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是怎么出现的
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大,据我所知现在对于动物的起源问题还没有一个定论,各种说法也都是推论和猜想,没有实际的证据,笔者比较认同的化学起源说。
这个说法是说,从地球起源的初期,地球的高温高压环境非常恶劣,在地球逐渐冷却的亿万年中,地球大气层里的各种元素,原子经过非常复杂的化学变化,逐步的演化,形成生命的最初形态。并且这个变化含有比较偶然的成分,也就是收即使能还原出当时的环境,也不一定就会产生现在的生命,也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的其他生命形态。具体的演化过程,这方面的研究学者把他们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这个阶段应经历的时间最长,应为是经过一个质的变化。
第二阶段是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小分子经过各种排列组合合成各种各样的大分子物质,经过自然消耗淘汰。
第三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这个阶段中会构成更为复杂物质,形态各异的原始状态已经开始形成。
第四阶段四是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这个过程是生命形成的重要阶段,也就是单细胞生物产生的阶段。按照这个起源说,从这时候起生物才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时代。
以上是笔者浅显认识,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你做过哪些不可思议的梦
我常听身边的人说:睡眠不好,做梦多;或者说:我昨晚没睡好,做了一晚上的梦。我与这些人不同,我喜欢做梦,喜欢早上醒来回味晚上做的梦,不管这些梦是甜蜜的还是恐惧的。有时候中午睡起来如果没有做梦的话,怀疑自己睡着了没有。
我的梦境里总是灰暗的黑白色彩,很少梦到阳光明媚,基本没有梦见过彩虹,也很少梦见月亮、星星。
非常奇怪的是,我经常梦见我已故的父亲母亲,特别是在清明节、农历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冬至、过年,这些传统上坟烧纸的日子。梦中的父母总是穿着很陈旧的衣服,总是一副木讷的样子,总是住着破旧的房子。父母亲出生在民国初年兵荒马乱的年代,受尽了艰难困苦,成家以后,生了我们姊妹弟兄八人,穷困潦倒了一辈子。安葬他们的时候,按照当地风俗做了最好的纸火(用纸做的别墅,车子,日用品等,家乡人称为纸火),以后也经常上坟烧纸,每次烧很多的纸钱,看来也不管用,是不是活着的时候是穷苦人,死了到阴间还是穷苦鬼。所以,在父母亲健在的时候好好孝敬他们,让他们吃好穿好,让他们无病无灾,开心快乐,别等死了以后,才烧纸祭拜,空留遗憾!
如何评价司马光这个人物
司马光,北宋名臣,“静夜史”曾写过司马光的事迹,概括说来就是四个字:“忧民误国”!
司马光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静夜史”认为:
1、他是一个五好少年
五好少年是每个孩童的理想。而司马光从小就是自带五好光环的好少年。
记得那是一次例行的玩耍,一个小伙伴毫无征兆地不小心掉到了水缸里,就在大家惊慌失措,不知道去叫家长还是叫家长时,少年司马光当机立断,举起水缸旁边的石块对着水缸奋力砸去。随着几声有力的巨响,水缸破了,水流光了,小伙伴得救了。
这是一个光辉四射的故事,以至于当时的京洛之地都知道这样一个励志故事,1000年后,他的事迹成功入选义务教育语文课本。
这个完美秀智商的故事完全够吹个几十年了,类似故事还有孔融让梨,但是司马光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司马光天资聪慧,7岁就可以背诵《左氏春秋》,这种智商正是参加科举的好苗子。1038年,20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成为一员官僚。此时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也在官场任职,给了司马光很多指点,为司马光走得更高更远做好了铺垫。
司马光是个好官,在地方任职时,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就取得“政声赫然,民称之”的政绩。后来随父亲好友庞籍一起在西北担任要职,为对付西夏坚定执行禁绝互市和修建碉堡的战略,取得良好的效果。
卓越的政绩为司马光赢得了巨大的政治资本。领导仁宗皇帝注意司马光已经很久了。1061年,司马光被提拔到中央。
2、他是一个心系天下的官僚
来到中央的司马光,准备大展宏图了。
但是,此时北宋的社会矛盾已经非常严重。《澶渊之盟》签订后,宋辽停战,而在西北也在不断对西夏进行战略压缩,所以整体而言宋朝的战斗减员逐渐减少。
北宋无战事固然有利于社会安定,但导致一个非常严重的后果,就是战斗力滑坡,后来的“靖康之变”中就是证明。而且,为了减少甚至杜绝地方社会不安定因素,北宋制定了将罪犯刺字充军的制度,所以军队的规模不断膨胀。
北宋的军队数量为历朝最高,但是战斗力却着实不敢恭维。这其中固然有失去燕云十六州和河西之地的无奈,但更多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制订的轮戍法的弊端。
面对这一切,司马光很痛心。
从科举考场走出来的人基本都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支持者。司马光也不例外,在司马光看来,北宋朝廷之所以积贫积弱,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北宋朝廷不合理的征兵政策。
很多人说《澶渊之盟》每年只需要30万贯钱,就可以让辽国这只北方猛虎服服帖帖,而且宋辽互市可以将送出去的钱很快赚回来。
这都是扯淡。且不说北宋这样卑躬屈膝会给中华民族的精神造成多大的负面影响。赚回来的钱,多少是真正给国家减轻负担了?特别是还有西夏在西北虎视眈眈,北宋的军备一直没有减少。没有质,量再多也是白搭。但没有办法,北宋的军制已经积重难返。不仅如此,北宋还主张在西北地区招收“义勇”,也就是民兵。大量民兵的招收不仅导致百姓流离失所,更加重了财政的负担,所以司马光坚决反对,甚至与宰相韩琦公开辩论。但很可惜,最终朝廷没有采纳司马光的建议。
从这里可以看出司马光是一个心系百姓的好官僚。在司马光看来,治国的第一要务,就是节省民力,减少支出。北宋如此庞大的经济基础,只要做好节流,国库自然就会丰盈。
这也成为司马光为官执政的基本准则。
3、他是一个不愿意变革的官僚
司马光和王安石是好朋友,铁哥们。
变法这个事,对于二人而言,可以说是殊途同归。而且二人都为了同一个目标:富国强兵。
所以二人的矛盾也是对事不对人。
但二人的矛盾,却超越了二人的朋友圈,超越了朝堂,成为北宋党争的导火索,并最终极大地消耗了北宋的国力。
面对日益严重的社会矛盾,司马光主张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简单说来就是不折腾或者少折腾。毫无疑问,这是最经济最简单的方式。但是王安石不这么想,在王安石看来,北宋的社会已经病入膏肓,如果再不进行变革,这个国家迟早要亡!
治大病用猛药!王安石偏向法家思想,成为坚定的改革派。
而时任领导宋神宗是一个不安分的皇帝。在他的心里,始终有秦皇汉武霸业的伟大志向,所以王安石成为他实现目标的最好助手。对王安石变法,神宗给予了高度肯定,并大力支持。
但北宋的守旧势力太庞大了,仅凭王安石加宋神宗,无法打破僵局。此时的王安石寄希望于对西夏“河潢开边”的胜利,只有这样的胜利,才能说明变法的正确性和正当性。幸运的是,王韶收复河湟之地3000里,取得重大胜利,一切似乎都柳暗花明了。
但俗话说:步子大了容易扯着蛋。王安石太着急了,制定的政策又缺乏实践的考验,不久后各种弊端纷纷暴露,特别是针对农民朋友的“青苗法”,这其中隐藏的弊端让司马光非常焦虑,随即上书反对。但神宗坚持变法,反对无效。
于是司马光被贬谪,开始了长达15年的《资治通鉴》编纂工作。
此时的司马光是旧党的代表。旧党虽保守,但出发点也是忧国忧民。
4、他是一个格局欠缺的宰相
1084年,司马光完成《资治通鉴》,获得神宗赐名并作序,声望达到顶峰。不久,随着宋神宗去世,王安石变法宣告失败,旧党代表司马光重回政治中心,成为宰相。
上台后的司马光开始了对新党的全面清算,对王安石变法的种种弊端,司马光大胆进行了废除,基本上所有的新政都惨遭封杀。
从后来的发展来看,很多新政确实在实施中变了味,废除他们对老百姓而言实在是大快人心。
但是在对外作战上,特别是对西夏问题上,司马光的举措就真的非常误国了。
作为新党阵营的重要人物。王韶“河潢开边”的成功不仅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坚定的理论支持,更为北宋拓展了3000里疆土,实现了对西夏的战略包围,为下一步彻底搞死西夏打下了基础。
然而,司马光上台后,本着节省民力的思想,主张放弃新开拓的河西六州,将吞下的土地如数归还,西夏又一次起死回生!
司马光死后,新党再次上台,北宋再次开始了对河西的开拓并取得成功,将势力延伸到新疆境内。但经历了司马光的折腾,北宋大量消耗了国力,可以说得不偿失。
司马光放弃河潢之地是出于节约财政的考量,毕竟经营新国土需要大量的财力。但是,从大局来看,司马光的行为确实不利于了北宋的外部生存,一个西夏的存在让北宋不得不保持更大规模的常备军。
司马光概括起来就是:忧民误国司马光,北宋朝堂第一人!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个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