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读过最有杀气的诗是什么
天生万物以养民,
民无一善可报天,
不知蝗蠹遍天下,
苦尽沧桑尽王臣,
人之生矣有贵贱,
贵人长为天恩眷,
人生富贵总由天,
草民之命由天谴,
忽有狂徒夜磨刀,
帝星飘摇萤惑高,
翻天覆地从今始,
杀人何须惜手劳,
不忠之人曰可杀,
不义之人曰可杀,
不礼不智不信人
大西王曰杀杀杀,
我生不为逐鹿来,
都门懒筑黄金台,
状元百官都如狗,
总是刀下觳觫材
传令麾下四王子,
破城不须封刀匕,
山头代天树此碑,
逆天之人立死跪亦死。
男儿行。
杀一是为罪,屠万是为雄,
屠得九百万,即为雄中雄。
杀胡令,冉闵,
诸胡逆乱中原已数十年,今我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暴胡欺辱汉家数十载,杀我百姓夺我祖庙,今特此讨伐,犯我大汉者死,杀我大汉子民者死,杀尽天下诸胡,匡复我汉家基业,天下汉人皆有义务屠戮胡狗,闵不才受命于天道特以此兆告天下。
不第后赋菊,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
满城尽带黄金甲
黄巢的《不第后赋菊》用词用句都很简单,为什么读起来像是统兵百万,霸气之极
菊花素以特有的品性倍受中国古代的文人青睐。唐诗中不乏咏菊言志、歌菊抒怀的名篇佳句,但大多表达诗人的孤高傲世和感时伤怀。而作为唐末农民运动的领袖,黄巢的菊花诗则是以英雄诗人的情怀,独树一帜地展示了对菊之风骨的独特感受。
从《题菊花》到《不第后赋菊》黄巢有一种与生俱来的“菊花”情结。他存诗不多,《全唐诗》仅收三首,其中《自题像》一般认为伪托,而其他两首均是咏菊花的。虽写于不同时期,但意蕴和主题极其相似。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此诗,《全唐诗》题为《不第后赋菊》,据称是黄巢在最后一次落第后,在长安城头上写下的。诗中“冲天香阵”、“黄金甲”等意象,洋溢着菊花特有的气息、色彩和风姿,也真诚地袒露了他一以贯之的心迹历程。而字里行间所散发的激情已比《题菊花》更加直接具体,孩时的理想抱负已明确地转化成推翻统治阶层的政治意图。
“我花开后百花杀”“待到秋来九月八”,就是等到菊花节那一天,说“九月八”,是为了与“杀”、“甲”押韵,有一种斩截、激越、凌厉的声势和霸气。
从季节上来看,阴历九月九日重阳,已正是秋深霜下的时候,只有菊花怒放,百花皆零落,可谓“万花纷谢一时稀,天寒唯有傲霜枝”。而这些“傲霜枝”却带给诗人无限希冀与向往。他要等“待”的是改天换地之日,又是如春去秋来那样自然的时序更迭。
重阳,是花的节日,也是人的节日,是自然的节气,也蕴含着社会的气数。因而,这里的“待”显得那样深沉殷切。“我花开后百花杀”,一个“杀”字,尽显金刚怒目、咬牙切齿之意,摧枯拉朽、一往无前之势。“我花开”与“百花杀”,形成鲜明对照,强调了菊花的威力,突显出它独占风光的精神品质。
作者把菊花尊称为“我花”,也是对唐王朝的蔑视和挑战。唐代崇尚牡丹,视牡丹为国花。黄巢一反传统,对菊花大加赞扬,其叛逆心理溢于言表,也与后来他起义时号称“冲天大将军”一脉相承。显然,诗中的“百花”是诗人想象中的敌对势力,“我花开后”的结果是“百花杀”。这恐怕不单单是自己英雄气概的张显,更表达了封建社会生活底层的共同民声。
东汉末年张角率领黄巾军起义就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可谓英雄所见略同。由于诗人的偏好,期待菊花可以“满园栽”,同时又期望一花开而可致“百花杀”,这又是何等傲慢又何等自信的心态!相传武则天冬游上苑,曾令花神催开百花。这种可以操纵花开花败的超自然力量也只能传说在皇帝身上,而黄巢诗作敢这般大放厥词,可见其早已与皇天比肩并论。然而较之之前的“蝶难来”的感叹,并进而希望“一处开”的均衡平等的思想,前者显得温婉,而后者则更为豪壮。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地尽带黄金甲”,极写菊花盛开之景。身披黄金铠甲,抗霜伴寒,傲然怒放,浓郁香气,直冲云天,这形象是何等英武和俊伟!这里塑造的,已经不再是单独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花开满城,散发出阵阵浓郁的战斗芳香,所以用“香阵”来形容。“冲”、“透”二字,分别写出其气势之盛与浸染之深。
这里的“天”不再是一个自然的概念,还表现了古时至高无上的皇权。尽管诗人也曾相信天命,但因唐朝皇帝自称“受命于天”,他有意反之,不共戴天,是要用自己的气势和力量威慑苍天、威慑皇权。故而当诗人起义独统全军后,便自称黄王,并号“冲天大将军”。于是,所谓的“冲天”之势便由英雄诗意转化为了战斗激情。
“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的黄色意象,也耐人寻味。其一它标志着菊花之色,自然之美;其二它标志着黄姓,黄巢起义后先后自称“黄王”和“率土大将军”,(古人有“土生金,色黄”之说),这都与诗人孩时“自然天赐赫黄衣”的表述一样语意双关;
其三它标志着帝王之意,从隋至唐,帝服常为黄色,后遂成定制。从菊花的色彩,到符号意义的姓氏,再到至高无上的皇权,诗中的“黄”字,寄托了他源远流长、根深蒂固的帝王意识与权力欲望———他想攻入长安,他想取代李唐王的极权。“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奇语,又是暗喻,更是畅想。当黄巢攻破长安,建立大齐时,这种奇思异想变为了现实,诗人便也成了英雄。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我们再看这首黄巢的《题菊花》,史料上有这样的记载,南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云:“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张端义还对该诗作了评注:“跋扈之意,已见婴孩之时。”诗中“婴孩之时”值得存疑,而那“跋扈之意”倒真可谓确切无误。
少年时的黄巢,就把这种为内心的“自由”而战斗的“革命的潜能”,通过对钟爱的菊花的赞赏加以表达。有朝一日要能“为青帝”,要让菊花与“桃花一处开”,这种内心的期待,表达着这个年轻生命浪漫的豪情和气魄。
黄巢从小曾受过较为系统的教育,与所有的书生一样,他也企图通过科举之路来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改变自己的生活命运。曾几次去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可都名落孙山。唐王朝的科举大权,在安史兵变后,就落到了宦官之手。这个生理和人格都不健全的特殊群体,对于道德文章和人间才情同样缺失与冷漠,渴望进士的年轻人想要金榜题名就有可能付出毁灭自尊、蒙受屈辱的代价。
像黄巢这样颇具叛逆性格的人,显然不会因此而附炎趋势、随波逐流。在未能挤进京城,出仕为官的最初构想破灭以后,他便立下誓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论霸道与杀气,古往今来哪首诗可出其右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
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宵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如卷席,
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1931,4,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