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红色情结与生俱来,它流动在民族的血脉里,遗传在民族基因中。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活力源泉,在持续不断的理论凝练和实践检验中,释放出强大的精神动力,绽放出耀眼的时代光芒,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持续精神动力。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历久弥新的理论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红岩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孔繁森精神、改革开放精神等一系列革命文化精神,已经被越来越多的红色文化理论研究者描摹勾勒成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红色文化早已不是单一的、零散的概念,而是系统的、完备的理论体系。越是经过时光的洗礼和岁月的积淀,红色文化所呈现出来的底蕴就越是深厚,力量也就越是巨大。
常州大学精准把握住了红色文化的理论价值,聚焦新四军铁军精神、大庆精神、常州“三杰”革命精神、红色文化国际传播研究等若干学术方向,致力于中共党史和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研究和运用。在此基础上成立的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红色文化资源大数据库等研究平台也正在成为国内响当当的学术研究高地和资源聚集宝地。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经久不衰的实践价值。红色文化不是刻板的、僵硬的,而是鲜活的、生动的。从育人实践来看,那些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国劳动人民创造的丰功伟绩,以及在战火中留存下来的革命旧址、珍贵遗物,永远都是感动和教育后人最具生动性、最有说服力的教材。红色文化所具备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政治教育功能,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薪火相传、接续奋斗,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行稳致远。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义务充分挖掘地方红色资源优势,坚持用红色文化凝魂聚气,将红色文化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各项具体工作,以红色实践教育人、启迪人、培养人、激励人。
常州大学深知自己担负的责任,在开“红课”、编“红书”、办“红刊”、排“红剧”等系列生动实践中践行着红色文化育人的光荣使命。由常州大学聚集全国和地方各级各类资源筹建起来的红色文化研究实践基地、常州市红色文化宣传教育阵地联盟、红色文化培训学院等,已经成为全国以及当地最为闪亮的红色文化育人标签。
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体现在与时俱进的创新价值。红色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被注入新的内涵和生命力。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代,更加需要红色文化的精神滋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红色文化在全新历史时期的又一重要体现和延续。总书记提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指示精神,是举国上下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实践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而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恰恰也是红色文化的精髓之一。
常州大学在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的过程中,充分发挥“首创精神”,在全国及全省范围内实现了三个“率先”。率先以“红色文化”命名,成立了全国首家近现代史与红色文化研究院;率先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成立全国高校首家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率先与常州市委宣传部签约,成立江苏省内首家部校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
将红色文化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深深烙印进学校事业发展的轨迹中,常州大学还在中共常州大学第二届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中,将红色文化资源凝练提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的三大特色之一,时刻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
以红色“立德”,塑造时代新人。构建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相结合的全课程育人格局,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协同发力。强化思政课程建设,建立健全“经典研读”“理论授课”“红色体验”等课程模块,深化案例式、研讨式、情境式等教学方法改革,完善专题式红色文化教学体系,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动力,增进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和情感认同。
展开全文
同时,学校持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红色育人格局,尤其要抓住重大历史纪念日、入党仪式、毕业典礼等重要时间节点,依托各级各类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开展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以红色文化引领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自觉担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以红色“筑能”,促进全面发展。建立思政课程与社会实践的“旋转门”机制,把思政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舞台”结合起来。依托“挑战杯”“创青春”“互联网+”等实践竞赛,打造“红色底蕴”实践课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融合。将红色文化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志愿服务、综合素质教育等方面,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将红色文化注入到廉政文化建设、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干部能力提升、基层党建等环节,推动学校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
以红色“启智”,打造智库精品。立足红色文化研究的前瞻性、时代性和规律性,积极开展红色文化课题研究,聚焦“新时代的长征精神”“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红色文化与文化自信”等一系列专题,不断深化理论阐释,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 释放红色文化资源的“乘法效应”,努力打造红色文化的精神殿堂。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以红色文化为切入点,聚焦基础性、关键性的社会问题,搭建“上下沟通、左右联动”的立交桥,着力推进资源整合、数据库建设以及智库型研究团队建设,以校馆共建、校企合作、校政互通为抓手,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协同创新。
以红色“育美”,营造文化氛围。深入开展“爱国名人冠名学院”红色文化传承教育活动,围绕挖掘传颂冠名人故事、凝练传承冠名人精神、落实践行冠名人遗志等,常态化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引领师生在解读“红色精神密码”中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借助微视频、微电影、校园短剧等新型传播形态,深化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利用,潜移默化地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积极开展“红色五月 铸魂育人”等红色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价值精髓和宝贵资源,并通过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营造“处处有红色,点点皆传承”的文化氛围,确保红色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此外,依托文学类、艺术类相关专业建设,打造《白云溪上》《织梦运河》等红色文化系列情景剧,建造“红色文化”系列雕塑群,让参与创作者扎根历史、领会精髓,让广大受众饱受熏陶、深受感染。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红色文化育人是教育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任务,也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凝心聚力、驰而不息、久久为功,以最真的热忱、最强的决心和最实的举措,最大程度地激发出红色文化的创造活力和育人伟力。
作者为常州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常州大学基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