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在《悲喜自渡》中写道:“间万千光景,苦乐喜忧,跌撞起伏,除了自渡,其他爱莫能助。”
我们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坎坷,有些坚持一下,努力一点就可以安全度过。有些却是不得不靠外力和他的帮助,才能够去解决的。
活得越久你越会懂得,与之间的相互帮助都是有条件的。哪怕是小孩子之间的友谊,你仔细去看也是如此,只是他们不是那样功利,更简单一些罢了。
举个例子来:今天你给我一块橡皮,明天我给你一块糖果。遇到问题我帮助你,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我想让你和我一起玩,而不是跟其他成为最好的朋友……
当我们成年之后,更是需要用自身的条件去交换别的善意。毕竟,每一段之间就是你来我往的,没有能够持续的单方的付出。
于是在我们生活中,便出现了合同的签订、等价交换、物品买卖等等生活模式。
当我们有物品和能力去与交换的时候,生活就会平顺、安稳的进行下去,可是当我们没有能力去支付交换的时候,困难就接踵而来了。
展开全文
子女、夫妻都是缘分一场。我们以为这样的,是不需要去交换的。可是当你索取久了,就会发现:长时间的去依靠谁,都是有条件的。
到晚年,最大的痛莫过于常年病痛,失去了生活自理的能力。此时如果没有能够帮扶,日子是很难熬。
张叔叔晚年就落到了这样的境况,年轻的时候他和妻子的感情并不好。当然,也到不了怒目相视的程度。
只是有了孩子之后,两个渐渐的除了关于孩子的话题,再没有其他可的了。
再后来,两个也会对一些琐事产生分歧。在各种原因的夹杂下,夫妻两个在40出头就开始分房睡了。
这一分房,分的不只是房间,更多的是分了两个的心。早年积攒下的那些感情,也渐渐不复存在了。
其实两个之间最大的导火索,是张叔叔的母亲,要从外地来让张叔叔养老。可是,张叔叔家的住房也很紧张。一共两间卧室,夫妻二一间房,两个孩子住上下铺用了一间房。
张叔叔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不愿意自己在乡下独住。张叔叔在城里又没有别的房子,思来想去,决定给母亲买一间房子安顿下来。
可是,钱从哪里来是一个问题。老家的房子张叔叔的母亲不愿意卖,用她的话讲是:偶尔回去一下见见老家,连个自己的窝都没有。
张叔叔的妻子倒并不是反对,他把母亲接到身边,毕竟家里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但张叔叔妻子的意见是:租房。
可是老家不愿意,一心要住家里,可以守着儿子,孙子、孙女。张叔叔好歹,老才同意不与他们同住,但又觉得租房不像是自己的家,就提出想要买房。
老拿出自己的所有积蓄,殷切地望着儿子,这些钱够买一套房了吧。老毕生的积蓄不过20万,在这个城市买房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张叔叔不顾妻子的反对,用母亲的钱付了房子的首付,剩下的用自己的名义做了个贷款。
张叔叔的意思是,贷款虽然占了自己工资的三分之一,但是房子上的名字也是自己的,等母亲百年之后,这房子可以留给自己的儿子。
而妻子认为,张叔叔每月拿三分之一的工资负担房贷,家里的生活质量下降了好多。自己的工资全投进去,一点结余没有,入不敷出,心里慌慌的,压力很大。
而且,这房贷要还三十年,自己的婆婆身体健康,再活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到时这房子也变成了老破旧了。
至此,两个之间的感情跌至低谷,再未回温。儿子高中住校后,张叔叔的妻子就搬去和女儿同住了。
张叔叔64岁的时候,生了场病,脑血栓,出院后不能自理,半个身子都没了知觉。
张叔叔指望着妻子,妻子虽然对他不冷不热,但做一日三餐时,会给张叔叔顺便带些。其余的,就要张叔叔自己拖着半个身子,慢慢去做了。
现在这样,还可以。张叔叔怕的是,如果自己真的卧床一动不能动了,可如何是好。
自己的母亲80多岁了,是指望不上的。想去住养老院,钱不够。房贷还有近十年,金交了房贷,将将够自己的吃喝。
儿子已经结了婚,婚房是家儿媳妇家出的,自己不能去住。女儿嫁到了外地,和公婆住在一起,自己也没法去住。
张叔叔现在很痛苦,而更加让他痛苦的是对未来的假想。而这假想,真的很可能就是现实。
想要得到别长期的关心、照顾,是需要条件的,亲间也是如此。
夫妻间相互帮扶的条件是,维系好感情;得到子女照顾的条件是,子女可以生活得宜,不用为几钱碎银两奔波,或你可以给予子女经济上的支持。
不知道,张叔叔有没有为自己当初的一意孤行而后悔过。张叔叔这么做伤的不是钱,而是情。钱可以卖房挽回,情却不是能时刻等待着自己的。
也许,当张叔叔身体完全不能自理的时候,可以尝试卖房,和母亲一起住进养老院,也算是一步退路,不知道如此是否可以安度晚年。
结婚典礼上,我们都承诺着:不管生老病,还是贫穷疾病,彼此不离不弃。”可落到现实里,又有多少能真正做到?当然,有时不是我们不想相濡以沫,而是在这个过程中,一点点地被伤得无法复原。
-END-
世界那么大,感谢你,可以看到我!
【文|唯唯安:笔有温度、为情发声,一个热爱文字的不典型写作者,邀请你共同感知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