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卡 广东 考古 跟着 家乡

跟着考古游径打卡广东,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0 14:59:02 浏览1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五一小长假将至

你列好出游计划了吗?

日前,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正式

发布4条广东考古游径

跟着历史文化的足迹

打卡粤东西北

看看有你的家乡吗?

这个五一,你想打卡哪条考古游径?(可多选)粤东考古游径粤西考古游径粤北考古游径提交

粤东考古游径:

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潮州广济桥——汕头樟林古港——“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潮州笔架山潮州窑遗址

展开全文

笔架山潮州窑遗址位于韩江东岸笔架山西麓,北起虎头山,南至印子山,绵延四华里,窑址鳞次栉比,相传有九十九条窑之多,号称“百窑村”。

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史迹点之一。2017年,笔架山潮州窑考古遗址公园成功入选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成为广东省获此殊荣的两个单位之一,也是粤东地区首个获准立项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019年,国家文物局批准笔架山潮州窑遗址内规模最大的Y10号窑址保护展示项目立项。2021年,笔架山潮州窑被列入国家文物局公布的《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名单。

潮州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济桥全长518米,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是我国桥梁史上的孤例。

它的兴建经历了由宋至明三百年。因古桥架设于水流湍急的韩江之上,而韩江自古以来又是粤东重要的航道,水运繁忙,建桥者在东西两段建了24座桥墩之后,中间的近百米河道却因水流湍急无法再筑桥墩,于是只能采取“以舟代梁”的办法,专门修造了24艘船,用铁链拴紧连为浮梁,遇洪峰或巨轮驶过,浮桥可开可闭,后来桥面又建造了24对亭阁,兼作经商店铺。因此潮汕有“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和“一里长桥一里市”等动听的民谣。

汕头樟林古港

位于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因樟树成林而得名。明嘉靖年间,已是渔鲜盈市的热闹埠头。康熙六十一年(1722),政府鼓励本国商人与暹罗(今泰国)进行大米交易,樟林远洋航海事业应运而生,其航线北通苏州、天津,南达暹罗、印尼、马来西亚等南洋诸国,无数潮人先辈登上红头船闯荡世界。

鼎盛时期,樟林古港的商船“巨帆高桅如蚁集”,其港埠一度形成“八街六社”的格局,号称“通洋之总汇”、“河海交汇之墟”,可谓“粤东第一大港”。当时,澄海每年上缴的税银,占全省税收总额1/4有余。

“南澳Ⅰ号”(南澳海防史博物馆)

为了讴歌先辈抗击外敌守卫南疆的壮举,缅怀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南澳县于1992年2月16日建成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成为当时我国第一座县级海防史专题博物馆。

南澳Ⅰ号明代古沉船的发现填补了广东明代海上瓷路的空白,完善了中国明代海上贸易的体系,可谓是海上瓷路的“明珠”。该沉船遗址是中国首个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水下考古项目,也是广东省第一个水下文物保护区。

粤西考古游径:

江门上川岛大洲湾遗址——“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茂名隋谯国夫人冼氏墓——湛江徐闻古港。

“南海Ⅰ号”(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

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础上,以世界首创的整体打捞方式,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平稳移入专门为之建造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2013年启动对其保护发掘工作。船体残长约21.91米、最大船宽约9.87米,分布轮廓面积约179.15平方米。

该沉船属于我国古代三大船型的“福船”类型,是宋代造船史上不可多得的活标本。发掘提取的文物种类丰富,截止至今出土文物已逾18万件,主要有陶瓷器、铜铁器、金银器、漆木器、钱币、朱砂、动植物残骸、植物果核等。其中瓷器达16万件套,金器200余件近3公斤,银器198件套约300公斤,铁质凝结物逾124吨。同时还包括反映埋藏环境与沉船关联的大量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

茂名隋谯国夫人冼氏墓

1983年,电白县文物普查队在电城开展文物普查时,接收到群众上交的清嘉庆年立的隋谯国夫人冼氏墓碑,并发现了负碑赑屃石,沉默了近千年的冼夫人墓遗址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

2000年以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地方政府先后三次组织对冼夫人墓进行考古勘查,成果直接体现在其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沿着粤西优美绵长的海岸线

以水下、沙丘、古墓等丰富的考古发现为主线

串联汉、隋、宋、明等不同年代的考古遗产和文化地标

唤醒粤西鲜活的历史记忆

面向海洋的开放传统

彰显粤西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

粤北考古游径: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清远英德青塘遗址——清远英德岩山寨遗址——韶关石峡遗址——韶关马坝人遗址。

云浮郁南磨刀山遗址

探寻最早的“广东人”,一直是广东史前考古的重要学术任务。为填补广东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长期空白,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广东考古调查队在南江流域开展了旧石器专项考古调查。行至南江中游,发现了60余处的旧石器露天遗址,位于云浮市郁南县河口镇禾都村的磨刀山遗址正是其中之一。这也是首次在广东发现旷野类型的旧石器时代地点(遗址)群。

郁南县以磨刀山旧石器遗址为核心,磨刀山遗址文化为纽带,打造南江流域文化旅游精品路线。未来,磨刀山遗址公园将建设“一园、两核、三产、四区”。“一园”为磨刀山遗址公园,“两核”为岭南祖地文化、磨刀山遗址新IP文化,“三产”为文旅产业、观光农业、康养度假产业,“四区”为磨刀山文化遗址保护区、磨刀山文化主题游乐区、特色观光农业休闲生态区以及旅游配套服务康养度假区四大区域。

马坝人遗址

马坝人遗址(包含石峡遗址)位于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马坝镇西南3公里处的狮子岩,距韶关市曲江区城区西南1.5公里处,距韶关市区18公里,是两座石灰岩孤峰,已经成为一个具有科学普及性和娱乐性的旅游区。

1958年,闻名中外的“马坝人”头盖骨在此被发现。经鉴定,马坝人大约生活在距今12.9万—13.5万年前。马坝人是岭南发现的最早人类之一,作为华南地区当时发现的唯一早期智人,填补了华南人类进化系统上的空白。

石峡遗址

石峡遗址于1972年发现,面积约3万平方米。1975年底至1978年底,经过三次发掘,揭露面积3666平方米,清理墓葬132座。

发掘和研究表明,石峡遗址共有四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别为距今约6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层;距今5000—4000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层,为“石峡文化”层;距今3800—3100年的早期青铜文化层;晚期青铜文化层(该层相当于中原地区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

石峡文化的发现,为人们进一步探索岭南地区从原始社会到秦汉以前的社会文化发展与我国其他诸文化发达地区之间的关系,找到了关键的一环。石峡虽小,但干系甚大。它是透视南北的窗口,向北可以看到中原,向南看到的是岭南的一片新天地。2001年,石峡遗址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马坝人—石峡遗址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马坝人—石峡遗址是集文旅融合、考古科研、教育研学、文化体验、休闲游玩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免费向社会开放,成为韶关市曲江区的一张城市名片。

这个五一

你准备好打卡哪条考古游径了吗?

【作者】 吴思旻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