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遇见 岛屿 读书 文学

《我在岛屿读书》:你所遇见的文学,又让你遇见了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3 05:41:08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一档节目,会怎样影响一个人?

江苏卫视《我在岛屿读书》收官篇中这样说道:

“原来在这个小岛上,浪漫可以很奢侈。奢侈到海风替我翻书页;奢侈到崖壁为我讲故事。这些浪漫如诗的日子,大概是让她明白,原来缘分也可以用来形容和一本书的遇见。”

三五好友、一屋好书,面朝大海,听风、赏浪、聊文学……在《我在岛屿读书》中,我们不仅遇见了文学、遇见了世界,也遇见了更美好的自己。

第一期:「岛上相遇记」

2022年11月10日晚,《我在岛屿读书》开播,余华、苏童、西川这些铅字背后的文坛大家们,第一次走到荧幕之中。穿着大花的余华,开着老友苏童的玩笑;苏童和西川则找准时机“反击”……你来我往之间,文学不再离我们那么远,而是日常生活的碰撞和巧思。

初次相遇,余华、苏童、西川便告诉观众,“和一本书的相遇,有时候也是一种缘分。如果一本好书,你认为没有共鸣,不要着急,你还没到和它相遇的时候。”

展开全文

正所谓“年少读不懂鲁迅,读懂已不再少年。”有些书,确实需要一定的人生阅历和沉淀,才能有更深刻的体会。而这群文坛大家们,则用非常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一个问题表达得非常有魅力,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

第二期:「耕种·丰收」

第二期节目,一本《收获》杂志,串联起了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闪光记忆。

苏童的《青石与河流》《1934年的逃亡》、余华的《四月三日事件》《一九八六年》《许三观卖血记》……《收获》杂志成为了文学作家成长的一片沃土,而它的创刊者之一巴金先生,也好似一盏灯塔,庇护了一代作家的成长。

第三期:「彼此的背影」

在老一辈文坛大家影响和庇护下长大的,还有叶兆言。他的父亲是作家叶至诚,祖父则是我国文学大师叶圣陶。而这种影响,绝不仅仅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上,更多的则是对文学的态度和敬畏之心。

在叶兆言的记忆里,80多岁的祖父,每天还能在写字桌前坐八九个小时,“写出来不重要,成名不重要,就坐在那儿,那个背影很重要。”作家好友、写作世家、文学师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影响、彼此传承的故事让人触动不已,节目播出之后,观众纷纷感叹:“原来文脉是靠这样一代代传承。”

第四期:「生活有心·文学有趣」

播出到第四期,节目开始试图回答一个问题:文学,到底应该是怎样的?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在文坛大家的描摹中,逐渐清晰明朗。

文学,应该是雅俗共赏的。

叶兆言以中山陵做比,“如果中山陵只有一种树,只有一种颜色非常不好看。我所追求的文学的工作,我希望它是丰富的、多样的、纷杂的、‘乱七八糟’的。”

第五期:「文果载心·余心有寄」

文学,应该是诗意生活的。

第五期节目,西川探访陵河诗社。诗社中的成员,绝大多数都是陵水本地人,职业背景各不相同,干什么的都有。

在西川看来,文学也本该如此。每一个人的写作,都与他们的生活有关。只有拥有鲜活的人生,才可能成就生动的文学。

第六期:「诗意地栖居」

文学,应该是浪漫随性的。

第六期节目,余华、苏童、西川与陵河诗社的社员们一起,在海边礁石上演了一场浪漫的音乐诗会。

月亮、天空、海水、石头、篝火……当这些意向结合在一起,文学又多了一层浪漫意味。“朗诵给岩石听,朗诵给海浪听,朗诵给风声听……”有人说,作为诗人,首先要拥有一颗浪漫的心。这一点,在西川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第七期:「家园」

文学,应该是具备精神指引的。

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这是对文学本质性价值的重要阐释。对于这一点,余华、苏童深以为然。

他们在节目中多次提到了鲁迅,认为他的作品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民族的面孔,对于文学史的意义,对于中国人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文本的影响,“影响了一代人的精神和自省能力”。

第八期:「成长的压舱石」

文学,应该是纯粹透明的。

第八期节目,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黄蓓佳作客“分界书屋”。

“我们这些儿童作家,就是为了让孩子长大以后能够保持干净透明的心,能够有能力去喜欢他们喜欢的事物,去追寻他们仰慕的人,去享受这个世界的奇妙,去完成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也是我们阅读的终极目的。”黄蓓佳说。

第九期:「我们这一代」

第九期节目,以图片集为承载,回忆作家嘉宾们年轻时的生活点滴。肖全用一本《我们这一代》,让文学和影像共同构筑成一种文化记忆。

书中,肖全用真实的镜头和琐细的文字,见证了一代人的生活和渴望。当青年余华、苏童、西川的影像再现,那种穿越时空的沉淀极具震撼感。“他捕捉到了这样一种时代因素,用他的摄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并生成了一种文化记忆。”在西川看来,《我们这一代》记录的不是单个人的面庞,而是一个时代的肖像。

第十期:「大海·岩石·文学·电影」

文学与电影,应该是相互依存,互为根基的。

第十期节目,一场别开生面的悬崖放映会,让人看到了现代艺术的多重表达。当过往那些经典的影视剧照、片段被投影在悬崖峭壁之上,岩石的斑驳纹路又为这时代的经典增添了些许与众不同的韵味,让人久久难以忘怀。

第十一期:「文学无界」

文学,还应该是无国界的。

巴尔扎克、加西亚·马尔克斯、威廉·福克纳、卡夫卡……人类群星闪耀时,文学所激荡出的火花也最为耀眼。

当听到余华在路灯下挑灯夜读《罪与罚》,西川在宿舍走廊里读完《十日谈》……你才能越发理解西川的那一句:“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部分,可以说文学是无国界的。”

第十二期:「我在岛屿读书」再遇见

所以,文学究竟是什么?阅读又有着怎样的神奇魔力?

收官篇给出了答案!

房琪说:“阅读的意义,让我们能有机会走近这些璀璨的星星,让我们能去跟他们用一种方式,在一个不同的空间里,也能对话,也能遇见。”

与“遇见”开篇,以“遇见”结尾,文学的世界真是妙不可言。

节目圈粉的背后,是文学的大众化传播

截止到节目收官,《我在岛屿读书》多网别周四节目收视率第一,豆瓣评分高达9.1,成为2022年度最高分文化类综艺。人民日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中国新闻周刊、文汇报、人民网、光明网、新华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国家广电智库、广电时评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账号发文点赞,万千网友日常催更。截至2月1日今日头条站内项目累计展现量15.7亿。11期正片累计播放量1.34亿,节目精彩看点拆条163条,播放量1294万。相关话题累计阅读47亿。

可以说,《我在岛屿读书》颠覆传统读书节目模式,开启“公共读书会”,将思想性、艺术性与时代性相结合,不仅为读书类节目探索出新的模式和路径,也将个人的读书活动演化为大众的文化交流和思想碰撞,让观众、读者领会“读好书、好读书”的深远意义,从而助力全民阅读,助推书香社会的构建。

节目一方面舍弃综艺化的元素,不设固定环节、不做任务挑战,让这群最会讲故事的人,交流情感、传达思想、鼓舞心灵。另一方面,用深入浅出、由点及面的引导式解读,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经典作品的文字魅力和思想精髓,由此感召和影响人们去阅读,去追求心灵的启迪和精神的丰盈。

在这里,你可以与有趣的灵魂碰撞——在海浪翻涌中,兴之所至即兴赋诗一首;在悬崖峭壁间,从诗词歌赋聊到人生哲学;用外国文学作品组建临时文坛“足球阵型”……作为一群最会讲故事的人,文坛大家们用自己独特的魅力,将文学与生活相连,激发人们对于阅读的无限向往。

在这里,你可以与时代的经典对话——从《狂人日记》《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全唐诗》《红楼梦》《白鲸》《麦田里的守望者》《浮士德》等中外名著,到《三体》《长安十二时辰》《风起陇西》等畅销小说,《我在岛屿读书》所荐书目涉猎极广,每个人都能找寻到属于自己的精神食粮。

而在这个不断「遇见」的过程中,也终究会成就「更好的自己」。就像节目中反复提到的那样,“生活不必慌慌张张”,阅读如此,人生亦然。当一档文化类节目,能让大众停下匆忙的脚步,感受到精神疗愈,并促进文化的大众传播,它便有了电视属性之外,更深层的社会意义。

赞和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