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不是灌罐子,而是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有道理吗
教育孩子不是灌罐子,而是点燃孩子对生活的热情和希望,有道理,答,要想孩子成为好孩子,孩不是灌罐子,而是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长长夸奖孩子就能成为好孩子,孩子如果有特长家长要好好鼓励孩子,要好好的帮助他,要好好的给孩子指导让孩子成为一个好孩子,让孩子成为国家有用之人,让孩子长大以后为国家多做贡献,所以好孩子是夸奖出来的,对孩子前途更上一层楼。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啥意思
”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可以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啥意思?教师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疑问意识,是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课堂教学不能一言堂,老干讲,老师是传声筒,学生是接收器,这样的课堂教学是没有生气的。学生是被动学习,老师讲一点就学一点。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的能力的培养。新的教学方法是在教授知识得同时,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启发学生的智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老师,学生的互动中,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在互动中解决问题。从中学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长期坚持就能高学生的智能。学生有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就像战士手中有了武器一样,也提高了自己的自学的能力。这是可以受用终身的。因此说培养学生的课堂上的问题意识,是点燃学生智慧之光的。
如何理解“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这句话
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苏格拉底在《申辩篇》中说他是雅典的牛虻,在现实中也是,苏格拉底从不承认自己是任何人的老师,也不认为自己知道些什么——著名的无知之知。在柏拉图对话录中描写的苏格拉底,他经常是与人交谈,在对话中发现双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充当一个“愚人”不断发问,直到发现事物真善美的真相,后世称这种对话方式为苏格拉底式的反讽。苏格拉底并没有灌输什么,只是引导人们发现真理,就像《美诺篇》中苏格拉底所说,美德不可教,美德本是天生存在,他只不过启发人们罢了。
苏格拉底认为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他认为,无论是天资比较聪明的人还是天资比较鲁钝的人,如果他们决心要得到值得称道的成就,都必须勤学苦练才行。他主张首先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
点燃火焰那就是点燃学习的兴趣,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叶圣陶说过,我无论担任哪一门功课,决不专做讲解的工作,从跑进教室开始,直到下课铃响,只是念一句讲一句。我想,就是国文课,也得让学生自己试读试讲,求知文章的意义,揣摩文章的法则。因为他们一辈子要读书看报,必须单枪匹马,无所依傍才行。待他们自己尝试之后,领导他们共同讨论;他们如有错误,给他们纠正;他们如有遗漏,给他们补充;他们不能分析、综合,替他们分析或综合。这样,他们才像学步的幼孩一样,渐渐地能够自己走路,不需要他人搀扶。
国文课尚且如此,其他功课可想而知。教师捧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学生对着理化课本或史地课本,一边是念一句讲一句,一边是看一句听一句;这种情景,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多么滑稽、多么残酷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教材”,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掌握的情况和程度。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整个过程所关注的都是“完成了哪些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考试能得几分等”。教师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学生被老师牵着鼻子走,没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教师也不曾考虑到:“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
新课程改革,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格拉底说的那样:“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只有教师的教法新颖,学生也才会更有创新意识,学生的兴趣也会更浓厚。我们教学要达到的是: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最好的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启迪智慧!
我们提及教育,到底教育是什么?我一直在反思,它并不是教你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而是一个手段,一种点燃你求知欲的方法,让你自己去思考这个怎么做,那个怎么做。教育不是教条式的给学生们硬灌输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技巧性的点燃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只有这样,才会有学习的兴趣,才会学到更多的知识。“你能燃起多大的篝火,取决于你自己的收集,教育所做的,就是帮你点燃起最初的火种,而不是给你一个已经熊熊燃烧的篝火。”
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要真正做到热爱教学,热爱学生,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使每个学生都得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