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

范仲淹简介及作品(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5 07:24:11 浏览396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品

范仲淹(989-1052),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政治、思想、军事、文学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历代文豪都对他赞赏有加,并给予高度评价。范仲淹是除了屈原外,文坛上又一个集体崇拜!

范仲淹是历史上昭若日月的正派人物,他去世后被朝廷谥为“文正”,成为千多年后文人的道德标杆,士子无不以他为榜样。范仲淹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困顿,但却是这样坎坷的人生经历把他变成了传奇。

两岁的时候范仲淹的父亲骤然病逝,母亲谢氏因为家庭贫困无法生存下去就带着年幼的儿子改嫁到朱姓商人的家庭里面,儿子也跟着改了名叫朱说。22岁那一年,范仲淹听到母亲说起旧事才知晓自己的真实身世,心里顿觉十分伤感,从那时候起便决心读书考取功名恢复家族的荣耀,便收拾行李离开母亲跑到南应天府去读书。范仲淹念书十分认真,在这些圣人经典里面学到了许多对苍生百姓有帮助的知识,几年之后因为成绩优异考取到了进士,成为朝庭里面的司理参军审判。

参加工作之后,范仲淹就将母亲接到自己身边生活。没多久他就改回了原本的名字范仲淹恢复了家族身份。范仲淹一生为君为民,所做的有益于国民之事数不胜数,是千多年来百姓心目中最高风亮节的人物。而他私底下的人品行为也非常的令人敬佩。他年少的时候曾经在礼泉寺念书,有一次无意中在地窖里发现一堆金子但却悄悄地将他们掩盖在地底下离开了,既没有拿金子也没有告诉别人。多年之后他已经入仕途做高官,再次回到礼泉寺游玩时叫来住持告知地窖藏金这件事情,让住持把金子取出来修缮寺庙,这个事情一时之间传为佳谈。

范仲淹最为人乐道的是他在京城为官数年从来没有给自己置下一处宅邸,反而对自己的儿孙们说:我们是父母官想住哪儿无人敢阻拦,但何必与民抢地盖豪华大宅来住呢。所以他一生没有属于自己的私人宅第,一直都是租赁民宅来住。范仲淹还十分注重教育,他不但对自己家族后代在教育上极其关心,还关心百姓孩童的教育,每到一处做官就兴办学堂让四周的小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对自己的族人更加用心,怕他们因为生计的原因荒废学业因此想办法广开义田和义学,让他们有生计赚钱赚伙食的时候也能有机会读书,把范氏家族推向了兴旺和优秀。

范仲淹为人和从政的一生应该说是非常完美的。他崇信佛学相信无欲则刚所以不畏强权不恋富贵,在政治上则竭尽全力向皇帝进谏,虽然政治对手不满他的强势但却没有办法找出他身上可攻击的缺点;私生活上更加没有被人说三道四之处了,因为范仲淹不但两袖清风还自己掏出微薄的俸禄去资助四周需要帮助的人。他每到一处做官都被当地百姓视为青天;抒发自己志向的诗词也在世上广为流传,那些现在流芳千古的名句在当时是范仲淹对国对民的感慨,宋朝的君王和百姓都知道他是一个心怀壮志的忠臣。

范仲淹在文学史上地位也很高,其经典宋词《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就是脍炙人口的宋词名篇。

除了这首宋词外,范仲淹最著名的文学作品,当属一篇古文《岳阳楼记》。这里面有千古名句,也是千年来为士大夫所认同的价值观念,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时,在这一段话当中,也写出了千百年来士大夫的路途和矛盾,“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学而优则仕,真正在朝廷为官,就会担忧普通百姓的生活;若仕途没有得到精进,处于江湖之地,则会更加担忧朝廷。

范仲淹简介及代表作品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幼年父亲病故,随母改嫁京东路淄州长山县朱姓人家,改名为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及第,恢复原姓名。天禧五年(1021),出任泰州(今属江苏)西溪镇盐仓监官。因海堤年久颓坏,沿海各州海潮浸袭,生活困苦,遂上书建议修复海堤。天圣二年(1024),率通(今江苏南通市)、楚(今江苏淮安)、泰(今江苏泰州市)、海(江苏连云港西南)四州民夫4万余人修堤,经时4年,筑成长150里大堤,后人称为“范公堤”。天圣六年(1028),受副宰相晏殊推荐为秘阁校理。不久因上书反对太后干政,被贬为陈州通判。宋仁宗亲政,奉召还朝任右司谏。明道二年(1033),京东、江淮大旱,在他请求之下,出使安抚东南灾民,采取开仓赈济、蠲免部分赋税等措施,使灾民生活有所缓解。以力谏仁宗废皇后郭氏,出知睦州、苏州。太湖因排水河渠淤泥堵塞,湖水泛滥成灾。他提出疏五河,导太湖水入海的计划,并亲自领导完成疏浚工作,对东南农业生产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由于治水有功,被召还朝,授天章阁待制,旋迁知开封府。当时有“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的赞誉。因绘升官图以揭露宰相吕夷简任人唯亲,培植私党,被降职出知饶州、润州、越州。宋、夏战争爆发后,范仲淹出任陕西帅臣,对军队进行整编,分延州兵为六将,每将3000人,分部训练,根据敌军人数多寡出战,熙宁将兵法即以此为本。西夏人称他“腹中数百万甲兵”。在陕西数年,筑青涧、大顺城、修复胡卢、细腰等砦;招抚流亡的蕃汉人户,开辟营田数千顷、恢复了农业生产,从而巩固了边防。庆历三年(1043),还朝任枢宻副使,旋改任参知政事。提出著名的新政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建议改革吏治、裁汰冗监、选贤任能、均公田、厚农桑(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修武备(在京城附近召募卫士,寓兵于农),减徭役,推恩信和重命令(使赦免罪犯、免除父税的命令兑现,以取信于民)等。这些建议大都被宋仁宗采纳,诏令全国施行。史称庆历新政。由于新政损害了官僚贵族的利益,遭到大官僚地主的激烈反对,并串通宦官,在仁宗面前不断散布范仲淹结交朋党的谗言。仁宗知道范仲淹在朝野享有很高威望,又曾掌握西北兵权,渐起猜忌。庆历五年(1045),仁宗下诏废弃一切改革措施,解除了范仲淹参知政事和宣抚使之职,贬为知邓州(今河南邓县),其他革新派人士都相继被逐出朝廷。坚持1年4个月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是新政开创了士大夫议政的风气,传播了改革思想,为北宋后期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范仲淹从政期间,每到一地都提倡兴办学校,发展教育事业。他多次建议朝廷要“劝天下之学,育天下之才”。庆历年间,北宋地方学校普遍出现,与范仲淹的倡导和努为是分不开的,范仲淹又是文学家,晩年作《岳阳楼记》,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语,为世所传诵。著有《范文正公集》传世。范仲淹于皇祐四年(1052)病逝,谥文正。有子4人,皆有才能,为官都有政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