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哥哥 惨败 帝王 盛世 阴影

活在哥哥阴影下的帝王,军事上多次惨败,而创造了超越哥哥的盛世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2 16:16:18 浏览2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前言:

明朝文学大家冯梦龙,著有一本处世奇书《智囊》,用以提高世人的智慧。其中收录有一个故事,说在宋太宗赵光义在一次战役中,率北方兵渡过淮河,却找不到能用的船只。赵光义急中生智,令数名士兵将猪脬灌满气,当做救生圈绑在腰上,游到南岸抢夺到船只,全军得以成功渡河。冯梦龙虽然夸赞赵光义的智慧,但赵光义在后世的评价却不高,很多人认为他得位不正,而且他不顾反对,坚持与辽国人开战,由于军事能力太弱,结果在高粱河遭到惨败。赵光义还中了一箭,不得不坐着驴车逃跑,所以后世调侃他“驴车漂移”。虽有这么多“黑历史”,但宋朝能有这样一位帝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幸运,那么他对于宋朝的贡献是什么?又该如何评价赵光义呢?

活在哥哥阴影下的赵光义

可能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功业太盛,在他的对比之下,身为弟弟的赵光义就显得黯淡无光了,一生活在哥哥的阴影之下。其实开辟宋代三百年基业的人,这两兄弟缺一不可,他们前后相承,像是一个组合的两面。所以对于宋太宗赵光义,我们应该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不能一味地去“黑”他。在后周时代,赵光义尚没有踏上历史舞台,并没有什么功业可谈,但是他早年的处境,要比赵匡胤好得多。正是由于赵匡胤在后周的地位步步提高,赵光义就用不着坎坷奔波了,所以赵光义有了很多学习知识的时间。史载赵光义

“多艺能”,通音律擅飞白书,在二十多岁靠着哥哥的关系,做了后周的一个小官吏。他成年之后,成长为赵匡胤集团的核心人物,为赵匡胤预谋定策。

展开全文

赵光义在“陈桥兵变”中的贡献

当时赵匡胤执掌殿前都点检,势力十分壮大,在周世宗去世后,7岁的周恭帝即位,主少国疑天赐良机,赵匡胤终于等来了代周为帝的时刻。当然像这样操作不好,就会掉脑袋的事,必须要有得利的助手出谋划策。在陈桥兵变中,就是赵光义结交军士,沟通内外安抚人心,力推赵匡胤登上政治舞台。赵匡胤为帝之后,对21岁的弟弟赵光义十分器重,任赵光义为都虞候,在赵匡胤带兵外征之时,还提拔赵光义为殿前都点检留守汴京。按理说赵匡胤就是在殿前都点检,这个位置上“发的家”,内心是十分忌讳别人担任这个职务的,他任命赵光义接替,可见对赵光义的信任程度。在赵匡胤的母亲逝世后,赵匡胤遵从母亲的意愿,任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在宋代只有皇族能做开封府尹,也是赵光义担任过,最有实际意义的官职,上通下达十分能锻炼能力,还可以培养忠于自己的势力,这也意味着有继承皇位的可能性。

赵光义的即位之路疑窦丛生

当然关于继承皇位的事,赵匡胤并不着急定下来,所以他让另外一个弟弟赵廷美,做了兴元府尹。在赵光义被任为中书令的时候,赵廷美也升职为中书门下平章事。可能是因为杜太后,想让赵光义继承皇位,所以赵匡胤后来又封为赵光义为晋王。开宝九年正值壮年的赵匡胤驾崩,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然而关于赵光义即位的事,历来充满重重疑窦,诸如“烛影斧声”,还有“金匮之盟”这样的事,在很多野史中屡见不鲜。虽然后世不能“穿越”,无法再得知当初的真相,但结合种种不寻常的事,加上赵光义即位后做了很多残暴事,都彰显了他能即位,背后过程肯定不简单。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去,赵光义不明不白的即位,肯定会在朝野产生一定的动荡。

擅于猜忌翦除赵匡胤遗留势力

虽然官方史书,都是吹嘘宋太宗天命所归,但面对赵匡胤的遗留势力,赵光义依然忧心忡忡。在两宋三百年的历史中,新君即位不逾年就改元的,只有赵光义一个人,这也可以理解为,赵光义迫不及待要抹除,世人关于赵匡胤的记忆。在后来赵光义亲征幽州大败,朝中有一些人想要拥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帝,这件事深深刺激到了赵光义,他加速了翦除,赵匡胤遗留势力的步伐。在还朝后,马上逼死了燕王赵德昭,两年后赵匡胤的第二个儿子,赵德芳也不明不白的死去,这时候唯一对赵光义有威胁的赵廷美,也连续被贬,不久就死在了贬所。赵光义不仅猜忌赵匡胤的遗留势力,对自己的儿子也不放心,当时有人拍马屁,称赵光义的儿子为少年天子,赵光义听了以后都很不高兴。可见赵光义比起赵匡胤,具有很深的猜忌心,也更擅长搞权术,也证明了他确实心怀鬼胎。

欲完成赵匡胤未竞事业提高威望

赵光义十分迫切,想用功绩来堵住悠悠之口,所以他在即位之初,就着手准备战争,欲完成赵匡胤未竞的事业。太平兴国四年赵光义御驾亲征,攻打当初赵匡胤三次都没有攻下的北汉,想创立周世宗、宋太祖未能创立的不世之功,用此提高自己的威望。然而在平定北汉之后,赵光义“上了头”,不顾将疲师老继续北征,企图一举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在高粱河惨败,几乎全军覆没,得了一个“驴车漂移”的外号。这也能看出,赵光义虽然在《智囊》中,有可圈可点的表现,但在高粱河显出了原形。经过休养,赵光义在第二年再度北伐,企图找回些面子,结果被耶律休哥打败。雍熙三年不服输的赵光义,又想带兵北伐,在大臣的劝说下放弃亲征,派出三十万大军,分三路攻打辽国。

放弃军事事业大力发展文治

可是现实又狠狠地教训了赵光义,雍熙北伐同样以惨败而告终。这让赵光义认识到,自己不是块打仗的料,浪费了大量的武力没有取得效果,只好转变为防守策略。也不再喊为哥哥刷耻了,宣扬防外忧不如防内患,将注意力转移到文治与内政上,并提倡老子的无为而治。在这样的思想下,赵光义开始任用循默守成,没有多少建树的人。并常对近侍说要重视文治,赵光义可以说是自五代以来,第一位非武人坐天下的君主,他对赵匡胤定下的制度,进行补充和改革,形成了鲜明的执政风格。首先为了扩大统治基础,赵光义扩大科举考试的规模,大幅度增加士人这个群体的人数。赵匡胤时期全国有186名进士,到了赵光义时期,到达了1457人,

诸科人数也从161人,增长为恐怖的4359人。同时赵光义还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例如创建糊名法,在防止科场作弊的事上效果显著,赵光义时期的科举,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人才。

修缮三馆秘阁丰富藏书

在他即位的第二年,看到赵匡胤承接前代,遗留下来的图书馆条件很差,马上下令重建,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就完成,定名为崇文院。赵光义本人喜爱读书、搜集书,多次下诏购求绝版经典,还用高官爵禄来吸引民间捐献书籍。经过赵光义的努力,到了他晚年时期,当初破败的三馆秘阁,藏书量成倍翻增。赵光义本人也说,自己即位以后,多方收拾抄写购求,

“今乃数万卷,古今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说三馆秘阁中的藏书,已经有几万卷,各种治理国家的知识,都已经被收录进去了。此外赵光义还组织了一批文人,编纂了如《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大型类书,这些书籍内容,一直保存到了现在,为现代研究古代史,提供了宝贵的文字资料。纵观赵光义的一生,这些代表中华文明的史书,可以说是他最大的历史功绩。

休养生息创造北宋“贞观之治”

赵光义兴文教,也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一定的关系,自五代以来,藩镇拥有到京师,与各地贩物免征赋税的特权,赵光义即位后,施行“制其钱谷”的政策,明确取消了藩镇的商业特权。五代连年的战乱,对社会经济破坏严重,土地荒芜人口锐减,到了北宋成立,全国才有300万户。赵光义下令允许农民,永久种植无主的土地,并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同时轻赋徭役。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发展了北宋农业。据史料记载,赵匡胤末年全国开垦农田295320顷,而到了赵光义末年,就增长到了3125251顷。在外贸方方面,赵光义也很积极,他在北方设立对辽贸易市场,岁入150万贯钱。尽管对辽军事败北,但赵光义及时转变文治,稳定、恢复了社会经济,到了赵光义末年,北宋达到了空前的繁荣。

尾声

赵光义建立了北宋,而当时的天下尚未统一,面对五代乱局,北宋只有继续开拓才能生存。所以赵匡胤在位的几十年中,主要精力就是用在军事方面,可惜他虽然也任用赵普等谋臣,努力解决内政问题,但依然未能创造出一个,类似“贞观之治”的辉煌成绩。再看赵光义,先不管他用什么方法即位,他一直生活在官场斗争的环境下,北宋建国以后,他以史为鉴,及时修正自己的“头铁”策略,从军人转变为一个政治家,补充完善赵匡胤的政策,将宋王朝继续向前推进。他的一生建树不多,但是有了赵匡胤政策的基础,北宋的“贞观之治”,宋初最辉煌的时期,就是由他一手完成。从这一点来说,后世并不能过分地“黑”他,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守成之主来说,做好已经非常好了。

【参考资料:《宋史》,《智囊》】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