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试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共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真实和虚伪的问题,是刘再复对鲁迅悲剧美学分析的切入点。在“真实论”的标题下,鲁迅悲剧观的精神,聚焦真实美感和虚饰之间的鸿沟,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摒弃弥漫于文化和意识中的虚幻的雅乐。
刘再复引用鲁迅著名的悲剧定义∶“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东西呢,鲁迅没有阐明,刘再复也没直接解释。但刘再复根据鲁迅的说法,暗示理解悲剧就要学会触摸现实人生的底线,必须了解最起码的“人的价格”,这就是鲁迅的“立人”说提出的“被压抑的人性”。悲剧意味发生暴力摧毁人的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剥夺人生尊严和权益。刘再复分析重心放在主流文化传统如何排除,粉饰,回避,"救赎"悲剧的社会现实,以虚文掩盖真实上。
鲁迅评杭州西湖名胜雷峰塔的倒塌可为一例。不少文人墨客哀叹如此美妙的景致居然一夜间丧失了,西湖十景少了一景,定要补足十景而后已。鲁迅不以雷峰塔倒塌为悲哀,却倡导在毁灭和灾祸降临时毫不退却、不求慰藉。刘再复解释道,悲剧事件和冲突是人生常态,是真实的底线,人生社会本有缺陷。悲剧真实,是虚伪欺瞒的“十景病的仇敌”。悲剧拒绝自我安慰、自欺人的审美趣味,拒斥对灾难置若罔闻的懦弱心态。在雷峰塔倒塌中,鲁迅抨击文人和史家醉心于重写灾难的过去或史迹,使之可观赏可忍受。他们粉饰灾难,"在瓦砾场上修补老例”。
“在瓦砾上修补老例”精辟地概括了传统历史书写中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代代相传的一种审美范式和心态。鲁迅不仅批评廉价的情感满足,抨击回避现实的十景病,还用悲剧美学钩沉、透视中国历史上的悲惨事件。其历史观与悲剧观是望远镜瞭望真实世界的两个镜片。
鲁迅在《病后杂谈》和《病后杂谈之余》两篇杂文中列举了几个历史上的悲惨事件。要在官方历史中寻找直言不讳的记录是很难的。但悲剧观察者,就是要为受创的身体,为撕裂创痛的体验作真切的记录。《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就具备这种穿透力。文人伪士也会接触到一些匪夷所思的事件,但他们立即编造华丽转身救赎故事。经典的例子是明朝永乐皇帝如何处置忠臣景清和铁玄。永乐诏令将景清剥皮,将铁玄油炸。铁玄的两个女儿被发送妓院,沦为娼妓。这些残忍旧事众人皆知。但更令人作呕的是文人和史家想方设法重写这些残酷的事件。铁玄的两个名门闺媛贬为娼妓,而文人却在两人的遭遇上编了一个动人圆满的故事让她们与官宦仕人完婚。
针对这种自欺欺人、沉浸于心地晶莹的审美幻象和心满意足的表达,鲁迅的悲剧反其道而行之。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地体验和记录中,眼光投向旧中国历史和生存状况,对历史浩劫毫不退避,毫不眨眼地直面相对,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
(摘自王斑《“后真实时代”的悲剧观》)
材料二
展开全文
鲁迅的悲剧观是独特的,在美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的悲剧思想的形成自有一定原因。
在鲁迅的幼年时代,曾家道中落。家庭的变故随之带来的人情冷暖,给鲁迅幼小的心灵以巨大的冲击,加深了他对人生痛苦的深刻体验,以至于多年后他仍然忘不了这种世态炎凉给他的刺激。鲁迅生活的时代,也是中华民族苦难深重的时代。当时的中国,积贫积弱,正面临着亡国的危险。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的“幻灯片事件”深深地刺激了他,使他坚信,改变人的精神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文艺。通过“揭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样的文艺,就是悲剧创作。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广泛接受了西方作家的思想。这其中,挪威作家易卜生对鲁迅的影响十分深远。鲁迅借助易卜生的社会批判武器和思考方式,把批判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了解剖现实人生和社会悲剧的思想,通过悲剧创作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种问题的作品,深化了人们对悲剧本质的认识。
鲁迅悲剧观的形成,同样离不开对中国悲剧的批判。我们知道,鲁迅对中国古典悲剧基本持否定的态度。鲁迅为什么否定中国古典悲剧呢?其原因在于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遮蔽了,因而形成了"瞒"和"骗"的文艺。
“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直接地表达了悲剧的本质就在于毁灭;在文学创作中,鲁迅塑造了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被“毁灭”的形象,孔乙己、祥林嫂、华小栓、阿Q……这些有价值的人物形象,生动阐释了“毁灭”的美学内涵。鲁迅的“毁灭式”悲剧观明显有着尼采悲剧观影响的痕迹。
(摘自罗永祥《鲁迅悲剧观成因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包含身心的完整性、圆满性,人生的尊严和权益。
B.鲁迅先生悲剧美学是独特的,他的悲剧观执意滞留在痛苦和受难地体验和记录中,主张透视现实的悲剧真实。
C. 中国古典悲剧的大团圆结尾削弱了悲剧的真实性,遮蔽了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这是中国古典悲剧最大的缺陷。
D.鲁迅先生认为,哀叹雷峰峪倒掉的文人和传统历史书写中都有一种自我欺骗的文化心理,这是长期形成的心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重在谈论鲁迅先生的悲剧美学,材料二重在探究其悲剧观形成的原因。
B.举“鲁迅评雷峰塔倒塌”事例,论证文人粉饰太平,追求廉价情感满足的本质。
C.狂人是作者满怀悲痛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人生的悲惨,抚慰人们撕裂的创痛。
D.材料一运用了事例论证与对比论证,突出了鲁迅先生悲剧观与古典悲剧观的不同。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古典悲剧观的一项是()(3分)
A.《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化鸳鸯。
B.《诗经·氓》中采桑女毅然离婚的果敢与决绝。
C.《长恨歌》中临邛道士作为使者与太真相见。
D.《窦娥冤》中窦娥父亲中举,沉冤得雪。
4.请结合材料二概括鲁迅悲剧观形成的原因有哪些(4分)
5. 祥林嫂(《祝福》的主人公)是鲁迅作品中最悲剧的人物之一。请结合材料一简要分析祥林嫂是怎样体现鲁迅先生的悲剧观的(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砸缸的人
申平
哐啷!一声响亮,那口大缸便被砸破了。缸里流出来的,不仅是水,还有千古流传的故事。砸缸少年一举成名。
五十年以后,那位少年已进入老年。在当年被称为西京的洛阳城里,在一处简陋的宅院前,他,又站在了一口缸前。
这是一口被金纸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大缸,是他的老管家背着他,同意人家安放在这里的。安放者什么也没说,只留下一张“门状(名片)”就走了。门状上的字也很简单∶翰林学士王拱辰。
王拱辰,他当然知道。这人在仁宗皇帝时代和自己先后中进士,并因在殿试时勇敢说出考试题目他以前曾经做过,被赐“诚信状元”称号。后来曾出使契丹,以学识阻止战争。在神宗皇帝时代,他也和自己一样,因反对变法,受到王安石的排挤。
上午,王拱辰登门拜访,老管家也曾通报。那时候,他在地下室里文思泉涌。听到王拱辰的名字,他犹豫了一下,但还是拒见了。一是他的确没工夫,二是他早就知道,现在的王拱辰已经不是过去的王拱辰了。听说他在洛阳最繁华的地段,修建了一座豪宅,光中堂就有三层楼高,巍峨壮丽。不怪人说"王家钻天,司马入地”。
现在,司马光绕着那口大缸,驴拉磨一样转了几圈,又伸手去撕被金纸包得紧紧的缸口。但是那金纸很厚,还在缸沿儿上箍了一道铜丝,把金纸绷得鼓面一样紧,人手根本抓不住。推一推,重如泰山,敲一敲,闷闷地没有声响。这缸里到底装的是什么呢?
你去,给我找一块石头来!或者一把锤子。他转头对老管家下达了命令。
但是老管家却没有动,他嗫喏了半天,终于鼓足勇气说,君实秀才,人家好心好意给你送来一口风水缸,你要砸……不好吧?
不好,有什么不好?他鼓起眼睛问老管家。
这个是聚财的。老管家说,你看咱家,也太穷了吧。夫人有病,都没钱抓药了。
人穷不能志短,乱收东西,非君子之德也!再说,我也得知道这缸里装的是啥呀!
人家说了,十日后方可打开,否则就不灵验了。
往后几天,司马光的生活完全被门外那口大缸打乱了。以前他总是一更睡,五更起,直接到他那间地下室里去编修《资治通鉴》,可以说是心无旁骛。但是现在,那口缸却不断在他眼前晃来晃去。送缸人的用意,缸的内容,都开始让他分心。
而且,自从这口缸安放到他家门口以后,前来拜访他的人不知为什么络绎不绝。后来他接到京城一位朋友的密札,才知道自从哲宗皇帝继位之后,便由最信任他的高太后辅佐朝政,人们疯传,他即将奉旨进京去当宰相了。
怪不得……
五天以后,夫人不幸去世。也不知道一下子从哪里冒出来那么多人前来吊唁,而且人人都不空手。悲伤之中的司马光让老管家把所有的礼品礼金都登记造册,一点不动,然后他悄悄把自己家里仅有的五亩地典当了,开始为夫人准备后事。
出殡那天,路两边人山人海,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的口号。
司马光分明感觉到,正有一口无形的大缸铺天盖地向他的头上扣过来。这口缸比王拱辰放在他家门口那口缸还要神秘,还要危险。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直搞得满腹经纶的他六神无主,坐卧不安。他知道,他必须马上砸缸了。
但是全家上下没有一个人支持配合他。他想在院子里找个铁器,或者找一块石头,根本就找不到。老管家,还有他的养子司马康,早已带人坚壁清野了。
砸个缸,居然这么难,要不算了……不行!这缸非砸不可。不然,我这一世英名,就要毁于一旦了。
凌晨,天刚微亮,官道上就有一个老者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最后,他怀抱一块石头,一步步走回自家门前,他气喘喘地把石头举起来,对着那口大缸用力砸去。
砰!第一下,竟然没有砸破。石头反弹,险些砸到他。啊,这缸难道是铁缸?
管他!再砸!哐啷,缸破了……
天亮了,许多人聚在司马宅前看热闹。但见那口大缸里流出来的,果然是黄白细软之物。破缸上还摆着一份礼单,写着一行大字∶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头精炼而含蓄地叙述流传千古的司马光幼年砸缸救人的故事,引出下文司马光中老年再一次砸(另一种)缸的故事。
B.送缸者是翰林学士王拱辰,作者借此人暗示了世道变迁,人心不古,他从一个诚信正直之士变成了一个阿谀之徒。
C.管家是一个次要人物,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从他千方百计阻挠砸缸即可看出。
D.小说结尾"司马只要清白,钱财自来认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完成了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又有力地表现主题。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心理描写比较突出,如“这两口缸最后叠加在一起,悬在他的头上……”“不行!这缸非砸不可……”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B.小说的语言精练而略带含蓄,如写王拱辰修建豪宅以示其腐化堕落,以高太后辅佐朝政暗含司马光即将飞黄腾达,几笔带过,举重若轻。
C.小说处理细节精于雕琢,意味深远,例如“有人竟然喊出了‘司马相公’”,“相公”既可指普通男性,又可指宰相,一语双关,耐人细品。
D.那一口大缸“重如泰山”“石头反弹”富有象征意味,暗寓趋炎附势者顽固难摧,而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
8. 小说塑造司马光的人物形象,用了衬托手法,请结合文本举例分析。(6分)
9. 小说写司马光中老年时的再一次砸缸,使用了延宕手法——砸缸的结果迟迟不得出现。请分析小说中这一延宕手法的运用有什么好处?(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燕将守聊城,齐田单围而攻之,士卒多死而聊城不下。鲁仲连乃书约之矢,以射城中,遗燕将曰“吾闻之‘智者不倍时而弃利,勇士不怯死而灭名。’今公行一朝之忿,杀身亡聊城,而威不信于齐,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且楚攻齐南阳,魏攻平陆,齐无南面之心,以为亡南阳之害,不若得济北之利,故定计而坚守之。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即臣见公之不能得也。齐必决之于聊城,公无再计。彼燕国大乱,君臣失计,上下迷惑,栗腹以百万之众,五折于外,万乘之国,被围于赵,壤削主困,为天下戳,公闻之乎?今公以弊聊之民距全齐之兵,期年不解,能以见于天下矣。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士民见公如见父母,交游攘臂而议于世,功业可明矣。上辅孤主以制群臣,下养百姓以资说士,矫国革俗于天下,功名可立也。且吾闻效小节者不能行大威,恶小耻者不能立荣名。昔曹沫为鲁君将,三战三北而丧地千里。使曹子之足不离陈,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故去三北之耻,退而与鲁君计也,曹子以为遭。齐桓公有天下,朝诸侯,曹子以一剑之任,劫桓公于坛位之上,颜色不变而辞气不悖,三战之所丧,一朝而反之,天下震动惊骇,威信吴、楚,传名后世。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燕将曰∶“敬闻命矣!”因罢兵到椟而去。故解齐国之围,救百姓之死,仲连之说也!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B.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C.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D. 计不顾后/出必死而不生/则不免为败军禽将/曹子以败军禽将/非勇也/功废名灭/后世无称/非知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南面,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故以此指居帝王之位。文中指"顾全南方”。
B. 万乘,“乘”四马一车, 本文指万辆兵车,形容国力雄厚。古时指天子。
C. 三战三北的“北”指败退,与《过秦论》中“追亡逐北”的“北”相同。
D. 文中的“颜色”指脸色,与《琵琶行》中“暮去朝来颜色故”的“颜色”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燕军攻下齐国聊城,燕将凭险据守,齐国名将田单多年都攻打不下,于是鲁仲连给燕将写了一封信,陈说死守聊城的不利之处,劝他速速解甲休兵。
B.鲁仲连认为燕将如果为一时的激愤牺牲自己,失去了聊城,无法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功废名毁,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
C.齐国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而且鲁仲连认为聊城已经疲惫,无法抵御齐国的攻打,因此决计要收回聊城。
D.鲁仲连劝燕将像曹沫那样,要能忍受一时的耻辱,才有机会赢得荣誉和美名。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正是建功立业,名扬天下的大好时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为公计,不如罢兵休士,全车甲,归报燕王,必喜。
(2)故其业与三王争流,名与天壤相毙也,公其图之!
14. 鲁仲连是从哪些角度劝说燕将撤军的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效古秋夜长
钱起
秋汉飞玉霜,北风扫荷香。
含情纺织孤灯尽,拭泪相思寒漏长。
檐前碧云静如水,月吊栖乌啼鸟起。
谁家少妇事鸳机,锦幕云屏深掩扉。
白玉窗中闻落叶,应怜寒女独无衣。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两句分别从视觉到嗅觉、由长空到大地渲染了一种寒凉萧瑟的秋日氛围。
B. 三四两句暗示寒女纺织之艰辛,身世之孤苦,为人织布却身心俱寒的凄凉。
C. 七八两句描写一位富家少妇,住在锦幕云屏的家中与寒女形成了鲜明对比。
D. “白玉窗中”人是作者自身的写照,“应”写出作者对寒女们的同情与关心。
16. “檐前碧云静如水”与“荡胸生曾云”(杜甫《望岳》)两处“云”一静一动,在表达感情上各得其妙。请分别赏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与“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意义相近的词句是“_____,_____”。(2分)
(2)在《六国论》中,作者明确齐国灭亡的原因是“_____”,这也论证了“_____,_____”观点。(2分)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冉有谦逊踏实的品格。(2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共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二十大报告指出,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产生。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___①____、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____②____的重大考验。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以下重大原则。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使党始终成为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____③____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不断增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和活力,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统筹发展和安全,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包括标点错误,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几十年来,从事新药研发的科学家把大部分的注意力____①____,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而现在,他们普遍认识到,海洋中的微生物不仅创造了海洋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是____②____,因为目前处于临床试验阶段的23种新药,有16种都来自海洋中的微生物,另外4种来自无脊椎动物。近年来,科学家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化合物,____③____,也反映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为海洋生物制药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海洋像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孵化出取之不尽的海洋微生物,孵化出用之不竭的医药,孵化出一个个医学奇迹。目前绝大多数获批的海洋药物都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研发过程,经受了临床应用的检验。随着基因组学、化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学家从海洋中寻找人类的“救命药”时,也变得更有针对性且更高效了。
20. 下面各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与文中“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一句中两个加点词语的关系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柴已经整整齐齐地堆好。
B. 花草树木正蓬勃慢生长。
C. 这种感受人们很难捕捉。
D. 知识要一点一滴地积累。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22.除比喻外,画波浪线的句子还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效果。(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工匠们喜欢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双手中升华的过程。工匠们对细节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其利虽微,却长久造福于世。这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尺度、是一切制造业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业竞争发展的品牌资本、是员工个人成长的道德指引。
三十年真能捏出最好吃的寿司吗?还不如用科技调味来得实在。丰田汽车将精益做到了极致,却遭到后起之秀特斯拉吊打。追求工匠精神的“锤子手机”也从没落走向了淘汰。因此也有人说工匠精神只是一种低水平的重复,是一种不思进取的固步自封,是一种毫无增量的内卷,更是一种思维的惰性,缺少真正的创新。
以上两段观点迥异的文字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这是古典悲剧的最大缺陷”于文无据,原文只是提到这是鲁迅先生对古典悲剧持否定态度原因。)
【考查点】本题考查理解材料相关内容的能力
2.C(“抚慰撕裂的创痛”与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格格不入的。鲁迅先生的悲剧观是拒绝抚慰。)
【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及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的能力
3.B(古典悲剧观核心在于虚饰的大团圆结局。《氓》的结尾是采桑女的决绝与清醒,但并没有改变被抛弃的结局。)
【考查点】本题考查对重要概念的理解并推理运用的能力
4.①早年人生经历的影响;②易卜生“社会问题”的启示;③对中国古典悲剧的批判;④尼采悲剧意识的影响。
【考查点】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解析】分层概括。将二条与四条,合并在一起也可以得满分。
5.①描写人生价值的毁灭。《祝福》描写祥林嫂从肉体到精神毁灭的全过程。②直面生活的苦难,绝不粉饰。以祥林嫂悲惨的一生真实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没有大团圆的结局(拒绝编织宣泄情感的拯救图景,拒绝廉价情感的抚慰),祥林嫂最终在大年夜的祝福中孤独地死去,得到的是一片谩骂。(每点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考查点】本题考查应用概念推理探究的能力
【解析】抓住鲁迅悲剧观的核心∶毁灭有价值的东西,不粉饰太平,真实再现苦难,拒绝安慰等。联系祥林嫂的遭遇即可。
6.C(“代表着官场中利欲熏心的势利人物”错,管家只是一个普通人物,并不是官场人物,再说管家利欲熏心也有拔高之嫌。)
【考查点】考查分析鉴赏小说相关内容的能力
7.D(有过度解读之嫌,特别是选项最后一句"司马光坚决砸缸则显示出他与趋炎附势者斗争到底的决心”明显拔高了。他坚决砸缸一是出于好奇,他想弄清楚缸里装的到底是什么东西,二是预感很可能是王拱辰等人用来贿赂自己的,所以他坚决要把缸砸破。)
【考查点】考查小说艺术特点的鉴赏能力
8.①以司马光简陋的宅院,作书房的地下室等贫寒的环境,衬托他甘于清贫的形象。②以管家一再阻挠来衬托司马光坚持砸缸的自省与自律。③以世人的趋炎附势,来衬托司马光的不慕名利,清廉无私。④以王拱辰前清后腐,衬托司马光不忘初心,清廉自守。(每点2分,答3点即可满分)
【考查点】鉴赏小说的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
【解析】注意聚焦衬托手法,主要是环境衬托,人物衬托。同时形象特点也需要点明。
9.①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缸里装的是什么,不得而知,主人公迟迟没有砸缸,吊足了读者的胃口。②丰富小说内容,使情节更加曲折动人。用延宕的手法插入众人拜访、夫人逝世等内容,使情节更加摇曳多姿,起伏有致。③突出人物形象。在叙述砸缸这一主体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司马光典当五亩地安葬亡妻等情节更突出了司马光清廉自律、个性鲜明的形象。④有利于表现主题。在砸缸的结果到来之前,插入司马光家里的贫穷、拜访和吊唁的客人越来越多等内容,反映出当时的趋炎附势的官场现实和人生世相,有力地烘托了思想主题。(一点2分,答3点即可满分)
【考查点】考查鉴赏表达技巧作用的能力
【解析】题目分别从读者、情节、形象、主旨方面作答。
10. D(首先,根据句意进行判断,“计不顾后”意为“不考虑将来”,句意连贯,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其次,根据句式进行判断,“功废名灭”后断开。)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
11.C(前一个北指失败,后一个北指溃败的军队)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及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12.A(由“齐与聊城共据期年之弊”可知,“多年攻打”错误。)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13.(1)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主,燕王必定高兴。
(2)因此,他的功业可与三王(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同存亡(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
【解析】文言文翻译要做到字字落实,更要有得分意识。(1)(计考虑;全∶保全;报∶回报,报答。每词1分,大意1分) (2)(业∶功业;争流∶争高下;天壤∶天地。每词1分,大意1分)
14.①个人荣辱角度②敌我力量角度(战场形势)③退兵之利(利己利国利天下)
【考查点】本题考查文言文理解概括能力
【解析】根据劝说内容,分层概括。紧抓中心句。
【译文】
燕国进攻齐国,占领了七十多座城。燕将留守聊城,齐将田单围攻聊城,士卒死伤惨重而城久攻不下。鲁仲连于是给燕将写了一封信,把信绑在箭杆上,射进城中,信上说∶“我听说∶ ‘聪明的人不去做违背时势、有损利益的事,勇敢的人不去做怕死而毁掉荣誉的事。’现在您为一时的激愤牺牲了自己,失去了聊城,并没有在齐国表现出自己的声威,这不是勇敢;战功被废弃,名誉被毁灭,后世不称颂,这不是聪明。况且楚国进攻齐国的南阳,魏国进攻齐国的平陆,齐国已无心南顾,认为失掉南阳的害处小,收回聊城的好处大,所以决计要收回聊城。齐、燕在聊城已相持一年,聊城已经疲惫,我认为您是无法抵御的。齐国必然要在聊城决一胜负,您千万不要犹豫不决。现在燕国大乱,君臣失策,上下糊涂,燕将栗腹率百万之众,却连打五次败仗,万乘的燕国被赵国围困,国土削减,君主困窘,被诸侯所耻笑,您可曾知道?现在,您以残破的聊城与齐国大军对抗,整整一年不能解围,您的军事才能已经显示给天下了。为您考虑,不如停战休兵,保全装备,去回报燕王,燕王必定高兴。民众看见您将如同见到父母一样,朋友会兴奋地夸奖您,您的功绩可以显扬。您对上辅助孤立的国君,以控制群臣;对下养育百姓,帮助游说之士,改革政治,移风易俗,功成名就可以传闻于天下。而且我听说,专门注意细枝末节的人,是做不出有威望的大事的;不能忍受小耻辱的人,是建立不起荣誉和美名的。从前,曹沫做鲁国的将军,三战三败,失地千里。如果他脚不离开战场,不考虑将来,出战只知拼死拼活,则不过做一个战败被擒的将领罢了。曹沫认为战败被擒的将领,不是勇敢功业废弃,名声泯灭,后世无人称道,不是聪明所以曹沫不顾三战三败的耻辱,退而与鲁君合谋,曹沫把这当作自己的际遇。齐桓公是诸侯之首,被诸侯朝拜,而曹沫凭着一支宝剑,便挟持桓公于柯邑的会盟坛上,面不改色,义正辞严,三次战争所失的土地,一天就完全收复,天下震动,诸侯惊骇,声威远及吴、楚,名声传到后世。因此,他们的功业可与禹、汤、文武三代圣王争高下,名声与天地并存。希望您能加以考虑!”燕将说∶“我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于是停止战斗,收拾行装,撤军而去。所以,解除齐国聊城之围,拯救百姓免于死亡,这都是鲁仲连游说的功劳啊
15. D(“应”是希望,是呼吁,说明现实中“白玉窗中”的人没有去可怜同情寒女无衣。反推白玉窗中的人不是作者自指,而是上文中的富贵少妇。从“白玉”二字亦可佐证。)
【考查点】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16.“碧云静”①实写户外的风平云静(1分)。②运用了反衬手法(1分),以云之静,反衬女子一夜未眠汹涌澎湃的自伤之情、思念之情(1分)。
“生曾云”①实写泰山云蒸霞蔚,壮阔宏伟之景(1分)。②以升腾的层云衬托作者开阔的胸襟,无畏的雄心(1分),表达作者对大自然(泰山)的喜爱赞叹之情(1分)
【考查点】考查诗歌的比较鉴赏能力
【解析】碧云静,抓住景物特点,及所用手法,深层次感悟静在刻画人物形象或表达情感上的作用。生曾云,抓住泰山云气象万千的特点。写出衬托手法及作用就可得满分。出该题目的是想回扣课本。
17.(1)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2)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不赂者以赂者丧。(3)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考查点】考查对经典课文的理解默写能力
【解析】默写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只有建立在读懂课后的背诵才有作用。因此审题特别重要。第一题“商女不知亡国恨”写出国家灭亡,底层百姓的麻木,在辛词中很容易想起“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二句。第二句有一定难度,部分同学会答到“弊在赂秦”这一总论点。但齐国是没有赂秦的。第三句难度不大,考的是默写,其实也考到了形象的理解。
18.①居安思危(防微杜渐防患未然)
②惊涛骇浪
③改旗易帜(改弦易帜、改弦易辙、改弦更张)
【考查点】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解析】成语填空,先找准该空对应的内容,然后在大脑里搜索能表达该意思的成语,在众多近义成语中选取最切合语境义的一个。第一空应是“未雨绸缪”的近义词,与之构成并列关系或递进关系,可填“居安思危”等。第二个空内容应与“风高浪急”构成递进关系,首选“惊涛骇”。第三空与前一句“封闭僵化”相对,同时又要能修饰“邪路”,首选“改旗易帜”。
19.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标点符号改对1分,病句每1处1.5分)
【考查点】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及标点符号的应用能力
【解析】原句有两个语病,一是“进入”缺宾语;二是“事件”与谓语“产生”搭配不当。标点符号“黑天鹅”与“灰犀牛”是特殊名词,应加引号。
20.B(原句“陆地生物为人所熟知且更容易获得”中,主语“陆地生物”与谓语动词“获得”是被动关系,B项中,“花草树木”是行为主体,“生长”是主动关系。A、C、D三项中的谓语动词,都具有被动意味。)
【考查点】考查对某种语言现象的探究能力
21.①都放在了陆地生物上
②海洋药物的来源
③化合物的多样性(每空2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
【解析】第一空所在句子位置与后一句构成“果因”关系。不难找到所补关键词“陆地生物”。第二个补写处与前文构成递进关系。且主语与前一句相同。第三空由横线前一句“科学家从海洋微生物中分离出数千种具有药用潜力的化合物”和横线后的句子“也反映出了海洋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可以得出“化合物的多样性”
22.示例一①该句连续使用了“孵化”一词,形成反复。②这三个句子形式上是并列,内容上又层搓进,突出强调了海洋对于海洋医药制造具有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作用(指出手法1分,分析手法1分。作用2分)。
示例二∶①比拟。孵化是卵生动物的动作。“孵化”一词让海有了卵生动物的特性。②运用了比拟手法,形象生动写出了大海的神奇作用及对大海由衷的赞美(指出手法1分,分析手法1分,作用2分)。
【考查点】本题考查分析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解析】先要注意审题,比喻修辞手法是没有要求回答的。从三个孵化中可知道是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手法的作用主要是突出强调。同时孵化这一动作可看出是比拟手法。比拟手法大多是蕴含感情的,拟人一般是表达喜爱,把人拟物多是贬义。以一物拟另一物就要具体分析了。
23. 作文
【考查点】本题考查作文的写作能力
【解析】这是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一褒一贬,截然对立。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理解,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已。材料一,对工匠精神是一种正面肯定的态度,指出工匠精神的内核是坚持、是创造、是道德指引。而材料二站在追求效率的角度,举例工匠精神相对科学创新来说是低水平的重复,是缺少创新的内卷。
同学们可以从两段文字中找到各自的漏洞,与适用的条件,写成肯定一方,否定一方的议论文。也可以寻找新意,让这两个观点在辩证中相融趋同。总之这篇作文立意较为开放,但所需典型论据及推理要求较高。
立意
工匠之心做事,创新之思发展(双向立意)
科技与传统共存,匠心与创新齐飞(双向立意)
社会需工匠精神的坚守,也需与时俱进地创新
(双向立意)工匠精神离不开创新(双向立意)
工匠共时代一色,创新与传承齐飞(双向立意)
因事而定,坚守与创新,取舍有度(双向立意)
精益与创新共铸成功(双向立意)
以匠心精神做创新之事,无往而不胜(双向立意)
工匠精神绝不是毫无创新的内卷(单向立意)
只有匠心才能行稳致远(单向立意)
不以繁华易匠心(单向立意)
文章由超然客公众号校编,分享旨在服务教学,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