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派 艺术大师 春意 诞辰 笔下

春天,看三位诞辰120周年海派艺术大师笔下的无尽春意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4 06:57:05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从传统仕女到劳动人民,从隐逸山林到城市景观,新中国成立之后国画人物画、山水画的面貌一新,一目了然。而同为国画三大门类之一的花鸟画步入当代,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获得了怎样的生机,很多人都忽略了。

春天到来之际,整装完毕的上海中国画院美术馆(岳阳路197号)“上新”了“总知春烂漫——纪念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特展”,从画院院藏作品中精选近百件,并举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上海市文物交流中心、朵云轩等多家文博艺术机构之合力,其中很多花鸟画都春意盎然、生机勃勃。这个展览不仅是对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海派艺术大师艺术人生一次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展示,更掀开鲜为人知的、关于海派花鸟画传承创新的灿烂一页。由此让观众不仅感受到画面上的无尽春意,更有艺术探索上的无尽春意。

这个展览集齐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艺术生涯中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以及三人与谢之光、唐云等艺术家的合作作品。张大壮的巨幅作品《春风花上锦》、小品《写意蔬果杂册》,来楚生的《丝瓜·花猫》、合作画《三友图》,江寒汀的《紫藤双猫》等都是自作品诞生以来首度展出。

此次展览是“上海市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成长计划入选项目”之一,上海中国画院的青年研究人员郝范荣在展览中挑起策展的大梁。他向文汇记者坦言:“虽然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先生离我们远去多年,但借助他们留给世间的极美好之画景,感受到的是他们为人处世的高洁品格,以及为艺求道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这股弘大的精神力量,便如现时这个和煦美好的季节一样,终将暖意入怀,光辉永播。”

展开全文

三位国画大家笔下各美其美的花鸟,足见海派花鸟画多元并存之面貌

2023年恰逢三位国画大家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诞辰120周年。他们同是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成立时的首批画师,在海上画坛享誉已久,且均以花鸟画见长。在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中,他们以孜孜不倦的求真精神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推动着传统绘画向着现代审美转变的进程,使得海派花鸟画焕发活力。

尽管同为海派代表性花鸟画大家,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早年的艺术传承之路并不一致,在风格的呈现上,亦有着各自的追求,由此足见海派花鸟画多元并存之面貌,同时折射出上海当时传统师授与新兴院校教学兼容并蓄的美术教育格局。

张大壮《牡丹开》

张大壮早年的花鸟画妍丽灵秀,深得恽寿平没骨画技艺的精髓。现身展览的《牡丹开》是他1958年的作品,画中没骨牡丹宛如南田复生。

展览中唯一一幅山水画——张大壮创作于1944年的《夏日山居图轴》,揭示出他全能的艺术功力,也勾连出这位艺术家一段别样的艺术历程。张大壮1916年自杭来沪,从李庆霄、汪洛年学艺,后进入“虚斋”为大收藏家庞莱臣管理书画长达十年。正是这段时日,让张大壮面对面临摹诸多宋元名迹,打下长足的基本功,在绘画上亦曾尝试取法山水画技巧来表现花鸟。换而言之,张大壮的花鸟画是得益于其山水画造诣的。郝范荣告诉文汇记者:“此次展出的张大壮的《新豆涌到》就是颇为典型的一幅。无论构图还是疏密布局、前景后景设置,都是从山水技法里得来的。”

江寒汀《金鱼紫藤》

江寒汀早年的花鸟取法华喦、虚谷,笔下更有“江虚谷”的美誉。此次展出的一幅《金鱼紫藤》,活脱脱虚谷再生。江寒汀擅长小写意花鸟,尤以擅绘各类禽鸟著称于世,将品种新奇的各类飞禽摄入笔端,对双钩填彩、没骨写生均有独到的领悟。借展自上海博物馆的《百禽图卷》,正是让人们看到他笔下的灵禽百态,雅俗共赏。

江寒汀的学艺之路,与张大壮有类似之处,皆因大收藏家的关系而遍览名迹,从此画艺大进。他早年师从常熟陶松溪,来沪后得遇大收藏家钱镜塘,得到了钱氏的赏识,近距离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名家绘画。

来楚生《硕果满天 黄金遍地》

“如果将张大壮、江寒汀视为名旦,那么不妨将来楚生视为武生。”郝范荣说。来楚生醉心金石,早年书风取法黄道周《榕坛问业》,又精篆刻,三门艺术互为滋养,逐渐形成笔墨生辣、色彩明艳、章法奇崛的绘画风格,是继吴昌硕后又一位书、画、印三绝等身,取得杰出成就的艺术大家。来楚生1921年自萧山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结识潘天寿,至1971年潘去世,两人始终保持着亦师亦友的关系。

“阔笔花卉”让来楚生形成鲜明的辨识度。《红了樱桃 绿了芭蕉》《芭蕉青蛙》等作品均可见来楚生这种大刀阔斧、痛快淋漓的豪迈风格。其实,这位艺术家对花卉植物的细节是了然于胸的。借展自朵云轩的《双钩芝兰图》,芝兰并茂,完全有别于“阔笔花卉”,非常讲究结构和细微的处理。这是来楚生创作于1940年的作品,从中人们可窥见,来楚生足以驾驭精细的工笔。只不过,日后这位艺术家他选择用极为概括的手法、金石入画的方式,追求心目中的艺术效果。

来楚生《双钩芝兰图》

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成果作为描绘对象,令海派花鸟画步入广阔的天地

数十年的艺术探索,使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在花鸟画创作领域获得全新的感悟,甚至不约而同地尝试对传统海派花鸟画进行符合时代审美的创新。这种创新意识成为此次展览浓墨重彩聚焦的部分。

1960年,上海中国画院的成立,使得海派画家可以专心从容地追求艺术,同时也让成为画院画师的海派画家自觉以绘画抒发主人翁般的真情,用画笔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符合时代审美需要的艺术新路。

张大壮《新豆涌到》

据郝范荣透露,当时,以画院为主要阵地的上海美术界,开启了一段艺术创作内容上的现实主义和技法上的写实主义尝试。一批老画家走进工厂、农村,参加劳动,体验生活,尝试着用写实的画风来描绘上海地区人民生产建设的新面貌。出于对艺术的热爱和对新生活到来的喜悦和感激,画师们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以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等为代表的画院花鸟画组,大胆探索,勇于尝试,创造性地将农业丰收成果作为描绘对象,结合高超的笔墨技法,通过对果蔬、家禽、渔获的生动描绘,将海派花鸟画创作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

张大壮《带鱼丰收》

在张大壮笔下,河鲜、海货等这些在传统绘画中并不常见的物象纷纷入画。其中,创作于1973年的《带鱼丰收》是最为著名的一幅。艺术家用焦墨写出带鱼的头部,笔墨简练,造型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同时,穿插于带鱼中的鱼网线条灵动飘逸,洒脱自如,多而不乱,好一幅打渔归来的鲜活场景。更令人称奇的是,当时为了达到逼真的效果,张大壮从菜市场讨来新鲜的鱼鳞,晒干后研磨成粉,和着颜料细细调匀,然后用小笔慢慢涂到画中的鱼身上。“银鳞颜料”与水墨相溶,使所绘带鱼鲜活逼真,甚至似乎面对画面就能感到扑面而来的鱼腥味儿。张大壮也曾罕见地选择以几束甘蔗入画,取名为《甜》。

来楚生《收菜籽》

来楚生的《收菜籽》同样是这一时期创作成果中极为精彩的代表。艺术家巧妙选择以收菜籽的两位农村姑娘的背影来展现社会主义农村大丰收,人物造型极为简略,走在前面的一位甚至只有腿脚出现在画面,两位姑娘抬着的一板车菜籽俨然成为画面最为吸睛的部分。它们一束一束堆得高高的,根根分明,有着金黄的色泽,恰如其分地为丰收代言。而在他的《硕果遍地》中,画面错落排布的八只绿苹果,像是不小心从卡车上滚落,颇具动感,其意趣又让人不禁联想起南宋牧溪的名作《六柿图》。

江寒汀《萝卜丰收大有年》

《萝卜丰收大有年》是江寒汀这一时期留下的经典。只见占去一半画幅的竹筐里,堆有数十颗饱满的白萝卜,它们以双钩法画成,线条硬朗干脆,排布颇有韵律感;筐外,以没骨法绘就的两颗大红萝卜分外醒目,色彩明丽,用笔老到。就在这幅作品隔壁,是他的《打猪草》,以一弯锐利的镰刀与满筐的猪草形成简与繁的对比。

江寒汀《杜鹃·白鹦鹉》

值得一提的是,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位海派花鸟画大师除了拥有相近的志趣、同样高雅的艺术追求及卓越的艺术成就外,在海派花鸟画人才培育方面更是功勋卓然,所授学生不计其数。

仅得业于江寒汀的就有近百人之多,其中不乏店员、工人、手艺人和农民等普通群众,乔木、钱行健、邱受成、江圣华、杨正新、江圣行等都是他的学生。吴湖帆曾为江寒汀撰联“一山桃李同时发,千里湖湘入兴新”。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也均有从事专门美术类院校执教的经历:上海美专国画系毕业的来楚生,早在1938年至1942年间,就任教于新华艺专和上海美专,专职教授篆刻、国画;张大壮1945年曾执教中华文艺书画学院、行余书画社;江寒汀曾任教苏州美专、上海美专,还另设荻舫画室收徒。

张大壮《海棠写生》

上海中国画院成立后,画院仍选择以保留传统师承制的方式培养青年国画家,使得早已成名的三人,连同由之带动的新生代,在发挥海派花鸟画特色、保持艺术多元情境上具有不可磨灭的长远价值。凡受三人教益的学生,无不为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所感动。正如童衍方所言:“能拜来楚生为师,是一生的幸运”。在他们身上,讲述的正是海派绘画“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之薪火相传的精神。

作为海派绘画中最具核心地位、海派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传承与创新是始终的课题。人们能够看到,张大壮、来楚生、江寒汀三人晚年的画风仍保持着对创新嬗变的热情。他们为海派花鸟画发展殚精竭虑,即使抱病在身仍未放弃对艺术精进的远大抱负与追求。因而,业内将三人笔下的新花鸟画视为中国现代海派绘画的典型,也是上海这座城市文化精神的体现。这也让这次展览富于深意,激励着今天的创作者们,以饱满的热情、丰沛的创造力接过海派绘画的接力棒。

作者:范昕

图片均由上海中国画院提供

编辑:郭超豪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