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躺着赚钱的日子到头了。
出品丨数科社
作者丨林木
“站着也可以刷Boss直聘。”
“工资不重要,离家近就好。顾家的人,更要直接谈。”
北京7号线地铁的通道、车厢内,四处张贴着的宣传广告,仿佛告诉行色匆匆的打工人们:在Boss直聘,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并不难。
当他们满怀期待打开APP发起对话时,就会发现,直接谈的对象可能从老板变成了HR或外包公司,所谓的“VIP助理秘书”有可能需要提供特殊服务。
这是过去几年外界关于Boss直聘平台管理运营的诟病所在。
去年底,Boss直聘成功在港股市场二次上市,身价暴涨至百亿美元。而在财务报表中,去年上半年其业绩扭亏为盈,开始赚钱了。
展开全文
然而,居高不下的营销费用、滞涨的付费用户,以及新对手的入局,正如实诉说着这一国内最大在线招聘巨头的焦虑。
Boss直聘开始盈利了,它的用户却越发沉默了。
01丨“烧钱”难换增长,盈利背后焦虑加重
2022年卡塔尔世界杯,细数最出圈的中国品牌投放,除了“世界第二,中国第一”的海信,必有Boss直聘一席之地。与前者不同的是,后者是被球迷和网友吐槽“出圈”的。
早在2018年俄罗斯世界杯,Boss直聘就曾凭借着“找工作和老板谈”的魔性广告,给球迷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也让其在风口浪尖中迅速打响旗号。
时隔四年,Boss直聘故伎重演,不仅直接拿下世界杯三级赞助权益,还冠名赞助了央视世界杯直播。更震惊球迷的是,这次它直接把logo贴在了直播画面的计分栏下方,引得网友纷纷感叹“钞能力”的魔力。
据其创始人赵鹏早前透露,2018年的世界杯广告投放花费了一个多亿,但仅一次就让平台的用户涨了一倍。Boss直聘不惜撒重金,顶着争议压力,也要“霸屏”世界杯,最终目的在于品牌频频刷脸后带来的用户增长。
这也是其多年来一直所依赖的商业逻辑:“烧钱”换规模。
此前,Boss直聘不仅连续聘请刘涛、“神奇女侠”盖尔·加朵、沈腾等一线明星为其代言,还赞助热播综艺《乘风破浪的姐姐》,在去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成为“冬奥独家人力资源合作伙伴”。
反映在财报上,其广告支出占营销费用比例常年在一半以上。2019-2021年,BOSS直聘的销售及营销费用分别为9.17亿元、13.47亿元、19.43亿元,占营收比重分别为91.8%、69.3%、45.6%。其中,广告费分别为5.39亿元、8.12亿元、9.98亿元,占营销费用比重分别为58.78%、60.3%、51.35%。
从财报面来看,Boss直聘近年来营收增速明显,毛利率远超同行,却狂奔9年始终未能盈利,主要症结是被占据支出榜首的营销费用所拖累,仅2019-2021这三年,就累计亏损了25亿元。
2022年上半年,Boss直聘因在审查期间暂停新用户注册,公司减少了广告投放,财报上随即就出现0.8亿元的利润。受益于去年成本和费用的压缩,其业绩扭亏为盈,开始了持续盈利之路。
过去一年,降本增效是巨头们的共同主题,Boss直聘也不例外。赵鹏在一封内部全员邮件中公布了“361绩效考核制度”,开启了员工末位淘汰制,铁手腕背后暗藏着Boss直聘增长乏力的焦虑。
去年恢复新用户注册后,Boss直聘的表现有些差强人意,其最核心的付费企业数据显示,第三季度BOSS直聘的付费企业数量,从去年的400万左右降至现在的370万左右,与第二季度几乎持平。
另一方面,Boss直聘过往所赖以野蛮生长的“烧钱”营销打法正在失灵。当下互联网用户市场已进入存量时代,这意味着去年其在卡塔尔世界杯的“霸屏”,除了能短暂拉升股价,很难再复制上一届世界杯的用户增长奇迹。
过度依赖的单一打法和增长模式,成为资本市场对Boss直聘的顾虑之一。2月的最后一天,港股完成二次上市的Boss直聘盘前一度闪崩,跌幅达到13.92%。消息传出,BOSS直聘-W未被纳入恒生综合指数。
02丨被指“吃相难看”,求职者频频“踩坑”
去年8月,刚通过安全审查不久的Boss直聘,因为招聘丑闻再次被推上舆论风口。
据一位网友反映,自己在Boss直聘上的一家广州公司应聘“VIP助理秘书”一职,工作职责显示为“做客户的助理负责工作和出差事务”,与该公司聘负责人联系后,却被暗示该职位的具体工作是和客户做男女朋友关系,并需要提供特殊服务。随后,该网友报警。
事件发酵后,Boss直聘的平台审核机制再次引发外界质疑,因为审核漏洞造成的悲剧已有先例。2017年的李文星事件,让一名刚出校门的大学生白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网友不解的是,Boss直聘作为当下最为活跃的招聘平台,为何还会出现这种情况?
正如人民网评所言,"招聘陪睡秘书"看起来只是一种个别企业、个别人的鬼迷心窍,实际上折射出网络招聘市场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现实。
Boss直聘近日公布的最新资料显示:2022年,平台共封禁40.8万个违规招聘者账号,全年,安全团队向警方提供违法犯罪线索174条,协助警方抓获1570人。
不难看出,Boss直聘正加大审核力度,避免类似事件再次上演。但同时也反映出,这种风险难以杜绝,Boss直聘已是各种违法违规招聘的聚集地,这对今后平台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除了要对C端用户重新塑造公信力,Boss直聘也急需获得更多B端企业用户的青睐。与前程无忧、猎聘的收入结构不同,Boss直聘的营收构成主要来自B端企业。
招股书显示,2021年,Boss直聘来源于企业客户的在线招聘服务收入,在总营收占比高达 99%;来自C端求职者的付费增值服务收入,总营收占比仅有约1%。也就是说,Boss直聘的收入利润与B端付费企业高度捆绑。
这并不是什么好现象,意味着平台的盈利压力将直接传导给B端付费用户。如在2021年新用户无法注册期间,Boss直聘的业绩表现依然亮眼,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付费用户的客单价提高了。
事实上,近年来关于Boss直聘变相“收割”企业、吃相难看的声音此起彼伏。更有企业吐槽,Boss直聘的收割会员套路与“优爱腾”等视频网站同出一门。
据公开报道资料,企业用户在平台发布首个职位虽为免费,但在不付费的情况下无法获得应聘者的全部简历内容,也无法与应聘者沟通联系。即便是平台价值上万档的VIP会员,同样有发布岗位、每日查看、沟通次数的限制,若超出限制,则需额外付费。
对于单次购买职位发布次数和聊天卡的非会员而言,与求职人员的对话变成了一种需要计算次数的煎熬,让“直接谈”变得本末倒置。
BOSS直聘的B端企业用户主要以中小微企业为核心,2021年的810万认证企业用户中,超680万为员工不足100人的中小微企业。凭借着高毛利的收费模式,其在早期市场红利下几乎是“躺着”赚钱,但如今却日益加剧了一些本不富裕的中小微企业的成本负担。
电商平台经济的特性之一是买方越多,参与的卖方也就越多,反之亦然。这在招聘平台上同样适用。
03丨瞄上蓝领招聘,对手入局压力剧增
去年年底的业绩会上,赵鹏定下公司未来三年至少再获客1亿新用户的“小目标”,预计其中2/3以上,将来自城市服务业、制造业、物流业等领域的蓝领用户。
BOSS直聘发力蓝领招聘市场并不突兀,拆解其用户结构,白领和金领、蓝领以及学生三类户,占比分别为54.5%、29.3%和16.2%。其中,白领和金领招聘已进入存量市场,以Boss直聘的“直接谈”模式很难再向上渗透,因此具有近30%用户基础的蓝领招聘,便成了它开拓增量的不二之选。
一方面蓝领群体人口基数大、求职频率高,工作转化率也自然高于白领;另一方面,蓝领招聘市场过往主要以线下招聘为主,线上招聘渗透率较低,意味着增长空间巨大。
据天风证券研究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蓝领在线招聘市场规模为228亿元,并将在未来5年里以每年超40%的速度增长,到2025年达到1285亿。
前景如此广阔的线上招聘蓝海,显然不会只有Boss直聘一家盯上,其中势头最猛、也对其造成压力最大的当属新玩家快手。
疫情这几年,一些快手主播尝试替企业在直播间招工,无意间促成了直播带岗的风靡。快手作为平台方快速跟进,将在直播间找工作推向了高潮,迅速引爆蓝领招聘市场。
2022年1月底,跨界仅一年时间,快手就推出了招聘平台“快招工”(现已改为快聘)。快聘主要面向纯蓝领岗位,与传统招聘模式不同,“直播招聘”无需投递简历,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即可完成职位投递。
依靠着“老铁”群体的天然调性、庞大的活跃用户基底以及平台匹配算法,快聘在上线后的第二季度就将月活做到2.5亿,同期Boss直聘的月活仅为3240万。今年快手收官的新春招工会,仅1月28日,简历投递量就突破了50万份。
同在去年1月,58同城旗下“赶集网”正式转型垂直招聘平台“赶集直招”,每天8小时不间断直播带岗。蓝领招聘一直被视为58同城的“基本盘”,如今赶集网也切入直播带岗显然不容忽视。
面对对手的来势汹汹,Boss直聘也没有坐以待毙。早在2021年春招期间,BOSS直聘就加入了直播带岗风潮,去年春招前还推出了一项面向制造业普工的保真职位识别计划“海螺优选”,欲在虚假招聘信息频出的蓝领招聘市场打出差异化优势。
当下来看,在这场正在上演的抢人大战中,Boss直聘想进一步渗透这片蓝海困难重重,其主打的“直接谈”以及收费模式,对于流动性更强,需求量大且价格更为敏感的蓝领招聘市场而言是否适用,目前还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