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人民出版社 中国 丛书 海外 全新

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全新推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2 10:06:02 浏览1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从宋辽到清季,中华文明在内外张力的驱动下,如何构筑起了我们今天的民族共同体?从北宋到南宋,中国人是如何从外向趋于内敛,形成了影响至今的民族文化品格?从边疆到江南,马背上的朝廷如何将大一统的帝国运转自如?从天潢贵胄到精英家族,权力博弈下的个体命运又将如何呈现?

江苏人民出版社“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近日全新推出《中国转向内在:两宋之际的文化转向》《天潢贵胄:宋代宗室史》《权力关系:宋代中国的家族、地位与国家》《忠贞不贰?——辽代的越境之举》《危险的边疆:游牧帝国与中国》《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共6部海外汉学名作,把目光投向更深广的中国历史空间,见微知著,带给读者不一样的历史新视角。

中国何以转向内在

在美国汉学界影响甚巨的《中国转向内在》一书,来自20世纪驰名国际的宋史学家刘子健(James T.C. Liu)。该书是他晚年在总结自己一生宋史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巅峰之作,英文原版问世于1989年,在学术史中有开创意义。其提出的南北宋之差异,即使在现在也是研究宋史的学者值得关注也需要探讨的问题。作者指出“中国转向内在”的关键是新儒家提供的改变社会的方式。

展开全文

在两宋之际的战乱动荡中,一些倾向保守的知识分子转向儒学,以道德重建为救亡图存之道,并被树立为国家正统,这就是影响后世中国近千年之久的“理学”。然而,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来说,这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胜利。十一世纪曾经纵横恣肆、辉煌一时、充满外向活力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他们所创造的思想,在正统的笼罩下趋向内在、保守、封闭、自省,失去创新的动力。“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国学大师钱穆的判断,在这本书中得到了崭新而又相当深切的诠释。

从天潢贵胄到精英家族

《天潢贵胄》奉献给读者的,则是宋代宗室充满传奇与变幻的历史长卷,其中有娓娓的史实叙述,也有深刻的制度检讨。作者贾志扬(John W. Chaffee)也是国际知名宋史专家,他视野宏大,议论纵横,重绘了赵宋庞大宗室300余年的千里江山画卷。

宋朝起初采用唐代宗室模式,但很快发展出自己的行为规范和机构,并为明、清承袭。北宋时期,宗室被隔绝在宫廷的高墙深院之中,徒有虚阶而无实权。1127年,金军攻陷宋都开封,掠走徽钦二帝和3000余近支宗室。徽宗之子赵构重建南宋朝廷,流落到南方的宗室逐渐融入士大夫阶层,得以打破北宋太祖之下设置的种种桎梏,个中佼佼甚至官至宰相。1279年,经崖山海战,宋朝灭亡,赵氏三兄弟后裔作为宗室的历史宣告结束,作为宗族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宗室是专制政体的延伸,是皇帝出于皇权目的的造物。作者扎实的研究为中国以及世界历史上其他皇室的研究开辟了道路。

与聚焦于宗室这样的高等级贵族不同,《权力关系》着笔于士大夫阶层为代表的精英家族。通过一本书了解北宋名臣、南宋宰相、抗金将领、一代名儒等人的家族发展脉络,从精英家族的兴衰观察两宋社会变迁。全书以两宋宰相家族和浙江婺州地区本土精英家族为研究对象,以宋代家庭亲属关系、社会地位和政治势力三者交互联系为研究主题,通过大量史料展示出南北宋时期士大夫如何从唐朝以来的贵族精英转变为政治精英和地方精英,如何通过科举、婚姻、经济纽带相互扶持以巩固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作者是著名汉学家柏文莉(Beverly Bossler),她梳理大量史料,另辟蹊径,从墓志铭的内容变化,考察了由唐至宋的社会风尚变化。书中资料翔实,内容丰富,并附有宰相家族世系墓志史料,学术基础深厚。在同行学人眼中,这是宋代社会史领域的一项重要收获。

构筑民族共同体之路

《忠贞不贰?》作为一部填补了辽宋史研究空白之处的海外汉学经典,作者史怀梅(Naomi Standen)来自于英国伯明翰大学历史学系。她改变以往以民族主义概念观察历史问题的视角,将10世纪燕云地区部分汉人官员和将领依附契丹政权的史实作为切入点,重新探讨了从唐灭亡至宋辽“澶渊之盟”间这一复杂时期内人们忠君观念和边界意识的变化,以及族群间文化冲突与认同等一系列重要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忠”是不事二主,强调疆域的界限和民族国家的认同感,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汉人都应忠诚于宋朝这个正统王朝。史怀梅的研究则指出,中国两种富有自身特色类型“忠诚”观念,就是从澶渊之盟开始出现了分化的,一种是关系型的忠(包括互惠互利型或以等级差异的模式出现),另一种则为理想主义型的忠。这一全新研究视角,打破了后世忠理念的传统理解,相当具有启发意义。

《危险的边疆》是世界著名人类学家巴菲尔德(Thomas Barfield)的代表作,边疆史的经典之作,为中国边疆史研究贡献了一种不同于专业史学家的新思路。

作者以人类学的全新视角、广袤的世界尺度,从众所周知的贸易与战争,到突然性的政权过渡、农牧混合的生态经济地带,对游牧世界的各种内部结构,进行了精彩深入的挖掘。巴菲尔德构建游牧部落的“双重策略”和“二元体制”模型,通过详细而有趣的历史故事,全盘解析了游牧民族如何在与中原的博弈中洞察时机、谋取利益。他立足两千年来草原发展变迁的全局,透视边疆地带中原王朝、草原帝国与游牧部落的三方互动,解释了游牧社会与农耕文明的两极世界是如何对抗、博弈、融合的。更为重要的是,巴菲尔德提出“游牧帝国与强大中原王朝共生”的解释范式,有助于一般读者跳出传统“华夷观”,重新形成对草原世界与中原文明之间复杂而有机的互动历史的超越性理解。

乾隆下江南背后的秘密

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崛起于东北一隅、人口只有20多万的满族,如何能够问鼎中原,特别是构建了18世纪的盛世辉煌?《马背上的朝廷》从政治文化的角度对此作出了独辟蹊径的解释,可谓读懂清代历史的必备。该书是海外清史研究的代表作,作者张勉治(Michael G. Chang)师从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

全书意图阐释清帝国核心与江南之间既充满张力又持续博弈的关系,却用了很小的切入点——乾隆下江南。南巡在18世纪的中国乃非同寻常之事,南巡的消息在整个清帝国乃至东亚地区都有反响。作者认为,南巡实际上是一种“意识形态活动”,关系到清帝国统治的凝聚力。无论在政治、经济还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汉人无可争议的中心,它还是反清复明的大本营。清廷如何才能在这一地区建构权威,合法进行统治?盛清时期清廷统治内地的切实条件和历史机制又是什么?《马背上的朝廷》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还探讨了盛清统治得以建构以及各种人物竞争于其间的政治文化,不仅关注皇帝南巡的行为本身,还探讨了皇帝与扬州盐商、江南文人的交往,文字狱,八旗武备,西师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件,可谓对18世纪中国的全景式、多层次展现。

名家翻译阵容强大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以跨越千年的“文化转向”为纽带,甄选的都是初版以来加印多次,长销不衰的经典品种。值得一提的是,这一辑的翻译阵容也十分强大,云集了学界相关领域的中青年才俊。比如《中国转向内在》《天潢贵胄》经由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央视“百家讲坛”特邀主讲人、“中国好书”作者赵冬梅翻译,语句简洁流畅,干净利落,好读好看。后者详加130余条译注,既有帮助读者理清史实、深入阅读的,也有纠正原书讹误、史料还原的,可谓学术翻译之典范。本次新版,赵冬梅教授精心修订,对注释体例也略作调整,更便于阅读。

此外,由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云军翻译的《权力关系》,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曹流翻译的《忠贞不贰?》,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副教授董建中翻译的《马背上的朝廷》,以及由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袁剑翻译的《危险的边疆》,也都在这次精选版新出之际做了精益求精的修订,全面梳理,增补附录,将给读者带来更为完善的阅读体验。

书封中暗藏经典名画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精选版”第三辑装帧设计结合古画元素与烫印工艺,极具美感与内涵,封面注重体现历史大场景中的小细节,或展现恢弘场面,或深描人物心态,或突显时空撕裂。

例如,《天潢贵胄》主图采用宋徽宗赵佶的名画《瑞鹤图》。封面下半陡然空间撕裂、战火盈天,两只白鹤冲破火光,正寓意劫后宗室南渡与南宋建制。《马背上的朝廷》封面则取自清人徐扬所绘的《乾隆南巡图卷》,再现了乾隆皇帝下江南驻跸姑苏时进入苏州胥门的场景。图中用骑在马上的满洲骑士和繁华的姑苏城市景象、用众星捧月下的乾隆皇帝和恭敬地站立在道旁的群臣百姓,构成了一幅充满张力的画卷,仿佛在提示平静的表面之下,暗藏着风云诡谲和老谋深算。《危险的边疆》封面中部的橙色剪影,取自郎世宁《阿玉锡持矛荡寇图卷》。放大原作的形状和轮廓,突出平定准噶尔之战中大清勇士负箭持矛跃马之态,营造一种捕捉动态的视觉暂留效果。两千年间与中原不断角力的游牧民族,在传统史书中就如迅疾而来的风,掠过边疆;也像这幅剪影,定格在这本书上。此外,出版方思库还精选来自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台北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珍藏的历史绘画,为每本书设计了单独的明信片和藏书票,方便读者阅读收藏。

南都记者 黄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