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两水是兄弟,二山一水路旁人”,是一句在农村流传较广的俗语,也是经常被编入各地山歌的一句歌词。甚至一些选宅葬坟的书籍中,也写进了这句话。
这句俗语,现在很多人认为只有一种意思,实际上,过去的俗语往往用途不同,其中的含义也不尽相同。此句俗语也是同样如此。下面就来解释一下这句俗语常用的两种含义。
第一种含义:山指父亲,水指母亲
现在人们总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把父亲比喻为山,把母亲比喻为水,其源头恐怕就是来源于这句古老的俗语。
又因为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对一切事物的基本要素及作用关系描述。古人认为山岳是阳男人,是夫是父;河流是阴是女人,是妻是母。所以,这句俗语中的“山”指父亲,“水”指母亲。
“一山两水是兄弟”,指同父异母的兄弟是亲兄弟。旧时社会来,这种同姓异母的兄弟,通常有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是,一个男人娶了多房妻妾,不同妻妾所生的儿子,就是同父异母兄弟。因为旧时代,允许一夫多妻,有的人会娶三妻四妾。“两水”未必指父亲的两房妻妾,也指多房妻妾。
展开全文
另一种情况是,一个男人先后娶前妻,后来又娶后妻,前妻和后妻所生的儿子,就是同父异母兄弟。通常来说,这是旧时的普通家庭,一夫一妻,主要是因前妻去世而续弦,或者离婚后,再娶后妻。
现在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制,“一山两水是兄弟”,一般为后一种说法。
因此,“一山两水是兄弟”,在民间又被称“隔水兄弟”,或者“隔海兄弟”。过去还把同父异母兄弟称之为“重山兄弟”。
“二山一水路旁人”,指同母异父的兄弟,就像是路边遇到的人一样,认识的人就相互打个招呼,不认识的人连招呼都不打。
过去社会,一般来说,女人嫁人后,生了儿子,男人死后成为寡妇再嫁别的男人,或者离婚后再嫁别的男人,又生了儿子,女人的前夫和现在丈夫所生儿子,就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过去,人们把这种同母异父兄弟称之为“隔山兄弟”。
那么为什么说“一山两水是兄弟,二山一水路旁人”呢?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男权社会,男性是社会、宗族和家庭的中心,占有主导地们位。而我国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耕社会,实际上就是乡土社会,以男性姓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和家庭,是乡土社会的基础。
乡土社会相对来说又是一种封闭的社会,对其他宗族父系血缘关系,具有很强的排他性。
这就决定了同父异母的兄弟,不仅属于同一个宗族,还得到了同一个宗族的认可,同时他们大多生活在同一个家庭,有权享受同一个父亲的遗产。
而同母异父的兄弟,由于他们之间父系血缘的不同,属于不同宗族,也只能生活在不同的家庭,甚至不同的地方,享受是不同父亲的遗产。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说,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同母异父的兄弟,从血缘关系来说,他人之间的亲情是一样的。
但是,从乡土社会的传统思想上来说,同父异母的兄弟和同母异父的兄弟则是“内外有别”,同父异母的兄弟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一家人,而同母异父的兄弟相互之间的关系则是互为“外宗族人”。
从感情上来说,同父异母的兄弟因为生活在一起,手足感情要深厚一些。而同母异父的兄弟因为不在一起生活,有的甚至不通来往,没有多少兄弟感情,甚至形同陌路。
这也就形成了过去乡土社会的“一山两水是兄弟,二山一水路旁人”之说。
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传统的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不仅一山两水的兄弟很亲热,很多二山一水的兄弟也血浓于水,他们经常往来,有深厚的兄弟之情,再也不是过去所说的“路旁人”了。
第二种含义:一种引申的说法,用于阳宅和阴宅的选址
旧时农村,乡土社会的一些传统观念,往往融入传统的建筑之中,包括住宅、葬坟选址的环境要求。因此,我们现在还能在这方面的一些古籍中,看到这句话。
“一山两水是兄弟,二山一水路旁人”这句俗语,作为一种引申的说法,就被引入到阳宅和阴宅的选址。
过去农村,对住宅、葬坟选址的环境取舍,一般要选择山水“有情”之处,不能选址“无情”之地。
所谓山水有情,也就是山弯水弯,山清水秀,山水有拥抱和拱卫的感觉,周围环境,看起来让人舒服愉悦,且能藏风纳气,能避开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的地方。
所谓山水无情,也就是穷山恶水,或者危山怪石,或者寸草不生,山水直来直去等,周围的环境恶劣得让人看起来就发愁。
一山两水是兄弟,意思是指两条溪河弯曲地南朝一座山流来,并在山前相汇合,这种地方的环境,就像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和睦相处,同心协力,围绕在父母身边,孝敬父母。
选择这种地方建房或者葬坟,就像虽是同父异母,却是有情有义的兄弟一样,是一个理想地方。
二山一水路旁人,意思是两山之间,有一条溪河流直泻
而去,将两山分割开来,虽然两山共有一条河,却无法相连接和交往,不能融合在一起。这样的地方,就像同母异异父的兄弟,形同陌路,没有什么感情。
选择这种地方建房或者葬坟,民俗认为,就像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一样,难以生活在一起,就是路途相见,也与路旁人没有什么区别,不是一个好地方。
对以上两种解释,读者朋友,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