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

李政道与杨振宁决裂事件(明明获诺奖的那篇论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第二才是杨振宁,后来为什么杨的声誉更大)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9-23 20:43:31 浏览10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明明获诺奖的那篇论文第一作者是李政道,第二才是杨振宁,后来为什么杨的声誉更大

杨振宁确实比李政道声誉更大。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完成了“宇称不守恒”,仅仅凭借这项贡献,就立即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当时吴健雄也应该同时获奖,可是由于她是一个女性,被遭遇了性别偏见……所以很遗憾。“宇称不守恒”是很重要的发现,推翻了科学界30年的共识。为了争夺这项发现的“第一人”,李政道和杨振宁有了一些矛盾。但是,我们现在基本可以肯定,当时李政道和杨振宁他们不能独立做出这项贡献,离开谁都不行,至于谁是“第一”并不重要了。

李政道自从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在学术上再也没有大的创见,渐渐趋于平淡。杨振宁认为,他“是一个极聪明的物理学家,吸收能力强,工作十分努力。可是洞察力(Insight)与数学能力(Mathematical Power)略逊一筹”。而杨振宁却愈战愈勇,同时在冷原子,凝聚态,统计力学,场论等领域斩获不断。加上杨-M场被承认,有10个诺贝尔奖得主的成就来源于此,让杨振宁名声大噪。所以,三联书店总李昕说,杨振宁没有必要在意“宇称不守恒”的第一归属权问题,因为他的科学成就早就超越了“宇称不守恒”的高度。好比,一个全国作文大奖赛的冠军,没有必要再去争夺在市作文比赛的名次。

但仅仅是科学上的贡献,还不足以让杨振宁获得巨大的社会影响力。杨振宁之所以成大名,还在于他是一个出色的社会活动家。按照华桐院士的说法,杨振宁是最厉害的外交家,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增进友谊的外交事业做出了大贡献。

比如,杨振宁1971年就频繁回国访问,属于“破冰之旅”,轰动了全世界。他之后一大批海外科学家才开始回国。杨振宁回美国之后,到美国大学做了70多场演讲,大说中国好话,消除了不少人对我们的误会。

杨振宁还是“全美华人协会”的创始人,也是第一任会长。在70~80年代,该协会领导几百万华人积极的参与、促成中美合作,影响力很广。杨振宁以创始人和会长的身份,多次在美国的知名报刊上刊登整版文章,要求华盛顿政府必须重视对华关系,放弃对抗走合作之路。还敦促总统尽快把与华建交提上日程。邓先生访问美国,杨振宁又亲自组织人员欢迎,在800多人的欢迎宴会上首先发言。

杨振宁还是国际上保护某一个小岛的国际组织的发起人和领导者,多次公开在参议院和法院替我国领土归宿权作证。

杨振宁还在1977年建立一个基金会,开始组织国内的学生去美国大学深造,学费、生活费全免,学成后绝大多数回中国。目前已经有上千人得益。

所以,杨振宁不仅是科学家,还是很厉害的外交家。李政道与杨振宁比,则略显低调。这主要是他们的性格不同所致。一个外向,一个内向,都没有错,只是杨振宁过的更加精彩一些。

李政道还活着,为什么不如杨振宁有名

在李政道与杨振宁的诺贝尔奖的获得上确实存在争议,在国际学术界上与现在的舆论的说法正好相反,大多数学者认为是杨振宁抢了李政道的功劳,而且李政道本人的态度也验证了这一点,李政道对杨振宁的所作所为有点不屑。

杨振宁之所以在国内的名气高于李政道,有两点原因,一是杨振宁有一个被统战的岳父:杜聿明将军,和一个为中国奉献一生的同学,中国伟大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邓稼先先生。所以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国普通老百姓还不知道诺贝尔奖是何物时,中国政府出于融合国际的需要,而对杨振宁先生进行大力的宣传,说实话,杨振宁先生也担得起这个宣传的榜样,作为华人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高度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并将其视为祖国。所以杨振宁在中国名气大就很正常了。李政道先生在这一点上与杨振宁先生一样,把中国视为祖国,为中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二,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后,杨振宁落叶归根(他依然是美国人),其私生活很精彩(本人无意点评别人的私生活,这里不展开说),上了很多带有娱乐性质的头条,在国内的争议更大了,自然剑出偏锋,在学术上的名气没有大涨,而在其它领域上名气大增,在普通老百姓中的名气更大。而李政道先生一直帮助中国在科学教育领域及科学技术领域发展,帮中国培养人才,换句话说,李政道一直在中国学术界及科技行业做着默默地工作及奉献,自然知道的人不多,所以学术之外的人们,包括大学生对李政道自然不了解也不清楚了。

杨振宁和李政道,你更喜欢谁

喜欢杨振宁基础理论科学家,因为杨振宁在一次,被撒贝宁主持节目中,杨振宁说:发明不属于科学,发现才是科学。因为我在汶川地震前几天,经历一次动物惊恐感受,所以发现动物惊恐信号波是次声波,追溯源头波的频率是拉磨雷。地震动物异常是世界共识,掌握信号波物理性质,就可以预报地震,还原地震仪功能和原理。地震能量就是信号波出现同时产生能量,古人把拉磨雷叫震雷,震爆能量破坏地球,就叫地震。

杨振宁科学家的指导,坚定了我的探索地震之路,也就是掌握了地震机理。

明天是汶川地震十二周年,在这个特殊日子到来之际,告慰地震遇难同胞:地震是华夏文化;教材里被删除的《张衡传》,又回到教材中;地震是可以预测的;华夏地震起源文明,是人类认识地球物理性质;古人天塌地陷说的就是地震;祖先掌握空间自然现象震,就创造汉字震记述这种现象。

当今气象学把震混淆成雷一起,叫拉磨雷。没有区分震与雷的物理性质,雷是闪电雷击;震是能量振动大地。由于震的声音大到次声波(于无声处听惊雷、此处无声胜有声),震的能量是《易经》里:阳伏不能散,也就是一团云、一阵风,降临地面开始破坏固态物质,这种破坏就是遇到固态物质内部受限气体,膨化了气体。因为固态物质内气体属于阴性,所以《易经》里说:阴伏不能蒸。

华夏地震起源文化遗产,在发现中挖掘出来,华夏文明初心来自自然,应用于自然。

发现、研究、探索、挖掘,这是龙的传人义务,没有范晔《张衡传》,就是经历动物惊恐感受,也发明不了地震仪,没有发现信号波物理性质,也还原不了地震仪。

创作原文:常平

二零二零年五月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