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

斯大林格勒战役(假如让美军代替苏军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会怎样)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6 17:24:24 浏览7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假如让美军代替苏军参加斯大林格勒战役,结果会怎样

斯大林格勒战役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阶段苏军在城内坚守,二阶段反攻合围德军奠定胜局。如果换美军来,论长时间城市保卫战,二战美军没有这样的战例,不知道他们能否守得住。

论钳形攻势合围德军重兵集团,二战美军在战争中期根本不愿意干,所以赢得不会彻底。

先说坚守阶段,德军攻入斯大林格勒市区之后,苏军拼死坚守,利用每座房屋,每座废墟和德军展开拉锯,特别是在马马耶夫岗,双方几经易手。

从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到1942年11月19日苏军发起天王星行动,城内巷战打了两个多月。

如果从1942年7月17日双方在斯大林格勒外围地区交火开始算,那么防御战是4个月

美军在二战时期没有长时间坚守某个城镇的案例。

有人可能会想起第101空降师在阿登战役中保卫比利时小镇巴斯托涅的战例。

这一战中,101空降师代理师长麦考利夫面对德军的劝降,直接回复NUTS,拒绝投降。

但是,美军第101师进驻巴斯托涅的日期是1944年12月20日,12月28日就解围了。

美军总共就打了8天的保卫战,和斯大林格勒4个月的防御战怎么比?

还有一个在中国知名度不是那么高的保卫战,是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美国海军陆战队在岛上从1942年8月守到12月被其它部队替换,也是大约4个月。

但是瓜岛之战的决定性战斗不是海岛上的地面战斗,而是埃斯帕恩斯角海战、圣克鲁斯群岛海战、瓜达尔卡纳尔海战和瓜达尔卡纳尔海战这些海上战斗。

日本军队愚蠢的“万岁冲锋”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压力远不如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猛烈进攻。

二战美军比起苏军来说,有几大优势:

海军舰队要强得多,但是那些火力威猛的大型军舰没法驶入斯大林格勒附近的伏尔加河,帮不上忙。

战略航空兵强大,也许能帮巷战中的守军减轻一些压力。

摩托化程度高,但巷战拼的是步兵拉锯,斯大林格勒的守军主要靠伏尔加河的水上运输进行补给,这一优势无法在斯大林格勒的坚守阶段充分发挥。

再说反攻阶段。

美军的战略航空兵能为反攻提供强大的火力掩护。

摩托化程度高的美军能够更好地进行推进。

苏军在反攻阶段的天王星行动中,对德军的攻城部队已经附近的意大利、罗马尼亚和匈牙利军队进行了合围,成功歼灭了德军第6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分。

苏军第24坦克军甚至冲到了德军的后方机场。

但是,二战美军非常不想进行如此大规模的合围战,几大机会都被美军高层拒绝了。

1.法莱斯包围战

法莱斯包围战是盟军冲出诺曼底滩头之后,继续打击德军的战役。

本来这一战有机会把败退的德军彻底包围歼灭,但是美军没能调遣充足的兵力把德军彻底包围,导致大约10万德军成功从包围圈中逃跑。虽然战役以盟军的胜利告终,但是德军依然成功地撤走了不少有生力量。

2.市场花园行动

市场花园行动的计划主要是英军制定的,但美军也参战了。

整个计划就很奇怪,为什么比安排钳形攻势,围住德军的重兵集团然后消灭,而是排伞兵控制重要桥梁,然后让地面部队去接应?

这种一字长蛇式地推进就是非常令人迷惑的操作,换德军或者苏军,这种方案恐怕在计划阶段就会被无情地否决。

3.阿登反击战

在阿登战役的后期,美军逐步扭转了被偷袭的狼狈之态,一点点地击败了德军。

此时,曾有一些美军将领强烈要求派遣机械化部队发动钳形攻势将败退的德军全部合围然后歼灭。

结果美军高层直接拒绝,导致美军只是把德军击退,而没有大规模地合围德军。

直到二战末期,面对兵员素质,兵力和武器装备水平大幅度下滑的1945年,盟军才在莱茵河战役和鲁尔战役包围消灭了德军的一些战斗力大不如前的重兵集团。

可见,美军高层组织大规模歼灭战的意愿和能力不足,面对二战中期甚至后期的德军精锐,他们是没有底气打大歼灭战的。

因此,如果换美军去打斯大林格勒战役,前期是否收得住,不知道。

后期能否彻底歼灭德军,美军连想都不敢想,怎么获得全胜呢?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是库尔斯克战役还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苏德战争的转折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自1941年6月21日入侵苏联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连续攻克了明斯克,基辅等苏联重要城市,歼灭和俘虏了一百多万苏军,但在41年10月至42年2月的莫斯科会战中却遭受了开战以来最惨烈的失败,德军伤亡高达五十余万人,并损失了大量的辎重和重型装备。尽管苏军的伤亡远高于德军,但此次会战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宣告了德军此前在西线屡试不爽的闪电战术在东线辽阔的疆域内彻底破产!

德军经过休整之后,于42年7月向南挺进,企图一举攻占斯大林格勒,该地以南以西区域是苏联重要的粮食,石油和煤炭基地,一旦得手,不仅可以切断苏军的物资供应,进而动摇苏联的抵抗意志,更可以以战养战,使资源贫乏的德国能将战争进行下去。然而经过从42年7月17日至43年2月2日的惨烈血战,不但没有从高加索地区抢到一滴石油,反而在斯大林格勒城下遭受了又一次战略性的惨败,参战的两百万德军中有一百五十万人被歼灭,其中主攻部队第6集团军被全歼,司令保卢斯元帅及23位将官,2000名校级以下军官及9万名士兵被俘。而苏军也付出了伤亡2百万人重大代价。此役使得东线德军完全失去了战略主动权,并持续到战争结束。更加致命的是,由于德军A集团军群未能抢占高加索油田,东线德军事实上己经丧失了将战争继续下去的物质基础!

而库尔斯克会战是在斯大林格勒会战后,由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元帅发动的一场以攻为守的困兽犹斗,这场人类史上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最大规模的坦克大战不过是东线德军的一次回光返照,其战略意图是在德军耗尽最后的战争潜力前尽可能多地抢占战略纵深,尽可能多地杀伤苏军的有生力量,为即将到来的德国本土防卫战作好准备。结果德军以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2500门火炮,1000架战机的代价,又一次输掉了这场东线最后一场大会战。其实就算德军赢得了这场会战,也不过是战术上的胜利,他们己经没有后续的燃料来继续进攻了。尽管苏军的损失更加惨重,总共伤亡了80万人,6000辆坦克,3000门火炮和1600架战机,但苏军的后备兵员数倍于德军,资源丰富的苏联军工生产也数倍于德国,更何况还有西方盟国的海量援助,苏联完全经受得起这样的战损。值得一提的是,43年7月英美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墨索里尼下台,希特勒的命门,德国唯一的大型石油供应基地,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己处在美军战略轰炸机的战斗半径之内了!希特勒为了阻止南欧局势的恶化,紧急将中央集团军群的主力—武装党卫队第二装甲军调往意大利,实际上放弃了整个东线战场。德军从此彻底丧失了战略进攻能力,剩下的问题是如何将残余部队尽可能多地撤回德国了……。

如果斯大林格勒战役由曼施坦因指挥,结果会如何

曼施坦因不是神,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德军在1942年蓝色行动中的失败原因是兵力不足,同时德军将领被苏军战略撤退蒙蔽,包括元首希特勒和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内,让部队冒险突进不断拉长战线,B集团军司令博克元帅反对冒险挺进伏尔加河反被解职,魏克斯大将接替了他继续执行冒险计划,最终导致补给困难而让苏军有机可乘。这种情况并不是曼施坦因能改变的。
(曼施坦因除了在哈尔科夫说服希特勒暂缓反攻之外并没有真正影响过希特勒,最多只是多次为抗命而已)

曼施坦因的能力是目光敏锐、反应灵活,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就是很好的例子。但是,此人并没有真正影响甚至改变过希特勒的想法,他不可能让南方集团军群免遭元首瞎指挥造成的厄运,所以由他指挥说不定还不如保卢斯元帅呢!小编倒是觉得B集团军原本的指挥官魏克斯将军有可能打得更精彩一些!因为这个人多次出现违反希特勒命令的行为,但是他是整个B集团军群的指挥官,接替博克之前是该集团军群中第2集团军司令,由于元首的干预他不能很好的节制保卢斯使用第六集团军的方式。

(魏克斯指挥B集团军群大败责任并不在他)

不敢违背元首命令的保卢斯傻乎乎的将全部第六集团军精锐挺进到斯大林格勒城下,把坦克开进城区打巷战,由此给了苏联人消耗德军实力的机会,并最终导致苏德双方实力对比倾向于苏军。保卢斯最疯狂的时候一口气集结5个步兵师、2个坦克师和2个受过城市巷战训练的工兵营在宽5公里市区战线上展开进攻。要知道这些都是德军精锐的野战部队,在巷战中使用密集队形就是浪费他们的生命。

魏克斯虽说是B集团军群司令,却不能直接干预第6集团军的作战,他的本意有可能是将兵力绕过斯大林格勒,直接闪击伏尔加河东岸的苏军后方(尽管这本身就是一种冒险),用闪电战惯用的招数围困斯大林格勒的守军,再来一次基辅包围战。
(魏克斯元帅作为集团军总指挥避免了身陷包围的命运,这是保卢斯没有的好运气,元首身边的胖小胡子是差点说服他撤离斯大林格勒的蔡茨勒将军)

这种战术也是曼施坦因惯用的,在哈尔科夫之战中,曼施坦因不听希特勒立刻夺回哈尔科夫的命令,而是任由苏军攻占哈尔科夫并向西突击到自己的大本营扎波罗热,这是为了让苏军耗尽攻击力量创造有利于自己的形势,等到苏军弹尽粮绝之时曼施坦因就发起反攻了。
(哈尔科夫之战以后希特勒才开始信任曼施坦因元帅)

这样说来,曼施坦因指挥B集团军群也不会像保卢斯那样打巷战,而是会利用苏军负隅顽抗的战术,将斯大林格勒变成第二个基辅。但是前提是打一场基辅包围战需要庞大的兵力,至少动用古德里安、克莱斯特两个装甲集团军才行(前者已经被解职),很明显1942年的德军南方集团军群不具备这个兵力。

(希特勒亲自指挥魏克斯和保卢斯间接控制B集团军群)

1941年开战之时,南方集团军群有第11、第17、第6三个德军集团军和2个罗马尼亚集团军、2个意大利集团军以及1个匈牙利集团军,最后还有第1装甲集团军,总兵力63个师。南方集团军群面对的是苏军精锐部队防守的乌克兰,尽管它的师数量多于其他两个集团军,但是它仅有一个装甲集团军,合围基辅都需要古德里安协助,在更远的几千公里外合围斯大林格勒根本不可能。

而且,克里米亚战役之后,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被打散抽调到各个战场,第54、30两个军和第24、132、170师三个步兵师、第28轻装甲师加入北方集团军,只留下一个第50师驻守在克里米亚半岛,而最精锐的第22师在法国整编为机降师防守克里特岛占领区,骁勇善战的第72师调入中央集团军群,成了莫德尔的后备军。最后仅有第46师和罗马尼亚、意大利、匈牙利部队投入了1942年的蓝色行动。
(德军兵力严重不足全靠战斗信念支持)

其中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拿走了第17集团军和第11集团军留下的那点部队,还包括了第1、第4装甲集团军等精锐部队,留给B集团军群的只有第6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团军群的小部分兵力,至于那些仆从国军队只能到顿河旁边掩护保卢斯第六集团军的侧翼,德军几乎就是用一个集团军群25万(18个师)兵力应对朱可夫200多万人的大反攻!这种情况下唯一能挽救德军的就是战略撤退,收缩远在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在东乌克兰地区与苏军决战,但是谁能说服元首放弃蓝色行动获得的土地呢?曼施坦因肯定不行。

曼施坦因在奉命组建顿河集团军解救斯大林格勒时就意识到兵力不足,担负冬季风暴解围行动的主力突击军团只有第57装甲军,它本身就面临被反包围的危险。然而,面对曼施坦因请求增援的报告,元首就是不同意A集团军群回援,事实曼施坦因并不能改变希特勒的错误指挥,即便在1942年蓝色行动开始时就让他接替博克元帅也无济于事,他敢抗命也会被换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