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世英:万里援疆走一回 学做胡杨守边陲
张世英,男,197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新乐市中医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张世英从事临床麻醉20多年,牢固树立“麻醉无大小,麻醉时要慎而重之”的理念,认真学习专业知识,从技术和服务两方面下功夫,为手术科室和患者提供了专业、严谨、安全的麻醉医疗服务。2020年初,新乐市委组织部发出援疆的号召,听到这个消息,张世英主动请缨,与石家庄市其他单位同志一道组成援疆医疗队,于2020年3月进驻新疆库尔勒第二医院。进疆以来,张世英全心全意服务当地医院建设与发展,他从“软件”入手,从药物规范使用,应急处理,技术更新等方面带给了库尔勒第二人民医院很大改观,填补了技术空白,使普外科的手术量稳步提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了一位医者的担当。(石家庄市推荐)
郭耀:退休干部发挥余热返乡带领群众共谱振兴歌
郭耀,男,195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张北县二台镇波罗素村党委书记。担任村书记以来,他一心扑在村民身上,带领全村村民做大做强产业、整治村容村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使得波罗素村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后劲和活力。曾荣获“县优秀党务工作者”“县十杰百优优秀个人”“2021年度张北好人”称号。(张家口市推荐)
李广章: 白衣天使开通“24小时生命热线”13载真情服务病患
展开全文
李广章,男,198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医学博士,秦皇岛市第一医院骨科医生。13年来,李广章始终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视病人如亲人,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用心呵护每一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千方百计解决病人实际问题。他坚守骨科临床一线,忠于职守,刻苦钻研业务技能,用精湛的医术赢得患者信赖和同事敬重。同时,还 将自己手机号变成了“生命热线”,24小时不关机,13年没有换过号码,10多年前的病人还时常联系。多次荣获医疗系统“医德医风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秦皇岛市推荐)
李明断: 创建“家风帮帮乐”志愿组织全方位服务百姓
李明断,女,1979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广宗县东召乡板台集村妇女主任、支部委员。她为全村家庭建立档案1000多个,包含个人征信、尊老爱幼、夫妻感情等12项,实行百分制考评,每年将满分家庭档案在百姓议事厅微信群晾晒公示。7年来,她成立的“家风帮帮乐”党员服务队组织全村80名党员持续结对1023户家庭,每周问询家庭成员,把反映的烦心事及时录入家庭档案。她坚持每天为全村1106名妇女推送家庭教育正面典型故事累计2550篇,每周推送反面教训案例336篇,共有80多名姐妹向她倾诉难言之隐,她分类施策研究商讨,召开家庭矛盾解决磋商会,积极化解妇女忧虑小事超千件。她每年组织村民评选“家庭致富能手”“诚信之星”,累计有90%的群众获评,有三分之二的群众签订了个人信用承诺书。每年下雨天,她都要去村里高龄老人、脱贫户、五保户、边缘户家里勘察房屋情况,40多户走访完需要两天,她默默坚持了6年。2022年被评为“邢台市文明市民”荣誉称号。 (邢台市推荐)
魏广锋: 创办“田间大学” 培育“科技农民”
魏广锋,男,1971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隆尧县牛家桥乡梅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邢台市彦岭果木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8年,他从老支书手中接过全村的发展重任,开始带领梅庄村立足现实产业发展。他通过广大果农成立林果产业协会,与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和邢台农业学校等专业院校合作,在全村里开办林果农技中专班,成立了“农民田间大学”,培养了“持证上地”的现代农民科技队伍。在魏广锋的带领下,梅庄村“国红”苹果种植面积已达4000亩,每亩果树的收益大部分都在1.5万元以上,成为华北南部优质“国红”苹果种植基地,建成了在冀南平原独具特色的“苹果小镇”。梅庄村先后荣获“河北省‘菜篮子’水果标准园生产基地建设”、河北省优秀农村科普示范基地、全国第六批“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曾荣获“燕赵好网民”、河北省“千名好支书”等荣誉称号。(邢台市推荐)
焦瀚生: 践行“以人为本”理念促进新区和谐发展
焦瀚生,男,1987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中国雄安集团公共服务管理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负责人。在雄安集团工作期间积极对接新区总体规划、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及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科学研究项目建设计划,统筹推进容东片区、雄安站枢纽片区建设准备,同步协调集团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雄安新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先后获评2018年雄安集团优秀员工、2021年雄安新区高质量建设先进个人、2022年雄安集团“创新之星”。(雄安新区推荐)
王晓旭: 当好项目建设“把关人”和“店小二”
王晓旭,男,1984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雄安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业务主办。他坚持发扬敢于担当、勇于突破、善于争取、勤于落实的工作风格,始终聚焦实现“五新”目标,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和规划建设基础保障等各项工作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为推进新区显雏形、出形象和疏解落地贡献力量。本着既当“把关人”又当“店小二”的理念,他点对点对接省直部门和疏解项目,多次深入容西、雄东安置房建设一线,主动上门服务中化、中交等疏解企业,扎口协调设计方案优化、市政接驳等难点问题,全力保障了容西安置房一期、雄东A单元顺利回迁,推动三家央企总部、三大运营商产业园、国贸中心等一批标志性建筑按期开工,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初心使命。(雄安新区推荐)
孟庆荣: 科研“女匠”攻坚克难填补多项国家技术空白
孟庆荣,女,1975年4月出生,中共党员,华北油田荣盛公司副总工程师。25年来,她已经从一名普通设计师蜕变成公司技术领军人、业内专家。她带领技术团队不畏挑战,攻坚克难,先后为公司承担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86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和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等众多科研项目,项目部分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她与技术人员不断探索和研究,攻克了多项技术难题,使荣盛公司大范围变径胶芯产品几乎覆盖了所有型号的防喷器,并成功研发了149度高温变径闸板,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加速国内井控装备国产化进程贡献了力量。她主持参与国家863计划课题2项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通过中石油集团公司鉴定项目3项,获得沧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获得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7项,发明专利1项,编写科技论文11篇。2017年荣获河北省石油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2018年获得河北省最受关注的科技创新人物。(华北油田推荐)
户登龙:93岁老党员热心公益诠释初心使命
户登龙,男,1929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蠡县北埝头乡户家营村村民。户登龙平时生活简朴、省吃俭用,但在国家面对灾难时,只要有捐助活动,他都会积极参与、慷慨解囊。在非典期间他捐出自己的补助;汶川地震后,看到孩子流落在外无家可归时,他捐献自己的补助,帮助汶川重建家园;看到村庄的道路因年久失修,泥泞难走,再次从自己的生活费中捐出2万元,改善村民的交通条件;当新冠疫情袭来,他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将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1万元捐献出来,获得群众和社会各界广泛好评。2022年被评为首届“蠡县榜样 奋斗楷模”。(保定市推荐)
安龙瑜:15年扎根社区打造志愿服务靓丽风景线
安龙瑜,女,1977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秦皇岛市海港区港城大街街道迎秋里社区工作人员。2008年开始从事社区工作,15年来,安龙瑜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十多年如一日,把工作当事业去经营,每一片绿地、每一块展牌、每一本台账,都浸润着她的心血和汗水。她是社区的大管家,是居民的贴心人,更是假期孩子们的辅导员。在她的管理下小区秩序井然,居民对社区工作和社区干部的认可度和满意率逐年提升。多次被评为海港区文明社区干部。(秦皇岛市推荐)
王侠: 投身公益近十载帮助贫困学生托起“幸福梦”
王侠,女,1959年8月出生,南皮县卫生健康局退休职工。王侠致力于爱心公益事业近十年,关注困难病人群体,帮忙寻找医疗资源,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帮忙改善经济困境;她对接中国福利基金会,为璐灌112名孤寡老人发放米、面、油以及生活用品;对接中华儿慈会,为南皮县寒门学子捐献生活和学习用品,为全县学生实现资助现金十几万。2020年,王侠又成立了霞姐爱心公益协会,为环卫工、流浪者、家庭贫困人员每天提供免费午餐,年就餐达18000人次。(沧州市推荐)
程战往: 常年组织书画义卖筹集善款40余万
程战往,男,1972年5月出生,安平县书画家协会主席。自2011年担任安平县书画家协会主席以来,程战往致力于将书法与公益融合,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他曾多次组织开展书画义卖活动,所得善款全部用来捐助困难群体;十几年来,冒着严寒,每年春节前,都带领一群书法家,深入农村、企业,为群众义务写送春联福字;十几年来,他组织举办各种主题书画展,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2011年被河北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职工文化优秀人才”,2016年3月被评为河北省书法教育名师,2016年10月被河北省委宣传部评选为燕赵文化之星。(衡水市推荐)
王运岭: 热心大哥义务收留流浪聋哑老人十余载
王运岭,男,1974年9月出生,成安县北乡义镇北渚一村村民。自2013年至今,他收留照顾一名流浪聋哑老人,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给予老人一个温暖的家,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一名普通百姓的助人为乐精神。“最大的心愿是能让老人在有生之年落叶归根,与家人团圆。”王运岭真诚地表示,如果寻亲未果,我会为老人养老送终。(邯郸市推荐)
张连子、张立青、杨小静:三村民合力营救冰面落水者
张连子,男,1978年9月出生,滦南县倴城镇姜泡村村民;张立青,男,1967年9月出生,滦南县倴城镇姜泡村村民;杨小静,女,1981年5月出生,滦南县倴城镇姜泡村村民。1月6日,张连子在北河公园河西冰面上滑冰玩耍,隐约听到河东有人呼救后冲到现场,看到有人拿着树枝正在施救,他奋不顾身地顺着树枝爬向落水者,成功营救一个小男孩。同村的杨小静赶到现场,赶紧喊着旁人报警,并环顾四周寻找适合营救的条件。听到呼救声后,村民张立青立即赶去救人,一边跑一边拨打了报警电话。 张立青拿起好心人找来的废旧护栏匍匐在冰面上,冒着冰面随时断裂的危险,迅速平稳地朝冰窟窿爬去,艰难地将手中的木棍和梯子一点一点地推向落水者。杨小静和几位热心人在后面用尽全身力气拽着护栏,以确保张立青不会因为冰面太滑而落入水中。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成功救出了因救人一同落水的张连子,紧接着又救出了第二个落水者。张连子、张立青、杨小静在危难之际奋不顾身勇救落水者的行为,引得当地人纷纷拍手称赞。(唐山市推荐)
郑张健: 老大爷驾车不慎翻入沟里好小伙果断施救
郑张健,男,2000年12月出生,玉田县小集镇人民政府工作人员。2022年12月16日晚,郑张健回家时发现一位老人连人带车翻倒在沟里,立马对这位老人进行施救,将老人扶到路上来,随后把老人的摩托车也拖上马路,并帮助老人找到了他的手机,给他家里人打了电话,和他一起等候他家里人的到来。(唐山市推荐)
杜献领: 不顾安危跳入冰冷河水营救儿童献生命
杜献领,男,1967年4月出生,隆尧县千户营乡杜家庄村村民。杜献岭常年在石家庄从事蔬菜加工厂的管理工作,2023年1月19日中午驱车回家过春节,当走到石家庄鹿泉区李村镇石津渠大桥附近时,发现水中有一男孩顺水漂流。他直接奔跑着冲向落水儿童,拼尽全力,尝试多次也没能抱住儿童,终因冰冷力竭,被急流吞没,双双身亡。1月21日上午,杜献领遗体被搜救打捞出来,他的两只胳膊还定格成怀抱形,临终都记挂着落水的儿童。他的见义勇为事迹在石家庄和家乡都引起了强大反响。获评“隆尧好人”荣誉称号。(邢台市推荐)
张昆: 远赴土耳其开展国际人道救援彰显人间大义
张昆,男,1988年8月出生,邯郸市曙光救援队队长。多年来,张昆总是在紧急时刻选择挺身而出,不论是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救援救灾,2022年四川泸定“9·5”地震抗震救灾,还是组建突击队抗击邯郸本地疫情,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张昆的身影。2023年2月6日,土耳其东南部接连发生两次7.8级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张昆作为邯郸市曙光救援队代表,成为河北省唯一一支代表国际人道救援的队伍,震后第一时间赶往灾区、加入中国社会救援力量大本营,彰显了中国担当、中国力量。曾荣获中国红十字会“先进典型优秀志愿者”,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河南省文明委“河南省防汛救灾先进典型优秀志愿者”,团省委第十四届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四川省文明办“9·5”“泸定地震抗震救灾志愿服务先进典型个人”等荣誉称号。(邯郸市推荐)
王桂敏: 大孝儿媳20余年不离不弃照顾患病公婆
王桂敏,女,1966年8月出生,承德市鹰手营子矿区兴煤社区居民。2001年,本就患有脑血栓的公公,又患上了小脑萎缩,慢慢发展成了植物人。2002年婆婆不幸得上了肝炎,后来又患上肝腹水,伺候两位老人的重担就压在了王桂敏身上。2009年婆婆去世,她就专职伺候公公,数年如一日地为公公接屎接尿,每天还要为公公擦洗身体,坚持每天四次喂食。为了让公公增加营养,每天调换食谱,不怕费事,白天和丈夫分工照料,晚上每人四个小时。从公公植物人到现在15年了,王桂敏没有睡过一个整夜觉,可她却自豪地说:“今年8月,我就退休了,伺候老人的时间就更宽松了。”(承德市推荐)
刘瑞霞: 用爱与坚持守护瘫痪丈夫和患病公婆15载
刘瑞霞,女,1964年12月出生,玉田县杨家板桥镇张三铺村村民。她丈夫因为车祸造成重度残疾,婆婆有重度糖尿病,公公有脑血栓后遗症,她十五年如一日守护受重伤的丈夫、孝敬年岁已高的公婆,对待邻里谦让友善,总是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她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坚定信心,生活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刘瑞霞用辛劳与付出默默守护她的家庭,书写了一段孝老爱亲的模范佳话。2013年被村里评为“五好家庭好儿媳”,2015年被评为杨家板桥镇年度“感动身边人·孝老爱亲”孝德标兵。(唐山市推荐)
刘树成: 六旬女婿当好八旬老岳父的专职“护工”
刘树成,男,1962年5月出生,河间市黎民居乡田留念村村民。其岳父2020年患肺心病,需带呼吸机和制氧机,生活不能自理。岳父岳母均已80多岁,他把岳父母接到自家亲自照顾饮食起居。其妻子做了两个心脏支架手术,岳父又需专人照顾,他辞去单位工作,亲自照顾岳父,成为岳父的专职“护工”,用孝心和真诚诠释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沧州市推荐)
来源:河北文明网
编辑:陈博 孔飞
编审:安娜 魏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