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静
微信版第1324期下
邵棠(1756—1833),本名绮园,字棠,又称邵老四,生活在清中期,距今200多年,做过短暂的衍公府奎文阁典籍(注:清嘉庆《绩溪县志。卷九、选举志》,第285页,清恺编撰,黄山书社版),精通史学,著有《徽志补正》等史学著作,是个学识博学、智慧过人、行事果敢、正义感极强的名士乡绅和行侠尚义的民间讼师。作为当时家喻户晓的民间人物,有关他智斗绍兴师爷、排解民间纷争、处理官民争利的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透过这一民间历史人物研究,可以了解前清徽州乡村宗族自治模式,窥探徽州民俗乡土之风。
三、有关邵棠的民间物质遗存
3、《半痴子小影》中的邵棠书法手迹。
笔者在伏岭田园调查中又发现,伏岭人邵名琅藏有一本《半痴子小影》书法册页(注),时间约为清嘉庆年间,为“九孙伯棠”“从劫火中检出”。这是当时社会名流为邵氏乡绅沚人公夫妇七十双庆写的贺词,共 23页,有当时社会名流方体(绩溪人,进士、九江知府、湖北按察使)、方元泰、程谣田、程宏浩、潘步云、潘同章、许焕、许焯、方鉴、方汝梅、胡璧、邵棠(邵老四)给册页主人沚人公夫妇七十双庆寿诞的贺词及葛宏烳给沚人公八十华诞的贺词,并有沚人公画像。其中有邵棠亲笔《祝寿诗》一首。字迹娟秀工整,墨宝极其珍贵。上有“邵棠印”“绮园”“奎文阁典籍”三枚印鉴。
诗的内容为:
忆昨兄年二十余,胸襟卓荦研群书。积玉文成称大陆,凌云云就亚相如。一逢伯乐翔泮水,七战棘闱皆报已。拜罢重曈叹数奇,仰企种侯弃青紫(兄曾风阻乌江谒项羽庙,遂无功名之志)。古贤负米可也贫,今兄受糈供萱亲。儿孙满眼森玉树,曾元绕膝环祥麟。德门人瑞喧乡里,姓名直达圣天子。七叶衍祥表其闾,锡以帑金佐甘旨。于今竟跻古稀年,回首高堂邈若仙。翰墨斋中梅蕊绽,闭门矻矻校残编(兄今自校《覆瓶集》及《半痴子文稿》)。酌兄大斗为兄喜,玉面方曈若李耳。繄余衰朽愧比肩,谁信兄年长一纪。赋沚人大兄七十双庆。弟棠拜祝。
乡绅沚人公,当过教谕,德高望重,七十寿辰时五世同堂,因与九江府知府方体(绩溪人)姻亲关系,嘉庆皇帝曾御题“七叶衍祥”匾额赏赐。
展开全文
4、邵棠倡建的棕荐岭石卷洞及虹溪石桥。
谱载卷洞由邵棠出资捐造。2014年5月一天,在乡友的导引下,一行三人前往考证。卷洞位于伏岭镇湖村与德锦村之间的棕荐岭头古道上。这一带的山形地势,是块风水宝地,民间称为“丹凤朝阳”。从湖村下阳街石拱桥走过,沿小河溪,过石桥,缘山而上,踏着石板路,五六里后,便能看到棕荐岭洞。石卷洞建山的岭凹部位,主要作用是让人休息避雨遮阴的路亭。近前,这是一个下为正方形,上为半圆形的石卷洞顶,全部为花岗岩麻石砌成,前后卷洞门楣上石刻有邵棠手书“望云”“执父”两题。“望云”是指思念母亲,“执父”是执行父亲旨意。过洞下岭,有古路道可直通伏岭德锦村。
虹溪石桥位于伏岭虹溪村头,为三孔石拱桥,桥宽约五米,横跨的河流为登源河上游。
5、邵棠墓。
2014年8月26日,在邵茂凯、邵昌后的引导下,我们一行三人来到位于伏岭罗坑村岱头一块高坡上的竹园旁。确定大致位置后,拨开藤草在周边查找,发现有墓并排五穴,坐北朝南,邵棠墓位左二位置,墓保存完好。同行的邵茂凯是邵棠的本家,小时随大人祭祖“挂钱”。据他介绍,罗坑村岱头为小山岗,呈竹排形,邵棠墓恰在竹排头部位,正对纹川河。靠山向水,是极好的风水方位。墓的明堂较宽,呈半园结构,墓碑为黟县青,多处风化,经仔细辩认,碑文为:“先考原奎文阁典籍棠府君邵公之墓。”
四、邵棠的历史功绩
邵棠一生只任过短暂衍公府奎文阁典籍,其余闲职在家中。奎文阁典籍,清代是正七品官衔,掌管历代帝王赐书、墨迹及典章制度。因此,邵棠的主要学术活动是“治史”,主要角色是民间“讼师”。由于没有年谱记要,有关他的事迹,靠的是一些零星资料。
1、“笃学嗜古”,有重要治史著述传世。《绩溪县志》给他的评价是,“从小笃学,博览群书,行侠尚义,洒落不羁。”(注:《绩溪县志》,绩溪县方志办编,第876页,黄山书社,1998年版)邵棠是书香世家,祖父讲学授徒,父亲博通文史,故从小耳濡目染,熟读经典,奎文阁经历虽短暂,却让他接触了大量史料典籍,为后来的著书立说打下了扎实的功底。他的知识点和兴趣点在史实考证,所著《徽记补正》二卷(注:见嘉庆甲戊镌《徽志补正》,寄蜉草堂藏板),治学严谨,考证有据,论理充分,深得当时徽州知府龚丽正的赏识。
该书分“序”“徽志补遗”“徽志正误”三个部分。“徽志补遗”是对前朝所修《徽州府志》遗漏的八十多个与徽州有关的历史人物进行了搜录引据补充,其中有不少人物是曾在歙州或徽州任职的宣徽观察史、知县、主薄、教授,对“唐时职官,惟绩邑县令失载”也提出了质疑。“徽志正误”则对府志中“沿革卷”“官职卷”“山川卷”“文苑卷”等多处史实予以勘误,如“桥梁卷”中否定了“宋苏轼自海南归,过县视其弟,县令苏辙率士夫迎之至此,故名”的史实;修正了“勋烈”卷误程灵洗为休宁人而实为歙县篁墩人,等等。邵棠所著《大障山辨》一书则对《山海经》秦时鄣郡源之“三天子鄣”即“今在新安歙县东(绩溪)”进行了系统的考证,指出“婺源大鄣山”实为张公山或古之率山,驳斥了“婺源大鄣山”之说。
鉴于“补志”以及《庐黄记游》、《闻见晚录》的影响力,邵棠受到清朝庭礼部赐“文苑”匾的褒奖,并“给予省府县志入志,准其名标千古,春秋享祀,以光大典”的崇高荣誉。在封建社会里,尤其徽州这样一个宗族社会,这是何等荣耀的一件大事!“文苑”一匾,也是朝庭对以邵棠为代表的徽州民间人士治学不倦的充分肯定。
2、匡扶正义,为民解难,被喻为“刀笔讼师”。“刀笔”古时是指善辨能言的“民间讼师”。徽州是个宗族自治社会,也是有服理好讼的习惯,族民之间、村落之间的纠纷一般都不惊动官府,而请祠堂或民间乡绅来解决。邵棠熟读经书,知晓律法,熟悉官府运作程序,又深知民情民忧,有排解纷争的智慧和能力,是个难得的民间刀笔人物。因此,邵氏族谱对其评价是:“时中无讼者数十年,名倾一时,人到于今诵其德(注:见光绪版《华阳邵氏族谱》第十二卷下,现藏于绩溪县临溪镇隐张坑邵社根处)。”
县志载,邵棠“处乡党,善排解,刚直明断,毫不徇情,左近无诉讼达数十年。擅于诉讼词文,多为民家伸冤曲,绩溪至杭州一带传为讼师。”(注:《绩溪县志》,绩溪县方志办编,第876页,黄山书社,1998年版)邵棠嫉恶如仇,扬善除恶、匡扶正义,遇弱者相求,总以过人的胆识为人排忧,绩溪临安、绍兴、杭州一带流传着他许多精彩的口语化“讼词”。
采集的30个传奇故事中,有劝人为善的,如“谢仗义新娘施凉茶” “劝大叔撕约买仁义”“卵石充银诓逆子”“诉沉冤了结十年案”;有与官府斗智斗勇的,如“ 县老爷三跪九叩首”“坐花轿知府机关算尽”“做棺木知县被革职”;有与社会恶势力争高低的,如“老师爷白挨四十板”“抢棉被智惩花和尚”“救少妇桃树一根不卖”“吃汤圆老板遭斥责”“抱不平治服大恶霸”。民间口口相传的这些故事,有如下三个特点:
(1)故事背景基本真实。有的留有物质遗存,如对联、题辞、亭桥、水坝、庙宇,让人确信。如“一壶水救活千亩苗”,反映的是纹川与邻村竹山间多年的水利纠纷,在邵老四暗中协助、官方调解下,竹山和纹川两村齐筑一堨,圆满解决两村用水,故事中所涉“黄芝塘”、 岩口亭水堨等地名仍在使用,县官特授伏岭下农民“力农务本”的金匾,在文革前仍悬挂在邵氏宗祠内。如“巧辩护开脱杀父罪”中,讲的是一个儿子失手致死父亲的故事,邵老四通晓律法,又处事果断,以“儿子破柴,老子挡柴。斧头脱柄,打煞亲爷”(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69页),误伤人命的状词呈报,避免了另一场家庭悲剧发生。这段讼词笔者小时就有耳闻。
(2)故事核心是朗朗上口的讼词。这些口语化讼词,简洁,生动,押韵,好记,类似谚谣,浓缩了故事的精华。尽管现在弄不清这些讼词是家族记载或是民间口传,但研究价值极高。在“耍滑头漆商挨大板”故事中,讼词“船费银子三两七,漆商偏说三两漆。字虽同音事两码,岂不私自图利益。如果船钱一串七,俺则给他一船漆。奸商如此不讲理,还望老爷鸣冤屈”(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55页),这个故事,表现了邵与奸商斗智斗勇,传颂了做人营商要讲诚实的硬道理。又如,在《巧指点废墟变工场》故事中,乡人两次衙门告状不理,只好找邵老四调解兄弟分家析产纠纷,“这个县官真该杀,民间疾苦不能察。任尔重捶鼓不响,泥塑木雕一菩萨”(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94页),讼词揭露了官场渎职,平民伸张正义无门的情形。
(3)故事情节展现了旧时徽州风俗。邵昌厚整理的“卵石充银诓逆子”故事,反映了“以孝为先”的村风,是十里八乡家喻户晓的故事。故事中,临终老人在遗嘱中写道:“老汉非骗子,实在没法子,为了过日子,请人出点子,捡来卵石子,装箱充银子,诓骗亲生子,改变原样子,逆子变孝子,喜煞老头子,今闭眼珠子,去会老婆子,留下破房子,留给长孙子,望尔三家子,团结过日子。”邵老四出点子使“逆子”变“孝子”,又在民间衍生出许多孝子孝孙,成为社会一股正能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徽州良风美俗的品质。
3、行侠尚义的人生。邵棠家境较好,一生多有善举。族谱和《县志》中记载他倡造并捐资横溪桥、棕荐岭石卷洞、登源洞岭茶亭,捐资作为路亭、寺庵的施茶、香火之费用。岁末,凡有求借贷者,必帮助解决。对于久出无力归还之贷,焚毁条据,勾销借债。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大震也慷慨好施,外出常带钱,见穷苦者必赠送。媳程氏亦“克娴妇道,性喜济贫,公有善举,每赞成之。族戚中盛恩惠老。(见族谱《华阳邵氏族谱》卷)
”邵以其高尚品格,影响着族人和周边的人,一时成为徽州人品质和行事风格的典范。如传奇故事“棕荐岭劈山筑卷洞”、“假托梦拯救拜佛人” 、“建路亭方便往来人”等,都是传颂邵棠做好事善事的故事。在“建路亭方便往来人”故事中,邵棠捐田地资助登源洞岭茶亭茶水费,茶亭里曾存有其亲写的对子:“傍山筑亭,权为过客遮风雨;有缘经此,且品凉茶论古今。”(注:《邵老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第125页)这些有根有据的街头巷尾故事,成为徽州风土人情、民间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已深入人心。
邵棠这一历史人物的出现,既有家学源渊,也有特殊的徽州人文背景,是徽州土壤上滋育的奇葩。邵华昌先生在手抄本的“序”中说:“本书就是根据这些流传的故事进行整理的,这些故事内容既没有金戈铁马的威武事态,也没有委婉旖旎的生死恋情,然而,故事情节都是不磨不琢,平凡真实。俗话说‘一滴水见大海’,在这一滴水里,也许能反映出当时社会在某个侧面中的一些缩影。”笔者同样认为,历史是由无数个具体人创造的,发生在邵棠身上的这些传奇故事,大多是身边真实发生的,无非情节上有“添油加醋”而已,它仍不失为研究清中晚期徽州民风民俗的宝贵资料。透过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让我们更细腻地了解近二百年来古徽州人的生活实态和社情风貌。
注:
(1)清光绪版《华阳邵氏宗谱》藏于临溪镇隐张坑邵社根处。
(2)《邵老四刀笔传奇故事》手抄本和《邵老四的传说》的油印本,分别藏于绩溪伏岭下邵涵春、邵昌后、邵茂凯处。
(3)“文苑”匾藏于绩溪县三雕博物馆。
(4)《半痴子小影》册页,藏于伏岭下邵名琅处。
(5)《徽志补正》刻本来源于安师大图书馆董家魁老师。
(6)本文田园调查部分得到了邵昌后、章锡其、邵宗惠、邵茂凯、程元满的大力支持。
(作者系绩溪地方文史学者,安徽省徽学会副秘书长,安师大历史学院兼职教授,绩溪徽州学研究会、绩溪胡适研究会执行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