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落户柏桥村。南方日报记者 张冠军 通讯员 李达 摄
殷切寄语
这里是荔枝之乡,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4月的茂名,空气温润清爽,处处春意盎然。走进位于高州市根子镇柏桥村的荔枝种植园,千年古树枝头挂满绿色新果,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11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柏桥村,走进荔枝种植园、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了解当地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和文旅产业、合作社运营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
回忆起总书记在荔枝树下、合作社里、村广场上同大家拉家常、话发展的细节,村民们仍十分激动,深受鼓舞。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殷殷嘱托,激励他们继续做好荔枝特色产业这篇大文章,把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让荔枝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果’”
柏桥村面积约5.2平方公里,下辖18个自然村。这里群山环抱,气候适宜,荔枝是柏桥村的土特产,也是响当当的“招牌”。
总书记走进荔枝种植园,驻村第一书记何霞作为讲解员,对当天的细节记忆犹新。“总书记特别和蔼可亲,十分关心村民的情况,叮嘱我们要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何霞说。
柏桥村这座荔枝种植园占地约80亩,因荔枝古树众多,被誉为“活的荔枝博物馆”。眼下,荔枝已经挂果,预计一个多月后将迎来丰收。
何霞向总书记汇报说,种植园已有千年的成园历史,园内1300年以上的荔枝树有9棵,500年以上的有39棵。这些古树世世代代传承下来,至今仍能结出累累硕果。
正在园内指导施肥的高州市农业科技事务中心主任、高级农艺师吕华强和果农们看到总书记来了,纷纷围拢过去。
展开全文
“我们向总书记汇报了荔枝收成、农户收益的情况。得知这几年果农普遍年收入达到5万—8万元,种植大户年收入超10万元,总书记十分高兴。”吕华强回忆说。
63岁的村民何友章感动地说,总书记问的都是老百姓关心的实实在在的问题,“真是我们农民的知心人、贴心人”。
柏桥村荔枝种植面积占全村土地的87%以上,是省级“一村一品”荔枝生产专业村,孵化出了国家级农业专业合作社1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国家荔枝“一馆一圃一址”(中国荔枝博览馆、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中国荔枝产业大会会址)也落户该村。2022年,柏桥村人均收入5.1万元,村集体收入170万元。
总书记还来到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听取合作社运营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介绍。现场聆听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村民何清激动得热泪盈眶。“有了党的好政策,柏桥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日子越过越甜蜜。”何清说。去年,他家里仅靠种植荔枝便收入近8万元。
“今后,我会带领村民继续做好荔枝种植产业,传承千年荔枝文化,同时努力在拓宽市场上下功夫,让荔枝成为富民兴村的‘致富果’,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何霞说。
“我们要争取种出更好吃的果子”
位于浮山岭脚下的根子镇有着独特的“小气候”,加之独有的红硃石土壤,为荔枝生长提供了绝佳的自然条件。但过去,果农长期面临果品单一、产量不高、上市期集中等问题。如何让荔枝品质更优、丰产又丰收,一直是果农的心头大事。
“总书记像在和我们聊家常,提出要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令我们感到总书记对农民、农村有真感情。”村民何兆权说。
有着30多年荔枝种植经验的何兆权说,以前由于缺乏专业化管理,果子没有特色,卖不出好价格;这几年实行荔枝托管后,种植效益上去了,果农收入也提升了。
为了突出荔枝的地域特点,提升特色,茂名近年来持续推进农业生产托管服务,把撂荒、分散、零星田地整合成“大块田”,涌现出一批果蔬专业合作社。有了机械化连片作业、专业种植技术加持,耕作更科学高效,也为因地制宜发挥地域资源优势、推动特色种植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的模式,还有助荔枝种植园集中高效管理。茂名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工程师冼世庆经常以农村科技特派员的身份,深入茂名各地果园、沉香林察看经济林生长情况,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在柏桥荔枝种植园,冼世庆向总书记汇报了荔枝树的保护与管理。“我一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发挥农业科技作用,把荔枝树开发利用好。”
在根子镇,多家合作社率先研究、引种和推广适合当地水土的新优品种,还鼓励果农通过嫁接等方式改良自家的荔枝品种,打造体现当地风情的佳果。建在这里的国家荔枝种质资源圃,引进保存了国内外荔枝种质资源700多份、3500多株,成为荔枝种业的“宝库”。
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模式大大提高了果农收入。何兆权自豪地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我家的几百棵荔枝树全部进行了品种改良,结出的果子个头更大,果肉水分少、糖分高,肉质紧实,口感很脆,不愁销路。”他说,去年荔枝客商上门采购价达到平均每斤7至8元,部分果品在电商平台售价达10元以上。
“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干劲十足!今年,我一定要再加把劲,争取种出更好吃的果子!”何兆权说。
“总书记的到来激励更多青年回乡创业”
走在柏桥农创园,眼前一片繁忙景象。村民将一箱箱荔枝、龙眼的深加工产品打包,载满特色农产品的物流车整装出发。
在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农创园园长林常珍向总书记汇报了荔枝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林常珍说,村里大力发展荔枝产业,如今全村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亿元,带动就业3000多人。
农创园提供电商培训、物流、冷链、仓储等一站式服务,成为带动村民致富的“发动机”。“入驻农创园的小微企业、返乡大学生创业项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渠道共享,运营成本大大降低,发展越来越好。”林常珍说。
柏桥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有主要社员59人,带动农户2000多户,其中种植示范基地2个,年加工荔枝1300吨、龙眼900吨。
“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加强对后富的帮扶,我们合作社感到责任重大,在发展荔枝产业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先富带动后富。”合作社负责人何达为说,总书记的到来让他更加坚定了合作社的发展方向。
在高州,除了农创园和合作社外,各类农业产业协会带领农户抱团发展,为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注入了力量。
高州市水果产业协会秘书长何辉亮是一名农业“创二代”,大学毕业后回乡加入荔枝产业,如今已有11个年头。现场聆听总书记重要讲话,他十分兴奋:“我们要把荔枝产业发展好,联合科研团队、电商企业、农业种植户等,不断提升荔枝产业附加值。”
高州市电子商务协会秘书长林栋则计划继续整合政府、种植、市场、保鲜等资源,让荔枝产业链更加完善。“我们将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努力延长荔枝保鲜期,让高州荔枝不光能卖到全国,还能卖到全世界,真正成为中国的荔枝、世界的荔枝。”林栋信心满满。
现在,柏桥村不仅种植荔枝,还发展了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业态。一颗小荔枝经过全产业链发展后,已形成一个大产业。
荔枝蜜、荔枝芝麻糕、桃桃荔枝……“95后”新农人丁贯洲在直播间里忙个不停。过几天,他将和母亲林常珍一起开一场带货直播。在传统的荔枝、荔枝干的基础上,丁贯洲的合作社开展深加工,开发出荔枝鲜果酵汁等产品,打造了“品岭南”等品牌。
前年,丁贯洲大学毕业后回乡创业。“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但看着我们越做越好,不少在外的朋友也萌生了返乡念头,纷纷来取经。”丁贯洲相信,总书记的到来将激励更多青年回到家乡创业。“年轻人在包装设计、品牌打造、电商销售等方面创意多,让荔枝产业更有活力和动力。今后乡村的生力军会不断壮大,我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
难忘瞬间
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总书记就像村里的邻居一样”
“总书记非常平易近人,就像村里的邻居一样,让我感到有好多心里话想对他说。”谈起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村里的那天,茂名高州市根子镇柏桥农创园园长林常珍依然难掩激动。
4月11日,总书记来到柏桥村,走进农创园内的龙眼荔枝专业合作社,了解合作社运营和推进乡村振兴等情况。作为村里的“荔枝妈妈”,林常珍担任讲解员,向总书记作了汇报。
根子镇是荔枝之乡。在柏桥村,荔枝种植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现有种植面积约6800亩。这些年,村里建起农业专业合作社,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整村发展鲜果加工、电商、文旅等,荔枝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村民收入越来越高。
合作社内,各类精深加工的特色农产品琳琅满目。林常珍回忆道,总书记对许多产品都饶有兴致,问得十分仔细。
一进门,展台上的荔枝干、龙眼干香味扑鼻。“这是村民自己烤制的,是我们村最有代表性的产品。”林常珍一边说着,一边打开一颗荔枝干,向总书记展示。
一旁的蜂蜜也吸引了总书记驻足。林常珍打开一瓶介绍道,这是蜂农自酿的荔枝花蜂蜜。在与总书记交流的过程中,她感到总书记对农产品的销路与市场非常关心。“我也向总书记报告,村里通过发展电商,让蜂蜜等产品成为线上‘爆款’。”
林常珍是柏桥村最早开始线上销售荔枝及相关产品的村民之一。这些年,随着电商模式不断成熟,林常珍帮助村民拓宽销路,让荔枝不愁卖,因此有了“荔枝妈妈”的美称。
“村里从泥路变成水泥路,现在又变成沥青路,物流配送更通畅了”“新鲜荔枝运送成本高,党委政府出面与快递公司谈,去年帮我们节省了100多万元的运费”……林常珍抓住机会,向总书记详细报告村里的可喜变化与特色产业的发展。
得知总书记来了,村民们纷纷赶来。走出合作社,广场上已挤满了人。林常珍说,总书记亲切地和大家打招呼,还跟老百姓讲了很多知心话。
令林常珍印象深刻的是,总书记对村里的情况了解得十分细致,充满对老百姓的深情厚爱。“总书记提到,我们的荔枝种植有历史传承和文化底蕴,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空间广阔,这让我们深感振奋。”林常珍说。
这两天,来柏桥村“打卡”的群众和游客很多,商店里的荔枝产品深受欢迎。对于未来,林常珍满怀信心:“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
南方日报记者 卞德龙 刘栋铭 龚春辉 昌道励 杨金凤 邱茜 邹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