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追忆先烈,你心中缅怀的是哪位英雄呢
缅怀我的爷爷
爷爷是攀钢的工人,辛苦劳作一辈子,平平凡凡的一个人。
我心中爷爷的样子是伟岸的
跟着爷爷奶奶长大
依然记得他苍白的头发,消瘦的身体
现在,我时不时任然想起当初他说的很多话,非常有道理
最难受的是,子欲孝时亲不在
愿您在天堂安好
我想你
小学生手抄报,家长代工的都得奖了,学生做的全部落选,你怎么看
小学生评比手抄报,家长代劳的得奖了,学生自己做的却落选了,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现象并不鲜见。无论是我本人还是身边的亲戚朋友,家里有小学生的家长大都有过替孩子办手抄报的经历,那么问题来了,手抄报到底是孩子的作业还是家长的作业呢?
答案不言而喻,做手抄报应该是培养孩子创造力和动手能力的一项作业。
客观地讲,让孩子学着做手抄报是有很多益处的(前提是独立自主完成)。做手抄报的过程,可以锻炼孩子的各项能力。
首先,根据手抄报的主题,搜寻相关资料,筛选、确定合适的内容,可以锻炼孩子的阅读理解以及鉴别能力。这些对于成年人来讲或许是信手拈来的,对于孩子们来讲,却需要一个认真思考和学习的过程。从长远来看,这也是在培养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要知道,高中以后,特别是上了大学,主要靠的就是孩子自主学习了,自主学习的习惯是要陪伴孩子一生的。
其次,认真书写、自主手抄报的内容,也是一个锻炼孩子书写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过程。手抄报上面的文字有大有小,为了美观可能还会用到其它字体,孩子在书写模仿的过程中不仅能更加熟悉文字的结构,还能领略到文字的美感。而为了适应版面,对一段文字进行删减修改,则可以锻炼孩子对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对文字表述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这些都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不会立竿见影,但若长期坚持下来,定会由量变到质变的。
再次,在设计手抄报版面、绘制花边、上色涂色等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审美能力和统筹安排能力。手抄报作业一般都是从小学三四年级开始布置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一些思维活跃的孩子,还会把丰富的想象力呈现在纸面上,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不得不说,通过做手抄报来不断磨合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是有裨益的。要注意的是,每个孩子都有自身独特的审美能力,家长和老师可以适当引导但绝不要粗暴否定。
从上面不难看出,让孩子做手抄报的初衷是好的。老师和家长应该注重孩子独立制作手抄报的过程,而不是最终呈现出来的结果。
类似手抄报评比,家长代劳的获奖,孩子自己做的却落选,显然已经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教育有弊无利。
家长代劳,有可能限制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容易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渐渐就把做手抄报当成了任务,根本不会有自主学习的心态。久而久之,还会影响到孩子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态度。
家长代劳的手抄报获奖,孩子自己做的却落选,这样的评选显然是有问题的。难免会让孩子学会弄虚作假,学会爱慕虚荣,往大处讲,甚至会影响到孩子今后的三观是否端正。
当然,家长之所以参与其中,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老师有要求,做的不合格的需要重新做,家长们为了交差,为了不让孩子丢面子,只能勉为其难地代劳了。可见,问题的根本出在评选标准上。
其实,手抄报不应该有具体的评比标准,只要是孩子自己做的,认真做的,用心做的,就都是好的。老师和家长要学着用宽容和鼓励的态度去看待孩子们的手抄报,切勿加入过多的本不属于教育的东西。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词,你最爱哪首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祭祀之寓意,赋予了多少清明诗词感怀思人之意,或思亲人或思爱人。可我最爱的还是唐朝诗人韦庄忧思国运的两首清明诗。
其一是《遣兴》:
“如幻如泡世,多愁多病身。乱来知酒圣,贫去觉钱神。
异国清明节,空江寂寞春。声声林上鸟,唤我北归秦。”
其二就是时隔几年后,韦庄再赋清明的《长安清明》。
“早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
这两首诗不是简单的个人情绪宣泄,它承载着太多历史沧桑巨变。我们理解它还需从作者个人轨迹,以及晚唐那段风云变幻的没落史开始。
韦庄出生年代正是晚唐败落凋敝时期,其父母早亡家境贫寒,可其家世背景并不简单,按其家谱向上追溯,其四世祖可是中唐曾名满天下的苏州刺史韦应物,只是到韦庄一代,韦氏家族已没落不堪了。
所幸韦庄继承了先祖优良基因,才思敏捷尤以词绝,与温庭筠堪称晚唐双璧共创花间词派。
只可惜韦庄才高八斗却考试运欠佳,科举屡试不第,只得辗转各地靠做幕僚混生活。心怀远志的韦庄怎甘心如此虚度一生?虽已年过四旬仍想赴长安再博一把,谁料科考未成却逢战乱改变了人生轨迹。
晚唐政治最大弊端就是皇帝轮流换宦官当权不变,当朝皇帝僖宗就是宦官拥立的乳臭未干的小孩子,只要用糖就可将其哄转。僖宗热衷玩乐只醉心斗鸡、蹴鞠,甚至童言无忌笑言志在夺取打马球科考状元郎。
晚唐有如此昏君主政,奸臣当道官逼民反已成必然,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其中攻势最猛得当属剑指长安的黄巢义军。
唐僖宗眼见黄巢军队进逼长安,早已吓得束手无策唯有涕泪横流。他竟命太监田令孜指挥军纪混乱毫无战斗力的神策军迎敌。
可想而知一个宦官带领一批乌合之众,怎敌得过士气正盛的黄巢义军?很快黄巢攻进长安,僖宗携妃嫔落荒逃到四川。
黄巢进得长安一舒“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的豪情,很快就登基为帝国号大齐。滞留长安的韦庄眼见僖宗都跑了,只得东躲西藏趁机逃出长安,踏上了漫漫异乡路。
韦庄于战乱中好不容易捡回一条性命,四处流浪讨生活,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心中故乡长安,梦回大唐。就在一年清明节,韦庄写下了这首《遣兴》。
清明时节虽有祭祀习俗,可正是春暖花开世人游春踏青季节,可韦庄心中的清明节却是凄风苦雨一片悲凉。
他拖着因忧思故国而多愁多病身,望着“如泡如幻”的世界,感觉梦幻般希望的泡沫已幻灭。贫病中唯有借酒消愁,更衬出韦庄心中难掩的思乡情切。
“异乡清明节”唯有“空江寂寞春”了。那林间杜鹃一声声悲鸣“不如归去”,在呼唤他北归长安吧。
韦庄逃亡初期遇故友,还曾感慨“前年相送灞陵春,今日天涯各避秦。”,可随着时间一年年流逝,“声声林上鸟,唤我可归秦”成了韦庄心中不灭的期望。
可长安在此期间又饱受一次又一次的战乱劫难。僖宗虽利用李克用的沙陀兵,很快将黄巢赶出了长安。可李克用出兵并非为迎僖宗还朝,只为自己膨胀占据长安的野心。因而僖宗虽短暂返回长安,但又被李克用逼至凤翔,一直在外躲躲逃逃居无定所。
就这样岁月流转,自黄巢起事已过去了十余年,韦庄梦回长安的日子依旧不知归期。
这段时期韦庄多辗转于长江以南区域,虽说人人皆道江南好,韦庄已爱上江南春水碧于天,醉卧画舫听雨眠的诗情画意,可这一切又怎能代替心心念念的故乡长安呢?
其字里行间皆是回不去的故乡,回不去的大唐,真是回乡欲断肠。
等得僖宗驾崩,宦官拥立昭宗继位,韦庄才得以回到已阔别十一年的长安。转年韦庄参加科举破天荒得中进士,那年他已经五十八岁了。
他初体验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快意,初涉仕途满怀复兴大唐的希望,又逢清明遂写下那首《长安清明》。
如果说《遣兴》有一种忧思国运梦回长安的悲凉,那《长安清明》则有一种喜悦与希望。
虽然长安清明时节依旧风风雨雨,可芊芊芳草早已绿意盎然荡漾春意。韦庄看着长安城内城外道路上,传送宫内赏赐百官新火种的车马络绎不绝,游人如织骏马嘶鸣热闹非凡,路边的绿杨柳间也早已挂好了秋千。
他依稀还记得唐朝繁盛时的景况,再见到眼前祥和温馨的清明节,只暗中欢喜似乎又回到了从前。
虽然韦庄知道也许这只是虚假幻想,可他仍愿满怀中兴之望,但晚唐颓势依旧,又怎是他能左右?
各地节度使拥兵自重野心膨胀,很快昭宗就被节度使李茂贞逼出长安。韦庄纵使中兴梦灭可其一心护主,亦一路追随昭宗逃亡。
谁料就在韦庄被昭宗派往成都,妄想劝谏西川节度使王健停止攻打东川时,他虽未能阻止王健停下统一蜀地脚步,但其心怀家国的胸怀气度却打动王健,欲邀其留在蜀地为官。
可大唐是韦庄心中的根,他夹在昭宗与王健之间陷入两难选择,不知该情归何处?
韦庄再随昭宗重回长安,但昭宗真的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被宦官逼着禅位,甚至还被宦官羁押,每天只以馊烂饭菜为食生不如死。
韦庄见此情景对大唐国运心灰意懒彻底绝望,遂决意离开长安告别大唐,赴成都辅佐王健。
唐朝国运危亡脚步谁也无法阻挡,很快节度使朱全忠逼唐朝末代皇帝昭宣帝禅位,自立为帝国号大梁。
大唐灭亡,长安已成韦庄余生再也无法回去的故乡,他虽劝谏王健亦自立为帝建立蜀国,他虽晚年官居蜀国宰相得到未曾有过的荣光,可每年清明节长安依旧是其心中最深情殇。
韦庄两首清明诗有别于花间派的靡靡之语,有别于其它缠绵悱恻的清明怀人之作,不但蕴含着韦庄忧思国运对长安对大唐深深的爱,也诉说着晚唐风雨飘摇厚重的历史轨迹。
我籍此而喜欢韦庄这两首清明诗,不知你们读后感觉怎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