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余心丰
来 源:正和岛(ID:zhenghedao)
人为什么很容易产生认知偏差?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曾在《思考,快与慢》中有过一个解释——这叫作“易得性偏差”,人们总是根据某件事在脑海中呈现的轻松程度,来判断事件发生的概率大小。
举个例子,当提起麦当劳,人们脑海中很容易浮现出“麦当劳=汉堡”的画面,进而就推导出它的收入应该大部分来自餐饮。
但实际上,麦当劳赚钱靠的并不是餐饮,而是地产——在核心地段购入地产转租给加盟商,这项收入一度占到麦当劳营收的2/3。就连它的创始人雷·克罗克也说,“我其实不是做汉堡的,我真正的业务是做房地产”。
这种现象在商业世界中并不少见:一家公司由于它的某个业务太强,早已深深地在用户心智中占领了一个位置,其他业务就容易被光环遮蔽。
联想,也正是这样一类企业。提起它,大多数人会下意识地以为“它就是一家PC公司”,却没有看见联想在B端上的深厚积累和发力。
这种固有认知,在2023年的今天该刷新一下了。
联想最近的一个大动作,恰好也透露出了它的最新动向:2月14日,联想在多所城市机场上线主题为“联想方案服务,陪伴智能化转型每一步”的全新广告,覆盖制造、零售、教育、能源和金融等多个行业的17家公司的智能化转型案例同步登场。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广告展示
这次品牌焕新,对于联想而言堪称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为什么这么说?它意味着,联想已经在蓦然回首间完成华丽转身——联想不再是人们固有认知中的那个联想,它已经从C端走向B端,完成服务转型的布局,开始向“方案服务”领域全面发力。
展开全文
联想为什么要大幅度转型?“大象起舞”背后有着怎样的深意?该怎么看今天的联想?它又能给中国企业带来哪些不可替代的价值?
今天,有必要重新认识联想。
第四次浪潮,正加速涌来!
首先第一个问题,联想为什么要变?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可以先借用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的一句话:“要把地面上的人看清楚,就要和地面保持距离。”
同样地,要想理解、看清联想的转型,就必须把它放到一个更大的框架、更宏观的视角中来看:
因为,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加速袭来。
纵观人类历史,已经发生过3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传统产业+蒸汽机=新产业”;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传统产业+电=新产业”;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传统产业+互联网=新产业”。
今天,指针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它是智能革命,“传统产业+智能=新产业”。
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以5G为基础的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正加速全球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它将成为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技术驱动力,其所能带来的效率提升、能够驱动的经济增长,或许超出绝大多数人的想象。
但目前,我们正处在一个“多浪叠加”的时代——站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和第四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分水岭上,大部分企业处于前三次工业革命浪潮中,只有少数企业可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之中。
因此一个很明显的现象就是:新旧浪潮的剧烈交锋。并且,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比如,以精益制造为核心、曾创造无数神话的丰田,由于掌舵人丰田章男始终固守传统制造业思维,在新浪潮面前一直犹疑、摇摆,丰田这几年的“颓势”略显。
工业时代是力量的比拼,而智能时代则是知识的比拼,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维度的竞争。
虽然目前丰田依然连续3年全球销量第一、是2022年唯一销量过千万的车企,但在面对以特斯拉为代表的新势力车企时,不少人担心“诺基亚时刻”会在它身上重演。一个典型的表现是,丰田的销量和利润开始出现下滑,净利润甚至一度锐减近1/4。
另一方面,踏准浪潮的企业则保有“起死回生”的生机。比如微软,这家曾经接近被扔进“历史垃圾堆”的巨头,却堪称是这几年转型、变革最成功的公司。
时间拨回到2013年底,错失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微软,面临 “至暗时刻”:智能手机碾压式地抢走个人计算机的生意,微软当时的业务触及增长天花板。
在不被所有人看好的情况下,印度裔工程师纳德拉出任微软第三任CEO,烂摊子下,他果断推行三大变革。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业务上进行重大战略转型——“移动优先、云优先”成为公司最优先级的战略,全面转向云业务。
几年时间,微软就实现逆风翻盘,云业务超越亚马逊、谷歌,登顶全球第一,重返顶尖科技公司之列,堪称“风浪越大,鱼越贵”的真实写照。
对企业而言,在什么“战场”,很重要。做正确的事往往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
“当一种力量强大到你无法去驾驭它时,顺应和适应,是一种更智慧的选择、一种更高明的能力。当你顺应了浪潮,你就是一股强大的浪潮。”
回到联想的转型,它的转型正是因为提前预见到技术浪潮的变迁,进而选择顺应潮流——向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迁徙”、转向通往未来的新战场——企业智能化转型。
实际上,在全球PC市场称霸多年的联想,早在2017年就提前感知到智能化大潮滚滚而来,在当年率先提出“智能化”的概念,走在竞争对手前,将战略核心转移到智能化变革上。
可以说,一家企业的存亡其实并不取决于对手,而取决于自身是否紧跟时代。不去理解时代规律的企业,每一年都是最困难的一年。
而作为智能化转型的先行者,联想,早早地就换了个崭新的生长环境——向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肥沃草地迁徙。
目的很简单:让自己继续“符合”时代。
该换种方式看联想了
一切战略都是建立在某个客观规律,或者客观事实基础之上的。
联想文化一直强调瞄着打,而非蒙着打,极为重视战略清晰。
几年前,正是由于提前认知到“第四次工业革命是智能化革命,将会颠覆企业的运营、颠覆竞争、颠覆业务模式,颠覆一切”,联想果断躬身入局,向智能化转型,时刻“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想着田里的”。
另一方面,联想的转型一开始完全是基于自身企业“降本增效提质”和创新业务模式的需求。
因为所谓的现代商业其实与农民种庄稼无异,就是“增强土地肥力,多打粮食”。增长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也是一切企业问题解决的入口。
而智能化正是为数不多的能够对抗这个充满风险的世界的办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红利消退之际,“向智能化要粮”已经不是一句营销口号,而是增量有限、存量改善的时代,企业要做的必选项。
因此在过去5年的智能化转型中,首先,联想自身是最大的受益者。
回过头来看,联想的变革、转型,可以说是有“技术含量”和“智慧”的变革:
1. 联想的“技术飞轮”,越来越扎实
经过5年的智能化转型,联想已经从一家硬件公司,蜕变成3S全栈全周期服务提供商(3S,即智能产品、智能基础设施、方案服务)。
最直接的一点成果,就是联想针对智能化转型的各种技术沉淀,越来越扎实了。
在联想集团执行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刘军看来,智能化转型是战略认知、思维方式与经营模式革命,是“端(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和高速光纤网络)-智(行业智能)”新IT技术架构,在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全场景的智能化应用。
而过往,联想传统的IT架构复杂,扩展性、灵活性差,但联想全球业务却日益复杂,前端业务的需求变化快、快速响应要求高,传统架构早已不能支撑新的业务模式,甚至成了联想智能化转型的障碍。
因此,“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过去5年,联想智能化转型的重中之重正是在根本架构上进行“刷新”“重构”:
联想提出“端-边-云-网-智”的新IT技术架构推动自身智能化转型,投入重金打造了数字底座,升级了边云网基础设施,建设了支撑数据智能的敏捷柔性技术中台,同时构建了包含智能供应链、智能营销、智能销售、智慧客服等能力的业务中台。
其中,数字底座是智能化转型的“根基”,而基础设施又是数字底座的核心。联想在这方面的技术储备更是深厚,无论是服务器、存储、网络、软件定义等全线产品,还是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边缘计算等领先行业的技术优势上,联想应有尽有。
比如,联想的服务器位居全球第三。服务器代表着算力,是重要的“建筑模块”,是构建整个新IT架构和解决方案的重要部件。自2001年以来,联想共创下800余项性能基准测试世界纪录,是创造服务器世界纪录数量最多的IT厂商;截至2022年12月1日,联想保持着294项世界纪录。
今年2月,联想发布服务器新品牌“问天”,力争在5年时间里成为“中国服务器市场No.1”,它与联想ThinkSystem服务器形成服务器双品牌战略,持续深耕行业——政府、互联网、电信、教育、金融、能源等。
再比如,联想的高性能计算全球第一。在最新公布的全球HPC TOP500榜单中,联想以入围160套、独占32%的份额,连续第10次蝉联冠军。
另一方面,联想还沉淀和打造了一个中台化、云原生、内嵌AI的智能IT引擎——擎天,完成了新IT引擎的构建。
“这是智能化转型最核心的心脏。”擎天是联想经过39年最佳实践,积累足够优势后的“厚积薄发”,这个名字取自《变形金刚》里的超级英雄擎天柱。
目前,联想已经围绕擎天开发了40+拥有自主IP的解决方案,并向企业推出了10个解决方案用于数字底座建设,比如xCloud混合云方案、VDI桌面云、慢病管理平台等,推动包括智能供应链、智能营销、智能销售、智慧客服等在内的全价值链升级。专业术语或许不好理解,但只要记住它所能带来的改变就足够了,那就是3个字:快、省、智。
以上这些正是联想这几年在技术端所发生的改变的一部分。穿越周期的密码“技术”“智能”,早已在联想内部深深扎根,成为底层性的、向各个业务赋能的重要燃料。
好的企业,总是科技登高,“爬坡”致胜。
在经过5年面向智能化转型的技术沉淀后,联想已经找到属于自己的“长坡厚雪”,在熬过临界点后,开始走向平稳顺利,并且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个重要的表现,正体现在技术对业务的赋能上。
2. 联想的业务“更智慧了”
在将这些技术沉淀,用于自身的企业实践后,联想智能化转型的效果堪称“脱胎换骨”。
在2017年确立了“端-边-云-网-智”新IT技术架构并进行智能化转型后,联想逐渐打造起了涵盖智能供应链、智能营销、智能销售、智慧客服等能力的业务中台。
联想由此变成了一家“高效能企业”:
先从供应链讲起——供应链的柔韧性、决策效率明显提升。联想拥有全球35家工厂、2000+以上供应商企业构成的供应链、商品发往全球180个市场。
智能化转型重构了联想的全流程,让“产线学会了思考”:发货准确率提升30%,首次开箱退货率降低20%;库存成本每年降低1.5亿美元,付款周期降低7天以上;即使遭遇突发事件,转产决策时间也从数天骤降到两小时。
在Gartner最新公布的2022年全球供应链Top 25最新排名中,联想第8次入选,位居第9,是中国、亚太地区唯一上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
另一个例子则是联宝科技,它是联想最大的个人电脑制造和研发生产基地,是一家产值超过千亿的制造企业。每年超过4000万件的全球订单中,有80%以上都是小于5台的小批量需求。而在制造业的世界里,规模才意味着低成本,小批量生产意味着较高的代价。
但在这种约束条件下,联宝依然是一家盈利企业,奥秘就在联想智能制造对它的赋能上。
联想为联宝科技部署了30多项云、数、智先进技术,像人工智能、5G、大数据、数学优化算法、物联网等,最终在每天需处理8000笔客户订单、且80%都是单笔小于5台的定制化需求情况下,依然实现45%的劳动生产率提升,交期满足率提升3.5倍,排产时间从6小时大幅缩减到90秒,效率实现几何级的提升。
另一方面,联想的智能化转型还不断地驱动着它的业务模式升级。
比如,在客服环节,凭借着对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使用,联想“魔方”系统可以快速分析、判断客户遇到了什么故障,并快速帮客户解决问题,成功将人工服务的平均时间压缩到30秒以内。
在中国,联想每年的在线服务量超过2000万,而通过智慧客服中台的部署,最终只需要400个人工坐席去服务,便能完成每年2000多万的线上咨询服务;联想也是业内唯一一家,在几波疫情期间不间断向用户提供7*24小时服务的企业。
再比如,在客户营销环节,联想现在已经可以为2亿用户提供直达服务,并且触达的方式也是根据客户的不同提供“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服务呈现出来的人工智能算法的复杂度,已经介于AI战胜国际象棋选手和围棋选手之间(人类先是在国际象棋上输给机器人,后来在围棋上输给AlphaGo),靠人力已经很难操控。
回过头来看,联想坚持智能化转型不过5年时间,但从战略到组织,再到业务和技术价值上,都已经发生了“改天换地”的变化。
最直观的体现,就在财报上:
2月17日,联想发布2022/23财年第三财季(2022年10-12月)业绩:营收1086亿元,净利润31亿元,所有主营业务连续第5个季度全部盈利。
更关键的是,联想智能化转型的成果超出大多数人的预期:PC之外的业务营收占比超过40%;“第二增长曲线”不断走高,其中SSG(方案服务业务)营收同比增长23%、ISG(基础设施方案业务)营收同比增长48%,双双创下历史新高。
因此,再也不能用过去的陈旧眼光来看联想了,因为铁一般的事实已经摆在眼前:
联想,早已不是当年的联想。它再也不是人们固有认知中的“只是一家PC公司”,而是一家智能制造的科技企业。
拿着旧地图已经找不到新联想。在众多企业还在观望、犹疑到底要不要向智能化转型时,联想早已“轻舟已过万重山”,领先了好几个身位。
并且联想的智能化转型能力、实战经验,已经开始“向外溢出”,逐渐成为“具备向实体企业提供智能化转型服务的方案服务提供商”。
很多业内人士已经将这样的联想称为“双实企业”——既是智能制造实体企业,又是为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提供全栈全周期“新IT”解决方案的赋能者。
这个市场,天地广阔、大有可为。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企业服务市场规模高达11.2万亿元,方兴未艾。
曾几何时,在柳传志还担任联想CEO的时候,他曾不无叹息地感慨“联想干的就是‘毛巾里拧水’的买卖,而且是从‘干毛巾’里拧水”。
而如今,联想已经在真正意义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块“湿毛巾”——企业服务。
接下来,作为智能化变革大潮里的头雁,联想将迎来全面发力的时刻:
驶向深水区。
联想转型:
墙内开花两头香
学者吴伯凡曾讲过一个概念,叫“暗能力”。
简单说就是,做一件事,会培养出其他能力,虽然这些能力可能一段时间内不能变现,但也许未来有一天,能凭借这些暗能力,找到新的业务和赛道。
举个例子,阿里弄了个“双十一”,为了应对“双十一”那天的巨大流量,所以它的网络技术能力就变得很强。这是一个暗能力,因为除了这天,其他时候不太用得上这个能力。
但是,没过几年,阿里一想,这个能力可以对外卖,是一个新业务——这就是后来的“阿里云”。
同样的道理,联想为了自身智能化转型所培养的那些“暗能力”,在有一天突然发现,同样可以“内生外化”:
用自己的“转型”,帮助别人的“转型”。
换句话说,经过多年的智能化转型实践,今天的联想已经完全具备在帮助其他企业完成智能化转型上“全面发力”的能力。
颇有点“墙内开花两头香”的味道。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智能化转型的好处毋庸赘言:
据工信部近年来开展遴选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数据显示,相关制造企业在智能化转型后,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7.6%,最高的在3倍以上;能源利用率平均提升16.1%,最高的达到1.25倍;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1.2%,产品研制周期平均缩短30.8%,产品不良率平均降低25.6%。
但在现实中,企业在智能化转型过程中却充满了迷茫与痛苦,存在诸多痛点:
在这种情况下,当通过自身完成智能化转型面临重重障碍时,企业依靠外力去共同完成智能化转型,成为兼顾效率与成本的最优选择:
找一个好的“合作伙伴”,很重要。
而据联想与中国信通院对中国多个行业的500多家大型企业的调研显示,有接近80%的大型企业决策者认为,企业的智能化转型渴望得到全栈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咨询服务一体化、持续陪伴式的服务。
理由很简单:因为实体经济企业要想实现智能化转型,绝非一帆风顺,是一个跨越“制定转型战略、需求分析与方案设计、选型实施、持续运营与运维”的全过程,一定会经历规划、实践、再迭代、再实践的螺旋式上升阶段,所以他们迫切需要陪伴式的服务。
因此,对众多中国企业而言,联想的智能化转型方案服务“正中下怀”。
因为与其他提供智能化转型单点服务的厂商不同,联想作为智能化转型的“过来人”“领路人”,深知其中的痛点,因此承诺以3S全栈产品、服务和解决方案(包括转型咨询与培训、新IT产品及解决方案实施部署、持续运维服务等在内的全栈全周期“一站式服务”),做客户的新IT Partner(伙伴),全周期陪伴式助力企业快速实现智能化转型、取得跨越式发展。
展开来说,联想推出“智能化转型规划套装”,涵盖1个企业智能化转型框架、1个智能化成熟度模型、1个智能化转型规划套装,以及新IT全栈全周期服务的“1+1+1+N”智能化转型“组合拳”。
该怎么理解?
比如,企业智能化转型框架,这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系统化的智能化转型框架,旨在为企业构建操作性强的“方法论”。
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企业先把握转型的目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才能制定出清晰的架构,在智能化转型战略、智能业务运营、数字底座、组织与文化变革4个层面推进,最终利用新IT技术实现三大价值——运营价值、战略价值、行业和社会价值。
再比如,智能化成熟度模型,也就是一个参照度高的“坐标系”。简单来说,就是要让企业了解自身所处的智能化阶段,也就是“自己在哪”。
为此,联想将企业智能化成熟度分为L1-L5这5个层次——L1是单点尝试,L2是局部建设,L3是数字底座建设,L4是智能运营,L5则是创新发展,即对新IT技术的融合、创新、对外赋能等,让企业对自身所处阶段一目了然,是研判自身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标准。
值得说明的是,企业智能化水平并不一定要按部就班地升级,联想能够通过帮助企业构建数字底座,直接从L3阶段进入,实现直达L5的跨越式发展,帮助企业“弯道超车”。
过去5年里,通过输出智能化转型实践与经验,联想已逐渐成长为一家智能化时代的对外赋能者,聚焦“行业服务”,组建了“六大纵队”(即组建政府、电信、金融、制造、教育、互联网六大垂直行业服务纵队)。
目前,联想已经助力千行百业、包括高斯、三一重工、陕重汽在内的200多家大中型企业,快速走上转型之路。
在智能制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零售、智慧教育等领域,联想正凭借着过硬的本领和“实际疗效”,成为越来越多企业智能化转型的不二之选:
1. 高斯(中国)
在红海竞争中,有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谁能做好质量、控好成本,谁才能生存。
高斯(中国),身处的正是这样一个市场,在中国印刷设备领域,它是创建时间最早、技术能级最高、产业规模最大的企业。但由于印刷设备的产品使用周期长,经常面临难运维、难升级、客户需求难满足等问题。
比如,客户购买高斯(中国)的设备产品后,有着长期且大量的设备调试维护需求,需要依靠高斯(中国)工程师多次前往现场处理问题,由此产生的运维管理成本居高不下。
早在2016年,高斯(中国)便尝试启动智能化转型,但投入大量资金后依旧效果不佳。
后来,高斯(中国)选择与联想合作。联想为其搭建起了数据采集和物联网平台,生成可追溯的数据记录,帮助客户实现数据驱动的精细化印刷生产管理。
高斯(中国)印刷监控分析平台
此举不仅可以帮高斯(中国)节约生产成本、积累生产经验,还可以帮它在印机服务上提供业务转型机会。
比如,数据的沉淀使得远程运维得以实现,工厂管理人员和设备运维人员可以有效地异地协同;
再比如,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互联互通,运行数据实时传输、整合与呈现,通过分析收集到的电机扭矩、温度、使用时间等实时设备运行数据,精准定位每个零部件需要维护的时间,从而将停机时间压缩至最低,实现数据可追溯、故障点可精准定位、设备故障可快速诊断恢复,保持设备长期稳定运转。
对高斯(中国)而言,大幅度提高了运维效率,设备故障率降低50%、员工的出差成本大幅降低65%、售后服务的客户满意度提升80%;而对其客户而言,大幅提高了设备调试效率,使得设备平均废张减少80%,从1000张左右降低到200张左右。
而且高斯(中国)的智能化转型,在战略上为企业创造了新的服务、商业模式。高斯(中国)的技术负责人表示:“与联想的合作,将推动高斯(中国)从原来的单一印刷机械制造商向‘硬件+服务提供商’转型。”
2. 冠捷科技
“企业之间比的就是效率。而智能化是帮助企业,将效率做到极致最有效的手段。”
作为全球第一大显示器制造商,冠捷科技的市占率连续18年保持全球第一。
一直以来,质量检测都是显示屏生产的重要一环,也是效率和良率提升的难点。对于屏幕的质量检测,此前冠捷科技却完全还需要依靠人工肉眼来判断,不仅耗费大量人力,而且由于检测人员持续地注视和机械地作业,容易产生视觉疲劳,导致质检结果很容易出现波动。
因此对于冠捷科技而言,利用智能技术解决质检问题迫在眉睫。2020年前,冠捷科技采用的是AOI光学检测,以逐行扫描的画面作为正样本进行检测。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实现半自动化的辅助监测,但依然存在设备成本高、检验节拍长、效率低下、产能弹性差等缺陷。
联想显示屏AI缺陷检测方案产线
于是,联想为冠捷科技提出一种全新的机器视觉技术,即在EdgeAI小样本算法的基础上,实现自主负样本学习的自迭代功能。
这个算法的好处在于,即便屏幕的质量缺陷是小样本、甚至负样本,AI照样能够识别罕见甚至未知的缺陷,进而降低误判率,有效提高了冠捷科技的质检智能水平、生产效率。
由此带来的“降本增效”也是十分显著的:在显示屏质量检测环节,为冠捷科技节省了约50%的人力成本,提升了30%的检验效率与准确率,漏失率控制在200ppm之内。
并且在整体智能制造升级中,冠捷科技以质检环节为切入点,近年来打造了多条智能化生产线,持续提高数字化、智能化水平,目前已经形成较为成熟的智能制造模式,并力争在2024年、2026年分别实现数字化工厂建设和智能化工厂转型。
3. 桐昆集团
经过40多年的发展,桐昆集团已实现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完整产业链,涤纶长丝产能产量位居全球第一,现拥有总资产超1000亿元,下辖3个直属厂区和80多家控股企业,员工超3.3万人。
集团化实现了规模化,但却也带来了“成长的烦恼”——实际上,规模越大的企业,其沟通及摩擦的成本就容易越高。
作为一家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随着业务增长、规模扩大,桐昆集团也面临经营成本上升、生产效率下降、管控难度加大等难题,按照传统模式发展越来越困难。
而且对于桐昆集团而言,智能化转型的诉求不只是实现某个工厂、某条流水线的精细化管理能力(实际上桐昆集团此前已经在这方面努力了很久),如何在全局上进行统筹、实现集团化管控才是其智能化转型的最大需求。
从2019年开始,桐昆集团携手联想进行全方位的转型,围绕上述目标,以工业互联网平台LeapIoT为核心,打造了完整的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家分厂车间的工业网络得到改造和增强,971条生产线上的26820台设备得到连接,连接关键工艺数据采集点位数超150万个,构建了集团统一的数据湖,全量生产数据和信息系统数据得到了融合处理。
在统一底座的支撑下,桐昆集团先后开发了数十个工业APP和数十个工业机理模型与场景应用。比如,智能热电云系统通过“数据+智能”算法,优化锅炉内燃烧以及锅炉间负荷分配,单个热电厂每年可以减少燃煤消耗1万吨;如果推广到整个行业,粗略估算每年可节煤近160万吨。
并且,桐昆集团在摸索中逐步打造了企业级大脑的雏形,通过平台汇集设备、人、产品、工厂等数据信息,大脑有了丰富的“营养”,经过行业模型、算法的分析,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的决策支持。
通过丰富的行业分析模型,还培养了桐昆集团内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进行管理的能力,整个集团现在有1000个以上的中高层领导都在用这个平台,数字化的运营决策效率大大提升。
效果也是实实在在的,比如万元产值成本下降63%、产品不良率下降47%、产品研制周期缩短53%、人均年产值提升28%、2021年单位产量能耗相比行业清洁生产I级标准降低13%,等等。
桐昆集团:数智运营中心
类似这样的智能化转型案例,在联想内部,俯拾皆是。
从一家硬件公司蜕变为3S全栈全周期服务提供商,联想这几年已经在企业服务市场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打造了自身企业级服务生态圈。目前在方案服务(SS)领域,联想在IT服务市场的规模已于2022年超过IBM,成为中国第三大IT服务厂商。
联想,已经彻底变了:
从C端走向B端的心态改变,从核心能力到核心价值的转变,甚至是服务模式、盈利模式、乃至商业模式的整体深刻转变。
比如,在过往,联想可能更多是一家“一字型”或者“十字型”的公司,横向是简单地卖出产品,纵向对上下游供应商、B端客户的赋能相对有限。
而如今的联想已经是一家生态型企业,处于“丰字型”生态中心的联想,合纵连横,通过智能化转型与方案输出,打造了行业和社会价值——生态圈里的每一家客户、上下游供应商的整体运作能力都得到进一步优化,从根本上改善了质量、效率、成本、甚至发展模式等企业最核心的运营指标,效率成倍增长,让他们业务的“一”字横向拓展得更长、走得更远更稳健。
以供应链上下游供应商为例,联想自主研发的供应链智能控制塔,打通了联想集团供应商的信息系统,只要进入系统,就能清晰地了解到30多家自有及合作工厂、2000余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280万家分销商和渠道商,以及服务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需求和供应情况。作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引领者,联想开放智能化转型方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能力提升、赋能行业转型。
比如,到2021年底,联想的融合零售平台乐呗已经助力3000家以上的零售店面快捷搭建自己的线上门店,“24小时不打烊”,店面坪效年比提升30%;联想智能化供应链已将2000多家供应商数据互联互通、协同预测;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IT服务的百应平台已聚集3800多家服务商,助力100多个SaaS应用开发商的上千个企业应用直达中小企业客户。
另一方面,站在中国企业、中国经济的角度来看,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今天,联想的方案服务输出无疑可以说是“善莫大焉”,堪称是中国企业、中国经济高效发展的“助推器”。
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智能化转型成为助力中国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题中之义。
而联想所构建的“内生外化”的智能化变革飞轮,已经开始加速。借助这个加速度,企业完全可以直接基于新IT架构打造的数字底座,实现更高层次的跨越发展、甚至是弯道超车,相当于为企业装上了智能化发展的“新引擎”。
一场“正和游戏”,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一方利益的增加不以损害另一方利益为前提,并且相关参与方的利益都有所增加,最终推动行业、社会整体进步)
“中国以领先者身份,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国改革开放积累的产业链优势开始显现,这使得中国有能力在智能化领域以领先者身份去推动第四次工业革命。”
这曾是联想最朴素的愿望,也是它现在和未来的使命。
伴随着“联想们”的不懈努力:
这个现实,正在一点点地向我们靠近着。
时代的联想
毫无疑问地,科学技术是我们这个时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根据《世界经济千年史》对全球人均收入的估算:在工业革命前的2000年里,人类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不变;而过去2000多年的全球经济增长,主要是由科技革命后的最近200年贡献的。
科技浪潮的威力,不言自明。
全球人均收入三千年变迁史(注:1800年全球人均收入设为1。来源:《文明的逻辑》,陈志武著)
2000年,哈佛大学教授钱德勒写了一本书,《信息改变了美国》。
这本书还有个副标题——驱动国家转型的力量。他在书里勾勒了,过去300年,信息技术如何改变美国。
比如,第一次通信革命的主角是邮政。1790年每3500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只有一个邮局,到1840年每61平方英里的土地上就建有一个邮局,增加差不多600%。
第二次通信革命的主角则是电报。1887年,据西联公司总裁格林估计,当时只有2%的美国人曾经有事需要发电报,其中至少有87%与商业相关。显然,电报并不是一种大众通信手段。
但它对商业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一位商业编辑曾于1854年评论,在电报商用前,商人们利用预先知道的信息进行大规模的农产品投机买卖时,种植者们每年因这种投机行为损失大约4000万美元;而自电报商用后,这一损失减少到原来的1/20。
再比如,电话的出现成就了美国的制造业,创造了工业时代的神话;更遑论后来的商业无线电广播、收音机、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的大规模应用。
每个人都真切地感受到了技术浪潮对世界带来的冲击和影响——不仅改变了美国,也改变了中国,改变了全世界,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本23年前的书籍,如果在今天续写,下一个主角必定是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然而,回顾每次技术浪潮的发展,不难发现:历史的公式从来没有变过——一次次技术革命的浪潮造就出站在它浪尖上的成功者,同时也埋没掉赶不上大潮的失败者。上一个时代的新产业,在下一个时代会成为传统产业、成为历史的地基。
在现实商业世界中,《三体》里降维打击的故事不断发生着,商业组织利用新技术的赋能,总是一次次地、冷酷地变革掉旧生意,并且从不与其事先商量。
世界并不会停下来等待某一个人、某一家企业。
因此,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就是:没有永远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
那些能够在浩浩汤汤的新技术浪潮中存活下来的“商业物种”,并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对变化做出快速反应的。
联想,正努力成为其中一员。这家深扎中国39年的科技制造企业,如今正躬下身来为中国企业们服务,帮助他们“全面领跑智能化时代”“科技赋能中国智能化转型”,一如联想简介中的那句话:联想助力客户“把握明日科技,变革今日世界”。
而走向浪潮之巅的过程,既是汹涌澎湃、激动人心的,同时也是静水流深的。
因此,联想一边抬头望天,另一边低头行路,因为它知道“但凡看似神奇的事情,都要通过一步一步的努力去达成”。
这就是今天正在联想身上发生的故事:
成长于时代中的联想,正在一次又一次地成为一家“时代的企业”。
今天的联想,绝对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
参考资料:
[1]. 联想新广告刷屏各大机场,全面发力方案服务,一起联想
[2]. 中国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报告,联想、中国信通院
[3]. Q3非PC营收占比超四成!服务器业务迎爆发期,联想中国
[4]. Tech World 2022|刘军发布智能化转型框架 助力企业跨越式发展,一起联想
[5]. 联想刘军:领跑智能化时代,一起联想
[6]. 数变:数字时代的企业生存法则,张新红
[7]. 徐海瑛:微软刷新变革,重回巅峰的启示,总裁读书会
[8]. 京东数科:勾勒产业增长“第二曲线”,中国经营报
[9]. 微软重生背后:为什么是纳德拉,混沌学园
[10]. 第四次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将如何重塑全球创新版图,米磊
[11]. 有头有脸的老板,都开始盯数字化,饭统戴老板
[12]. 纳德拉,市值管理大师,晚点财经
[13]. 联想中国的关键一步,钛媒体
[14]. 联想的长期主义与帕累托式进步,深响
[15]. 联想中国穿越达尔文之海,盒饭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