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见过相声圈里最牛的“神回复“是什么
相声泰斗马三立先生当年在小园子里,竟然在观众面前现场编了一段单口相声,回怼单弦大师张伯扬拿自己砸挂的事,才配得上最牛的“神回复”。
张伯扬和马三立两代人的交情,关系很不错。那天张伯扬是倒二,马三立是攒底。张伯扬有意拿马三立开心,也试试他的相声功底。
张伯扬的单弦唱的是《狮子楼》,武松斗杀西门庆的故事。当时只唱一半,到武大郎出场就结束了。谁知道张先生最后一句唱的竟然是:“要问那武大郎长得什么样?我下场来他上场。”
台下的观众马上就炸了,这些老观众,都是行家。立马就明白,张伯扬有意拿马三立砸挂。水牌上写着呢,下面就是马三立登场。就看你上不上,你一上来,你就是武大郎了。
马三立知道,这样的场合,自己决不能后退,硬着头皮也得上去。台下观众有鼓掌的,尖叫的,吹口哨的,哈哈笑的,就等着看马三立怎样破这个挂呢。
马三立不慌不忙地走到台上,等台下稍微安静下来,就开始和大家聊了起来:“大家都听出来了吧,张伯扬是拿我开心。不过我不怪他,我们关系好,父一辈子一辈的关系。
他也是没办法,本来最后一句是“一七撤”,武大郎吗,三寸丁,枯树皮,这是“一七撤”。他最后非落在了“江洋辙”上。其实,也不怪他,是他的嗓子不好,嗓子有毛病。”
台下的观众看马三立也不生气,也不着急,不紧不慢地和大家聊着天,也不知道马三立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个个伸着脖子耐心地听着。
马三立还是那样不慌不忙,就像和老邻居聊天说话一样,自顾自地说着:“其实,张伯扬的嗓子不好,也不能全怪他。他们家遗传,他爸爸嗓子就不好。有时候,爷俩一起闹嗓子。严重的时候,话都说不了,只能瞧大夫去。”
“张伯扬到了大夫那里,人一检查,这病还真不轻,赶紧给他开药。还得嘱咐他,每天一次,每次两粒。张伯扬又跟大夫说,我爸嗓子也不好,比我还严重。大夫,您也给他开点药吧。
大夫一听,就又给他爸爸开药,他爸爸比他严重,大夫还得嘱咐,“你爸也是每天一次,要是他比你严重,你每天两粒,你爸就得三粒了。
张伯扬拿了药就往外走,他脑子不好,怕忘了大夫的话,一边走还一边念叨,我是两粒,我爸是三立,我是两粒,我爸是三立。”直到这时,台下的观众才恍然大悟,原来马三立现场编了这么一个大包袱,回怼给了张伯扬。
园子里爆出了一片叫好声。观众们哈哈大笑着,心里却是极为佩服。不愧是攒底的马三立呀,换了别人,今天准栽在这里了。在后台的张伯扬也听出了其中的玄机,不但不生气,相反更佩服这个又高又瘦的师兄了。
怎样写相声的台词和剧本才会有趣有哪些好的建议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感谢邀请!关于相声段子创作问题这是一个比较专业的问题,应该由业内人士来讲解。本人只是由于工作关系曾经采访接触过一些曲艺界人士,特别是曾有幸专题采访过侯宝林、马三立等相声大师以及一些相声演员,聆听过他们对相声艺术的理念和看法。大家都知道:相声是让人快乐的,但是新段子的创作过程却是痛苦的。真正创造出一个好的相声作品,哪怕是一个小段儿,成功地抖响一个包袱都需要千锤百炼,费尽心血的。大家都喜欢马三立大师的相声,他晚年表演的《练气功》、《逗你玩儿》、《偏方治大病》等段子令人捧腹,回味无穷。马老在接受我采访时说过:这些段子都是他通过多年的生活体验提炼出来的,然后又经过在舞台上的反复打磨才成了大家现在听到的成品。平时他只要有时间他就各处去转,观察各种人物,积累创作素材。公园里、马路上听到别人说句笑话,大家哈哈一笑就过去了,但是马老马上拿个小本子记下来,反复琢磨消化,很快就会出现在合适的相声段子里。
一次采访时马老对我说:前两天我去工厂体验生活,完事儿后往外走,正看见两个青年工人在厂门口用天津话吵架!我就站旁边看,两人越吵越急,越吵越凶,其中一个嘴里说不过了喊到:干嘛,你这是干嘛!就你厉害,你,你有本事你吃了我?!另外一个仍然不含糊:你说嘛?吃你?我为嘛吃你,我是回民!!(因为回民不吃猪肉,暗指对方是猪)
采访中,马老还给我展示了他身上的小本子,密密麻麻记着很多像这样的相声素材。他说很多的素材可能十年甚至二十年才能用上,有的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用。所以大家听到看到的经久不衰的相声段子都是这些艺术家像春蚕吐丝一样,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由此可以看出:相声的创作比其他艺术形式的创作难度更大,付出的努力更多。
正因为如此,新相声的创作尤显任重道远。你若有志于此,日后大有可为。祝你早日成为新相声创作和表演的新星!
你还记得马三立先生的相声《逗你玩》的情节吗他的其他哪些作品你还记忆犹新
老人家拿手的段子太多了,开粥厂,黄鹤楼,西江月,吃元宵,十点钟开始,似曾相识的人,买猴……,传统段子死纲死口,老气老味;创编新段紧跟时代,与时俱进,因为本人年纪不算大,许多前辈的老先生没有赶上,所以不敢说马三爷前无古人,但是看现在所谓相声事业一片繁荣的时代,呵呵,后无来者应该是没错了!这么评价既是对于马三立老先生相声艺术的赞扬,又是表示对今后相声事业发展的悲哀!姑妄言之 姑妄听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