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德”是什么意思
“明德”指的是什么?
“明明德”以往的解释是,第一个“明”字是动词,是弘扬的意思。第二个“明”字是后面“德”字的形容词,是光明正大的意思。而“德”字就是德性、品德、道德的意思。连起来就是: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
这个解释,是彻底错误的,与《大学》的本意一点关系都没有!
“明明德”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还是从对“心智系统”的分析入手。
人有两套心智系统。不管是哪套心智系统,都有“认知”与“行为”两部分组成。
第一套心智系统的“认知”与“行为”,在孔子时代的古汉语中,对应的是“知、行”。
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认知”与“行为”,在孔子时代的古汉语中,对应的是“明、德”。
也就是说,“明”是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认知,“德”是第二套心智系统的行为。
那么,大家也许会问:“知行”与“明德”有什么区别呢?
第一套心智系统,属于“刺激——反应”的模式,所以,“知”与“行”是分离的,需要先“知”后“行”,有时甚至会“知”而不“行”。
第二套心智系统,类似一种“自动运行”的模式,“明”的同时就“德”,“德”的同时既“明”。
“明德”是人进入第二套心智系统以后的“认知与行为”的状态。这种状态就是孔子说的:“随心所欲不逾矩;如好好色如恶恶臭“,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
王阳明重新定义了“明德”这种状态,他把“明德”重新称为“良知”
王阳明为了解释“明德”这种状态,按照“良知”的概念,发展了“知行合一”的内涵。我们把“知行合一”解释为:知道了,一定要去做。这不是王阳明的本意,他的“知行合一”就是“明德”的内涵,知既行,行既知。
第一个“明”字是什么意思?“明明德”又是什么意思?
第一个“明”字,就是明了、明亮的意思。
就好比,有两间房间,一间亮着灯(第一套心智系统),一间黑着灯(第二套心智系统),现在要关掉“亮房间”的灯,进入到“黑房间”,就得找到“黑房间”里灯的开关,把“黑房间”点亮。这就是“明明德”。
用形象的话来说,“明明德”就是指心智系统的转换,从第一套心智系统,转换到第二套心智系统。
心智玩家:还原人类源头文化、揭秘重叠结构世界、体验心智系统转换
什么是知行合一
首先知道和做到是行动力的事情,如何实现行动力不属于知行合一的范畴,概念上混乱。比如说:你知道只要自己勤奋、努力就能做到一些事情,只是自己懒惰、借口等等因素你自己没有做。所以你需要提高的是你自己的执行力。这也就是你说的,道理你都懂,可是做不到。
其次,知行合一是什么?以我自身对阳明先生的理解来说,题主可能还没有真正理解。我表达一下自己的认识,我们一起探讨。如果说需要给它做一个概念性的解释,我也解释不了,这四个字在我自己的知识层面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我可以给你举个例子,看看你能不能理解我说的。进到冬天了,你一定会穿棉衣。这就是知行合一。你穿上棉衣,也会想到父母有没有棉衣?你给父母买了一件棉衣,这也是知行合一。
很多事情,你已经知行合一了。
王守仁提出的“致良知”到底什么意思呢怎么才能做到
王守仁的致良知什么意思?怎么做?这实际上是“陆王学派”理论体系的问题。
首先我们先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由来。众所周知,北宋有两位理学家兄弟,哥哥叫程颢,弟弟叫程颐。他们同时拜周敦颐为师,程颢继承了周敦颐的学说,后经陆九渊的发扬,到王守仁完善,形成了“陆王学派”;而程颐则受到邵雍和张载的影响较深,后经朱熹的完善,形成了“程朱学派。”
这两个学说是对立的,“程朱学派”认为:“性即是理”,也就是规律在事物出现前就已经存在,人应该按理来做事。(这个学派不涉及问题,下面不展开);而“陆王学派”认为:“心即是理”,事物是在人心里的反映。这两种学说实际上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
其次我们梳理一下“陆王学派”的理论脉络:
一、程颢阶段。程颢认为“万物一体”,人与万物之间的联系就是“心”,但私心或私欲会使人失去这种联系,只有用“恻隐”、“不忍人”之心`用真诚一心去做,才能体现这种联系。
二、陆九渊阶段。陆九渊在程颢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认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心即是理”,在陆九渊看来,现实、现象只包含心的世界。
三、王守仁阶段。王守仁坚持心即是理,他进一步阐述说:“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又说“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王守仁的思想更加旗帜鲜明,他认为没有心,就没有理。心为宇宙立法,理是由心立的。人对事物的第一反应,也就是本能、本性的反应表明,人的内心里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这种直觉的认识就称之为“良知。”所谓“良知”,就是对良善的认知。所以人应当遵从良知去做。而那些找借口不去遵从良知的人,其实就是出于私心、私欲。只要人人遵从良知,那么“满街都是圣人。”
“致良知”就是王守仁哲学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