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艺术作品叫《无题》
来来来,
作为艺术从业者,
小玉从绘画中的《无题》和大家聊聊这个问题吧。
▼
《无题》这种题目的绘画是一开始就产生了吗?
当然不是!
布罗格《海滩上的女孩》
上面的这幅画,
是一个传统的绘画作品,
这样的作品通常不会起名为《无题》,
原因很简单:
画中物体是写实的、能够很明确的看出来画的是什么,
所以体现在名字上,
传统绘画也常常用表达主题的名字,
比如画中就是一个女孩坐在海滩边上,
因此名字就起做《海滩上的女孩》。
▼
但是,
现代主义的艺术品和传统作品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
现代主义作品并不是写实的。
《无题》
比如这幅作品就叫做《无题》,
如果真要给它起一个具体的名字,
不仅限制了作品的意义,
更是无法完全概括这幅画的意境,
因为我们总不能就叫它《蓝色泼墨画》吧!
▼
波洛克《无题》
另外,
大部分抽象作品也会被命名为《无题》,
因为如果运用了确定性语言,
观赏者的想象力和欣赏方式就被限制住了,
没有名称的绘画更好的可以让观众随意欣赏。
就像上面这幅抽象表现主义的作品,
如果起一个具体的名字比如《山》,
反而让观众觉得不像山,
成了画蛇添足。
▼
除此之外,
有些画家会给无题进行编号,
比如《无题1号》《无题2号》等,
这也是一种方便艺术家编制作品目录和系列的好方式。
▼
最后,
给大家提供几幅罗伯特·莱曼的《无题》作品——
这些看起来像白纸的无题作品,
可是卖出了亿元天价哦!
无题作品,
不是无名作品。
感谢阅读,喜欢请尽情点赞收藏,不喜欢千万别勉强!
如何欣赏李商隐最凄美的诗“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谢谢悟空邀答:
在青春的记忆里,写满了爱……爱恋激起层层浪花。投入其中形成一出出美丽动人的故事。这就是如梦似幻追忆的朦胧。
爱情的甜蜜,滋润着我们走向幸福的明天,比翼双飞,更是让天下有情人千里共婵娟……。
可是要永远得到甜蜜,就要经受苦涩的考验。否即当思念之情与春花不能一同开放。一寸相思就会化成残灰。
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就是告诉天下有情人,美好的爱情心愿切勿和春花争荣竞发,因为寸寸相思都会化为灰烬……。
时时刻刻牢记爱的河流也有波浪。经得住冼礼才能得到永恒的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哪里诗中之意是什么
一、诗句的出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出自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七律《无题》,全诗如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以女性的口吻抒写相思和思念心理,在悲伤、痛苦之中,寓有炙热的渴望和坚守的执着精神,感情世界丝微深远,极为丰富,诗意柔苦绵长,回味无穷。
开头两句,一句写离别之痛和相聚之难,一句以暮春之伤感来抒情主人公的心境,情景交融。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细致和入微。
以上四句着重揭示内心的感情变化和心里活动,使难以言说的复杂感情具体化。五六句转入写外向的意念活动。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这首诗,从头至尾围绕着"相见时难"而展开,始终充满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它们从不同的方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苦闷感情,同时又以彼此之间的密切衔接而纵向地反映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这样的抒情,缠绵往复,细致入微,形象生动。
二、诗句的原本之意和所表达的感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按现在白话文是说:春蚕结茧到死时,缠绵的丝才会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蜡油才能像眼泪一样的滴干。
联系全诗作者所要表达的思念远方情人(爱人)这一主题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和体会,这两句诗是以物寄情,也就是以"春蚕"和"蜡烛"这两种东西来寄托相思之人的感情。
一是用"春蚕吐丝"比喻相思之人的内在情感变化。"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所以把"春蚕"的丝比作内心的缠绵悱恻和思念远方爱人的情丝和情网,思念中的痛苦和无期,就像这蚕吐丝那样,越念越多,越想越浓,越思越满,以至心里装不下其他任何东西。这样的浓和满在有限的心中,就会像蚕裹丝一样,越缠绕越紧迫,甚至会造成呼吸困难。也就是相思之人对于对方的思念,如同春蚕吐丝,到死方休。
二是用"蜡炬成灰“比喻相思之人的外在情感变化。“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一句是比喻自己不能与心爱之人相聚而痛苦,整夜望着烛灯发呆犯傻,以泪洗面,无尽无休,仿佛眼前的蜡泪直到蜡烛烧成了灰方始流尽一样。思念不停,流泪不止,表现出感情之真,爱恋至深,相思之苦,把自己的眼泪、生命与眼前蜡烛的蜡泪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自然而然的叫触景生情,以烛寄情。
所以,在这两句诗里,既有无尽残酷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灼热的执着与坚守。这样的煎熬也许日复一日,也许年复一年,也许到生命的终点。因为远方的心爱之人,从诗中可以看出一定隔着千山万水,远在万里之遥的偏僻地方。心爱之人也不知道是什么身份,因何远走他乡?或许是奔赴他乡的上任官员,或者是遭贬流放远乡的"有罪之人",也或许是戒边守疆征战的将士……
一首千古名诗总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和留白,李商隐的诗句也是如此,这就是诗人的高名之处和名诗名句的魅力所在。
三、诗句的进一步引伸含义
李商隐的这首无题七言律诗,可谓写尽了人间男女的相思之苦,写绝了分别男女的思念之情,每每读来感人至深,感慨万千,特别是前四句可以说句句经典,联联绝唱成名,也流芳百世。
名诗中的名句,之所以被千百年来的人们所传颂和赞扬,除了诗句本身朗朗上口,看似连三岁小孩和七八十岁老者都能直白明了、浅显易懂外,实质其意境深远,内涵丰富,有些还富含着哲理性和思想性,如玉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都含有诗本身所要表达的情感之外的自然或人生哲理。
同样,"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名句,除了上述所表达的基本含义和引伸之意外,也被我们后人用此诗来赞美歌颂那些无私奉献和无怨无悔的人或事。
记得笔者自己几十年前,上小学之时,由于条件受限,学校老师为了教育学生尊师重教,就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话,通过作文、演讲和典型宣传等形式,反复教导我们学生。
我们孩子也就理所当然地认为人民教师就像春蚕与蜡烛,春蚕和蜡炬两句诗的诗意就是赞美人民教师的。
后来慢慢地接触了古诗词,原来这两句"名言"原来是二句名诗,其本意跟人民教师没有任何关系。但无论如何,上世纪八十年代及以前,我所接触的和所知道的老师们,也都是把自己比作名句中的春蚕和蜡烛,也确实像春蚕那样毫不保留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生如何立德做人,像蜡烛那样尽情燃烧自己的青春年华,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
现如今人民教师队伍越来越庞大,学历水平越来越高了,社会的地位越来越好了,但少数老师在人们心目中,特别是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却不近人意,个人认为这与老师倡导"春蚕和蜡烛精神"不够有很大关系,也就是无私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教育事业作贡献和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树的不牢有很大关系。
结语
总之,李商隐用"春蚕"和"蜡炬"这一普遍景物,写出了古代得相思病女子的内在和外在情感上的最高表达形式,虽然没有特定的所指之人,但画面感真实性超强,打动了古今多少有情人。
名诗名句的另一方面价值,还在于人们可以用另一种不同的意境和思想去解读和解释,让原诗得到进一步升华和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