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晚清以来,中国瞬息万变,从洋务运动的器物之变,到戊戌变法时的制度之变,再到新文化运动时的思想革新,这既是近代中国迈向现代化之路的历程,又是西学东渐不断浸润的结果。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是多方面的,从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转型更新是近代中国在教育方面新陈代谢的体现。
一、在传统浓厚的男尊女卑意识下,为何能产生近代女子学校?
中国近代教育一定程度上是在传播西学的传教士影响下萌生的。最初来华的大部分传教士传教的根本目的,即通过传播基督教的手段来征服中国,于是传教士通过创办新式教育,以此培养新式人才,让中国本土人帮助他们传播基督教的福音。他们认为找到了在华传教的最好方式,于是在通商口岸开办教会学校,而开办女子学校之风气亦是为西方传教士所倡导。
▲在教会学堂学习的晚清女学生
传教士宣传女学、开办学校根本目的仍然是为传播教义。在他们看来,妇女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员,对丈夫、下一代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妇女直接影响着整个家庭的家风,如果通过妇女传教,则整个家庭均容易入教,如此这是一便捷有效的途径。
不可否认,大部分来华传教士传教目的并不是想加速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但他们利用西学传播基督教的同时,西学却间接地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将女学教育、基督教福音和近代文明三者等而视之。此外,20世纪初,晚清政府推进新政改革,废除了存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制度,由政府倡导并开办新式学校。正是在多种因素的驱使下,中国传统教育被打开了一缺口,在这一大背景下近代新式女子学校才有建立的可能。
展开全文
▲清末传教士及家眷旧照
至20世纪初,由教会创办的小、中女校的教育体系趋于完备,为了使这些女校的毕业生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教育权,进一步提高女性的知识水平,筹办独立女子大学便提上了传教士的议程。1905年5月18日,美以美会25位传教士于上海召开中国基督教教育会议,商议建女校的事宜。最终于1909年决定在长江流域建一女校,后因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政局的动荡延迟了建校的进程。1913年11月14日,该校的筹建工作正式启动,此日也成为该校的“校庆日”。
▲金陵女子大学旧址,现为南京师范大学
二、金陵女子大学建校初况
金陵女子大学初名为“长江流域女子协和大学”,1914年学校执行委员会提议以“金陵女子大学”为新校名,以便与附近的金陵大学相对应。由于当时办校经费有限,筹备委员会决定先租借南京绣花巷的李鸿章花园为校址,因当时此处有一百多间房,故又被称为“百间房”。
▲“百间房”,现为李鸿章祠堂
与当代学校建设面积相比“百间房”的面积显得很小,但在当时学校招生数量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百间房”有足够的房间分为教室、宿舍、办公间、图书馆等区域。1915年改建后的学校正式落成,但招生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传统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使许多女孩子对女校望而却步,最终仅八位女生报名入学。相应的老师的数量也较少,最初也仅6名教师,因为此校是由传教士主办,外籍教师占主体。
▲金陵女子大学女学生旧照
除招生困难外,学校教学和生活条件也极为艰苦。据后来的回忆,从建筑的外观看,黛瓦青砖、镂空窗格,这似乎看起来充满了诗情画意;但只有置身其中的人才能体会,没有玻璃的镂空窗在冬天,带给了他们多少寒冷;没有照明灯的教室,下午五点就乌黑一团,只能无奈放学;下雨天,教室多处漏水,让学生无处可避。
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金陵女子大学自立自强,不断发展壮大学校规模,并形成了金女大独特的办学特色。
三、金陵女子大学办学特色
金女大以“厚生”作为校训,1913年,金女大首任女校长德本康夫人在解释“厚生”的含义曾经说过:“厚生就是在各个方面得到至善至美的发展。在多项发展中,学生人格的塑造,基督生命的培育至为重要,获取丰盛生命的学生才懂得给人类社会多做贡献。”因此在“厚生”校训的指导下,金女大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文理并重;在课外生活上,重视社会实践活动。
▲金陵女子大学首任校长德本康夫人
(一)课程设置
办学初期,课程设置分为文科、理科,文科包括心理学和历史,理科包括化学与数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中选择一科,当然国文、外国知识包括英国文学、修辞学、宗教、绘画等也是学习的内容。后来课程体系不断完善,学校实行主修、辅修与必修的办法。具体为,一年级全是必修课,包括国文、英文、历史、教育学、音乐等课程。若学生必修课表现优秀,则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修一门主修,一个辅修,但选择要坚持文理兼顾的原则,即理科生要选读一部分文科课程,反之亦然。学校希望学生文理兼顾,同时重视对学生艺术与感性方面能力的培养,以此培养一个健全的学生。
(二)个人形象的要求
金陵女子大学,不仅仅对学生的学习有严格的要求,对学生的精神面貌要求也丝毫不懈怠。学校设有专门的仪态仪表课,每位女生都得参与,教学内容涉及如何优雅地走路到保持端庄的姿态,老师们希望金女大的学生能够为社会其他女生树立一个榜样,做一个有精气神的人。此外学校要求学生有健强的体魄,故每天的体操锻炼是必不可少的。
▲上仪态课的金女大女学生
(三)校园生活
金女大办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以养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正常的学习课程以外,金女大学生的校园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形式多样的集体性活动,培养学生集体精神、为社会服务的精神以及为人处世之道,进而达到人格的健全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升。
▲金女大大草坪原址
“姐妹班制”就是为培养学生集体精神而设。当时有四座学生宿舍楼,即400号楼、600号楼、500号楼、700号楼。初期学生人数少,两人住一间宿舍,后随着学生人数增多,宿舍调整为四人一间。此时,学校规定,三年级学生与一年级学生结成姐妹班。三年级学生不仅要给一年级学生学习上的指导,且高年级的学生要与新生一年级同住一个宿舍。这既能使新生们快速适应新环境,感受到温暖,又有助于同学间形成团结互助友爱精神,培养学生集体归属感。
▲原金陵女子大学宿舍,称“400号”楼
卫生检查制度亦是为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学校对学生宿舍内务有严格的要求,学生各自打扫宿舍房间,轮流整理宿舍交谊室,以便养成节俭和自理的生活习惯。
▲金女大知名校友——“中国居里夫人”王明贞
学校外面的人由于不了解金女大,见本校校舍富丽堂皇,遂怀疑本校同学崇尚奢华,强加给他们贵族式女子的头衔。但金女大学生素以扶助贫困妇孺为己任,热心社会服务,时刻不忘记自己对国家大众的责任。该校学生课余时间从事社会服务事业的历史,可以说是与学校同时产生。在二三十年代,金女大学生的社会服务主要表现在为邻里服务方面——办邻里学校,为附近的妇女和儿童提供免费学习的机会,除了教妇女儿童识字外,还教授家政、手工艺等实用课程。
结语
在“厚生”校训的指引下,金陵女子大学不仅培养了近代中国一批女精英,她们在各自的领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独特的教育理念是金陵女子大学取得成就的重要因素。当今中国教育提倡素质教育,无疑,金陵女子大学的培育理念能给我们诸多启示。
参考资料:
《金陵女子大学校史》
《金陵女大1915—1951:金陵女儿图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