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是一个令国人心驰神往的朝代,幅员万里,万国来朝,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不过,我们对于大唐的印象似乎还主要停留在华丽的服饰、盛行的诗歌以及美食美酒当中,对于大唐仕宦这个群体的关注并不多。但其实在唐朝,怀揣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梦想的精英们都会不约而同地选择入仕为官,即便是如李白这样放浪形骸之人、孟浩然这样生性恬淡之人,也都对官场有着深深的向往,正如唐太宗李世民希望的那样,天下英雄尽入彀中。
在盛世里,他们是繁华的缔造者,在乱世中,他们是中兴的逐梦人,用风骨挺起了大唐不屈的脊梁!那么,他们是如何当上官的呢?依靠门第还是寒窗苦读?在紧张的工作之余,他们会怎样释放压力?……
为了解开这些疑问,小团为大家带来一本团结出版社最新出版的,由文史学者李旭东创作的 《大唐仕宦生活录》。这本视角独特、轻松有趣、史料丰富的图书,让读者对大唐官员的入仕途径、职业规划、薪酬待遇、衣食住行、交际应酬、退休程序等都能有深入的了解,如同走进了一千多年前那些大唐官员们的工作生活之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大唐气象。
让我们跟随这本 《大唐仕宦生活录》,一起开启这部大唐官员的全景纪录片,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进京赶考其实没那么容易
展开全文
唐朝前期,长安和洛阳都会举办贡举考试。安史之乱后,皇帝几乎不会再长期住在洛阳,洛阳的政洽地位自然是一落千丈,因此天下考生便竞相前往长安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
唐朝科举考试有着严格的程序,考生并非随随便便就能进京赶考,必须要学有所成。若想金榜题名最好能有在中央官学学习的经历,有了这段学习经历,及第的概率将会极大地提高。
主管教育的国子监总共管理着六所官学,分别是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这6所中央官学招生名额都很有限,各类中央官学在校学生共计只有2887人,相比于大唐全盛时期近5000万的人口而言实在是少得可怜,而且这2887人是指在校生规模而并非每年的招生名额。
官学招生有着明确的年龄要求,但是官学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并没有明确限制,通常只有参加科考及第后才会离开,此时才会有空余学位来招收新生。
中央官学是名副其实的贵族学校,普通百姓子弟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国子监的长官为祭酒(注意担任此职与酒量无关),负责定期组织选拔考试,只有顺利通过考试的官学学生才有资格参加尚书省组织的省试。
对于寒门子弟来说,若是能够有机会在地方官学学习也算是不错的选择了。对于无法进入官学学习的考生也可以选择去个人开办的私塾去学习,抑或在家或者隐居在山林之中自学,唐朝科举并不要求应考者必须取得相应的学历,更注重对应举者实际才能的考察。
对于自学成才之人,需要向所在县提出书面申请,称之为“投牒”,然后参加由县尉主持的县试,再参加由州功曹或司功参军事组织的州试,若是均能顺利通过,便会发给你解状,由州里送至尚书省礼部参加省试这些考生往往会跟随各州进贡朝廷的物品一同前往长安,因此被称为“乡贡”。
来自全国各地的考生必须要在十月二十五日前到京,并于十一月一日参加朝见。每到朝见之日,含元殿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很多考生是第一次来长安,第一次见到恢宏的大明宫,第一次见到巍峨的含元殿,心情自然是格外激动。
当值的四方馆舍人会高声喊道:“卿等学富雄词,远随乡荐,跋涉山川,当甚劳止。有司至公,必无遗逸,仰各取有司处分。”
紧接着,那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在开考前还有一套烦琐的手续要去办,只有审核通过才有资格参加省试。
官员可不是铁饭碗
你要是在唐朝为官,必须要逾越正六品上阶这道门槛,否则任期届满后必须要重新参加铨选,还会受《循资格》的影响而停选一段时间,只有担任五品以上的官职,你才算真的拥有了铁饭碗,但对于绝大多数官员而言终其一生都迈不过那道门槛。
对于六品以下官员而言,任期届满后,无论是原地踏步,还是晋升官阶,都需要重新参加铨选。由于参加铨选的人越来越多,获得官职的概率也就变得越来越小。玄宗朝宰相裴光庭便奏请皇帝李隆基同意后出台了《循资格》,核心思想就是论资排辈,循序迁转,虽然很不合理,却在某种意义上实现了相对公平。
《循资格》最核心的制度安排就是所有参加铨选的人,无论是贡举及第的举人,还是通过门荫入仕的高官子弟,还是获得入流资格的流外官,抑或任期届满的官员,全都需要按照规定守选。所需等待的年数被称为“选数”,根据你的品级资历来确定你重新参加铨选所需的选数。品级越高、资历越老,需要等待的时间便越短;品级越低、资历越浅,需要等待的时间便越长。最短的只需要等1年,最长的却需要等上12年。
《循资格》在诞生之初便饱受争议,时行时废,不过朝廷却始终找不到到更为有效的办法,于是便一直断断续续地将其沿用到了唐朝灭亡。
德宗朝欧阳詹曾给宰相郑庆余上书诉说自己艰难的仕途生涯。他参加了5次科举考试才进士及第,随后又参加了4次铨选才获任四门助教(从八品上阶),任期为4年,任期届满后需要守选5年,也就是说历经10年才能获得升迁,一般会升任太学助教(从七品上阶),任期同样是4年,任期届满后依旧需要守选5年,历经20年才能升迁到国子助教(从六品上阶),若是从参加科考算起,他历经30年却依旧只是个助教。
欧阳詹虽向宰相大吐苦水,但比起那些在偏远州县任职的官员来说他还算是幸运的。绝大多数在基层任职的官员即便30岁时通过贡举或者通过门荫取得出身,往往40岁时才能获得一官半职,到60岁时仍旧只是个小县尉的大有人在。
六品以下的中下级官员常常是既盼着任期届满,因为任期不满便不能升迁;又担心任期届满,因为一旦届满还得守选,要么归隐故里,要么四处游历,要么卖文求生,生活窘迫的待选官员比比皆是,甚至有人受不了这份清苦,只得另谋职业,此生都不再为官。
跟着皇帝去游玩
如果你能成为高官,或者皇帝身边的近臣,便可以跟着皇帝去四处游览。有时是带有政治目的的政治巡游,有时就是纯玩儿的娱乐休闲游。
规模最为宏大的政治巡游是泰山封禅活动,泰山为五岳之尊,向来被认为是群神栖息的“神山”,只有国家昌盛、政通人和、天下太平时,皇帝才有资格去泰山封禅,因此能够去泰山封禅也成为很多皇帝孜孜以求的目标。
在唐朝之前,只有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北魏太武帝、隋文帝八位皇帝曾前往泰山进行封禅,除了秦二世外,其他几位基本上都是曾立下赫赫功勋的帝王。
唐朝高宗皇帝李治本是个很窝囊的皇帝,一直生活在武则天的阴影之下,可人家却心态好,自认为是位很了不起的好皇帝,也想着要搞封禅大典,非要去登泰山告慰神仙。
麟德二年(公元665年)十一月,高宗皇帝离开东都洛阳前往泰山封禅,皇帝的仪仗队多达1838人,分为20队,共有214行。大典那一日,皇帝带着后官佳丽、皇亲国戚、文武百官,甚至还有外国使臣浩浩荡荡地向着泰山顶峰进发,整支队伍看上去气势恢宏,蔚为壮观。次年正月初四,高宗皇帝才圆满完成封禅大典,不计算返程时间便长达两个月之久。
封禅大典这样的大活动,很多官员一辈子都未必能赶上一次,因为并非每个皇帝都有魄力、有实力去封禅泰山,但即使不去泰山,皇帝们也并不会一直都憋在宫中。太宗皇帝李世民是位敬畏历史的皇帝,喜欢带着臣子们时不时便去参观一下名胜古迹。他曾带着臣子们前往洛阳宫殿,泛舟在波光粼粼的积翠池上,感慨隋炀帝大兴土木修建了如此富丽堂皇的官殿,最终却落得个人死国灭的下场。他还曾带着臣子们去汉文帝的霸陵,感念他开创的“文景之治”的不朽功业。
其实皇帝也会有很多面,在朝堂上时常板着面孔,但在生活中也需要通过娱乐休闲活动来放松一下。太宗皇帝李世民长期征战沙场,酷爱打猎,就经常带着朝臣们去长安郊外的密林之中纵横驰骋。
很多人会觉得跟着皇帝走南闯北,哪儿好去哪儿,哪儿舒服去哪儿岂不是很舒适,其实那些朝臣们也有着难以言说的苦衷,尤其是那些年事已高的官员。
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担任宰相长达18年之久的李林甫强撑着病体跟随玄宗皇帝前往骊山,但刚到骊山就一病不起,很快便一命呜呼了。
对于许多朝臣来讲,其实跟着皇帝去旅游是个苦差事!
拓展阅读
李旭东作品
《大唐仕宦生活录》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俗读物,以现代人的视角,全景式生动地展现了唐朝官员职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官员是朝代兴衰的见证者,大唐官员既是唐朝繁华的缔造者又是中兴的逐梦人,作者通过对唐代官员出仕途径、入仕后的职业规划、种种艰辛和各种福利待遇,以及工作之余消遣生活等历史细节的精彩还原,让读者真正感受到唐朝官员的生存状态,以此重温大唐的盛世气息与市井文化。
全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轻松明快,又不失历史的严谨性,结合了大量的史料事例,解析透彻,内容有趣、有料、严谨、好读。
《盛唐的拐点》
(点击封面购买)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是对八年安史之乱的历史全纪录。作者以安禄山为切入点,书写了安史之乱过程中大唐各方势力的兴衰起落,揭开了唐帝国由盛转衰的秘密,细致解读了安禄山发迹、李隆基的宫闱纷争、李林甫的擢升、杨妃马嵬坡之死、太子宝座之争、郭子仪力挽狂澜等读者颇为关注的问题。
作者简介
李旭东,文史学者、编剧、作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会员、中国地理学会会员。已出版:小说《大周惊天局》系列、《换届》;历史作品《盛唐的拐点》《刀锋上的唐帝国》《杨贵妃传》《唐乱》;经管作品《个人所得税纳税筹划与风险防控》等。
THE END
关注我们
视频号
抖音
小红书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