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笔下《天龙八部》令大理段氏家喻户晓,在这部小说中,既有段誉这样的真实历史人物,也有经创作而来的“一灯大师”,老先生妙笔生花的刻画出段氏家族的恩怨情仇,因此也颠覆了大理段氏的客观印象。而从历史角度来看,大理段氏根源上以兵变立国,王朝传承第二代便产生内部分化,随着地缘因素影响,大理国也陷入高氏、杨氏的操纵,导致十位君主禅让为僧。大理国覆灭以后,元朝实行抚慰政策,设大理总管以段氏世袭,至明朝收复云南,置流官管辖大理故地,段氏长达400余年的统治方才结束。大理政权虽政治混乱,但在促进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贡献,具有积极的历史作用。
天龙八部剧照
太祖立国、二帝兴邦
说到大理国,就不得不说令唐王朝相当头疼的南诏国,这个西南割据政权曾让大唐王朝先后折损了20万军队,且因与南诏之间的战争,导致长安驻防空虚,成为诱发“安史之乱”的间接原因。而在公元902年,曾经被南诏俘虏的唐朝旧僚后裔郑买嗣,袭为宰相,并通过兵变诛杀了南诏王舜化贞及南诏王室800余人,随后自立为帝,建立“大长和国”。公元928年,剑南节度使杨干贞杀死郑隆亶,扶持赵善政建立了“大天兴国”,10个月后,杨干贞废赵自立,建立“大义宁国”。短短20余年间,数次政权更迭,加之杨干贞的独裁统治,地方酋长、封建贵族怨声载道。公元937年,大义宁政权内部出现分化斗争,通海节度使段思平抓住机会,在得到“东爨乌蛮”三十七部及封建主集团贵胄董伽罗、高方的支持后,起兵攻灭了大义宁政权,随之建立了大理国,统治疆域覆盖今云南、贵州西南部、四川西南部,以及缅甸、老挝、越南北部部分地区。
展开全文
南诏国版图
“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人,羌族,祖上段俭魏为阁罗凤将,佐南诏大蒙国,唐天宝中大败唐兵,功升清平官,赐名忠国,拜相,六传而生思平”。——《段氏世家》
据《段氏世家》记载,段思平祖上郡望武威,即家族发源于甘肃武威,武威段氏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威太守段贞,是共叔段子孙西迁武威后的后裔。共叔段是段姓的受姓始祖,他是春秋时期郑武公的次子。郑国是周朝姬姓分封而来,属黄帝的后代,所以段思平的嫡祖段俭魏是根正苗红的贵族血统。段思平立国之后,厉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彻底扭转了南诏晚期的社会混乱局面。段思平是开国之君,同样是兴邦之主,可以说大理国的起点较高,而后便再未出现文治武功超越开国皇帝的,所以也预示着大理国的前途并不光明。
段思平漫画
“思平一子思英不肖,心欲废之,左右诸臣谏阻。及将死,谓弟思良曰:‘吾子非承大业,尔宜善继吾绪’。思良泣受命。”——《滇史》
公元944年,段思平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思并非辈分,而是云南当时父子联名的习俗),也是这一代形成了两系相争的局面,如同北宋太祖、太宗一样。段思英是一位性情戾、荒淫无度的君主,因而在相国董伽罗的支持下,段思平的弟弟段思良发动政变,逼迫侄儿逊位,大理皇位进入段思良一脉。段思英禅让以后,前往大理无为寺出家,这就是《天龙八部》里“天龙寺”的历史原型。有史料记载,段思良此举是受段思平临终所托,类似三国时期刘备托孤诸葛亮,是有“取而代之”之意,此后大理皇位一直在两脉之间传承。而段思良去世之后,其子段思聪即位,此时董氏衰落,思聪扶持高氏掌相权,由此开启了高氏世袭宰相的恶性循环。
无为寺
思聪之后继者段素顺,为帝期间不仅平定了大理东部叛乱,还在北宋立国之初及时恭贺,又因赵匡胤吸取唐朝前车之鉴,就坡下驴止南征于大渡河畔,这项政治举动使大理国躲过一劫,与两宋相安两百余年。素顺之子段素英即位后,潜心治学,大力发展文化教育,开科举考试,广纳贤士,一时间吏治清明,百姓生活安康,这对父子算是太祖之后较有作为的皇帝。而素英死后,其子段素廉体弱多病,在位一年不理政务,助长了高氏集团的权利控制,以致后继者段素隆、段素真皆以“不乐为帝”为由草草退场,潜心研佛。此后,段素真的孙子段素兴继位三年,又被高氏以“荒淫无度”为由废除,金庸先生将大理段氏描绘成情种是“有理有据”的。此时高氏掌权,行废立之事如同儿戏,继素兴之后,高氏选择了段思平一脉的后代段思廉,也因皇位回归太祖一脉,高氏拥立之功不可没,继而权利日盛,将大理皇室架空,思廉虽享皇位,却亦无话语权,最终亦不乐为帝,遁入空门。
宋朝时大理国版图
高氏弄权、傀儡政权
高氏有此膨胀,实则与大理的政治基础和行政区域划分有关。立国之初,段思平于地方设郡或赕,以派遣的形式令贵族分守治理,并迁徙洱海地区的居民屯驻,这既是段氏政权直接统治的据点,又是具有“中央集权”性质的垂直管理。原受都督、节度管辖的部族,则仍以“部”、“甸”的旧制,任命土长酋首为长官,实行羁縻统治。这种以中央为核心,实行梯度垂直控制的行政架构有效的制约了地方势力发展。而在高氏权利膨胀之后,不再执行单一的首府、地方两级行政体系,而是根据各贵族氏族的利益需求分而治之,在首府羊苴咩城(大理)之外设立八府、四郡、四镇,并加以势力区划。
大理国区域划分
八府为善阐府(昆明)、威楚府(楚雄)、统矢府(大姚、姚安)、会川府(四川会理)、建昌府(四川西昌)、谋统府(鹤庆、剑川) 、永昌府(保山)、腾冲府(腾冲) 。善阐府本就是高氏的势力范围,再凭借高氏的权利渐长,就避免不了“割据势力”的形成,而在西部洱海地区的杨氏虽势力强大,但在高氏一路攀升的势头下产生了危机感。公元1063年,杨允贤铤而走险,向段氏用兵,欲占先机维护杨氏利益,段思廉本身就是傀儡皇帝,无力组织军队反击,只能依靠高智升出兵灭杨,此事过后,高智升获得了整个鄯阐府辖境,并被晋封为鄯阐侯,与此同时,段氏直辖领地白崖、茹甸两地也赏赐给高智升,这无疑是削弱了段氏自身实力。且在宋境叛乱的少数名族将领侬智高被名将狄青击败后逃入大理,段思廉将其斩首送与宋廷,其部众皆被高氏吸纳,势力进一步壮大。段思廉出家后,禅位给段廉义,1080年,杨义贞发动政变,杀死段廉义自立为帝,一时间大理政权归杨氏掌控。可不到一年,杨义贞便被高智升之子高升泰诛杀,大理政权再次回到高氏拥立的傀儡皇帝段寿辉手中。
大理城门(后建)
不少学者以此为节点,认为段氏至此才沦为高氏傀儡,其实自素顺、素英之后,段氏已难立足朝堂,更没有绝对话语权,后继者“不乐为帝”理当是受制于人的无奈,此后的擅行废立更加说明了高氏已经控制了大理国最高权力。杨氏政变的初衷就是维护自身利益,也可佐证段氏无法均衡“大理四姓”的利益需求,而在高氏轻易平叛的结果中也不难发现,此时的大理并没有任何一支独立的势力可与高氏对抗。段寿辉则是大理立国以后,第一位被记载成因惧怕高氏而禅位为僧的皇帝,由“不乐”到惧怕,只能说高氏对于权力的掌控由幕后走到了台前,以拥立之功而忽视了君臣之礼,这并不能否定“不乐为帝”者的傀儡本质。
段寿辉的后继者段正明,即《天龙八部》中的“本尘大师”,他同样是高氏扶持的傀儡,同样是出家为僧的结局,但这次是被高氏直接废除,送进了皇家寺庙无为寺。公元1094年,高升泰废黜段正明后,建立了“大中”国,改元上治。高氏此举已经属于改朝换代,而在复杂的利益集团诉求下,皇帝并不好当,段氏集团仍具备统治基础,亦具备洱海地区嫡系势力,以及三十七部乌蛮为盟。故而1096年,高升泰病逝前向云南诸部妥协,令其子高泰明还政段氏,于是高泰明拥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大理国柄依旧掌握在高氏手中,世称高国主。所以金庸先生直接将段正淳定位为“王爷”身份,而事实上,段正淳是个有理想的君主,只是碍于高氏专权,他并没能够将理想转化为政绩,史学家也将大理国一分两段,高氏篡位为节点,前称为前理、段正明即位则称后理。
段正淳剧照
“后靖康事发,宋朝渐弱。誉年事已高,渐渐与宋疏。誉因国中王室纷争,力不从而禅位正兴,计在位三十九年。”——《无为寺传灯录》
段正淳的理想被其子段正严继承下来,这个段正严又名段和誉,即金庸笔下段誉是也。公元1108年,段正淳禅位为僧,段誉就成为大理段氏第十六位皇帝。段誉是继太祖之后最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大理发生了三十七部乌蛮叛乱,目标是高氏的核心统治区域鄯阐,在攻陷鄯阐府后,高泰明八子残二亡一,三十七部乌蛮与段氏盟誓已久,这种极具针对性的叛乱,或许是对高氏专权的不满,但也不排除段誉打压高氏的谋划。高泰明死后,段誉将其八子中的高智昌流放而死,高伊、高何报仇未遂,继而又被段誉抓获。加之对外关系上,段誉臣服北宋,被北宋朝廷拜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受封为大理国王。段誉勤政爱民,以仁治国、轻徭薄赋,群众基础比较牢靠,因此,高氏在段誉一朝收敛了许多,只能另辟蹊径,分拥段誉诸子以致内斗,段誉不堪诸子相争才禅位为僧。
段誉、王语嫣剧照
“智兴奉佛,建兴宝寺,君相皆笃信佛教,延僧入内,朝夕焚咒,不理国事。”——《滇史》
段誉之后,大理段氏再无明主,其子段正兴即位不久便禅位为僧,其孙段智兴虽未剃度为僧,但在位28年碌碌无为,只是大兴佛教,修了不少寺庙。这个段智兴就是金庸《射雕英雄传》里的“一灯大师”,如果将人物关系加以串联,段誉就是“一灯大师”的爷爷,段誉正妻是“天景端文孝德懿皇后王氏”,即小说中的王语嫣,“一灯大师”的奶奶。待段智兴寿终正寝以后,其子段智廉继位,随之继承的还有父亲对佛教的追崇,他在位期间遣使“东游”,至宋朝求得大藏经1465部,智廉去世后由其弟段智祥继位。可以说段誉之后的三代君主浪费了50余年的发展机遇,到智祥时,虽有中兴之志,却已无中兴的机会,随着北方民族向中原王朝步步侵蚀,段智祥选择效仿前辈,禅位为僧,带有甩锅的嫌疑。
一灯大师剧照
国之不存、基业永覆
继任者段祥兴很快就迎来了蒙古大军,蒙古军对在久攻四川不下时,转而绕道攻打大理,大理军队并不能形成团结一致的力量,高氏仍然在拉拢军队扩充自身实力,因而在蒙古大军的车轮战中连战连败。好在1241年底,窝阔台去世,引发了新一轮蒙古汗位之争,大理战事暂时停住。1251年,段祥兴驾崩,其子段兴智接下大理国最后的烂摊子,蒙古的主要目标为南宋,既定战略是拿下西南地区后,进入广西后北上,与长江——淮河以北的蒙古军队形成腹背双向打击,即历史上著名的“斡腹之谋”。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蒙哥汗命其弟忽必烈和大将兀良合台统军,发动了对大理国的大规模征伐。1253年10月,忽必烈一路推进至金沙江后,地方酋长纷纷归附,献计用革囊渡江,蒙古军遂用皮筏渡江,到达丽江,即历史上有名的“元跨革囊”。威楚府、统矢府辖境贵族在蒙古东路军寇边时不战而降,高氏集团因杀了蒙古劝降使者,已无退路,故而集结了大理国半数精锐布防鄯阐府,导致王畿之地军事守备力量薄弱,于是蒙古军队兵不血刃地攻占了大理都城。忽必烈随即下达止杀令,大理军民得以安定。
蒙古攻大理路线图
至此,大理国存在了317年终告灭亡,末代皇帝段兴智、末代相国高泰祥纷纷被抓获,却都被蒙哥汗“妥善”安置,段兴智向蒙哥汗提供了《大理幅员图册》,帮助蒙哥安抚酋民,因此获得了蒙哥汗的怀柔封赏,准其统领原有土地人民。更重要的是高氏问题彻底解决,蒙古封段兴智为中庆路八府总管(将云南行政中心由大理移至昆明),令其继续掌管原大理境内事务,高氏则成为姚安、鹤庆等地方的世袭土司,再也无法左右大理政权。段兴智对蒙古感恩戴德,于是替蒙古兵当向导,清除大理抗蒙残余,并领兵参加了蒙古攻打安南(越南)的战争。中统元年(1260年),段兴智病逝于北上朝觐的途中,受谥号“向义天定贤王”,段兴智之弟段实继任为八府总管。
蒙哥汗漫画
“授兀良合台银印,加大元帅,还镇大理。以刘时中为宣抚使,与兴智同安辑焉。” ——《元史》
在元朝成立以后,是于地方设行中书省、宣慰使司、诸路万户府、诸路总管府等管辖机构,定十万户之上者为上路,十万户之下者为下路。中庆路八府总管只是蒙古安抚段氏,维护区域稳定的临时措施,以兀良合台“还镇大理”也说明了蒙古一方并不放心段氏。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封皇孙忽哥赤为“云南王”,辖大理、鄯阐、茶罕章(丽江)、赤秃哥儿(贵州西部)、金齿(西双版纳)等地,旨在瓜分八府之境;又置“大理等处行六部”统辖五城,管理行政事务,受云南王监督;另将云南地方军事职能独立出来,归“大理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旨在削弱段氏的军事实力。至元七年(1270),元廷设立“大理路军民总管府”取代八府总管,即俗称的大理总管,治所就是今天的大理,此时尚具有“下辖大理上万户府、大理下万户府”的权力。
元朝行政区域划分
到了至元十一年(1274年),“云南等处行中书省”成立,这是直属元朝中央政府的一级行政区,是将大理总管的管辖范围压缩至大理之内,不再具备节制整个云南地区万户以下诸土官的权利。与此同时,云南的宣慰司与元帅府授兼一处,并听行省节制,军政一把抓,确立了行省的绝对领导地位。万户、千户再无地方军政干涉权,原“八府四郡三十七部”也被重新区划的郡县打散。所以大理总管段氏家族,仅对滇西旧地具备控制力。但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等处行中书省与岭北等处行中书省一样,都是施行的藩王分封制。云南的左承、右承和平章政事皆不及云南王的权限高,并受云南王监督。除此之外,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忽必烈又将元制中等级最高的“梁王”封给皇孙甘麻剌,出镇云南,地位在云南王之上。第五代出镇云南的“梁王”是由汝阳王札剌儿阿鲁温晋封而来,其子察罕帖木儿就是金庸笔下赵敏之父的人物原型,其权利之大在小说中就能展现出来。
赵敏剧照
元朝的这些行政措施实则是加强对云南地区的管辖与控制,这也就难以避免利益冲突的发生。元统二年(1334年),第九任大理总管段光,与梁王因辖界划分问题起了争端,进而引发了持续9年的局部战争。虽以双方互有胜败而告终,但以罗那关(牟定西)为界,派兵镇守、分地而治的协议并不能化解体制带来的利益冲突。此后,梁王领罗那关以北、段氏领南,双方矛盾依然不断,梁王还欲收买高氏行刺杀活动,可见段氏与梁王仍然暗地争斗。此事虽未成功,但后继者段功却成了“孔雀胆”男主角,梁王不惜牺牲自己亲生女儿阿盖郡主,也要至段功于死地。此后段功之子段宝继任,梁王欲斩草除根而七攻大理,段宝则在明玉珍攻打梁王时见死不救,双方关系一度恶化。直到红巾军首领舍兴攻入鄯阐,双方才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继而握手言和、共同抗敌。
“孔雀胆”漫画
就利益需求而言,段氏维护的是氏族利益,梁王则是维护元廷利益,在地方遭到外敌入侵时可以达成暂时性合作,但放眼全局,即使改朝换代,只要中原王朝承认氏族利益,那么氏族政权就可以做一个识时务的俊杰,梁王却永远做不到。但朱元璋比较看重梁王的正统地位,认为梁王投降有利于云南地区的军民归附,于是在洪武五年(1372年),他以王祎为使,赴云南劝降梁王,可不巧的是北元使节亦在梁王府,王祎被元使节杀死,这也标志着梁王即使有投降之意,也被元使断送了最后的机会,所以才有了“执臣节如故”。而段宝在抗击红巾军成功之后,被元廷以功封为“武定公”,而随着明王朝的崛起,元廷北迁,早已在地缘上抛弃了云南地区,梁王不降事出有因,段氏却不能坐以待毙,故而段宝在洪武五年主动遣使入南京朝拜,并在随后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
明攻云南之战漫画
“边夷土官皆世袭其职,鲜知礼义,治之则激,纵之则玩,不预教之,何由能化。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使之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斗之事,亦安边之道也。”--《明太祖实录》
而尤为尴尬的是,西南地区并不能影响元明交替时的发展趋势,所以朱元璋在洪武五年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期间,集中精力向北用兵,并无暇南顾,段氏处在梁王“枕边”,降也不是,打也不是,只能依旧奉元为正统,这也就坐实了大理段氏不降的罪名。洪武十四年七月,朱元璋开始肃清西南蒙元残余,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远征云南。且针对元朝土司制度表露不满,“改土归流”思想已经萌生,这对于段氏来说,氏族利益已然无法保证,于是铁了心的联合梁王抗争到底。可经曲靖之战,明军一举打开云南门户,梁王见大势已去,带着妻、子一同投滇池自杀。段氏已无回头路,坚持抗争,至洪武十五年,蓝玉、沐英率师攻下大理,段氏末代大理总管段世沦为俘虏。一同被俘的还有前任大理总管段明的两个儿子,朱元璋赐其长子名归仁,授永昌卫镇抚;次子名归义,授雁门镇抚。随后,明朝廷置云南布政司,于段氏旧地设大理府、太和县,以流官委派,“段氏世土,至此而绝”。
其实从大理段氏政权的发展历程看,西南土酋氏族确如明太祖所言,其追求的是氏族之核心利益,于地方治理而言,它达不到中央政府直接统辖的治理效果,更有甚者对民众采用奴役政策;在氏族利益冲突时,易促发地方利益群体抱团,不仅对中央政府统治形成威胁,同时给对地方民众带来战火荼毒。如播州土司杨应龙,不仅不接受川、贵督抚节制,而且在朝廷勘察时擅行屠戮,严重威胁社会稳定。民族政策向来是中央朝廷维护团结的惠民举动,如果被地方氏族用以扩充羽翼的工具,那势必将成为人民唾弃的对象,也势必将引火自焚,走向衰落。大理段氏便是氏族之争中的角逐者,同时也是牺牲者。
参考史料:《元 史》、《滇史》、《新唐书》、《宋史》、《滇云历年传》、《南诏野史》、《段氏世家》、《明史纪事本末》
参考文献:
《大理国史》.段玉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3年
《云南考古》. 汪宁生.云南民族出版社.1980年
《从爨僰军看元代中央王朝与大理段氏的互动关系》肖丽琴.2016年
《大理段氏与三十七部会盟碑考说》.周祜.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