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周五晚上,我还和几个追《浪姐》的闺蜜一起,颇有兴致地特意拉了“乘风破浪成团夜”群。毕竟我们自己作为30岁上下的女观众,对于“姐姐”这个称号总有点身份上的归属感,这个夏天着实在这档节目上投注了不少真情实感。
8点开场,当李宇春唱着已经成为“抖音神曲”的《无价之姐》开场,“My eyes,My lips,are priceless”,姐姐们走着模特步绕场一周,我们还是轻易就被她们的风采迷倒了——仿佛幻想出了完美、强大的自己。一首改编曲《姐就是敢上天呢》也可圈可点,把“小作文”“速效救心丸”等玩了一个夏天的梗都唱进了歌词,最后再来点“姐就是皇后”的骄傲姿态。
然而,随着表演轮番上演,气氛逐渐开始尴尬起来。姐姐们的表演刚结束,接管舞台的就是蔡徐坤 、“乐华Next”等流量偶像,作为“暖场嘉宾”开始展现起小男生的魅力。早在17位男嘉宾名单公布之时,观众们就在微博不爽地抱怨。按理说邀请流量偶像来参加决赛,本是综艺节目的惯例。但是《浪姐》观众们这晚的特殊心情却也很好理解:我们可是正在期待一场“独立女性”的狂欢之夜,主旨是要庆祝姐姐们的苦尽甘来、大红大紫,凭什么要把大好的关注度和资源,让给本就占尽优势的男流量们?一条评论写道:如果注定要成为“伏弟魔”,那姐姐们又何必乘风破浪呢?
当然,相比起弟弟们的强行抢戏,更加令人想要一声叹息的,还是姐姐们弄虚作假的声音。直播舞台上的对嘴看起来格外突兀,“乘风破浪假唱”也很快登上了热搜。粉丝们都有点不甘:怎么越来越怂了?记得节目开播第一集,姐姐们毫无彩排就敢全开麦上舞台。伊能静还要霸气地让编导调低背景音:“我不要这么多水。”结果到了要见真招的直播环节,节目组却反而打起了安全牌。
不管投票规则有多么难懂,我都决定参与一下——打开芒果APP,把所有的票都投给了孟佳。不得不承认,我被她的“委屈剧本”说服了,同情她业务能力优秀但却人气垫底。而当最后的7人成团名单终于公布,事实说明广大人民群众都有帮助她逆袭的念头,直接让她成为了前三名。但我们来不及为孟佳欢呼,转而要替王霏霏爆冷出局而意难平。人气果真是门“玄学”,上一回孟佳被淘汰,王霏霏蹲在地上为朋友大哭,走到结局情势居然颠倒过来。难道这两位同为Miss A组合成员的姐姐,太过撞型,注定只能留下一个吗?
展开全文
孟佳
这一整年,不止《浪姐》打着为大龄女性“正名”的旗号。无论是电视剧《三十而已》《谁说我不能结婚》,再到爱奇艺即将推出的《不愧是姐姐》,公众号新世相的访谈节目《30+》……不知何时,大龄女性就像鲜肉、亚文化、甜宠一样,被娱乐产业开始视作“风口”。想来也不足为奇,女同胞们本就是流行文化的消费主力、社交网络的活跃用户,而当1990年生的女性都开始面临“三十而立”的种种焦虑,年纪和性别话题自然叠加起来,成为各路商家们的“圈粉利器”。
现实之中,因为无处不在的性别、年纪以及单身歧视,30+女性们体会到生理性和社会性的不安全感,需要消化种种切实的焦虑。普通人当然期待着看到哪怕往前一小步的改变,期待着真正能够引发共鸣的故事。然而无论是《浪姐》还是《三十而已》,在浮华的表象之下都缺乏真正的价值表达,也因此最终陷入了高开低走的困局。
《浪姐》追完,我和朋友们只能彼此安慰,大家交流了各自的失望之处:
“我觉得唯一的变化就是能谈这些话题了,以前根本谈都没人谈啊。但是变了的程度也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大,无惧年龄就要赢,其实还是很在意年龄啊,不然为什么一定要打扮成20岁小姑娘的样子呢?”
“你们觉不觉得现在的女性剧集也好综艺也好,都是刻意迎合女性市场,然后姐姐算是伪装失败的?最后还是个fitting in的故事,而不是stand out的故事。”
“姐姐们到了最后都在喊,我要证明我在这个年纪无所不能。我心想,你们难道不是仅仅证明了你们到了这个年纪,还能唱蔡徐坤和张艺兴的难听的歌吗?这有啥值得骄傲的?”
“算了,只是一场综艺而已。”
2.
《浪姐》刚刚亮相的时候,姐姐们潇洒的姿态足以令人赏心悦目。48岁的宁静面对镜头一脸不敢置信:“还要我介绍我是谁?我这几十年都白干了呗。”我们都激动了起来,宛如看到一场爽剧的开场,忍不住自己就要跟着赶紧“乘风破浪”起来。然而往后的比赛之中,所有姐姐一心想的都是如何赢得比赛,因此都抢着要唱够炸的快歌,都要熬夜拼命练舞,到头来恣意妄为只不过是假象,服从规则才是必须付出的代价。
“关爱八卦成长协会会长”马睿在B站上讲过《浪姐》的来龙去脉:2019年底,有湖南卫视员工提案仿照美式真人秀,把大龄过气的姐姐们放在一起进行生存竞争,看点就是女艺人们火光四射的撕X场面,但却因为不符合审查部门对于“正能量”基调的要求而被搁置。而今年年初,湖南卫视的董事长张华立无意间看到了这份方案,果断嗅到了商机的味道,把节目模式直接改成了“日韩系的选秀模式+大龄姐姐生存逻辑”,并指派给《花样姐姐》的制作团队操刀。
由此看来,作为一档综艺节目,《浪姐》的立意初衷根本谈不上对于30+女性的关怀,而完全是基于商业市场的考虑。它缺乏一个真正有创意的赛制——其实也根本没人在乎比赛这回事——这也导致了后期节目质量注定会差强人意。每场公演舞台,都是按照湖南卫视的联欢晚会模式来操刀的:热歌劲舞、半开麦或者不开麦、流量嘉宾串场。
“姐姐”话题足以赢得极高的关注度,但《浪姐》却缺乏真诚的价值探讨。回头看看号称“百万文案”的开场白:“三十岁以后,人生的见证者越来越少,但还可以自我见证;三十岁以后,所有的可能性不断退却……”这背后“先抑后扬”的逻辑令人感到非常不适,与其说是在给予女性鼓励,不如说是在刻意夸大焦虑,与那些大龄歧视的话语如出一辙。正如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石力月的评论所说:“从整个人生阶段来看,30岁应当属于年富力强的黄金期,可今天几乎所有关于这个年龄段女性的叙述都不是这个基调。所以今天大量的呈现与讨论看上去先锋,实则保守。”
我甚至忍不住怀疑这样的文案,真正要迎合的是不是大龄女性群体——到底是谁会觉得刚过30就老得不行了,难道不恰恰来自于年轻人稚嫩的优越感吗?根据百度数据显示,《浪姐》的观众群体中70%是女性,20至29岁的观众占据了44%,超过了30岁至39岁的41%,而40岁以上的观众只有10%左右。《三十而已》同样类似,女性观众占比80%,而20至29岁观众占比接近一半。
看到这组数字,也就理解为何最热门的一条观众评论,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类似于“隔岸观火”的调调——“看着她们,我就不怕老了。”
3.
无法尽兴之余,我们也愿意珍惜《浪姐》带来的一点安慰。
我的一位朋友感叹:“火花也是有的,至少整个节目讨论量很高的,至少让参加综艺的姐姐们的商业价值水涨船高,这也是好的事情。一个40+的女性演员有更多活儿了,有新的角色可以选。女性真正带来一些刻板印象上的改变,可能正是节目之外,她们自己的耕耘了。”
或许同样是出于身份上的自我投射,我们都愿意继续担任姐姐们事业上的应援团,希望看到她们在现实之中能演出真正的“爽剧”,一如我们对自己的美好幻想。就像八卦博主萝贝贝——同样也是位30+女性——在微博上的呐喊:“今晚感想:姐姐值得,游戏规则不值得。就好比女性值得,破社会不值得。爱姐姐,大家都要加油啊!!给我红起来!!!”
“姐姐来了”来自于何?这是韩国 MeToo运动中的口号,流行起来是因为女性能够在她人的故事里受到鼓舞,在现实的艰难中看到了希望,表达了女性之间的关照。《浪姐》所传递的力量是单薄而狭隘的,但姐姐们的个人魅力和真实感悟,却也诞生了一些真正令人触动的表达。
当成团之夜的假唱表演结束,张雨绮拿出小纸条,说了一番对于“独立女性”的感悟,我们能听出她的真诚——“我们要有对暴力说no的权利,因为不是每个人的婚姻都是美满幸福的。”
而当宁静执意要带着同组的被淘汰姐姐一起上台,也展现出了一点女性友谊的真实意气。她在这大团圆的结尾,却偏偏不愿说场面话,一定要表达“我没有那么高的服从性,我拿第一,不想成团”,再次展现出不惧冒犯的姿态,让这场无聊的直播终于多了一点不可控的乐趣。
在所有姐姐节目之余的访问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早早被淘汰的陈松伶所描述的一个场景。
《乘风破浪》有一次彩排,主题曲歌词的字很小。那时陈松伶戴了隐形眼镜,没有戴老花镜,于是就说:“老师我老花,那么小的字我看不到。”其他姐姐都没吱声,大家一齐看向她。陈松伶很坦然地说:“实际人到了一定年纪以后,老花是一种必然现象。”
陈松伶谈道:“现在这个世界,好像看一个人不像自己真实的年纪,那才是最好的,像得了什么冠军一样。但你不能说任何一个看上去不那么逆龄的女性,就不乘风破浪了,她们其实也是乘自己的风,破自己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