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 绩学 西岭 之士 东坡

绩学之士作全集 薪火相传看东坡——谈《苏东坡全集》的价值与意义丨西岭雪·阅读苏东坡⑦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2 13:58:17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编者按

2022年12月29日,由实施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2022年名人大讲堂“苏东坡季”主题书单正式发布。四川日报全媒体以“15本书读懂真正的苏东坡”为角度,图文并茂地详细解读每本书的特点与亮点。川观新闻文艺评论频道、四川日报《天府周末》“西岭雪”版,针对该主题书单的上榜作品,约请专家学者开展评论,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解读,以飨读者。

林莉 宋永伟

想了解苏东坡,通过其作品可以完成跨越时空的古今对话,感受他跌宕起伏的精彩人生,领悟他的人品器识。东坡著作自北宋以来,一直广受喜爱,文集、选集改编本众多。由曾枣庄、舒大刚两位学者编录、中华书局出版的《苏东坡全集》,一共八册,齐全、方便、厚重,是研究东坡文化的重要文献。反复品读,在古今对话中,进一步明晰了两位学者编录全集的初心。我们试着从《苏东坡全集》的“全”字,来理解这部书的价值与意义。

何以称全集?

舒大刚说:“如果说苏东坡的锦绣文章如树之躯干,为人所识、为人所赞,那其胸中的节义志气就如根柢触须,扎根泥土、历久弥长。”《苏东坡全集》正式出版前,市面上流传发行的东坡全集多为诗词文集,鲜有经学著作和笔记杂谈。缺乏这部分内容,尤其是经学著作,对苏东坡学术、节义和志气的根柢所在就缺乏理解,也对东坡先生的文化形象缺乏全面的认识。

《苏东坡全集》打破了文类的界限,完整收录辑订了苏东坡的诗、词、文章、经学著作及笔记野史,将流传至今的所有苏轼著述尽可能完整地收录其中。全书共八册,前六册为诗集、词集、文集,第七册为经学著作,第八册为笔记野史,是目前市面上收录东坡作品门类最全、作品最齐的读本。

第七册中收录的经学著作,以久已散佚的《论语说》为代表,文学价值极高,是舒大刚汇集诸家辑佚成果,重点补充完善的汇辑本,弥足珍贵。

第八册附编中收录的趣闻轶事,来源虽不可考,却在民间流传甚广,很大程度上塑造了苏东坡在民间的文化形象。我们可以由此追溯东坡之“器识”“议论”“文章”“政事”,与“特立之志”“迈往之气”所植根的文化土壤和经典依据,更有利于对东坡现象、东坡精神的系统把握和整体认识。

展开全文

为何作全集?

《苏东坡全集》为东坡思想文化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完整的文献支撑,对东坡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重大,对悠久的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意义重大。

“心系家国天下,身传道德文章”是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推崇的历史使命和道德责任。舒大刚在“百读不厌苏东坡——写在《苏东坡全集》出版之际”一文中写道:“将东坡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境界,则是吾等《全集》编者虽劳犹荣、善莫大焉之结果也!”

在亲近自然、亲近民众、亲近经典中,苏轼超越了自我,做到了文学家、思想家和政论家三者统一,实现了其立德立言立功的士大夫追求。

苏东坡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需要传承与弘扬。如何传承?是断章取义、蜻蜓点水,还是窥一斑而知全豹?还是点滴勾稽,集腋成裘,还世界一个本来的苏东坡?相信曾枣庄、舒大刚心中早有定论。

只有“全”,才能了解他的诗文,了解他在文学、经解、笔记、杂说方面的成就;只有“全”,才能感悟东坡的全面成就、深邃思想和丰富成果;只有“全”,才能为现在和将来留住一个文化的东坡、信仰的东坡、灵魂的东坡、鲜活的东坡。

如何读全集?

古代书籍中收录的东坡诗词、文章,大多是竖排繁体字,而《苏东坡全集》为横排简体,在方便阅读的同时,还可用作资料备查浏览。

拿到《苏东坡全集》,一定不要错过《导言》。《导言》虽长,却详细评述了苏东坡的文艺及思想成就。导言读完,你会看到《苏东坡年表》,以时间为脉络,详细注述了苏东坡的生平经历。这样的安排,便于读者结合时代背景,更好了解苏东坡,了解他的作品。

读着读着,你会找到东坡先生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的答案;也会找到东坡先生在文学造诣方面名列“唐宋八大家”,在书法方面又是“宋四家”之首的答案。

贪多嚼不烂。接下来,建议喜欢东坡诗的读者看第一、第二册,东坡词也在第二册中。第三册到第六册,收录了东坡文集。第七册《苏氏易传》是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合作注释《周易》的著作。

阅读第八册时,可以暂时脱离庄严的苏轼学术,领略谐趣的东坡文化,于风趣幽默的文化风格中,了解民间流传的东坡趣闻轶事。

后面的附编不要错过,《艾子杂说》《杂纂二续》《渔樵闲话录》《调谑编》《问答录》,虽是枝节,但会使苏东坡幽默风趣的文化形象更丰满。书末附有《篇名音序索引》,以篇名为线索,系统汇编了苏东坡的经典著作,方便读者查阅。从《苏东坡全集》的字里行间,我们普通读者还能收获积极乐观的精神力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作者简介

林莉,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宋永伟,西南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来源:川观新闻

点亮“赞”和“在看”,让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