留在这些见本体上去,你就忽略了整个人的生存发展。尤其是在面临着西方科学的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文化只能躲在小楼里面成一统,很难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很难引领新时代的发展。我们要明确提出把中国文化的核心从见本体扩展为建整体。

下面说一下关于中与中道,因为刚才说了见本体、建立整体,都跟中有关系,什么叫中?我们都是中国人,这段时间疫情还引起了中医和西医的一些不同的认同和辩论,那么什么叫中?什么叫中国?什么叫中医?什么叫中道?我想说中就是整体,中是古人对整体的表述,古典表述叫做中或者叫中道,而建立整体或者修中才是中国人的真正工夫。所以中是古人对整体的表述,是儒家心法的精髓,注意心法是用来干吗的?

建立整体,用心建立整体。而这个整体不是物的整体,不是信息的整体,不是资本的整体,是关于人的整体。以形体为基础,以心性为主宰,从我开始建立一圈一圈,这样建立有效的整体,就叫做中道生命整体。所以我们来看这个中,你就会理解,从整体的角度来看,中医是建立整体的医学,这个整体是心身相合的整体,是五脏六腑和谐的整体。他跟西医跟生物医学显然是不一样的,它是辩证论治的,它背后是什么?它是关于整体的因素。所以不要把先秦儒学,不要把中国的道统简单归纳到心性上去,要见心,要致良知,不够全面,乃至于偏窄了,乃至于引起后世的人走了死胡同。所以到了明末清初不是有一种说法吗?

阳明后学,不断的求这种心性,就出现了平时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不会办事,没有新的贡献,不会应变,只是一味的往里走,时代在变化,你不能只回到里面就可以,内圣如何开出外王,它自动的能开出外王吗?大家思考一下,如果我们在中国文化复兴的过程里面,还是一味地强调内圣,而忽略外王的话,我们能够崛起吗?我们能够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吗?我的回答是不可能!!!

所以最需要建立整体,从人心到道心,从惟精惟一到允执厥中那个中,就是整体。这个整体包括心与意的整体,回到一个新的整体上去,包括这个国家的整体,包括这个事物的整体,包括这个宇宙的整体。你只有从这个进去以后,我们的文化才能跟现代文明相融合,乃至于引领。这种文化的走向,如果老是回到心里面去,并没有很大的前程。我们变得每一个人都在秀自己,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了。所以这是关于见本体到建整体。

要补充一下,这里面稍微把三家讲一讲。我认为中国文化的道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于整体,就是它的整体观。从古典整体观到现代整体观是要建立整体。我们过去,2022年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就因为我们的生命的整体受到了压抑,想要去做做不成,想要去那个地方去不了。某种程度,我们的疑惑,我们的困惑,就是整体的平衡给打破了。

后面其实三年过后了,我们要重建这个整体,从个人到家庭,到社区,到城市、到国家,乃至于天下。虽然美国在去全球化,我们中国现在主张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其实强调的是天下一家,是要建立整体的,因此它的方向是顺潮流而动。那么回过头来我们看历史上我们三家,为什么说不能停留在见本体上,见本体就是谈这个佛家的修禅,他建的是心与意。意念回到新本体,一动就错,一动就外面去了,不能在外面要回来,所以要放下很多东西。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说的是他在修心意整体。修禅的时候,这是种技术特征。

如果你进去了,你的生命活动发生变化,你对世界的认同、认识模式会可能发生变化。但进去了以后也要出来,你得要建立新的平衡,不能停留在这。问题是修禅成功的是千中无一二万中无三四。如果大家一窝蜂的修这个东西,国家谁来建设?社会如何发展?注意这不叫最高,这是整体里面的一部分,叫做心意整体。

另外一个是修道。先秦道家和后世道教流也不一样,后世道家落到气上,先秦道家落到自然上,它要建立是天人合一的整体,天然整体,他叫修道。那儒家以大学为例,他修中,这个中是整体,是内外,不管是什么对象,只要能构建内外合一就是建整体,就意味着修中包含着修禅、修道。因为修中的内外整体包括了心意整体、心身整体、人家整体、人群整体。人天整体,就意味着佛家禅宗的心意整体只是一系列整体的一部分,而道家的天人整体也是这个整体的其中一部分。而中是把内外合在一块儿,如果外是天,我就跟天合在一块儿去,如果外是意,我就跟意合在一块儿去。如果外是身,我就跟身合到一块儿去,如果外是家,我就跟家合到一块儿去。所以儒家的修中才是根本。

不要再去说佛家最高明,儒家水平最低,起码我不认同。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需要变我们文化的精髓,变见本体为建整体。这个是关于这一题,就意味着我们的2023年需要做一个改变。要尝试跟你外在的东西建立有效的互动,背后你需要有时间去思考什么叫整体,什么叫整体观?整体观是如何建立的。那我这里提醒一句,你要真正建立整体需要修身。因为我们这里说的整体不是以技术为本的整体,不是从外往里走的整体,而是从里往外走的整体,叫做生命整体。

万物互联网这种其它的技术信息过来的,它是从外往里走的,一不小心它可以把人给异化。你已成为信息的一部分,你成为资本的一部分,我们需要成为我们生命的主宰。从我开始延展出去,从内到外建立整体。这不意味着这种从外往里走的大数据构建整体,人工智能构建整体不需要,需要,它是从外往里走,但同时需要一个从内往外走的,一个既对立又互补的这样的一个方向,一个体系的东西,叫做人类文明发展的两个翼,一个从外往里走,一个从里往外走,构成了这个人的发展。一个翼,连起来两个翼才能翱翔。所以大家注意这一点。

第六,从传播信息,到传播智慧。

下面第六题:从传播信息到传播智慧。听到这儿,网上的网友觉得我喊了那么长时间,我在传播知识还是在传播智慧呢?智慧。对我们现在的这种移动互联网,这种移动终端给的只是信息,而且这信息是碎片化的信息,而且还有很多负面的信息。我们不说它的碎片化,也不说它的负面,主要是他跟我们的生命没有必然的关系,他是在耗散我们的生机。

我有一个朋友,他已经手机上瘾了,一睡醒,第一时间打开看手机。手机里面有很多的内容,他的的习惯从头到尾转一圈儿,完了然后吃完早餐又重新刷一遍,发现所有的信息又变了。又有一个新的东西出现,不断的推送,就是一天到晚的循环。他觉得都很有意思。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这些东西都不能解决他眼前的一个问题。他眼前的一个问题就是经常莫名其妙的发火、生气。他看了那么多东西,学了那么多东西,听了那么多大V说法,到最后就说不生气,我觉得很简单,不生气,我说不生气你就不生气,或者说你说不生气我就不生气。心想我行,心想身行,你能这样吗,你学到的看到的那么多信息能做到这样吗?能跟你的生命活动结合到一块儿吗?能强化我的主动性和我的主宰性吗?生命的主体性你能做到吗?做不到。

而且越看越刷,他的情绪的阀点越低,这个时候就提醒我们什么?看这种信息消耗我们的生机。我们要学会如何善用信息,如何合理的使用手机。这是一个大话题,也是一个课题。今天我们没有时间把它展开。但是我们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当我们自己有智慧了,你就发现对那些信息尤其无用的信息就不那么感兴趣了,我们不是用卡的方式、砍的方式、堵的方式,我们是上高度的方式。我们不要信息,或者说我们不要无用的信息,我们不要无用的知识,我们要有用的智慧。当我有有用的智慧以后,发现很多问题我能够迎刃而解。

什么叫智慧?这里面给出了这三个来判断这些信息我需要吗?第一个从哪来?第二个我是谁?第三个到哪去?看完了这个东西,能够有利于我心有所得。注意这里面的三德在天为道,在人为德,心有所得为之德。而这种真心里面的心动,能够让你的生机提升的谓之得,而这些得是有利于你的生机,能提升你的生机的。

那你在工作、学习、娱乐里面,你得用点心,问一问这些东西能有助于提升我的祖德、圣德、道德,有利于吗?注意不要用泛泛的道德主义来看这些文字,做个好人,什么忍字头上心上一把刀,这个道德不讲,老祖宗不是这么讲的。这是在中国历史的流淌过程里面,总会有一些别入歧途的东西。但中国的核心,中国文化的精髓不在这,而在于这些道德能够提升我们的生机,它是怎么提升的。看一看。

我们不要去传播一般的信息,而要传承三德,何谓三德?传者有心承者虚心,传承的本质是生机。就说对方说的那个东西,它是真的从他的生机里面发出来的,他是有心力感应到这个东西,体会到这个东西说出来。然后你接下去以后心有所获,心有所得,生机调动,你要找这些东西,而不是去消耗,去娱乐,搞得不好就是娱乐至死。看过这部电影吗?《过把瘾》王朔这部电影,其实他这个小说应该过把瘾就死。我们现在这种通过手机形成的生活习惯,就有点娱乐至死的感觉,没有智慧,没有上心。

看看这三德,第一祖德。你得祖先你连接了吗?你跟你父母的关系调整好了吗?你有族谱吗?你每年祭祖吗?这叫祖德。如果你祖上没德,你不会活到今天。这里面是生机,一代一代生生不息。你得接上去呀,接上去了以后,你会发现你的生机不一样,因为它能增强你生命的厚度。

记得我小的时候回老家。在祠堂开了一副对联,然后就不断去问,知道我们有族谱,通过族谱知道我的祖先是曾子,我是曾子的第75代裔孙。我那家族的前辈说你是曾子的后裔后代,你不能忘了本。这时候就感觉到天边好像一条线,从头顶下来,一下子感觉到我生命里面、我身体里面有我历代祖先的生机,有我历代祖先的信息。这叫生命。有了这种感觉,你就会有不一样的力量在面对别人承受不了的困难,在面对过去承受不了的困难的时候,你突然感觉自己有力量,为什么?你的祖先在给你加力,你的祖先活在你的生命里面。

这叫厚度,感觉自己厚重,不那么漂浮,不那么容易给打倒躺平,打倒了以后很容易就站起来,一咬牙就起来。为什么。你不是为一个人活着,不是为父母活着,你在为你的历代祖先活着。有那么容易倒吗?这叫生机,这是每个人只要你活着就有了这个生机,为什么不连接。你从哪儿来?从这儿来。明白你从哪来,你就有生命的厚度。这是祖德,这叫智慧。看别人的八卦新闻,与你何干?

看看你祖先的印记,我才知道我的祖先从山东现在的济宁,我们来到了江西的庐陵,现在的吉安附近,后来来到了江西的南丰。就是唐宋八大家的曾巩,后面从福建到广州,广东梅州兴宁,看看自己来时的路。你就知道我要往哪里走,看别人干吗?看自己,看不清自己,你不会看清别人。

第一个祖德要如何连接?除了平时的祭祖,还是要修孝,修内心的孝,要有孝心,要有孝颜。孝心到孝颜,形成一个孝体,这也是建立整体,这叫孝敬。这是儒家的看家本领,不是一般的道德,而是建立一个整体,通过伦常修身来建立生命的整体,叫做孝悌。

第二个传承圣德要连接的是圣贤,我们说中华民族,我们说中国,是人类四大文明古国里面唯一一个没有中断的文明。为什么?历史的记载,文字的延续,最关键的是圣贤的交汇没有中断,没有放弃,没有叛逆。一个民族它的高明就在于它的民族有没有出现过圣贤。大家不要以为圣贤跟上帝有什么关系。没有关系。中国人眼睛里面,圣贤就是人来做,佛祖都是心来做。所以你要跟圣贤连接。圣贤在哪里?在经典里。所以要读经典,没有经典就没有文化。没有经典,你的精神就不知道往里走,你的人生就不知道往哪里超越,因此你没有高度。

那如何去连接圣贤?修敬!

论语里面说的很清楚,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他对应的《大学》里面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它能提升我们的生机,就在于强化到了我们的生命的高度。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不是都在旁观,不在蹲在地下,更不会躺平的看这个世界。我们知道我们民族里面,我们族群里面有这样的圣贤,我们力图站在他们的高度,站在圣贤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看未来,所以我有信心。

三年疫情算什么?中华民族经历的灾难,这个三年疫情算起来不是事,但是你需要有这种高度。三年是中国历史5000年历史长河里面的一个浪花,没有什么困难是过不去的,但需要你这个连接。一连接你发现自己生机就上去了,这就是生命的高度。

还有道德,在天为道,在心为得,在人为德,这个时候要往内心走,这个时候要修一,要变多为少,变少为三,变三为二为一,回到内心里面去,怎么回去?直接回去吗?那你修禅宗去、致良知去了。我说你回不去!这中间有一个通道,先回到你身体里面去。心身相合前面那一点已经谈过,变心身分离为心身相合,这个就会让你有生命的深度,不会跟着别人跑。就理解儒家经典《大学》里面的什么叫大学。大学是大人之学,为什么是大人之学?他因为有生命的厚度、生命的高度和生命的深度,所以称其为大。能够大就成为大丈夫,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需要有生机。而这个生机应该在2023年我们去努力去开启。

第七,从不知不觉,到吾日三省。

第七点是从不知不觉到吾日三省。这里面的省要有知有觉,因为平时我们每一天,其实做很多事情是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比如说自己的觉知能力,自己的主动性是不够的,或者说如果不是有很大压力,也是一种习惯使然,或者变成了一种处在一个舒适区里面去做,这样的走法其实是一个自然的社会状态。刚才我们说提升生机也好,建立整体也好,其实它不是一个自然的状态,是一个自觉的状态。

如果说我们平时的这种生活、学习是属于比较顺遂的自然的话,那么这种三省,这种自觉调整,其实是逆着走。练过道家功夫的知道,顺则成人,逆则成仙。而儒家的说法就顺则成人,逆则成君,人,小人;君,君子。就意味着你要提升自己的生机,提升自己的生命状态,就要逆着走。

逆着走是怎么走?修身怎么修?在曾子家学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说法,叫做三省吾身。三省吾身,这段经文在论语里面,‘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前面我们谈到的阳明心学,有很多观点其实来源于《传习录》,而传习录,传习这两个字就来源于曾子这段话。传不习乎,什么叫传不习乎?就是说老师传给你了,你有没有去做?或者说你传给学生的东西,你自己有没有做?都是传习的两个维度的表述。

换一个角度,还是知行合一,还是心身合一,说了就做,让别人做的,首先要自己做到。这是《论语》里面的三省,《论语》里面的三省是吾日三省吾身的最早的出处,在曾子家学里面,这个三省不仅仅是《论语》里面的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个特定的三个内容,其实他还演化出更为丰富的体系,叫做三省修身法,这个体系包括了两个角度,一个从内容,内容里面叫《论语》三省,还有《大学》三省,《大学》的三省就是治学、修身、用世。

你这一天治学了没有,修身了没有,用世了没有,这叫做大学三省。那从时间的角度来看,这个三,它一个特指,有的专家说三是指多,这个是专家的解读,但在曾子家学里面,在落地的时候,他主要特指一天三次。晨省,午省,晚省,这是一日三省。

如果没有这三省,那么这一天你的自觉性是不够的,你没有察觉到做事情。如果变成这一天是我在做主,我是从心而发去做,我想做的事情,而且尽量把它做成了,如果没有三省,是做不到这一点,如果没有三省,你也不可能把这种做的事情扩充到更多的人,因为它的难度更大。如果你想做就去做,叫做以心驭身,如果你想要做又做成,而且有利于周围人的,叫做以己率众,它是更有难度的。做这样的有难度的、有挑战的事情。你没有在一天里面去关注它,在明确你的主体性在哪里,你就很容易随波逐流,就很容易以事为界而做不到以心为界,我想做的事情做不到。

所以这个三是构成一个人一天的生命整体的最低的要素,就是三次。这里面稍微延展一下,曾子家学也叫三鼎家学,这跟曾子有关系,曾子他是孔、颜、曾、孟四家或者四圣里面排第三的,第三家。然后他特别强调三省,很多事情,他们强调三,这个三有偶然吗?我们看看《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一个自然演化的过程。那么如果是一个有意的回头的过程呢?万物变三,三变二,二变一,回到道,这就是修道的过程。

修道是逆的过程,那么边界在哪里,常人和圣贤的边界在哪里?小人和君子的边界在哪里?就在三,一天里面你主动性为主,还是被动性为主,边界在哪里?就在三,一天里面有三次,回到自己,回到你的目标,回到自我控制,这种状态就需要三省,所以不要小看这个三,我们这个学派叫做三鼎学派,这个鼎就跟这个三省有密切的关系,这个鼎叫知鼎,修鼎,行鼎,知修行合一。

那如何做到知行合一构建整体?需要每天三省,晨省,午省,晚省。从明天6点开始,我就会在我们的修身云书院跟大家一起来修身,读经典、修《大学》,然后跟现实生活做一个链接,确定今天我要做的事情,做到从心而发。它是知修行转了一圈儿,在晨省里面就转了一圈。我会在明年,明年也是明天,跟大家一起坚持365天,来构建我们的生命整体,来体验这种中道生命的真实性。我们很多同学在前面的一个月、几个月里面,通过三省慢慢感觉到生活的变化,感觉到生命的充实,感觉到生机的提升。如果我们坚持一年,而且这一年还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是几百人、上千人构建了一个修身的时空场,构建了一个生机提升的时空场。这样会让我们对生命的真实,对生命的意义会有更有效的把握。

所以这一切都需要从我们自己的努力开始,从心身相合开始,从明天开始。

这个三省的目的在哪里?记得有学生说我也学过三省,我也学过反省,每天反省,但反省以后,我发现自己更多的是自责,因为每次反省都发现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反省到后面自己都不愿意反省,因为没有自信。在这里我想要说的是这个反省是不完整的,或者说这个反省没有得到精髓,没有得到真实传承的精髓。我们说是这个省,不仅仅是反省,我们做的不对的东西,我们反省做不对的东西是为了让它做对,而做对了,做正确了以后,应该是心有所得的,是应该让我们的生机往上提升一下。我们反省,我们要找到我们要固化的这种生机,我们要的是得,所以三省的目的在哪里?在得,在心有所得。

三省的重点在于三个时间段,从明天开始,我们重点放在晨省,把握住了这一天的方向,就很容易慢慢延长到午省、晚省。有的同学可能中午的时间在公司,在外面,不容易做到午省,那么我们可以尝试在睡觉前回顾一下,回到我们的身体来,回到我们早上立的目标来,问问我们的内心,今天做的怎么样?有哪些地方是可以去完善的,还有哪些收获,需要把它归到内心里面来,让我们的种子,我们的果实放到仓库里面来,就是晚省的意义所在。

中间午省呢?关键就是待住一个空间,往自己的身上,不要整天飘到外面,飘到事上去,中间点一点,只要你坚持了晨省,慢慢习惯了晚省,午省就不是一个难事,你有心就省,你察觉到心回来了就行,这就是晨省,午省,晚省。这里面最重要的是晨省,所以一日之计在于晨,因为它敲定了一天的信息,最后一句话,三省之重在于得,它的重点你要找到心得,而不是不断的罗列你的缺点,如果把你把注意力都放到缺点上去,那你就强化了你的缺陷,有的人就有能力把缺点给改了,那更多的人可能强化了缺点对自己的影响,尤其是情绪的影响。

所以我们需要找到我们的缺点,但注意两点:第一,找到缺点以后,你要去改,内心要去改。我们不是有忏悔吗?有的老师还要求大家往心里面忏悔,搞到后面自己都很痛苦,后悔痛哭。这个可行吗?可行,先后悔吧,先忏悔吧。忏悔是一个不错的一种调心技术。但是,停留在这一步还是不够的。在儒门心法里面,在曾子家学里面,还需要你找出错的,知道错的地方以后,你还要明确下次遇到同样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对,就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正确的路径,正确的方法,你得找到。

你不能仅仅说这个不对,我错了,我后悔了,我以后一定改,你还得告诉我,你会改成什么样子,就意味着你的心法还得往前走一步。你要想象下次遇到同样的场景,我做对的状态,我做对的情景是什么。

大家发现没有,我们的反省找不足,是要导进做对的那个东西,你得出来。还不仅仅如此,对的东西想出来了以后,你还要把它做对的那个状态,那个情境,想的真,跟你的生命合到一块去,我真做对了。所以呈现了愉悦,呈现了的生机,你得把它想出来,而不是把重心重点放到忏悔本身上,这是儒家心法不到位。所以你的晨省,午省、晚省,一天省三次,一天忏悔三次,一天痛哭三次,估计气也没了。所以儒家的省不在于找到错的地方,而在于找到错了以后改正的状态和改后的那个情境,你得想出来,这是一个。

另外一个你的反省里面,想一想这一天哪件东西你做成功了,详细的回忆,成功了以后那个状态,你要把它拿在手里面,放在心里面,这是你的心得,这是你的宝库。这是在对的事情里面做对了以后产生那个心有所得的东西。这个时候你们一定要注意把这个东西放进去,然后你能复制它。如果不是,你不会有工夫,你不会有功力,你只是一个很勤奋的在修身,但是修来修去,就是没工夫,修来修去就是没功力。因为遇到问题你拿不出一个正确的东西,遇到问题你不会从一个正确的东西去取代一个错误,你不会复制。

所以我们说三省,关于它的重点就在于心有所得,需要把生机的部分,总结出来,复制出来。所以这里面又加一句,所以晚上睡觉非常重要,睡觉前你得想想我今天心有所得的东西是什么,如果没有,就意味什么,你没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至少有一个得,如果不是,要不你粗心大意,要不你没真修。你每天早上一早起来坚持修一段时间,一到了晚上的时候肯定有心得,肯定有。所以那你睡觉前从15分钟静下心来,不管你是在书房里面进行正坐,也不管你是在小区里面去安静的散步,还是在床上静静的回忆。

一定要自己找到一点,我心有所得的东西,让自己变得有生机,让自己变得有意义,这才是儒家的心法,这才是吾日三省的精髓所在。所以从每日一省到两省到三省,这里面,一开始我觉得早上天省一省一定有,但说到现在,我又要强调一下,晚省也不能丢,否则你有耕耘,没收获。注意我们跟一些流派的修法不一样,我们不主张只记耕耘,不求收获。那些是某种特定环境,不要意念的时候可以这么说。

当你要建整体的时候,这个整体又不是心理整体,还有更多的是内外整体的时候,你一定要既求耕耘,更求收获。就是我们知道要修,修了以后,还得行,还要成功。我们需要追求成功,这个成功才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因为这个成功体现了整体的有效。如果不成功,全都是失败的,这叫英雄吗?中国的英雄从来都是能够干事成功的,只不过他经历了很多挫折,那最后成功了,所以他英雄。

以从儒家的角度来看,从内圣外王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既求耕耘,又求收获,否则我们的文明如何向前,我们的文化如何复兴,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在乎了,是吧?都变得躺平也无所谓。起码人类社会还没到这个阶段,你躺平也活的很好,你躺平了反而减少消耗,然后地球会变得更美好,没到这个时候。所以我们必须要努力为自己、为家庭、为人类创造更多的升级,这个是刚才的第七题。

第八,从学习型组织,到修身型组织。

第八题从学习型组织到修身型组织,如果前面我们说的是个人的,这里面跳出一个更大一些的组织,大家知道学习型组织是西方传起来,在本世纪初的时候。就传进来,对我们的企业管理、组织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引领作用。那我认为,后面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随着中国文化复兴,应该到修身型组织,这个组织其实是走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工作型组织,第二个是学习型组织,第三才是修身型。

工作型组织,你只要工作,身体强壮,遵守组织的规则就是。学习型组织就不是了。要求组员要有支持储备,还能在工作的过程里面不断的学习,学习型组织不是有这样的一个说法吗?那这个组织的大部分组员,他的学习速度是跟得上市场变化的速度的话,这个组织就能生存和发展。反之这个组织就会衰落,乃至于破败。他说的什么,这个学习是跟环境互动的一个结果,你得跟着外面走,人的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环境的变化。那回到我们第一题的生机的角度来看,他只是为了更好的把握外在的机会,他没有涉及到如何激活我们内在的机括,它并不一定有利于我们的心力、气力、体力的提升。

所以我们看到国内一流的企业,国外先别说,往往会出现996这种现象。996作为一种工作现象,偶尔出现可以,如果长期出现,可以断定不利于这些组员的生机,因为它有伤有害这些员工的心力、气力、体力。

通过疫情,三年的疫情,我们反省到,没有什么比我们的生机更有意义,更有价值。而这个生机的内在部分是我们的心力,我们的气力,我们的体力。所以随着文化的复兴,后面中国的企业管理、组织发展,需要有一个新的方向。我们该学的已经学的差不多了,我们前面已经没有人再给你领航的时候,你需要有自己的想法,需要有文化的自信,需要自己学派的建树,要有中国自己的组织管理理论,我们认为修身型组织就是其中的一个选项。

那什么叫修身型组织?看一看,这些组织,对于现在的组织来看,主要是补充了修身这个功能。我们现在的组织工作型为主,大部分都是,但有一些已经开始引进学习的功能。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他说的就是以学习为主,但你发现他们的《第五项修炼》,其实这五项修炼他把第五项放到前面去强化,说的是什么?

整体思维,就不能停留在一个员工一个部门局部的思维,要变成一个更大的思维,有整体思维。但为什么不容易做到。因为它的文化是局部观,如果用西方的东西进来,他就局部观。没有把个人的想法和整个组织的愿景结合到一块儿去,他需要引进一个修身这一部分,而对应的理论应该是整体观理论。所以我们才要修身型组织,不是只修身,不工作不学习。作为第一个阶段,他应该是在已有的工作和学习两个功能基础上,增加一个功能,修身,否则这个组织它整个生机是有限的,很容易后面就变成用机器人,用人工智能来取代大家。我告诉大家,机器人,人工智能能解决工作效率问题,能解决深度学习问题,但不会提升人的生机。不能真正提高组织的生机,因为这个生机不会出现在机器里面,只有人才会有生机。

人真正受到的伤害,是通过人而来,人真正的生机也来源于人与人的沟通,大家一定要注意。所以才说人的本质是社会性,这个社会性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人与人的信息的互相碰撞,互相补充,用机器是没用的。我记得我小时候看过科幻,我也是科幻迷,那个时候我印象应该是60年代或者70年代初。他说未来科技的发展,通过机械化、自动化,但是那个时候还没有信息化的说法。但后面所有东西都不需要人去做,一摁一个按钮,饭煮好了,东西又送过来了,什么你要的东西只要通过按钮它就来了。所以它的结论就是后面人的进化是不需要那么多手指的,只有一个就够,因为他只需要按钮。

我看完了那个科幻以后,从此我对科学带有警惕,我很小就对科学等于正确这句话,我是带有疑惑的,我觉得科学是中性的,当你以为科学能解决人类所有问题的时候,可能科学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大危害。科学一定要有,但不能科学做大,他需要有别的东西去平衡它。如果科学对应的是真,那么我们认为人类的价值是真善美。那善要放在前面,他需要有善意,他需要有有利于个人、家庭、群体的生存和发展,这是善。

当我们战争的时候,俄乌战争,所有机器,所有武器都是真的,火箭炮一片过来可能就一片死掉,很科学,但他不善。所以在这个时候,我想要说,我们现在的组织需要补充修身这个功能,这个修身的功能是跟人的生命活动相连接,它有利于提升我们的生机。这种生机提升了以后,能够表现在这个组织输出的产品和服务上去。我们的用户,我们的市场,慢慢会体会到这点,你的服务,你的产品是善的吗?还是恶的?我们现在的商业最大的成本是诚信。如果我们带有善意,我们的组织是修身型组织,这种商业的成本会大幅降低,那如何通过工作、学习修身而构建这个整体,这个整体叫组织整体。

他是工作学习修身,螺旋不断的转。通过这样构建这样的组织以后,这个组织有生机,而这种生机怎么体现,它有两个特征。第一个它可以把个人,就这个组织里面的个人的需求,比如对财富的需求,比如对交友的需求,比如对肯定社会价值肯定的需求,叫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他这个需求会跟组织的使命、愿景、价值观融合到一起,这是修身型组织的一个特点。

第二,他们把组织的行为和社会的责任融为一体,这是真正的社会型组织,把个人、集体、社会打通了。就把个人的生机融到组织,融到社会的生机上去。

或者说把社会的生机、组织的生机建立在个人的生机基础上,就如我们现在疫情开放以后,给出了一个说法,我们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负责人。当我们每一个人都成为第一负责人以后,你发现这个社会对这种健康的负责程度就会大幅上升,而不仅仅依靠政府的一些管控性措施,每个人自己在管控自己,是不一样,把个体融在集体里面,而集体又建立在个体的自觉上,这叫修身型组织。如此类推。还有修身型家庭,我们现在认为丁克、不结婚、不生娃,很自由、很自在,很有生机,那我说这是眼前的生机,不是你生命里面的生机,过一段时间你会发现后面有问题。刚才我说了,人的生机不赖于物质,虽然离不开物质,但本质上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的互动,当你不结婚、不生娃,你这个生机里面最核心的源头,就是人的信息,你就没有了。

你可能是跟自然的互动,你可能跟一个陌生人的互动,而这种对人的生机的提升的,人类发展到现在,固定的筛选出来的模式就是家庭。不要给眼前家庭的矛盾所疑惑,觉得家庭是没用的,家庭让我产生烦恼,家庭本身是用来提升你的生机的,就如现在疫情,当你阳的时候,谁来照顾你?谁不嫌弃你?就是你的家人。当你生机还可以的时候,觉得我一个人都能闯荡天下,当你有病的时候,你发现环顾四周无一人,你就悲从中来。

所以从修身型组织再往下降,降到修身型家庭。需要结婚,需要生娃,需要生生不息,需要夫妻同心,需要夫妻互补,需要让我们的孩子健康成长,否则谈不上组织的生机。家庭作为组织的一个基本单位,如果这个都没有,更大的社会组织是很难共建的,很难稳定的。有关于学习型组织进入到修身型组织,延展到修身型家庭,稍微点一下,这个后面我们要谈的是人才,听完以后你觉得我是人才,这个人才是怎么打造的?

我们现在是治学用世,就这两块儿,从小到大,学完了,尽可能找到一个好的企业,用世。中间缺了什么,缺了修身,没有一个好的性格,没有一个好的品质,不能跟环境有效的互动,所以这样的人才是偏才。他不能构建心身整体,他整个人不是一个整体,外面一刺激倒下了,外面一刺激就导向失衡,情绪失衡,大的失衡,行为失衡。他不是一个整体,他不能做到以心驭身。这个问题来了,你要以心驭身,构建心身整体。那么谁来驭心呢?这是一个问题。

我们来看这个人才里面的治学,这个治学对应的知修行三鼎里面的知,这个知的本质在哪里?经典,经典浓缩了这个民族乃至人类里面最高的智慧。这个时候你是用经典来驭你的心,这个时候你就发现,纯粹走心意相合是没有高度。你就是问心吗?你还需要问圣贤,不能仅仅问心。这个民族,这个人类曾经达到那个高度,你还得要影响别人,所以这个时候我们说修身的核心是以心驭身,那么治学的核心叫以理作意,以理驭心,这里的心是用一个理放到里面去的,这个理来源于人为的智慧,这个理来源于经典,所以作为一个人才,他应该是有信仰的。注意这个信仰不是指宗教信仰,是文化信仰,是人生信仰,当然也包括宗教信仰,比如儒教,这个教是教化,不是宗教的教,他有信仰。

比如我从小9岁,12岁开始学,开始学家学,学《大学》,《大学》里面的经文就成为我内在思维的底层逻辑。这叫以心驭身,以理立心我的心是立在这个理上去,要做善人,要做大人,要做一个对家族社会有益的人。这个东西不能没有,不能说什么东西都放下,回到自己的本心去,不能什么东西都无所谓,要回到良知上去。什么叫良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如果你要回到那个体上去,而不能只停留在那个地方。因为你回到那个地方去了以后,你必须还得要出来,要立一个志,要有一个理论指导,然后来驾驭自己的身体,然后去以己率众,影响你的家人,影响你的学生,引领社会大众。这样就是修身型人才,他需要在治学修身用世这么转着走。随着这样的转动,每转一圈儿是对原来一圈的否定。比如我知道了一个东西,然后我内化了,然后去外化,外化完了会得出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对第一次的一个检验提升,也是一次否定。

你每转一圈儿就上去一个螺旋,你的生命在这个过程里面变得丰富而又深刻,你的生命变得有外在的精彩,又有内在的深刻。这叫人才,这叫修身型人才。而这种修身型人才,一能修己,二能安人。不是纯粹的为自己,而从这个角度来说,只要知修行,只要能修己而又能安人,不管你是修的是佛,修的是道,修的是儒,还是修的是太极,修的是西方的什么东西,没关系,只要你的知修行,这样转起来,慢慢让你自己有生机,让别人有生机,你就符合中国的道统,符合人类的道统,这就是修身型人才。

第九,从20世纪文化,到21世纪新文化。

后面我们来谈最后一点,这一点话题有点大,从20世纪文化到21世纪文化,我们后疫情时代要面临的是一个新的文化,说新文化运动又怕有点敏感,因为如是说就意味着要对应旧文化运动,我们说20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是1915年左右前后,新文化运动它反封建,反剥削,反迷信。20世纪的新文化产生于北京,他们引入了两个东西,从西方,一个德先生——民主,一个赛先生——科学。

我认为21世纪它是一个新文化,对于我们中国大地的人来说,对于我们在救亡图存的一大批人来说,那是新文化运动。到了21世纪,我认为这个运动还需要升级,所以会出现一个21世纪的新文化,这个新文化,是相对于20世纪的拥抱科学和民主,相对于它是追求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自由、民主,它要解决的是社会领域,让人更自由。科学,它是面对自然领域,想要获得自然领域的更大。但我想要说的是21世纪的新文化是拥抱生机,它在追求什么?生命领域的自由。

经过三年疫情,我们全体中国人比什么时候都更能体会到自由与生机的重要价值。因此,我认为2023年开始,会有一群人在自觉的调整他的生命方向,有一群人会自觉的追求生命的精彩和生命的深刻。它会形成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方式,而这种文化方式是以自己的生命活动为基础,为原点。不是别人怎么说,而是关注我怎么想,然后我能不能有效的构建我自己生命的整体。从近到远,从厚到薄,遇到问题先反求诸己,不是找自己的不对,而是培补自己的生机。

当我们的注意力回来的时候,我们的生机也随着回来。当你的注意力往外放的时候,其实你的生机也在往外放,那么有一群人会走到这条道路上,追求生命领域的自由。这个时候,我做了一个预测,也作了一个展望,一个新的时代,从二0二三年开始会加速,从外求形成的外道文化,西方为主,内求文化,内道文化,带有宗教,到中道文化,兼顾内外,这三种文化都会同时存在,但以前中道文化是不受重视,或者说是没有形成社会的影响力,但疫情后中道文化会受到重视。它兼顾内外,而且是以自己为本,以生机为本,不是以技术为本,不是以流量为本,不是以资本为本。而这个文化后面会对应一些经济,这个经济叫生机经济。有利于个人,有利于群体,有利于家族的生机。

它不仅仅是实物经济里面充饥饱腹、保暖这种物质的东西,对于很多城市里面人已经够了。应该有一部分人应该提前跨过这一步的生活模式,进入生机模式,不要老是追求数量上的增长,因为到了后面你没有生机的时候,后面的东西可能恰恰是你的累赘。我们要的是生机,生机后面的东西才是人活的意义的所在。没有生机的东西不是我们人意义的表达方式,不管你一后面有多少个零。

当你阳的时候,躺在床上的时候,浑身酸疼的时候,你的喉咙说不出话的时候,你发现那个东西没用。记得我前几天刚阳的时候,我现在是不是复阳了,我还没搞清楚,但是不是阳了,我也没搞清楚。因为我没检测剂。

反正我就不舒服了,不舒服也有很多药可吃,但是我就没看上。我觉得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的是我原来有生机的那个信息,那个状态我得要拿出来,所以当我头很疼的时候,当我忽冷忽热的时候,我就躺在床上想我正常的时候。所以就这么想了半天,后来就不发烧,开始就发烧。这个时候最关键的不是药物,当然你要到40度的时候你都迷糊了,可能你也想不起来,40度的时候可能退烧药还是需要的。但是我们还没到那个时候,其实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你那个生机的想法,你那个生机的状态,你得想那个,所以躺在床上。想我头不疼的时候,想我不冷不热的时候,很舒服的时候,就那么想,仔细想了半天,不发烧了,头也不疼了。我觉得我基本上是好了,但是后面怎么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这个样子熬那么长时间,也可以了。

孩子们阳了,孩子心不安,你还得要陪伴她,我们曾子家学里面有一个人生五修,小儿修安,少年修成,青年修正,中年修明,老人修得。孩子感染了这种病毒以后,其实你是不能戴着口罩,你不要靠近我,隔离的,他本来就不安了,你还让他分床睡什么的。哪怕他安,我都不安是吧?所以就哄他,跟他一起睡觉吧。慢慢发现我又不行了,喉咙好像又不行了。所以我也搞不清楚我们是杨过了,还是王重阳了,就搞不懂。但我觉得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该干的事情还是可以干,但是,该休息的时候还得休息,比如待会儿我讲完了,我得回去休息。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生机这个词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生活状态,而是跟我们的经济模式有关系。这个模式可能在2023年以后,会引领新一波的发展走向。然后就是修身型组织,这个刚才我们说了组织模式三段,对于西方的组织管理学家怎么说不介意,我们有我们的说法,我们认为组织模式只有三种,三大类,一个以工作为主,一个在工作基础上加了一个学习,这个学习是跟市场有密切关系的。再有一个修身,是要把人的生命状态提上去。

这里面我稍微要补充一点,西方文明,包括我们现在日常生活里面有一个很重要遗留的东西,或者一个很要命的假设,就是认为人类文明是在我们常态下,通过工作形成的经验积累,通过思辨形成的知识体系,慢慢而构成了人类的文明。其实不是,还跟有一群人,有一些人在不同的时代,他的生命状态超越了一般人,所以他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些规律。他尝试着别人没有尝试的状态,然后他把它写下来,然后别人慢慢的变成一个知识来学了。

我想要说的是现代科学,现代文明漏了一个东西,就把人的生命状态作为一个常态,一个常量限制住,但我们中国古人、华夏文明跟西方不一样的,就在于他认为人是可以变化,这个变化不是他的知识结构变化,不是他的工作技能变化,而是他的生命状态的变化。

一生里面会有高光的时刻,还有高峰的体验。中国文化最厉害的地方,他把这种生命状态的提升形成了一套体系,形成了一套学问,形成了不同的流派,比如儒家、道家、佛家。因此当我们提到了文化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的时候,一定要把人放进去,把人的生命状态放进去,把人的智力放进去,而这种智力不是通过学习,不是通过工作来提升,而是通过修身来提升。这里面有一个变数,所以我们认为时代的变化跟修身有关系,而这个修身是提升我们生机建立整体的不二途径。

不是通过人工智能,不是通过大数据,而是通过心身相合,通过以理作意来形成的。后面这个家庭从实用型到组合型,现在的学历差不多,经济可以相对独立而组合的,到了后面要变成修身型家庭,他的生机,男女的生机,后代与前辈的生机是互补的,不是50%,一人出一半。否则我们的人群的生机会下去,我们家族的生机会下去。

这里稍微注意的是思维,思维在《大学》里面对应的是格物致知,我们的思维模式也要发生变化,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再到实象思维,注意这个实象思维,这个构建整体的思维模式。这个实象思维是在心身相合,心意相合的过程构成的。所以你不通过修身不会有实象思维,不通过修身不会有效的构建整体。因此古人说的格物致知跟实象思维相关,跟整体相关,格物跟物接触了以后,知道了什么?

西方是格物致知,再格物,再致知,直到找到规律,然后变成财富,然后扩大生产,然后用更多的资本去发现更多的资源。什么时候会出现格物致知,出现诚意呢?外国人没有,欧美国家没有,只有中国人说格物致知,然后诚意。为什么?它要构建的是整体,它要构建的是生命整体需要从诚意、正心、修身这样走起来。这是中国的大学问,这是中国人自己的大学。而这个有个2500年历史的《大学》,能够为我们后面的社会的发展,为我们应对目前的困境提出了方向和思路。回应了这种挑战,来证明,我们的古典文化是有生机,我们可以返本和开新,可以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跟这个有关系。所以我们学经典,我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这种勇气和魄力来面对现实的挑战,来预测未来的发展,这,是文化自信。

好,最后我把今天晚上这个跨年演讲总结两句话,跟我以前两句话稍微有点不同。就是文化决定人生,你的人生是怎么走的?需要有文化来引领。生机引领未来,什么东西有希望?怎么走?通过生机,哪里有生机哪里就有希望。

所以我说:接下来的20年50年,是文化决定了我们这个社会发展,决定了我们的人生走向的核心因素。我们的未来充满生机,我们的未来需要生机,哪里有生机,哪里就有美好的未来。(陈墨、宗晓菊、沈蓉蓉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