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笨人 曾国藩

曾国藩:我是笨人我怕谁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9 00:46:0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跑读绅

曾国藩画像

曾国藩是个笨人,从小到大直至变老,一直是个笨人,但就是这么一个笨人,在大清朝危亡之际,曾国藩拉了大清一把,大清统治延长了50年。

在近代历史,大清在康乾盛世达到高点,而后急转直下,到了道光咸丰同治时期,“洋教”太平天国席卷半壁江山,嚷嚷着要废了中华文化,洋人坚船利炮也叩开了国门,内忧外患此起彼伏,皇帝这岗位着实是不好干了,儒家思想治国理政遇到了瓶颈,亟待打破僵化的局面。

时代呼唤英雄,也造就英雄。曾国藩遇上了这个时代,从一个湖南农村娃,学而优则仕,随着时代的浪潮,一路升迁,官拜封疆大吏,站在了风口浪尖。在内外交困、大厦将倾的时刻,大家选择躺平,躲还来不及,只有笨人另类的曾国藩,靠帮办团练起家,带出了一支湘军,挽大清于既倒,维护了道统最后的脸面,立下了不世之功,曾国藩被誉为“中兴之臣”。

传统儒家认为,圣人的标准是“三不朽”,即同时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件事。历史上做到三不朽的,公认的只有两个半人,第一个是孔子,第二个是王阳明,剩下的半个人是曾国藩。

三不朽中,立德是修身齐家,立功是治国平天下,立言是著书立说留思想。放眼望去,只有放在中华传统文化坐标下,才能看清看这三个人的分量。

孔子是理论家,提出儒家学说,自汉以来成为治国理政的主流思想,规范了社会秩序,但孔子实践显然相对少了一些,只教了些弟子贤人,把实践留给了后世。

王阳明是知行合一的完美结合,有理想,重实践,理论实践参半,在大明王朝舞台上使劲发挥了一把。王阳明参透儒家,龙场悟道,格物致知,创立了心学理论,还传到了日本,实现了做圣贤的理想。

展开全文

王阳明

曾国藩是“学做圣人”的好学生,实质是儒家的骨架,披了道家的外衣,学会了内圣外王,在圣贤思想理论指引下,干成了剿灭太平天国、防止传统文化断裂的大事。尽管曾国藩也写书,多是工作笔记和日记,相当于今天的“材料”,上升不到“思想”的高度,所以只能算半个圣人。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个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通过阅读《曾国藩传记》《曾国藩家书》等资料,曾国藩能成大事,一个“笨”字贯穿于其一身,可以说是一“笨”到底,“笨”到没商量。

1 笨小孩

用今天的话说,曾国藩智商一般,“曾国藩和小偷”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一天夜里,小偷光顾曾家,等待曾国藩背课文后下手,可曾国藩背个没完,小偷不耐烦了,进来教训曾国藩:“你这个笨蛋,我都听会了,你还背不会!”

向上推三代,都是庄户人,曾国藩也不例外。据记载,曾国藩的爷爷原是游手好闲之人,某天做了一个科举梦,突然“觉醒”,立下了“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其中“书”就是读书,排在第一位。从此以后,发奋让儿子、孙子读书。

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带着儿子曾涤生(曾国藩是中进士后改名)父子双双赶考,屡败屡考。曾家祖坟终于冒了青烟,最后父亲考了17次,儿子考了7次,先后中了秀才。可见,曾家属于遗传性智商一般,曾国藩一共兄弟姐妹9人,除了曾国藩外,其余没有一个考中举人。

2 入翰林当京官也笨

曾国藩笨中还带着倔强,越是笨拙越努力,为了弥补雄心理想与头脑智商的差距,曾国藩给自己起了个号,叫“涤生”,立志要洗心革面、重获新生。

考了七次中秀才后,终于迎来了扭转,接着,第二年考上了举人,再一年,又中了进士,进京后,又经过考试入翰林院当了庶吉士。从湖南湘乡荷叶塘小山村,到京城皇家最高学术研究院,成为妥妥的一名京官,曾国藩轰动了湖南老家,人们都不敢相信,这么笨的曾家土鸡窝,能飞出金凤凰,但曾国藩就是考上了“北大研究生”,还在皇帝身边搞学术研究。

在京城工作的日子里,曾国藩虽然没有背景,但进步也是很快,像坐上了火箭一样,十年功夫升了七级,成了省部级中管干部。到了这个位置,考试毕竟不多了,智商显得不怎么重要了,情商反而成了问题。

曾国藩的笨,又致命地显现了,曾国藩情商低,还是个“愤青”。曾国藩本来出生乡下,在湖南算个好学生,要是来到京城,一下子就露了底,还露出了里子,和京城素质教育的一比,曾国藩湖南人的“霸蛮”显得土里土气,而且,曾国藩与人相处,说话刻薄抬杠不拐弯儿,与同事、上级相处很是不和谐,把人得罪了个遍。

咸丰帝

更离谱的是,曾国藩不会“讲政治”,给皇帝提意见,批评满朝文武,众人皆醉我独醒。新皇帝咸丰接位不久,按惯例想听听下面的意见,满朝文武都熟练地搞形式主义,趁机拍马屁迎合皇上,提了些不痛不痒舒服的意见,只有曾国藩这个愣头青当真,给皇帝上了一表,叫《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说的全是真话心里话,锋芒直指咸丰的三个缺点,大意是批评咸丰“大小事拎不清”“糊弄下属”“刚愎自用”,这时的曾国藩都已经40岁了,竟然能“愤青”到这种地步,可见“笨”性难移。

咸丰雷霆震怒,直接把曾国藩的疏摔在地上,要革职查办,幸运的是,咸丰也是普通人,不是那种有心机的帝王,也难遇曾国藩这种“千年一遇”的人,在众人说和下,放了曾国藩一马,但曾国藩成了京师人人唾骂的人。

3 领兵打仗笨办法

难道曾国藩就没治了?

本以为湖南的高材生,来到京城想实实在在干点事,结果成了这个样子。郁闷的曾国藩,怎么也想不通,关键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笨。碰巧,有一趟到江西地方当主考的差事,皇帝把这个顺水人情给了曾国藩,远离笨人心不烦,曾国藩暂时结束了十年京官生涯。

世上的笨人,不止曾国藩一个。早在咸丰接位不久,另一位“笨人”洪秀全也是屡试不第,一怒之下与“上帝”接上了头,创立了“拜上帝教”,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几年间席卷了大半个中国,八旗子弟兵、汉人绿营军长期不打仗,一触即溃,根本不是太平军的对手。

太平天国运动

慌乱中咸丰想起了笨人曾国藩,或许这个愣头青管用。曾国藩本就是读书人,读书人的理想就是学做圣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实,曾国藩早在洪秀全起义前五六年,看到大清国歌舞升平,文恬武嬉,腐败横行,洋人虎视眈眈,大清闭着眼唯吾独尊,就预测天下将要大乱。

没有实权,没有机构,没有人员,没有经费,没有办公室,只有一个在籍进士的职称,咸丰只下了叫上谕的一个空头文件,责成曾国藩帮办团练,注意是“帮办”,帮着办,就是打下手,协助训练民兵剿匪维护地方治安。试问,在今天,这种条件下,如何贯彻落实好上级精神?

曾国藩就是曾国藩,硬是自筹资金,自己招人,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湘军,还吸引了左宗棠、李鸿章、赵烈文、王闿运、郭嵩焘、胡林翼、罗泽南等一大批精英人士加入,高级幕僚接近500人。有识之士,以曾国藩为代表,走上了近代的舞台,之后湖南人才层出不穷,形成“无湘不成军”的现象。曾国藩的笨,正是曾国藩的诚,像一块磁铁,吸引了那个时代诸如左宗棠、李鸿章等风云人物。

李鸿章

曾国藩的“笨”,是湘军的指导思想。曾国藩领兵打仗,笨办法是核心理念。曾国藩选士兵,原则是“选士人、领山农”,军官要用没有打仗经验的读书人,士兵要用大字不识几个的山农,这样的军官和士兵好培养。曾国藩攻城战术,也用笨办法,叫“结硬寨、打呆仗”,每到一个地方扎营,为了营寨安全,在周围挖宽2米深3米的深沟,还要垒高墙上双保险。每攻打一个城市,实行坚壁清野,除了保护好自己,先在城墙外修战壕挖地道,在攻打南京(天京)城时,就是采取这样的战术,活活把洪秀全困死在城里,破城后一举剿灭太平天国。

4 从笨到“笨”

太平天国不是那么好打的,咸丰皇帝老想着直捣洪秀全的老巢,擒贼先擒王拿下南京,而曾国藩则采取的围点打援、农村包围城市战略,依然是笨办法,两人有分歧,各有各的思路想法。帝师都教过兴亡历史课,帝王都熟谙权谋,咸丰时刻提防着,汉人曾国藩手中握有战斗力这么强悍的湘军,灭了太平天国,转手就能灭我大清,我这龙椅坐不稳,咸丰夜里睡不着啊。

咸丰抓住一次机会,利用一次军事失利,趁机解除了曾国藩的兵权。这一年,曾国藩46岁。曾国藩成了闲人,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地方--荷叶塘,像作者我一样,成了一个读书跑步思考的男人(注:曾国藩每日饭后散步3000步)。往事如烟,历历在目,这么多年,都没有来得及回忆。

曾国藩开始反思,自己在官场一再碰壁,打脱了牙和血吞,还鼻青脸肿,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个期间,有朋友推荐,曾国藩读了《道德经》。曾国藩像闭关的和尚道士,一坐就是一整天,儒家、道家,儒家、道家,反复切换,终于有一天,曾国藩悟道成功了,就像王阳明在龙场悟道一样,一下子通透了。

赵孟頫《道德经》

曾国藩变了。以前,骄傲自大,刚愎自用,曾国藩以为是优点。现在,曾国藩会说人话办人事了。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曾国藩爷爷曾玉屏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曾国藩中进士、点翰林时提醒了一句话:“娃儿,官是做不完的,你很有才,如果不傲,便全好了。”此时,提出八字家训的曾爷爷、践行家训的曾爸爸都已作古。这回,曾国藩想明白了,认清了自己。可见,不经大风大浪,见不到彩虹。

变了的曾国藩,把笨藏起来了,笨加上了引号,变成了“笨”,曾国藩骨子里的儒家,披上了道家外衣,变得内圣外王,曾国藩处事圆润了,与人办事打交道符合人情世故,原来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曾国藩变得让大家快不认识了。后人评价曾国藩虚伪,道貌岸然,就是从此开始的。

咸丰以为军队谁都可以带,实际上,湘军离开曾国藩,真玩儿不转。给军队做思想政治工作,给军队注入思想和灵魂,曾国藩是发明家,湘军成了有军魂的一支军队。毛主席曾熟读曾国藩,一定是吸收了这方面的营养,青出于蓝胜于蓝,才有了永放光芒的古田会议。湘军除了有思想,还实行包保制度,下级保上级,一级保一级,实践证明,这样的队伍组织严密,这同样是曾国藩的笨办法。

5 笨到极致是聪明

再次出山的“笨”人曾国藩,已经脱胎换骨,大彻大悟,48岁的曾国藩写下了一副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表达了当时的认识状态和处事哲学。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笨是他的主线。曾国藩是一个笨人,智商并不高,但是他的成就比很多聪明人高,就在于他比别人更吃苦,更扎实,更执着。

曾国藩真人像

曾国藩的笨和“笨”的分水岭,是读了《道德经》。小时候的曾国藩,是真的笨,开蒙晚,读书是一句一句的读,一本一本的读,一句背不会不读下一句,一本读不完不读下一本。在京入翰林工作时期也是真笨,说话办事没遮拦。读了老子后的曾国藩,才真正意义上变“笨”。

“笨”人曾国藩的高明,就是建立在笨拙之上,建立在绞尽脑汁和殚精竭虑上。有了切身感受后,曾国藩曾说过:“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的“笨”,“笨”到极点换来了诚,“拙”到极点换来了巧,就像二进制0和1一样的转换。这就是大诚若伪,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笨到极致是聪明。

6 把 “笨”进行到底

功成名就的曾国藩,晚年工作在直隶总督重要位置,相当于北京市委书记,安稳不出事,平安着陆,在岗位上退休,是官员的一般思路。这也符合《道德经》中“功成名就身遂”,没错,这是别人想的。

但曾国藩偏偏不!

临退休前两年,发生了“天津教案”,天津民众怀疑洋人教堂对孩子掏心挖肝,于是烧了洋人教堂,打死了法国传教士,打砸抢烧,民愤激怒,酿成了外交事件。闹出这么大的动静,弱国无外交,满朝文武都不愿意接这烫手的山芋,慈禧太后想起了曾国藩,本来这也不归总督管,曾国藩又“笨”了,接下了这差事。

处理这场“教案”,曾国藩一败涂地,天津民众不买曾国藩的账,所有官员都看笑话,当时鸦片战争已经第二次了,国人对洋人的不满,全部发泄到了曾国藩身上,认为曾国藩向着洋人,是一个卖国贼。借助曾国藩这块挡箭牌,大清国平息了众怒,曾国藩也告老还乡,最后安然而终。

曾国藩家书

在去天津办“教案”前,曾国藩就预测到结局,自己肯定没有好下场,他也猜出慈禧太后的想法,能不能推了这个差事,当然能。此时的曾国藩想了很多,“撑起两根穷骨头”脾气又上来了,“存天理灭人性”,学做圣人,就要牺牲,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曾国藩想好了,还是决定“笨”最后一次,我是笨人我怕谁!给两个儿子写下了家书,不,是遗嘱《不忮(zhì)不求》,在家书中,和风细雨总结了自己,教育嘱咐儿子不嫉妒,不贪钱,谨守曾家家训。曾国藩的“笨”形成了好家风,曾家后人从此兴旺了二百年,直到今天。

这就是曾国藩笨“笨”的一生,“笨”得让人肃然起敬!

《不忮不求》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