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匠 遇见 最美

遇见最美非遗工匠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20 14:50:02 浏览4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梁毓宜在雕刻作品。 受访者供图

曹章玲在表演单人木偶。邓美芸 摄

展开全文

林继衡(中)现场教学。

受访者供图

梁毓宜在精心雕刻。周泽明 摄

近日,2023年“好心茂名·十大最美非遗工匠”名单出炉,来自高州的曹章玲、梁毓宜、林继衡获得“好心茂名·十大最美非遗工匠”称号,周泽明等人获得“好心茂名·最美非遗工匠提名”。

木偶戏、缅茄雕刻、八音锣鼓……高州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智慧和勤劳打造出独特工艺和文化,虽历经几百载,依然传承不衰。

心手相连,每一门民间手工艺的背后,都蕴含着手工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无限意味。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十指灵动,精美的工艺中有着最真挚的坚持与最美丽的梦想。让我们走近“好心茂名·十大最美非遗工匠”,一起倾听他们的故事。

●邓美芸 周泽明

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 曹章玲

灵活灵现 指掌乾坤

挂着一米多高围幕的小戏台上,8个惟妙惟肖的木偶正在上演《梦回太湖》。只见木偶时而眨动双眼,时而挥舞衣袖,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又现往年热闹场景,村里久违的木偶戏再次上演。”谢鸡镇民胜冯屋村村民李叔说。

随着高州各地年例的到来,木偶戏作为传统民俗表演,纷纷登上广大村庄的舞台,为村民带来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每天早上6点起床学艺”

高州木偶戏,俗称“傀戏”“傀仔戏”,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木偶戏一年四季均可演出,但以春季为最盛,特别是元宵、做年例之时以及一些喜庆节日。

这是一门融汇了雕刻、服装、表演、剧本、音乐诸多元素的民间戏曲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木偶戏在表演的时候,变化多端,飞天遁地。既能人之所能,又能人之所不能。”国家级非遗项目高州木偶戏代表性传承人曹章玲告诉笔者,木偶戏内容多取自历史演义、公案小说、民间传奇、神话故事,传统剧目不下数百种,人物角色忠奸、善恶分明。木偶戏演出对艺人要求极高,需要集唱、做、念、打和奏乐于一身。

作为从事木偶戏创作40多年的艺人,曹章玲擅长花旦、夫人等角色,粤曲演唱声情并茂、字正腔圆,木偶操纵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曹章玲是国家二级演员,原是高州市木偶戏传习所所长,曾多次应邀率团赴省以及港澳台等地进行木偶艺术交流演出。2020年到龄退休的曹章玲却选择退而不休,继续留在传习所参加表演,并着力培养木偶戏后继人才,努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据曹章玲回忆,1976年高中毕业后,她就正式进入信宜市木偶剧团工作。其间,每天早上6点多就起床拜师学艺。由于一个木偶起码有十多斤重,她常常累到腰酸背痛。即便如此,她也从来没有放弃,反而很快就掌握了木偶戏的要领,跟着团队到各地演出。

1983年,曹章玲到高州市木偶粤剧团工作,既学习木偶戏表演艺术,又学习木偶配唱。她的木偶粤剧演唱和木偶操作表演技巧更进一步,成为担纲演员。1995年9月,她担任了剧团团长职务,主演主唱的剧目深受观众的欢迎和好评。

2001年9月,曹章玲应邀参加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展演,先后5次应香港特区政府和市政局邀请参加香港“中国传奇”艺术节展演。2016年,受省文化和旅游厅委托,她应邀参加台湾“亚太传统艺术节”展演,获得台湾同胞的高度赞扬。2021年,在上海举行的“山海并茂 好心闻名”主题的茂名文旅康美推介活动中,高州木偶戏剧团进行宣传展演……

带领80多个徒弟

“由于时代的变化,青年人娱乐取向转变,木偶戏观众剧减,加之木偶艺术后继乏人,高州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困难重重。”曹章玲说。

面对发展的一些问题,她也常常陷入困境。热爱了一生的事业,如何才能传承下去?

为了改变濒临“断线”的局面,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剧团新招收了一批年轻学员,已经退休的曹章玲重新返回剧团带新团员。截至目前,她总共带领了80多个徒弟。

“我觉得整个木偶戏界变化最大的,就是国家提出了坚定文化自信后,加强了对传统艺术的重视和传承。”曹章玲说,高州木偶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各个级别的传承人每年都会得到一定的经济扶持。

在创作与探索艺术表演的过程中,古老的木偶表演艺术在高州不断推陈出新。为顺应时代潮流,高州木偶戏由单人表演发展为多人表演,又吸纳现代音乐歌舞、古装戏与现代戏、神话剧与童话剧等剧种特色。

“人舞偶,偶似人。你功底扎实,能让木偶在一颦一笑中眉目传情;你声情并茂,在《柳毅传书》等20多套剧目中担任女主角演唱,获得好评如潮;你不遗余力,让高州木偶戏的传承有声有色,深入民心。”在2023年“好心茂名·最美非遗工匠事迹分享暨致敬典礼”上,大会给予曹章玲较高的评价。

省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林继衡

锣鼓喧天 留住乡愁

“咚咚!咚咚锵!”近日,在高州市南湖塘社的年例上,社员们穿戴喜庆的服饰,带着各自的“家伙”,聚集在热闹的街道上,一场锣鼓表演正火热上演。

“八音一响,喜事连连;锣鼓一敲,满街狂欢!”省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代表性传承人林继衡说,八音锣鼓已经有几百年历史了,他们演奏八音的技艺都是家中先辈一代一代传下来的,自己是第五代传人。2017年4月,林继衡被认定为省级非遗项目八音锣鼓代表性传承人。

他致力于传承与保护,有着“民间音乐的历史活化石”美誉。他坚持八音锣鼓既要保留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结合时代融入新的元素,让更多观众接受它、喜欢它。

40多年磨炼身怀绝技

八音锣鼓是高州市一种古老的传统音乐,也叫“八音班”,在厅堂表演时也有人称“华堂班”,是一种以打击乐演奏为主的民间艺术,明末清初从闽南传入高州。艺人平时分散在各个行业,有节庆活动就集中。他们都熟练各自角色技艺,并掌握各种流程,集合后即可演出。每年正月、二月期间,八音锣鼓演出较为活跃。

林继衡15岁开始拜师学艺,师从老艺人何念学习锣鼓吹打技艺。尤其他的打鼓槌法灵活、娴熟、富于变化,在40多年的实践中技艺不断提高,成为家喻户晓的八音锣鼓知名艺人。

打鼓和吹奏都是他的专长,尤其在操纵锣鼓、用鼓点来指挥乐队,更是独树一帜。在击鼓时,时而单击,时而合鼓,时而鼓檐,时而鼓边。其击鼓错落有致,鼓点急时如急雨,声声铿锵;缓时如细雨,声声入耳。

精通“锣鼓经”的他,无论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钹等演奏,都有其独特韵味。他能用不同的节奏和技巧去烘托不同情绪和气氛,打起鼓来,能有“滚捶”“飞捶”“削捶”“长捶”“坐捶”“落捶”“文三捶”“文五捶”等让人眼花缭乱的花样。

“无论是吹、打、弹、唱,都讲究气息。”他吹奏的传统曲目《三步级》《大和番》《小和番》《大开门》《小开门》等系列套曲,可以不换气连吐20多个难度大的乐音,可谓身怀绝技,令人瞠目结舌。

经过40多年的磨炼,林继衡的技艺达到更高的水准和境界。豪放时像惊雷动地,婉约时像鸟语莺啼,他的鼓法集中了前人鼓法特点,充分运用力度,速度与音色的对比,令人赞叹不已。

来者不拒徒弟已有几十人

“现在玩锣鼓的基本半百岁数了。”林继衡说。如何培养新人,是个绕不开的话题。

为了八音锣鼓这一民族文化瑰宝不失传,61岁的林继衡这些年动了不少心思。他广收徒弟,慕名来跟林继衡学习八音锣鼓的,除了附近村里的小伙子外,还有来自高州各个乡镇的年轻人。只要愿意学,林继衡总是来者不拒,现在他的徒弟已有几十人。同时,他也在教自己的孙辈学习八音锣鼓,希望这门手艺继续一代代传承下去。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兴盛。“我目前考虑最多的是,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能够将八音锣鼓的技艺传播到各个乡村,让村里的老人小孩能够学门技艺,丰富精神生活。”如今,林继衡经常行走在各个乡镇和学校,将自己的技艺传授给新人,让这门技艺得到传承和保护。

省级非遗项目核雕(缅茄雕刻)代表性传承人 梁毓宜

艺藏毫厘 微中见艺

“一刀一刀地铲雕下去,用力要均匀,不能超过深度。用力过猛会铲断龙鳞,就会前功尽弃。”只见梁毓宜埋头案桌前,小心翼翼地在雕刻新作品。

他刀法细腻,工艺精湛,使得一枚枚缅茄种子在承受千刻万镂之后,呈现不可思议的美。

经过50年的钻研积累,梁毓宜的技艺堪称炉火纯青。现在他雕刻作品时几乎不需打草稿,经过与客人交流,大脑便构思好图案,每次都能雕刻出令客户满意的作品。2012年,缅茄雕刻被列入广东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梁毓宜也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核雕(缅茄雕刻)代表性传承人。

每次雕刻都是一场修炼

茄雕作为一门微雕艺术,融汇了美术、雕刻、文学等艺术元素,是一种精美而珍稀的艺术品,是高州缅茄雕刻艺人几百年来探索积累而成的一种独特而精湛的工艺。

高州城西岸村有一棵490多年树龄、被誉为“中土无双”的缅茄树。高州民间艺人利用其种子进行雕刻,制成印章或精美的工艺品。其中,山水楼阁,图案精美、工艺精湛;飞禽走兽,细致入微、形象逼真;故事人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梁毓宜作为高州缅茄雕刻第11代传承人,今年已经80高龄。他出生于一个普通家庭,父亲从事手工制鞋。年幼的梁毓宜常常跟在父亲身边,看着父亲制鞋。受父亲的影响,从小梁毓宜就对于手工特别感兴趣,长大后又学习了画画。

1965年,梁毓宜开始师从张文梓学习缅茄雕刻技艺。传统做法是把缅茄浸湿后再进行雕刻,但做出来的产品容易变黑、变形,质量不能保证。经过刻苦钻研和不断探索,终于走出了一条干雕缅茄的新路子。

这些年来,他每日与缅茄籽“切磋”10余个小时,腹稿、粗模、成型、修整、上油,每一个步骤都是一次修炼。他却十分享受这孤独而静谧的时光。

紧握手中的刻刀,每向缅茄籽刻一刀,梁毓宜的内心总是既紧张又兴奋——缅茄籽个头很小,每一刀都必须小心翼翼,稍不留神,耗费许久的精心构思也许会因为一刀的差错不得不推倒重来。

有些复杂的茄雕对技术要求非常高。如“双龙戏珠”中珠子的雕刻,需要一刀准。先要使用圆口刀、小钩刀以及斜口刀一点点剔去多余部分,留出珠子滚动位置;然后再用锥刀、圆口刀小心翼翼地修整,过程要非常细心;最后通过仔细打磨抛光、上油,才算完成。

他尤其擅长立体雕刻和平面雕刻,雕刻人物和动物是专长。那些开怀大笑的罗汉、执刀跨马的关公、双手合掌的观音以及美丽的美女人体都是雕刻的素材,还有那些奔驰的骏马、活泼的猴子、可爱的小狗和各种形态在其刀下活灵活现,表现得淋漓尽致。

2022年梁毓宜创下了用一个缅茄籽可以雕刻一套12个生肖的奇迹,为高州的缅茄雕刻增添了新的光彩。

所幸还有徒弟在坚持

缅茄雕刻一路走来,有艰苦也有辉煌,如今却面临着考验——缅茄雕刻受重视程度减弱,能够坚持学习这门技艺的人少之又少,如何才能使高州缅茄雕刻工艺得到良性传承与发展?

“10年前我收了一个学徒叫林世坚,到现在还坚持跟我学习。3年前我又收了3个学徒,一个叫将胜军、一个叫吴胜,另一个叫将耀珍,他们都是兼职的。为了保证学徒学习进步,我定期为他们教学,希望他们把这项珍贵的缅茄雕刻技术继续传承下去。”梁毓宜坦言,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现代化机械正在不断取代传统的加工器具,加之人工雕刻十分枯燥乏味,使得坚持核雕传统手工艺人越来越少。所幸的是,还有几个徒弟一直在坚持。

“抢救和保护缅茄雕刻,不能只是把瑰宝藏在文化馆里面,而要把它推向社会。”高州市文化馆馆长吴献基表示,目前主要通过把非遗项目引进校园等活动,包括大学、初高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全面挖掘和扶持缅茄雕刻民间艺人,培养新人,做好传承工作。同时通过修建缅茄公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