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竞速赛 双冠王 大市 深圳 万亿

“万亿工业大市”竞速赛,深圳何以成“双冠王”?| 新京智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2 03:38:04 浏览2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深圳坪山通讯终端产业基地“工业上楼”项目(无人机照片,2月22日摄)。图/新华社

2023年一季度刚刚过去,各“工业大市”的竞速赛也正如火如荼。

刚在2022年首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部工业增加值全国“双冠”的深圳,2023年将安排247个、年度计划投资达898.9亿元的现代产业类项目,继续其“工业立市”的战略;曾经的第一工业大市上海,也在2023年迎来了史上投资强度最大的一年,191项市重大工程计划达产2150亿元;被誉为“最强地级市”的苏州,仅一季度开工亿元以上产业项目就多达385个、总投资2490亿元。

“工业大市”的发展态势,备受关注。

首次实现全国“双冠”的意义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上海、深圳、苏州作为我国工业体量最大的三个城市,一直处于你追我赶的状态。这其中,上海优势更为明显,长期属于领跑者。然而,近来这一局面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202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4万亿元,连续3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新增19个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排名全国第一;2022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超过4.5万亿元,连续四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超过1.1万亿元,首次位居全国城市首位。

深圳首次成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全口径工业增加值的”双冠”城市,这意味着“工业第一大市”的地位将更加稳固。

工业增加值被认为更具含金量,更能体现一个城市工业的真正实力。尤其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更容易衡量一个城市的工业属性。

2022年,深圳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5.1%,实现多年来首次回升;工业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接近50%,贡献率在各行业中排名第一,支柱和脊梁作用更突出。

除了规模,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成色也是衡量工业大市的重要指征。

展开全文

2021年,深圳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67.6%、62.2%;2022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1.33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1.1%;工信部发布的三批共4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深圳以四个集群跻身榜首。

其实,对标全球标杆城市,尤其是超大发达城市,深圳还有一个特点,即深圳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30%,而东京、巴黎、纽约等城市的制造业占经济比重普遍在10%以下。更关键的是,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达1682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提升至5.49%,已超上述全球标杆城市。

当然,作为工业大市,深圳的产业体系较为完备。深圳工业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核心,机械装备、传统优势产业、电力和石油开采业为辅的五大行业板块。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业,深圳是全球产业链最完整的城市,已经形成闭环。

为何能成为工业“第一大市”

深圳成为中国工业第一大市并非偶然,疫情或许是当中的一个影响因子,但不足以概括深圳成功实现“双冠”的背后真正原因。

首先,深圳的工业基础雄厚。从设立特区之日起,深圳就是以制造业起家。从早期的来料加工,到后来的自主制造,再到现在的高端智造,深圳的制造业基础无疑是雄厚的且优势明显。深圳目前已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基本形成了梯次型现代制造业体系,在网络通信、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显示、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着带动能力极强的龙头企业。

根据当地媒体的报道,“全球销冠”与“行业冠军”在深圳并非个例——深圳企业造出了全球十分之七的无人机,十分之一的新能源汽车,五分之二的登机桥,服务7亿用户的5G设备,电子信息产业约占全国规模的六分之一……这样的制造业底色造就了过去十年深圳工业的再次飞跃。2011年,深圳规上工业总产值是2万亿元;2021年,跃升到逾4.1万亿元,10多年间翻了一番。

其次,深圳完善的政策软环境。众所周知,深圳一直是中国政策创新的试验地。过去几年,深圳先后出台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大健康产业等相关领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政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未来产业发展绘制“路线图”。2022年5月,深圳更是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深圳工业经济稳增长提质量的若干措施》,提出了要“工业立市”“制造强市”。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深圳下定决心破题产业空间制约,规划建设了20大先进制造业园区,实施“工业上楼”厂房空间建设计划,全力保障工业发展空间。与此同时,聚焦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推行增值税留抵退税、小规模纳税人阶段性免征增值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第三是产业创新推动深圳制造业攀升。近几年,深圳提前布局新兴产业,聚焦信息经济、生命经济、创意经济、绿色经济,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加快数字化转型,产业创新不断向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目前,深圳在8K、人工智能、基因测序、新能源汽车、无人机等领域的创新能力处于前沿水平,涌现出华为、工业富联、中集等一批制造业优质企业。如今,这些产业迎来了收获季节。

数据显示,2022年深圳主要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新能源汽车、充电桩、民用无人机、5G智能手机产量分别增长183.4%、113.8%、34.7%、22.3%;从领域看,全市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20个产业集群增加值超过1.3万亿元,同比增长6.9%,智能网联汽车、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医疗器械等集群增加值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部位于深圳的比亚迪成为全球2022年汽车行业重要力量。

▲2月22日,技术工人在位于深圳坪山的荣耀智能制造产业园“空中厂房”荣耀手机生产线上工作。图/新华社

如何在竞速赛中维持领跑

当前,全球制造业格局正加速调整。过去10年,欧美发达国家纷纷提出了再工业化的计划。疫情发生后,美方就号召制造业回流,鼓励美国企业回国发展,并计划拿出至少2万亿美元进行刺激。国内,同样有越来越多的大城市重启工业化发展路径。

尤其是这几年来,在城市群都市圈的战略下,激烈的区域竞争放大了城市虹吸效应。各城市都在加剧争夺创新资源,以保持制造业相对竞争优势。大部分工业城市都将突破口放在了先进制造业上。先进制造业既源于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也来自于新兴技术的驱动。

在这条赛道上,竞争者众多。成都率先提出“建圈强链”,构建12个产业生态圈和26个重点产业链,充分发挥链主效应和集群协同效应;杭州则提出“新制造业计划”,明确要带动数字经济和制造业“两个引擎一起转”,欲重塑“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即便在广东省内,也已拥有深圳、广州、佛山、东莞、惠州5个“万亿工业大市”。

对于深圳而言,先进制造业同样是其成为工业第一大市的突破口。在深圳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十大重点工作中,“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排在首位,将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的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前瞻布局八大未来产业,以实现补链强链,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

在面向未来产业的布局上,深圳提出了2023年要继续抢抓新能源汽车、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风口,积极培育合成生物、细胞与基因、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新增长点,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1.4万亿元。

在发展数字经济方面,深圳印发《深圳市极速先锋城市建设行动计划》,提出到2023年年底前,将建成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超级宽带网络,实现“双千兆、全光网、1毫秒、万物联”网络建设目标,打造国内第一、世界领先的极速先锋城市。

为了加快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深圳2023年将安排247个、年度计划投资达898.9亿元的现代产业类项目。

显然,在新一轮城市发展竞争中,谁能率先在先进制造业中抢先布局“播种”,谁就能涵养培育出发达的“根系”,从而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特约撰稿人/谢良兵(标准排名城市研究院院长)

编 辑/柯 锐

校 对/王 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