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梁宗岱和辜正坤谁翻译的最好为什么
莎翁是世界文豪。他的剧作在中国有广泛影响。其中《罗密欧与朱丽叶》更为国人津津乐道。除此之外,他一生还写了一百五十多首“十四行诗”。
关于“十四行诗”有必要作个简单介绍:十四行诗,是欧洲一种格律严谨的抒情诗体。最初流行于意大利,彼特拉克的创作使其臻于完美,又称“彼特拉克体”,后传到欧洲各国。 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形式整齐,音韵优美,以歌颂爱情,表现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内容。他的诗作在内容和形式方面,都为欧洲资产阶级抒情诗的发展开拓了新路。莎士比亚的诗作,改变了彼特拉克的格式,由三段四行和一副对句组成,即按四、四、四、二编排,每行诗句有10个抑扬格音节。以形象生动、结构巧妙、音乐性强、起承转合自如为特色,常常在最后一副对句中概括内容,点明主题,表达出新兴资产阶级的理想和情怀。
所以说,莎翁的十四行诗更是一种创新,也更具有诗歌魅力。这里我们辑录其中一首来欣赏:
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我绝不承认两颗真心的结合, 会有任何障碍;爱算不得真爱, 若是一看见人家改变便转舵, 或者一看见人家转弯便离开。 哦,绝不!爱是亘古长明的灯塔, 它定睛望着风暴却兀不为动; 爱又是指引迷舟的一颗恒星, 你可量它多高,它所值却无穷。 爱不受时光的播弄,尽管红颜 和皓齿难免遭受时光的毒手; 爱并不因瞬息的改变而改变, 它巍然矗立直到末日的尽头。 我这话若说错,并被证明不确, 就算我没写诗,也没人真爱过。
我不知道这首诗是谁翻译过来,我也不懂英文。我只是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感觉这样的译作读起来就是优美的诗歌。很早也买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大致记得是朱生豪翻译的,读过了,时间久远也早忘记了。其实,普通读者读翻译作品,没必要去管它是谁的译本。只要自己能读出其中意味,觉得有读头就好。
别说是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就拿中国古诗词,古文的翻译,都是一项不容易的事情。一个老师有一个老师的审美意趣,还有各人文化素养不同,有的老师给学生讲解古诗词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也能融会贯通,有些老师死抠字眼,讲了好多,学生仍旧感觉模糊。这是能力问题。
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也是一个个人重新创作的问题,谁的翻译更能接近作者创作的灵魂,同时也能获得更多读者,谁就是赢家。
据我所知,翻译过莎士比亚作品的不止梁宗岱和辜正坤二位,朱生豪、梁实秋、汴之琳,施咸荣等都翻译过十四行诗,其中朱生豪的译本得到很多人认可。
最后一句话,喜欢谁的译本,你就去读谁的。怎样才算翻译的好,这是学术讨论的问题。
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谁的名气大
老乐新视界,跳出传统限制,以深层次文化视角解读古今事
毋庸置疑,莎士比亚和曹雪芹都是文学巨匠。
题主的问题至少有三个地方还需要明确。第一需要明确的是作家本人的名气,不是作品;第二个是名气的受众范围是全世界人民、全人类而不是中国人或者英国人或者西方人;第三个这个名气大的时间跨度指的是现时而不是作家生活的年代。
即使,对以上三处进行了明确,这也是个极具争议的问题。
但是事实求是的讲,在世界范围内,无论名气还是影响都是莎士比亚来的要大。需要说明的是,名气大小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绝不简单等同于于文学成就的高低。
下面老乐就这个问题以及原因,谈谈个人看法。主要有三点:
一、莎士比亚和曹雪芹有大咖
莎士比亚,是英国的文化符号,提到莎士比自然就会想到英国。英国人有句话:宁愿失去英伦三岛,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家本·琼斯说:“他不只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全世纪。”在他的故居,已竖起了近200多个国家的国旗,每一面都代表一个国家翻译了他的作品。莎士比亚,已成为英国软实力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了解英国,就绕不开莎士比亚。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莎学”。
曹雪芹的成就与《红楼梦》的伟大也无须多说。中国人很少有人不知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红楼梦》。世界范围内,《红楼梦》全译本有20 多种。英国著名的东方文化研究者阿瑟·韦利曾评价:“《红楼梦》是世界文学的财富,它的出现给世界文学增添了荣誉,它使世界文学创作者受益匪浅。中国红学家张庆善评价曹雪芹:是中国最伟大的作家。因为有了曹雪芹和《红楼梦》,中国人面对着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等等世界文学巨匠,而不会不好意思。同样的,对《红楼梦》的研究也成了一门学问,叫做“红学”。
二、曹公声望不敌莎翁的客观原因
虽然公认曹雪芹与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普希金、托尔斯泰是同等量级的文学巨匠,但客观讲,曹雪芹在全世界的声望与他的崇高地位和他对中华文明做出的巨大贡献是极不相称的。这是什么原因呢?
第一个就是中国文学对世界文学的影响力不够。因为,中国近现代国力一直积贫积弱,在对外的文化影响力上偏弱势;致使以中华文化背景创造的作品很难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或者说很难接受。
第二个是语言因素 。以汉语创造为母语的创作者,在影响力上,对比以英文进行创作的作者,具有先天的劣势。这个是因为语言的优势,英语比任何其它语言都更接近世界语言,因此通过英文创作更容易被更广泛的世界人民接受;
第三个是历史作用原因。莎士比亚作为英国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其影响是遍及全欧洲甚至全世界的,直接推动了遍及欧洲的一场资产阶级文化革新运动。而曹雪芹及《红楼梦》一直作为朝廷的打压对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未起到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因此就历史作用来讲,无疑莎士比亚更胜一筹。
三、曹公声望不敌莎翁的主观原因
最后一个原因,是人为原因。也是我这里特别想说的,就是重视程度不够,对优质文化资源欠缺人为推动与宣传,这也很容易造文化不自信,得文化上的软骨病。在文化上,对西方文化我们不能长期采取跪拜和仰视的态度,我们必须要挺起自己的文化脊梁。到英国,我们会把莎士比亚故居列为英国旅游的必看景点,但是作为国人,我们有几人去过北京海淀香山附近的一个小院落,去感受曹雪芹在这里沉思、叹气、运笔,并完成不朽的《红楼梦》。
我们自己的好东西,我们的文化瑰宝,我们自己要爱惜,要展示、要宣传。
以上为个人浅见,欢迎不同见解分享。
写作不易,喜欢请点赞,加关注,后续有更多原创文章分享。谢谢!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莎士比亚的著作,有什么特别的我国文化里没有的闪光点吗
【英】威廉•莎士比亚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少数几个人文主义“巨人”中,威廉•莎士比亚(1564——1616)的威名不同凡响。他为我们留下了37个剧作、两部叙事长诗和154首十四行诗。其中一些悲剧和喜剧作品,堪称世界文苑中少有的艺术珍品。歌德曾经说过,“莎士比亚就是无限”。大仲马甚至称他“仅次于上帝”,说“创造得最多的是莎士比亚”。而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也有许多科学、崇高的评价,如要求文艺“莎士比亚化”,使作品“达到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恩格斯语)
莎士比亚,生于英国内地艾汶河畔斯特拉福镇一个富裕市民之家,早年在当地文法学校读过书。后因家境日趋困顿,1585年前后,去伦敦谋生。起初在剧院里为看戏的绅士们看管马匹,后来当一名地位低贱的雇用演员。随着生活和舞台经验的日益深厚,开始戏剧创作活动,遭到一些专业剧作者即所谓“大学才子”的白眼,被诬为混迹于白鸽群中的“乌鸦”。然而,不懈的努力,非凡的艺术才华,终于使他脱颖而出。
莎士比亚创作活动大体可分三个时期。早期(1590——1600)主要创作历史剧和喜剧,作品基调愉快乐观,洋溢着浪漫色彩;中期(1601——1607),主要创作悲剧,风格悲愤沉郁,具有强烈的揭露批判力量;后期(1608——1612)主要创作传奇剧,批判锋芒减弱,对黑暗现实时取和解、宽容态度,表露出作家的思想矛盾和时代、阶级局限。
代表作《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作品通过丹麦王子哈姆雷特为父复仇而遭毁灭的悲剧描绘,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和英国黑暗现实之间不可调和的社会矛盾,是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一曲悲壮的颂歌。《奧赛罗》向人们叙述了又一个悲剧:摩尔人贵族奥赛罗,由于多疑和嫉妒,听信谗言、掐死无辜妻子苔丝德蒙娜,自己也悔恨自杀。剧本愤怒抨击了新兴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罗宻欧与朱丽叶》,具有鲜明的反封建色彩,强烈控诉了残酷扼杀美好、纯洁的爱情的封建势力。而《麦克佩斯》对个人野心发出了深沉的诅咒,是剧作家运用心理描写的杰作。喜剧《威尼斯商人》,写高利贷者夏洛克乘人之危而放债、欲割债务人身上一磅肉以图报复、终于惨败的离奇故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内部争斗的凶残和资产阶级法律的本质,极富讽刺意义。莎士比亚剧作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具有巨大的艺术感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