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波 书单 暗号 接头 我们

王小波,我们的接头暗号|王小波书单20本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2 10:37: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王小波

1952.05.13 - 1997.04.11

1997年4月11日,王小波因心脏病于北京家中独自去世,终年45岁。

在他去世后的世纪之交,民间和知识界中形成了一股持续的“王小波热”,他的书迷们调侃地自称道人们长久地讨论着他与众不同的作品、他自由写作的态度、他突然离世的遗憾……他的妻子李银河说, 王小波的名字是宠爱他的人互相认出对方的接头暗号。

在王小波已经离开我们26周年后的今天,他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仍旧在发挥着作用,其一就是从王小波的书单中探查滋养他创作轨迹的痕迹。下文中, 我们从王小波的文集、小说中,整理他提及并描述的20本书,其中包括《红楼梦》《废都》《1984》《万历十五年》《江村经济》等等……

好书刺激着他新的创作:“杜拉斯的《情人》、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还有 许多书都使我深感被冒犯,总觉得这样的好东西该是我写出来的才对。” 也总有新的启发伴随阅读而来:“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以此纪念。

展开全文

《红楼梦》

作者:[清] 曹雪芹 著 / 高鹗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6-12

💬《我看国学》

四书五经再好,也不能几千年地念;正如口香糖再好吃,也不能换着人地嚼。当然,我没有这样地念过四书,不知道其中的好处。有人说,现代的科学、文化,林林总总,尽在儒家的典籍之中,只要你认真钻研。这我倒是相信的,我还相信那块口香糖再嚼下去,还能嚼出牛肉干的味道,只要你不断地嚼。

我个人认为,我们民族最重大的文化传统,不是孔孟程朱,而是这种钻研精神。过去钻研四书五经,现在钻研《红楼梦》。我承认,我们晚生一辈在这方面差得很远,但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四书也好,《红楼梦》也罢, 本来只是几本书,却硬要把整个大千世界都塞在其中。我相信世界不会因此得益,而是因此受害。

《一个人的战争》

作者: 林白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 2015-3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我以为 科学和艺术的正途不仅不是去关怀弱势群体,而且应当去冒犯强势群体。使最强的人都感到受了冒犯,那才叫做成就。

以爱因斯坦为例,发表相对论就是冒犯所有在世的物理学家;他做得很对。艺术家也当如此,我们才有望看到好文章。以笔者为例, 杜拉斯的《情人》、卡尔维诺的《我们的祖先》,还有许多书都使我深感被冒犯,总觉得这样的好东西该是我写出来的才对。我一直憋着用同样的冒犯去回敬这些人——只可惜卡尔维诺死了。

如你所见,笔者犯着眼高手低的毛病。不过我也有点好处:起码我能容下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

《废都》

作者: 贾平凹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品方: 果麦文化

出版年: 2021-8

💬《关于格调》

要使一个社会中一流的作者去写色情文学,必须有极严酷的社会环境和最不正常的性心理。在这种情况下, 色情文学是对假正经的反击。我认为目前自己尚写不出真正的色情文学,也许是因为对环境感觉鲁钝。前些时候我国的一位知名作者写了《废都》,我还没有看。有人说它是色情文学,但愿它不是的,否则就有说明意义了。

《情人》

作者: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译者: 王道乾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2-6

💬《用一生来学习艺术》

有位作家朋友对我说,她很喜欢《情人》那种自由的叙事风格。她以为《情人》是信笔写来的,是自由发挥的结果。我的看法则相反,我认为这篇小说的每一个段落都经过精心的安排:第一次读时,你会感到极大的震撼;但再带着挑剔的眼光重读几遍,就会发现没有一段的安排经不起推敲。从全书第一句“我已经老了”,给人带来无限的沧桑感开始,到结尾的一句“他说他爱她将一直爱到他死”,带来绝望的悲凉终,感情的变化都在准确的控制之下。叙事没有按时空的顺序展开,但有另一种逻辑作为线索,这种逻辑我把它叫做艺术——这种写法本身就是种无与伦比的创造。

我对这件事很有把握,是因为我也这样写过:把小说的文件调入电脑,反复调动每一个段落,假如原来的小说足够好的话,逐渐就能找到这种线索;花上比写原稿多三到五倍的时间就能得到一篇新小说,比旧的好得没法比。事实上,《情人》也确实是这样改过,一直改到改不动,才交给出版社。《情人》这种现代经典与以往小说的不同之处,在于它需要更多的心血。我的作家朋友听了以后感觉有点泄气:这么写一本书,也不见得能多赚稿费,不是亏了吗?但我以为,我们一点都不亏。

现在世界上已经有了杜拉斯,有了《情人》,这位作家和她的作品给我们一个范本,再写起来已经容易多了。假如没有范本,让你凭空去创造这样一种写法,那才是最困难的事:六七十年代,法国有一批新小说作家,立意要改变小说的写法,作品也算是好看,但和《情人》是没法比的。有了这样的小说,阅读才不算是过时的陋习——任凭你有宽银幕、环绕立体声,看电影的感觉终归不能和读这样的小说相比。

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已经在前几年逝世了。虽然没有见过面,但他是我真正尊敬的前辈。我知道他原是位诗人,四十年代末曾到法国留学,后来回来参加祖国建设,一生坎坷,晚年搞起了翻译。他的作品我只读过《情人》,但已使我终身受益。

《1984》

作者: [英] 乔治·奥威尔

译者: 孙仲旭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出版年: 2013-12

💬《怀疑三部曲 序》

1980年,我在大学里读到了乔治·奥威尔(G.Orwell)的《1984》,这是一个终身难忘的经历。这本书和赫胥黎(A.L.Huxley)的《奇妙的新世界》、扎米亚京(Y.I.Zamyatin)的《我们》并称反面乌托邦三部曲,但是对我来说,它已经不是乌托邦,而是历史了。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 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他们推己及人,觉得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看法。既然人同此心,就该把理想付诸实现,构造一个更加彻底的无趣世界。因此应该有《寻找无双》,应该有《革命时期的爱情》,还应该有《红拂夜奔》。我写的是内心而不是外形,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少女与死》

收录于 《皮埃尔或夜的秘密》

作者:【法】米歇尔·图尔尼埃

译者:柳鸣九 等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4-8

💬《我对小说的看法》

现代小说的名篇总是包含了极多的信息,而且极端精美,让读小说的人狂喜,让打算写小说的人害怕。在经典作家里,只有俄国的契诃夫(Chekhov.A.P.)偶尔有几笔写成这样,但远不是通篇都让人敬畏。必须承认,现代小说家曾经使我大受惊吓。我读过的图尼埃尔的那篇小说,叫做《少女与死》,它只是一系列惊吓的开始。

因为这个发现,我曾经放弃了写小说,有整整十年在干别的事,直到将近四十岁,才回头又来尝试写小说。这时我发现,就是写过一些名篇的现代小说家,平常写的小说也是很一般的。

《鱼王》

作者: 【俄】维克托·阿斯塔菲耶夫

译者: 夏仲翼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7-4

💬《掩卷:〈鱼王〉读后》

《鱼王》毕竟是本了不起的书。除了给评论家提供素材,它还指出: 冷与热有同等的美丽,离群索居与过原始生活有同等的美丽,空旷无际与密集生长有同等的美丽。

掩卷之后的议论不局限于《鱼王》,但是仍由《鱼王》而起。从初读《鱼王》到这次再读《鱼王》,已经有六年左右,我对它的兴趣并未减退,这样的书并不多,拿破仑曾云:世间一切书中,我偏爱以血写成者。此话颇有道理。

《被背叛的遗嘱》

作者: 【捷克】米兰·昆德拉

译者:余中先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22-9

💬《小说的艺术》

朋友给我寄来了一本昆德拉的《被背叛的遗嘱》,这是本谈小说艺术的书。书很长,有些地方我不同意,有些部分我没看懂(这本书里夹杂着五线谱,但我不识谱,家里更没有钢琴),但还是能看懂能同意的地方居多。我对此书有种特别的不满,那就是作者丝毫没有提到现代小说的最高成就:卡尔维诺、尤瑟娜尔、君特·格拉斯、莫迪阿诺,还有一位不常写小说的作者,玛格丽特·杜拉斯。早在半世纪以前, 茨威格就抱怨说,哪怕是大师的作品,也有纯属冗余的成分。假如他活到了现在,看到现代小说家的作品,这些怨言就没有了。昆德拉不提现代小说的这种成就,是因为同行嫉妒,还是艺术上见解不同,我就不得而知。当然,昆德拉提谁不提谁,完全是他的自由。但若我来写这本书,一定要把这件事写上。不管怎么说吧,我同意作者的意见,的确存在一种小说的艺术,这种艺术远不是谁都懂得。昆德拉说: 不懂开心的人不会懂得任何小说艺术。除了懂得开心,还要懂得更多,才能懂得小说的艺术。但若连开心都不懂,那就只能把小说读糟蹋了。归根结底,昆德拉的话并没有错。

《光荣的荆棘路》

作者:【丹麦】安徒生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年:2003-9

💬《我的精神家园》

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 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这样说固然有煽情之嫌,但想要说服安徒生,就要用这样的语言。 维特根斯坦临终时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这句话给人的感觉就是:他从牵牛花丛中走过来了。虽然我对他的事业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他和我是一头儿的。

《芭芭拉少校》

作者: 【英】萧伯纳

译者: 英若诚

出版社: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出版年: 1999-12

💬《沉默的大多数》序言

在萧翁的《芭芭拉少校》中,安德谢夫家族的每一代都要留下一句至理名言。那些话都编得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句是:人人有权争胜负,无人有权论是非。这话也很有意思,但它是句玩笑。

实际上,人只要争得了论是非的权力,他已经不战而胜了。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

《铁皮鼓》

作者:【德】君特·格拉斯

译者:胡其鼎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2-2

💬《沉默的大多数》

君特·格拉斯在《铁皮鼓》里,写了一个不肯长大的人。小奥斯卡发现周围的世界太过荒诞,就暗下决心要永远做小孩子。在冥冥之中,有一种力量成全了他的决心,所以他就成了个侏儒。这个故事太过神奇,但很有意思。人要永远做小孩子虽办不到,但想要保持沉默是能办到的。

《会说话的猪》

作者:【匈牙利】莫尔多瓦·捷尔吉

译者:杨永前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年:2022-5

💬《有关“给点气氛”》

约十五年前,读过一篇匈牙利小说,叫做《会说话的猪》,讲到有一群国营农场的种猪聚在一起发牢骚——这些动物的主要工作是传种。在科技发达的现代,它们总是对着一个被叫做“母猪架子”的人造母猪传种。该架子新的时候大概还有几分像母猪,用了十几年,早就被磨得光秃秃的了——那些种猪天天挺着大肚子往母猪架子上跳,感觉有如一坨冻肉被摔上了案板,难免口出怨言,它们的牢骚是:哪怕在架子背上粘几撮毛,给我们点气氛也好!这故事的结局是相当有教育意义的:那些发牢骚的种猪都被劁掉了。但我总是从反面理解问题:如果连猪都会要求一点气氛,那么对于我来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干脆是必不可少。

《法官和他的刽子手》

作者:【瑞士】弗·迪伦马特

译者:张佩芬

出版社:群众出版社

出版年:2012-8

💬《我对小说的看法》

瑞士作家迪伦马特写完了他的名篇《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之后,坦白说,这个长中篇耗去了他好几年的光阴,而且说,今后他不准备再这样写下去了。此后他写了很多长篇,虽然都很好看,但不如《法官和他的刽子手》精粹。

《孟子译注》

作者:杨伯峻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年:2018-6-1

💬《怀疑三部曲》序

直到大约十年前,我在美国读《孟子》,深刻地 体验到孟子的全部学说来自于一种推己及人的态度,这时才猛省到,人在写作时,总免不了要推己及人。有关人的内心生活,所有的人都知道一个例子,就是自己。以自己的品行推论他人,就是以一个个案推论无限总体。在统计上可以证明这是很不可靠的做法,但是先贤就这样做了。自己这样想了,就希望人同此心,这种愿望虽不合理,但却是不可避免。一个个案虽不能得到可靠的推论,但是可以成立为假设。这是因为要做出假设,可以一个个案都没有,虽然多数假设都受到了一个个案的启迪。

《万历十五年》

作者:【美】黄仁宇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2015-8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我说《万历十五年》是本好书,但又这样鸡蛋里挑骨头式的找它的毛病。这是因为此书不会因我的歪批而贬值,它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前辈——古时候的读书人,或者叫作儒生们──是怎样作人做事的。

古往今来的读书人,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妄断天下的是非屈直,结果把一切都管得一团糟。大明帝国是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老百姓说:罐子里养王八,养也养不大。儒学的罐子里长不出现代国家来。

万历十五年是今日之鉴,尤其是人文知识分子之鉴,我希望他们读过此书之后,收拾起胸中的狂妄之气,在书斋里发现粗浅原则的热情会有所降低,把这些原则套在国家头上的热情也会降低。少了一些造罐子的,大家的日子就会好过了。

《江村经济》

作者:费孝通

译者:戴可景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12-11

💬《他们的世界》序

半个世纪以前,在文化人类学中处于泰山北斗地位的马林诺斯基为费孝通所著的《江村经济》一书作序时,对费孝通的工作给予极高的评价。马林诺斯基认为,这本书的最大优点在于, 它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进行观察的结果。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是一个实地调查者最珍贵的成就。

费孝通的研究对象是一个社区,包括了社区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的研究在深度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与我们的研究有很大不同。但是这项研究中有一些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记取。这就是,作为土生土长的人,对熟悉的人群作实在的观察,不回避生活的每一个侧面。这种实在作风乃是出于以下的信念:“ 真理能够解决问题,因为真理不是别的而是人对真正事实和力量的实事求是。”(费孝通,第一页)站在这种信念的对立面的,是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是“以事实和信念去迎合一个权威的教义”。于是,如马林诺斯基所言,“科学便被出卖了”。

《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

作者:【美】赫伯特·马尔库塞

译者:刘继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2014-3

💬《红拂夜奔》序

我以为有趣像一个历史阶段,正在被超越。照我的理解,马尔库塞在他卓越的著作《单向度的人》里,也表达过相同的看法。当然,中国人的遭遇和他们是不同的故事。 在我们这里,智慧被超越,变成了“暖昧不清”;性爱被超越,变成了“思无邪”;有趣被超越之后,就会变成庄严滞重。我们的灵魂将被净化,被提升,而不是如马尔库塞所说的那样,淹没在物欲里。我正等待着有一天,自己能够打开一本书不再期待它有趣,只期待自己能受到教育。

《权力论》

副标题:新社会分析

作者: 【英】伯特兰·罗素

译者:吴友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2-12

💬《文化之争》

罗素先生在《权力论》一书里,提到有一种僧侣的权力,过去掌握在教士们手里。他还说,在西方,知识分子是教士的后裔。另外,罗素又说,中国的儒学也拥有僧侣的权力。这就使人想到,中国知识分子是儒士的后裔。教士和儒士拥有的知识来自一些圣书,《圣经》或者《论语》之类。而近代知识分子,即便不是全部,起码也是一部分人,手里并没有圣书。他们令人信服,全凭知识;这种知识本身就可以取信于人。奇怪的是,这后一种知识并不能带来权力。

《未来之路》

作者:【美】比尔·盖茨

译者:辜正坤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1996-01

💬《盖茨的紧身衣》

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一书里写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工程师已有能力营造真实的感觉。他们可以给人戴上显示彩色图像的眼镜,再给你戴上立体声耳机,你的所见所闻都由计算机来控制。只要软硬件都过硬,人分不出电子音像和真声真像的区别。可能现在的软硬件还称不上过硬,尚做不到这一点,但过去二十年里,技术的进步是惊人的,所以对这一天的到来,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

作者:【法】 费尔南·布罗代尔

译者:顾良 / 施康强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2017-7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最近我读到布罗代尔先生的《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才发现这种生存竞争不光是在我老家存在,也不限于在人和驴之间,更不限于本世纪七十年代,它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历史事实。十六世纪到中国来的传教士就发现,与西欧相比,中国的役畜非常少,对水力和风力的利用也不充分。这就是说,此种生存竞争不光在人畜之间存在,还存在于人与浩浩荡荡的自然力之间。这次我就不能再站在人的立场上反对水和风了,因为这种对手过于低级,胜之不武。而且我以为,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大概是有点问题。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的文化,但是它和西方近代的人本主义完全不同。 在我们的文化里,只认为生命是好的,却没把快乐啦、幸福啦、生存状态之类的事定义在内;故而就认为,只要大家都能活着就好,不管他们活得多么糟糕。由此导致了一种古怪的生存竞争,和风力、水力比赛推动磨盘,和牲口比赛运输——而且是比赛一种负面的能力,比赛谁更不知劳苦,更不贪图安逸!

编辑| 陆森

审核| 陈成义

瓯海区图书馆视频号

●开放动态 | 城市书房、百姓书屋开放信息

● 在线办证 | 瓯海区图书馆最全办证指南请查收

● 场馆预约 | 瓯海区图书馆经典品读区场馆预约

● 电子阅读 | 瓯海图书馆超星阅读本使用

● 读者证过期 | 读者证自助延期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