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清晨,松花江上冷风呼呼,在哈尔滨市道外区的滨北桥、砂场、阿什河入江口,以及松北区松浦大道、吴家店等处冰面上,一群志愿者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江面上开始搜寻。“看看那边的冰堆。”队长唐多吉(化名)一声令下,志愿者们开始破冰拽网,一上午的时间,共拽出23张挂网,放归鲤鱼、鲫鱼等约50斤。他们就是哈尔滨生态保护志愿者团队,专为哈市的地域生态保护贡献自己的力量。
破冰起网做宣传 有效遏制非法捕捞
“这是我们本周的第二次活动。我们每周都会来两到三次,大家都以为冬季非法捕鱼的人少,其实挂网的也很多,所以我们的频率也不能低。”据唐多吉介绍,有些百姓以为只有禁渔期时禁止非法捕捞,并不知道冬季也不允许破冰捕捞。唐多吉告诉记者,“近些年通过渔政部门和我们志愿者的宣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没有捕捞证的捕捞行动都是禁止的。我相信坚持下去,一定会让松花江流域的冬季非法破冰捕捞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记者观察到,工作结束后,唐多吉的羽绒服前襟已经被江水打湿,双手虽然戴着橡胶手套但是依然冻的红肿,唐多吉笑着说,“我们在外面作业的时候,不能穿得太多,会影响我们的行动。一般只戴橡胶手套,这样我们用剪子等工具的时候方便操作。”这些年他们已经很有经验了,刚刚开始做志愿者的时候,每次回家鞋袜肯定都是湿透的,因为一边拽网子江水就会顺着流下来,现在他们都会穿靴子。
练就“千里眼”和“顺风耳” 解救被困鸟
2020年,哈尔滨生态保护志愿者团队将松花江流域的生态保护纳入工作范畴。唐多吉也会带着队员们自驾前往哈尔滨周边县市,定期探查鸟类非法捕猎的情况。在长期的工作中,唐多吉和队友总结出了很多工作经验,“有次我们通过短视频直播发现了一处捕鸟点,根据他的定位我们寻过去了,然后就制止了他。”同时,唐多吉和队友们也练出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的特殊技能。
“有一次我们去道外区万宝镇,在国道上我们的车速大概是六七十迈,我突然就看到路边有一处立网,大约有六米高、十米长。我们走近一看,发现网上有喜鹊,还有一些麻雀的死体。当时队友们就说,我这是千里眼,在运行的车上也能看出来捕鸟网。”唐多吉告诉记者,“这哪是什么千里眼啊,就是看得多了,累积的经验。”随后,唐多吉忍不住和记者讲起了队里的“顺风耳”,“那次我们行动,在巡查的过程中,知道这片树林有人下网,但是不知道方向,然后我们一名队员,他就通过辨别声音找到了方向,把这个捕鸟人抓到了,解救了很多活体鸟。”
展开全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家5人当志愿者 积极参加活动
今年52岁的唐多吉,虽然并不年轻,但是提起团队的每次活动,他都很热情,“我们团队从二十几岁到七十几岁的都有。七十多岁的志愿者姜凤云,她每次都很积极地参加活动,她还把两个妹妹妹夫都叫来做志愿,全家5人都在我们团队。志愿者韩波,他阳光过敏,夏天每次来的时候都涂很多防晒霜,穿着防晒衣等,但是回去依然难免会有晒伤,可是下次活动他还会继续参加。”提起团队,唐多吉有很多话要和记者说。
据悉,哈尔滨生态保护志愿者团队在2018年4月正式组建,发展至今,团队经常参加行动的志愿者50余人,大家都是为了母亲河、为了生态保护聚在一起的。
记者在现场看到,当天来参加活动的志愿者中有很多为女性,“我们团队女性志愿者很多的。”唐多吉告诉记者。“现在我们有些志愿者的后备厢就是个百宝箱,镰刀、剪子、钩子、绳子、靴子、救生服都得带着,虽然一车的鱼腥味,但是没有一个人嫌弃。”同时,高晓梅也很欣慰地告诉记者,“通过这几年的江上巡护和不断宣传,非法捕捞现象断崖式的减少。我们在江上巡护的时候,原来会有上百片网,现在到江上去清理的时候,一天可能也就十几片。”
这些年,通过哈尔滨生态保护志愿者团队的努力,他们解救放归鲤鱼、鲫鱼等鱼类约13880斤,放飞水鸟19只,无害化处理水鸟死体28只,以发放传单的方式对沿岸村民进行宣传普法。“看见我们的母亲河正在逐渐地变好变清澈,就觉得我们做的都是值得的。”唐多吉感慨道。
龙头新闻·生活报记者:刘维娜 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