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华市 浙江省 月月 高三 试题

2023届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三二模(4月月考)语文试题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8 16:40:03 浏览9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2023届浙江省金华市十校高三二模(4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2年和2013年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形成的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4.8%,是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的历史拐点,老年抚养比从2012 的20.66%上升到2013年的21.58%,据预测,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超过4亿,届时每3人中就会有一个老年人。

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人,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3500万人,要帮扶困难老年人作为发展老龄事业的重中之重。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

未来几十年里,“银发潮” 将席卷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2005年,相对每100名适龄工作的成年人,仅有16名中国老年人。这一老年抚养比到2025 年将会翻番到32%,到2050年会再翻一番,达到61%,到2050年时,将会有4.38亿中国人年龄达到或超过60岁,其中1.08亿人超过80岁,2050年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由于人口老龄化超前于现代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的特征日益凸显。老年人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城镇老年人口的居住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七成以上的城镇老年人口居住的老旧楼房无电梯,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出行困难。高龄、失能和患病老年人的照料护理问题,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材料二: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张宇贤表示,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中国的基本国情。“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平将超过20%;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龄化率将超过30%;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接近5亿人,占比达到36%左右,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相继达到峰值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强调,中国已将“翻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

在通用技术集团副总经济师张刚看来,对于老年人,相关方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这也将推动和构成未来银发经济的很多重要产业。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人口老龄化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在社会发展、公共治理过程中,老年人如何参与、怎么发挥作用,既是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也对抵御此类挑战有重要意义,杜鹏举例指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中拥有大以上学历的人,可能达到8500万人。这不仅仅带来人口素质的变化,同时也给银发经济带来巨大机遇。

联合国人口基金驻中国代表康嘉婷也认为,在过去几十年间,由于在青年人健康、教育和就业机会方面的投入,已出现了一代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经济上也更独立的老年人。“我们预计其人数在未来还会增长。这一代老年人的新兴需求,为银发经济的指数级增长提供了很多机遇。”她同时指出,健康的老龄化和繁荣的银发经济需要基于社会公平和包容原则的社会投资战略,以确保所有群体都能从优质教育医疗保健和体面工作中受益。

展开全文

材料三:

当前“银发潮”扑面而来,我国人口老龄化冲击无法回避。如何解决我国2亿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国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对社区的各类养老服务需求越来越迫切。

然而,目前的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比较传统单一,覆盖面不广。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专家认为,为老年人服务是非常细致的工作,不只是简单的送餐、沐浴、理发、洗衣被、居室打扫一类。还包括康复护理、读报陪聊、紧急援助呼叫等。但目前我国的居家养老服务还只是星星点点,服务能力薄弱。至于农村居家养老更是空白。由于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农村老年人生活照料基本都是依靠自己,或邻里互相照应。乡村还没有建立针对居家养老的服务组织,农村老年协会也比较少。此外,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服务也很欠缺。许多老年人深居简出,很少与社会交往,也缺乏生活兴趣;对儿女情感依赖性强,儿女不在身边,容易产生心理失落。伴随着身体与心理上的衰老感,特别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

一些城市已经开始推行“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社区建立日间“托老中心”。老人白天可以到托老中心吃饭、娱乐,晚上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这一模式投入少,资源利用率高,覆盖面大,适合中国国情,是中国式的养老服务之路。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龄人口增长迅速,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到来后,从2013年起,劳动年龄人口进入负增长阶段。

B.未来,“银发潮”将席卷中国,到本世纪中叶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峰值,将达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

C.劳动者负担加剧,劳动年龄人口负增长,老年抚养比到2050年翻两番,劳动者的负担将增长3倍。

D.中国人口老龄化“未富先老”和“未备先老”特征比较明显,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

2.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张宇贤认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就是说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也越文明。

B.王一鸣强调,中国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制定中长期规划,采应对举措,可以化挑战为机遇。

C.张刚认为,应对老龄化,首要的就是解决老年人精神需求问题,以此来推动和构成相关重要产业。

D.杜鹏和康嘉婷都关注到受过更好教育的老年人这一群体,并认为他们的加入既是挑战,又是机遇。

3.根据材料三,下列不属于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举措的一项是()

A.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培训工作人员。

B.在农村推广邻里间互相照应的养老方式。

C.调查社区老年人身心需求,细化服务工作。

D.建立托老中心推广“ 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4.下定义多采用判断单句的形式,其格式多为“xxx(种概念)是xxx的xxx(属概念)”,请结合材料内容,给“人口老龄化”下一个简要定义。

5.针对材料内容,谈谈《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的主张对解决当前养老问题有哪些启发。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是影子,像是其他

李浩

偶尔,奶奶会只言片语地提到我的爷爷。在我的感觉中,奶奶嘴里的爷爷像是一道影子,或者别的什么——反正,是一种稀薄的、抓不住也摸不到的“飘泊之物”,一种似乎不那么真实的存在。在奶奶的只言片语中,爷爷有太多的名字,譬如“你爷爷”。譬如,“他”。譬如,“不着家的”“特窝棚的”。譬如,“死鬼”“痨病鬼”“胜儿他爹”“瘦兔子”“疯子”。

那个痨病鬼。一天天就是咳,就是咳。他藏着钱呢。我早知道,他藏着呢。可就是不肯抓药。那个痨病鬼。什么也没给家里留下。他还给小花传上了病。

我母亲说,这才是我奶奶心里的“症结”所在,奶奶对爷爷的怨气和愤恨皆是由此而起。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在三姑咳了几天的时候奶奶到村外的窝棚里去找我爷爷——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

“其实他有。你爷爷吧,这个人……当年那些人,都这样。也不是他一个。”

爷爷是地下党。1996年出版的《滨州市志》上有他的名字,职务是中共地下党滨州区委副书记。他负责整个滨州区地下党的活动经费——《滨州市志》曾专门地提到一笔,他在负责这部分“党的资产”的时候,没丢过一分钱,也没把一分钱用在自己的身上。

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奶奶一边纳着鞋底一边自言自语,油灯的细火苗一蹿一蹿,油烟中弥散着混杂了蓖麻油的灯油气味,它早已把整个屋子充满了。“受的那个罪哟。”奶奶说的这句没头没尾也没有主语,我不知道她是在说我爷爷还是说自己。

他在家的时候很少。即使回来,也都是夜间,甚至都是后半夜,那时候我的父亲、三姑和年幼的四叔都已睡去,只有纺线的或者纳鞋底的奶奶还在油灯前醒着,墙上跳动的影子比她更瘦……偶尔,被自己的身体压麻了手臂的父亲翻身,睁一睁眼,他看到爷爷坐在炕沿上的影子——根本来不及说句什么就被自己沉重的眼皮压进了梦乡。

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

把那些只言片语以及我父亲、母亲和四叔的讲述事连起来——于是,我在自己的大脑里搭建了有关爷爷的那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我爷爷有四个兄弟两个妹妹,然而在兵荒马乱、缺衣少食的年代,到我爷爷十三岁那年家里就剩下了爷爷和三爷爷兄弟两个,他们相依为命。后来我爷爷去天津上学,而三爷爷则不知道为何离家出走,当起了土匪——我们当地管土匪叫“仨儿”。三爷爷变成了“林仨儿”。

“这个林仨儿罪大恶极,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区委书记梁朝河当着我爷爷的面儿签署了召开公判大会、会后将林仨儿一伙儿六名土匪枪决的命令,他命令我爷爷负责看押和枪决等事宜。据说,我爷爷找到梁书记,建议用活埋替代枪毙——毕竟,子弹要省着点儿用;活埋会比枪毙更有震慑效果,也更能让那些受害人的家属出口恶气——梁书记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下来,好,就这么办吧!你组织咱们的民兵去挖坑!

傍晚,爷爷回家了一趟,他拿走了家里最好用的那把铁锹。如果不是他取走铁锹,奶奶也许不会把后来发生的事那么顺畅而迅速地和爷爷联系在一起——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埋下林仨儿的那个土丘被人挖开了,里面那么招人恨的、应当挨千刀的林仨儿已经不知去向。

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

“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

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再加上我花儿姑姑的死。爷爷在房子外面徘徊了几日,最后,在门口放下了一堆破破烂烂的东西和三斤小米,又退回到树园子的窝棚里。这一去,便是与家的永别。

在讲述爷爷被拒之门外的片段时,奶奶的语气中怨愤的成分似乎会变得更多,可我母亲却觉得,“你奶奶应是后悔了。”母亲给出的理由是,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

我知道的是,据我父亲的讲述而知道的是,奶奶从爷爷的窝棚里出来,径直走到蹲在门外的柳树下吸着旱烟的梁朝河面前:“你给我找两个人。跟着我走。”

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

“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后来因爷爷给小花传上病后变成埋怨,再后来“换命”把爷爷赶出了家。

B.爷爷虽然主管活动经费,但他没动过一分一厘,即使小花患病在家人百般恳求下也只是借了点钱,最后还是还上了。

C.跟奶奶对林仨儿的决绝态度不同,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最终放走了他。

D.爷爷临死前交代遗言,叫奶奶把珍藏的经费交到组织手里,爷爷所作的一切最终打动奶奶,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奶奶、父亲母亲等人口中的爷爷,在这些断断续续的讲述中,革命者的形象逐渐血肉丰满。

B.在奶奶的嘴里,爷爷有很多名字,如“死鬼”“疯子”等,似怨实怜,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奶奶对一心为革命的爷爷的态度。

C.小说反复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一种不真实的存在,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

D.小说结尾处,作者细致描写了爷爷藏银元的地方——都是些窝棚边极易被人忽略的地方,从中可见爷爷的用心,对革命的忠诚。

8.有批评家说,小说中“放走林仨儿”这一情节“勾勒出复杂和极端境遇下的人性纠葛”,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9.结合全文,探究题目“像是影子,像是其他”中“其他”的内涵。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文公亡时,陶叔狐从。文公反国,行三赏而不及陶叔狐,陶叔狐见咎犯曰:“吾从君而亡,十有三年,颜色黎黑,手足胼胝。今君反国,行三赏而不及我也,意者君忘我与?我有大故与?子试为我言之君。”咎犯言之文公,文公曰:“嘻,我岂忘是子哉!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谏我以谊,蕃援我,使我不得为非者,数引我而请于贤人之门,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难在前则居前,难在后则居后,免我于患难之中者,吾又以为之次。且子独不闻乎?死人者不如存人之身;亡人者不如存人之国。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夫劳苦之士,是子国为首矣,岂敢忘子战?”周内史叔兴闻之曰:“文公其霸乎!昔圣王先德而后力,文公其当之矣,诗云:‘率礼不越’此之谓也。”

晋文公入国,至于河,令弃笾豆茵席,颜色黎黑、手足胼胝者在后。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对曰:“笾豆茵席,所以资者也,而弃之;颜色黎黑,手足胼胝,所以执劳苦者也,而皆后之。臣闻国君蔽士,无所取忠臣;大夫蔽游,无所取忠友;今至于国,臣在所蔽之中矣,不胜其哀,故哭也。”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壁而盟。

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文公反国,择可爵而爵之,择可禄而禄之,舟之我独不与焉。文公酌诸大大酒,酒甜,文公曰:“二三子盍为寡人赋乎?”舟之侨曰:“君子为赋,小人请陈其辞,辞曰:“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反其渊,安宁其处。一蛇耆干①,独不得其所。”文公瞿然曰:“子欲爵耶?请待旦日之期;子欲禄邪?请今命廪人。”舟之侨曰:“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今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草兴起道之能御。今为一人言施一人,犹为一块土下雨也,土亦不生之矣。”遂历阶而去。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

(节选自《说苑·复恩》)

[注]①耆干:干枯。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B.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C.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D.咎犯闻之/中夜而哭文公/曰/吾亡也十有九年矣/今将反国/夫子不喜/而哭何也/其不欲吾反国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蕃”有“保障”的意思。蕃援,在这里指保障援助,与《爱莲说》中“可爱者甚蕃”的“蕃”字意思不同。

B.“数”,多次。“数引”是多次指引。“数”与《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同义。

C.“当”,意为“当得起”,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字意思相同。

D.“笾豆”是古代的食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也作为盛祭品的礼器。这里指路上装食物的器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流亡归国后,对臣下有三种等级的赏赐,辅助他成就仁德的,颁上赏,为他排忧解难的,授予三等赏赐。

B.陶叔狐曾跟晋文公流亡,晋文公行“三赏”都没有轮到陶叔狐,于是陶叔狐心有不满,到咎犯处请辞。

C.咎犯见晋文公入国后就抛弃旧物,轻视操劳服役的人,就哭着进言,希望文公不要蔽士,文公接受了建议。

D.舟之侨通过诗赋使晋文公醒悟,但晋文公要给他赏赐的时候,舟之侨又选择离去不接受,文公接受了建议。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舟之侨去虞而从焉。

(2)请而得其赏,廉者不受也;言尽而名至,仁者不为也。

14.周内史评价“文公其霸乎”,结合材料,概括晋文公能称霸的理由。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大酺①

[唐]杜审言

毗陵震泽九州通,士女欢娱万国同。

伐鼓撞钟惊海上,新妆袨服②照江东。

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

火德③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

[注]①本诗是一首应制诗,作于公元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大酺:聚会宴饮。帝王降赐,民间三日聚饮。后指大规模庆贺。②袨服:艳服。③火德: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起句从多地连缀的空间视角切入,以“通”字串联,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发端别致,气象不俗。

B.颔联,分别从听觉视觉两方面,真实再现百姓在海上“伐鼓撞钟”,江东民众“新妆袨服”的景象。

C.颈联“残雪”与“好风”相对,冬去春来,梅花飘落,柳叶新发,有辞旧迎新之意,含万象更新之旨。

D.尾联结语,扬颂武则天顺乎天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祈祷国运长久,百姓富足丰登,首尾呼应,自然浑成。

16.这首诗歌哪些内容体现了大的特色。

五、情景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给人一个总体的印象。

(2)姜夔的《扬州慢》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3)芙蓉花大而艳丽,是古代文人借以抒怀的典型意象。《红楼梦》中贾宝玉也曾为晴雯写过长篇祭文《芙蓉女儿诔》。请举出带芙蓉二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简答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朋友毕业后入职一家国企,工作不到两年,却萌生了离职的想法。他告诉我,刚进公司时,自己也是想着能大展拳脚有所作为,但领导交给他的却都是一些小事,巨大的落差让他开始打退堂鼓了。

初入职场,不少年轻人都会面临这样的困境:象牙塔里,个个都① ,但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却往往不得不接受现实。激烈的竞争挫了锐气,庸常的生活耗了朝气,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磨平了心气。每一颗种子被播撒进土壤时,都带着开花的梦想,但在破土而出之前,它们要随时准备着承受烈日炙烤、寒潮侵袭,要面对无数的风而。经不住考验者,永远埋在了土里,而那些奋力向下扎根、时刻汲取养分的种子,则终有一天会绚丽绽放。

初入职场者,应当学着做一颗种子,沉下心、扎下根,厚积薄发,才能在机会② 。

接受自己的“平凡”。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没有经年累月的作战经验,士兵绝不可能当上将军,充其量是纸上谈兵的赵话。同样,初入职场者犹如一张白纸,对自己承担的工作不可能立即③ ,必然要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才能够胜任。要放低自己的期望值,从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学起,向每一个身边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虚心求教,就能逐渐进入状态,在不断磨炼中成就“不平凡”。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表达效果。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七、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审题与立意,通俗地说,就是先了解“要我写什么”,然后确定“①”。动笔之前,要认真审题,全面分析,审慎思考,进而确立写作的中心。

审题,就是要抓住关键,弄清题旨。要善于抓住题干或给定材料中的关键字句,筛选有价值的信息,推敲琢磨,提炼归纳,把握命题者的意图,不要仅仅凭直觉就轻率动笔。重点思考题目中的核心概念是什么,应该如何界定,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一般而言,②,往往也就知道该“立”什么“意”了。

立意,基本的要求是要“立”在题目或给定材料的范围之内,否则就是离题、偏题。在此前提下,立意应当具体、明确,不能大而化之,泛泛而论,

立意还应该体现独特性,要设法写出一个独特的“我”——我的情感态度我对问题的认识总在文章中重复别人说滥了的观点。“立”的不是自己的“意”,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由此,③,需要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地分析事理,并善于从人们熟视无睹的事物或习焉不察的现象中,开掘出新的意义,从而形成独特见解。

21.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波浪线处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B.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一一对死者的纪念。

C.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一一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八、材料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句俗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易传》则提倡“修辞立其诚”。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D2.B 3.B 4.人口老龄化是指因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加而导致的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从而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挑战的动态(答“趋势”“过程”皆可)。5.①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当前,我们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银发经济,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②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当前,要注重精神文明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老龄化速度”错误。原文中是“现代化”,不单指“经济发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老龄化程度越高,社会也越文明”错误。老龄化只是重要体现,并不意味着老龄化与文明程度同步发展。

C.“首要”错误,并且原文中“这”指的是“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

D.“康嘉婷……并认为他们的加入既是挑战”错误。康嘉婷没有提到“挑战”,而且康嘉婷提到的是“受过更好教育、更健康、经济上也更独立的老年人”。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B.这是现状,不属于有效举措。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等内容可知人口老龄化是动态的(趋势/过程)。

结合“根据联合国的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时,通常认为这个国家进入老龄化”“60岁以上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将会迅速提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杜鹏认为,人口老龄化确实给社会带来压力,但挑战与机遇并存,而机遇大于挑战”等可提取出关键句“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对减少”“老年人口数量相对增加”“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7%”“给整个社会带来很大挑战”,据此整合信息,删除重复信息,组成“人口老龄化是是……的动态(趋势/过程)的句子即可。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中“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的举措以及材料中“中国已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并在人力资源、科技支撑、养老产业、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这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新机遇”的表述,可概括为:孟子主张“制民之产”。当前,我们要采取措施大力发展经济,尤其是银发经济,合理规划中国养老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结合《齐桓晋文之事》中“;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举措以及材料中“对于老年人,相关方不仅要帮助解决其生命质量、生活质量问题,进而还要解决其精神需求问题。这也将推动和构成未来银发经济的很多重要产业”的表述,可概括为:孟子主张“谨庠序之教”。当前,要注重精神文明教育,在整个社会形成尊老敬老爱老的氛围,让老年人老有所依。

6.B7.C 8.①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这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②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可是后来她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个人的情感产生冲突。③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但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难以简单判断对错。9.①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②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③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

A.“奶奶最初深明大义,积极支持革命工作”理解错误,文中没有相关内容,属于过度解读文本。

C.“爷爷觉得林仨儿是有苦衷的,他对林仨儿还抱有一点同情”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内容“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的原因是因为亲情。

D.“使她成长为一名战士”无中生有,原文没有爷爷使奶奶成长为一名战士的内容。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

C.“由此可见爷爷干革命工作的游刃有余,卓有成效,仿佛生来就是干革命的”理解错误,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可知,强调爷爷像影子,是为了凸显干革命工作的艰辛和不容易。

故选C。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老奶奶临终前反复可嘱过我爷爷,要看护好他,千万要看护好他”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私是完成老奶奶的嘱托;根据原文“爷爷受到了审查。据说,爷爷在第二天上午就向组织坦白了自己的所做”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于公,则是公然违犯纪律,在这件事的处理上,在于私和于公两方面做出抉择是艰难的,体现了人性纠葛,突出复杂和极端境遇。

②根据原文“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可知,奶奶原先对爷爷是理解和体谅的,根据原文“我奶奶不止一次地提到爷爷的‘换命’,这是她对爷爷耿耿于怀的另一个缘由,每次说起她都会咬到自己的牙——‘这个死鬼!自己的孩子都不管不顾!’”“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奶奶后来因爷爷放走林仨儿而感到特别愤怒和不可理解,当时在让爷爷是否进家门的选择上个人情感产生了冲突。

③根据原文“据说,同样是据说,我爷爷在牢房里,就和三爷爷商量了把三爷爷救下来的计划,不管怎么说,这个让他也咬牙切齿的土匪头目是他的亲兄弟”可知,爷爷放走林仨儿,全了他的手足之情;根据“‘你干吗要放他?你要想放他,别抓他啊,让他继续杀人放火多风光啊!这么多年,我真没想到你会是这样的人!”’“大约,我爷爷也没有想到奶奶的坚决,平日里她可不是这样。她被林仨儿脱逃这件事儿伤透了”可知,对于极其痛恨林仨儿的奶奶来说,是不顾两人的夫妻之情;爷爷放走林仨儿,奶奶在这件事后不原谅爷爷,他们的做法让人难以简单判断对错。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母亲说,我爷爷的肺结核没有传给奶奶、我父亲和四叔,却传给了三姑”“奶奶求他,拿出几块银元来给女儿抓药,就算是借他的也行一一好说歹说,一脸难色的爷爷终于从一棵槐树的下面扒出了一枚银元:‘这不是咱的。你记得,咱得还。咱得还上。’”可知,当时爷爷掌管着经济大权,但即使是自己或是家人生病,都舍不得拿出一星半点来治病;即使拿出来一点,也说是“借”的。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忠于职守、大公无私的革命品质。

②根据原文“这并不好找,我爷爷居住的地方常换,十里八村废弃的窝棚都被他睡遍了”“在奶奶的描述中,爷爷在这个家的存在就像是淡淡的影子,有一种似有似无的飘忽感,他的心在别处,身在别处,尤其是后来,日本人占领了之后,尤其是‘紧张起来’之后——‘里里外外,都得我一个人。你找他?不着家的可不能让你找到。他忙着呢,瘦兔子似的。’”可知,爷爷有家,但为了革命,神出鬼没,只能趁深夜回家看上一眼,到后来是寄居在各处窝棚里。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舍家为国、忘我工作的奉献精神。

③根据原文“我爷爷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突然病情恶化,他开始咳血,大口大口地咳,大口大口。奶奶被人叫去,她和我爷爷在窝棚里说了很久,然后,我父亲和四叔也被叫进了窝棚,爷爷就在荒郊的窝棚里咽了气”“他们在果树下,生有三棵白蜡树的艾草地里,桥墩的缝里,以及河边老槐树生着虫子的树洞里,先后找到了二十几枚银元,和一小包被蓝布包裹着的东西。它们,被交到了梁朝河的手上”“‘他没动过一分一厘。你清点一下。’奶奶认认真真地对梁朝河说着,‘他说,等胜利了,就再也没有穷苦人了,就都能有饭吃了——是这样吗?’”可知,爷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了奶奶,奶奶到后来也理解了爷爷的做法,并用行动完成爷爷的嘱托,把爷爷保管的经费一分一厘不差的交给了组织,并转达爷爷的理想,希望抗战胜利,再也没有穷苦人了,百姓都能有饭吃了。据此可知,这里“其他”的内涵是指爷爷理想至上、心有大爱的精神坐标。

10.C11.C 12.B 13.(1)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虞国跟从他。

(2)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的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的人是不会去做的。14.①重视德行。②善于纳谏。③封赏有度。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咎犯听到这个命令,在半夜里痛哭。晋文公说:“我出逃也有十九年了,如今即将回国,您不高兴反而痛哭,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希望我回国吗?”

“中夜”是“哭”的时间状语,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AB;

“文公曰”是主谓短语,后面的话是“文公”所说,中间不能断开,可以排除D。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

A.正确。“可爱者甚蕃”的“蕃”:多。句意:值得喜爱的非常多。

B.正确。“范增数目项王”中的“数”:多次。句意: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

C.“意思相同”错误。“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主持、掌管。句意:国君掌管帝位的重权。可见,两处的“当”字意思不同。

D.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到咎犯处请辞”错误。陶叔狐并没有向咎犯请辞,而是请咎犯把自己的情况向晋文公说明。

故选B。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亡”,逃走;“周流”,周游;“去”,离开;“从”,跟从。

(2)“廉者”,廉洁的人;“言尽”,话说尽了;“名至”,得到名声;“仁者不为也”,判断句。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从“夫高明至贤,德行全诚,耽我以道,说我以仁,暴浣我行,昭明我名,使我为成人者,吾以为上赏”可知,晋文公重视德行。

从“文公曰:‘祸福利害,不与咎氏同之者,有如白水!’祝之,乃沉壁而盟”“文公求之不得。终身诵《甫田》之诗”可知,晋文公善于纳谏。

从“夫高明至贤……吾以为上赏;防我以礼……吾以为次赏;夫勇壮强御……吾又以为之次……三行赏之后,而劳苦之士次之”可知,晋文公封赏有度。

参考译文:

晋文公逃亡在外时,陶叔狐跟随他。晋文公回到晋国,颁行了三次赏赐都没有轮到陶叔狐。陶叔狐拜见咎犯说:“我跟随国君逃亡有十三年,容颜憔悴黢黑,手脚都磨起老茧。如今国君回国,颁行了三次赏赐都没有轮到我,想来是国君忘掉我了吗?还是因为我有大的过错吗?请您不妨为我向国君说一说。”咎犯便向晋文公说了这件事,晋文公说:“唉,我怎么能忘了这个人呢?那高明的大贤,道德品行完备,能用道义使我专注,用仁爱来劝说我,改变我的品行,显扬我的名声,使我成为德才优异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上等的赏赐。用礼义来约束我,用正义来劝诚我,保障我援助我,使我不做错事的人,多次指引我登门向贤人请教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第二等赏赐。那勇敢强壮善于御敌,危难在前就奋身上前,危难在后就留后排解,使我从患难中解脱的人,我为这种人颁行第三等赏赐。况且您难道不知道吗?为人殉死不如保护人的性命,跟人逃亡不如保存那人的国家。三次行赏之后,其次就是有劳苦功绩的人了。那有劳苦功绩的人当中,陶叔狐这个人当然是为首的了!我岂能忘了他呢?”东周内史叔兴知道这件事后说:“晋文公将会称霸了!从前先王将德行摆在首位,而将勇力放在其后,文公应该可以承当这样的评价吧!”《诗经》上说‘遵循礼法绝不逾越’,说的就是这样的事啊!”

晋文公进入晋国,到达黄河边,命令抛弃竹食木盘、垫席之类的器物,让脸色青黑、手脚长满了老茧的人走在后面。咎犯听到这个命令,在半夜里痛哭。晋文公说:“我出逃也有十九年了,如今即将回国,您不高兴反而痛哭,是为什么呢?难道您不希望我回国吗?”咎犯回答说:“竹筐、木盘、垫席之类,是居处常用的物品,您却要抛弃它;脸色青黑、手脚长满老茧的人,那是操劳服役的人,您却让他们都走在后边。我听说国君埋没(《汉语大辞典》“蔽”有“隐覆,埋没”义项)士人,就得不到忠臣;大夫蔽塞交游,就得不到忠实的朋友。如今回到了晋国,我就在被埋没的行列之中了,承受不住这种哀痛,所以哭泣。”晋文公说:“祸福利害,如果不能与您共同承受,有如流过的河水。”赌咒后,就将玉璧沉入河中而盟誓。

晋文公出逃后,周游天下,舟之侨离开虞国跟从他。晋文公回国后,选择那些可以封爵的人赏给他们爵位,选择那些应该得到俸禄的人赐给他们俸禄,只有舟之侨不在其中。晋文公请大夫们饮酒,喝到酒兴正浓时,文公说:“你们几个人为何不为我赋诗呢?”舟之侨上前说道:“有爵禄的君子作诗赋,请让我这没有爵禄的小人说几句话。话是这样说的:‘有条龙威武矫健,不久前失去了它的住所。有一条蛇跟随着它,游遍了天上地下。这条龙返回自己的深池,安居在原来的住所。那条蛇快要枯干,却得不到它的住所。’”晋文公吃惊地看着他说:“您想要得到爵位吗?请再等待一两天的时间。您想要得到俸禄吗?让我现在就命令粮官支付。”舟之侨说:“经过请求才得到封赏,廉洁之人是不会接受的;话说尽了才得到名声,仁义之人是不会去做的。如果天上浓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雨,那么禾苗植物就会兴旺生长,没有谁能禁止。如果因为一人说了话就施惠给一人,就好像为一小块土地下雨一样,整个大地也不会生出禾苗。”舟之侨说完后就一级级走下台阶离开了。晋文公到处找不到他,终身一直念诵着《诗经•齐风•甫田》中怀念远人的诗句。

15.B16.①诗中所涉地域极广。毗陵、震泽、九州、万国,背景宏大。②民众极多。士女欢娱、普天同庆,场面热闹。③愿景丰富。诗歌中蕴含着为百姓祈福,愿国家长治久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的愿景。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真实再现百姓在海上‘伐鼓撞钟’”错,“伐鼓撞钟惊海上”是虚写,“惊海上”是夸张手法。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这首诗发端别致,起句七个字连举三个地名,毗陵、震泽、九州,而最后以一“通”字,把它们的关系明确固定下来,构成一个恢宏辽阔的意境。可见诗中所涉地域极广。毗陵、震泽、九州、万国,背景宏大。

颔联具体叙述“士女欢娱”的景象。诗中只选择了“伐鼓撞钟”的场面,并以“惊海上”的夸张表现了庆祝活动声势的浩大。又以“新妆袨服”光彩“照江东”来渲染庆祝场面的热烈壮观。士女欢娱、普天同庆,场面热闹。由此可以想见参加活动的民众极多。

尾联以赞颂和祈愿作结。“火德云官逢道泰”,是写武则天顺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时运亨通。“天长日久属年丰”,承上句意,为百姓祈福,但愿国家长存,年年岁岁五谷丰登。诗歌中蕴含着为百姓祈福,愿国家长治久安,年年岁岁五谷丰登的愿景,可见愿景丰富。

17.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覆,涉,芙,蓉,雕,饰。

18.①意气风发(心高气傲)②脱颖而出(大展身手、一鸣惊人、崭露头角)③驾轻就熟(得心应手)19.排比。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用了“挫”“耗”“磨平”三个动词,生动地刻画了遭遇种种困境后年轻人的状态,突出年轻人步入社会后处境之艰难。20.要放低自己的期望值,从最基础的工作内容学起,向身边每一个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虚心求教,才能逐渐进入状态,在不断磨炼中成就“不平凡”。

错因:向每一个身边比自己工作经验丰富的人虚心求教(语序不当);就能逐渐进入状态(“才”和“就”代表不同的条件关系,此处用“就”不合逻辑。)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语境形容年轻人在学校时有朝气和锐气的样子,可用“意气风发(心高气傲)”。意气风发:形容精神振奋,气概豪迈。心高气傲:心比天高,气性骄傲。态度傲慢,自以为高人一等。

②语境形容在职场中显露才能,可用“脱颖而出(大展身手、一鸣惊人、崭露头角)”。脱颖而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本领全部显现出来。大展身手:指充分地显示出本领和才能。一鸣惊人: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崭露头角:指初显露优异的才能。

③语境形容初入职场者对工作有一个适应过程,不可能开始就很熟悉,可用“驾轻就熟(得心应手)”。驾轻就熟:比喻对某事有经验,很熟悉,做起来容易。得心应手:心手相应,运用自如,多形容技艺纯熟。

19.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激烈的竞争挫了锐气,庸常的生活耗了朝气,角色转换的不适应磨平了心气”三个句子句式整齐一致,形成排比句,增强了语势和节奏感。

“挫了锐气”“耗了朝气”“磨平了心气”构成动宾短语,表达年轻人步入社会后的心态变化,“挫”“耗”“磨平”三个动词准确描摹了年轻人遭受挫折的状态,极有表现力,

20.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画线句语病有:

语序不当,“向每一个身边”,“身边”是领属性定语,改为“向身边每一个”;

不合逻辑,“就能逐渐进入状态”说法绝对,改为“才能逐渐进入状态”。

21.C22.①我要写什么

②“审”得清楚(弄清命题意图)

③确定独特的立意(要“立”出独特性)

【解析】2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话语中断。

B.引出下文。

C.解释说明。

D.语意转折。

故选C。

2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了解“要我写什么”,顺承此句,下承接“动笔之前”,则此处应是要开始写,应填“我要写什么”。

②知道该“立”什么“意”的前提是前文的“审题”“把握命题者的意图”,应填:“审”得清楚或“弄清命题意图”。

③结合前后文“缺少思考,只能流于俗套”“从而形成独特见解”可知,确定此处谈要有独特的立意,应填“独特的立意”或“要‘立’出独特性。

23.略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这道作文题,讨论的核心议题其实是“交流的有效性”。对此,首先要理解这两句话的含义。这两句话都在教材中出现过,“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出自选择性必修中《改造我们的学习》;“修辞立其诚”出自同一单元的《修辞立其诚》。在这两句话共同指向的议题中,“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强调的是沟通交流要注意对象、场合,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修辞立其诚”则强调沟通交流时要真诚,立言为文要坚持“诚”,就是说发言立论要以事实为根据,要真实可信。

其中关键点就在于辨析“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不等于圆滑、见风使舵;而“修辞立其诚”也不意味着耿直,不用讲究方式方法。也就是说,真正有效的交流是两者的有机结合。最后,还要考虑现实针对性。现在虽然早已不是张岱年写作此文的1992年,但从某种程度说,现代社会可能滑到“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的极端了,只要产品能大卖,只要能签成合同,只要能成功,不惜言语浮夸,甚至造假。所以相对而言,还是要更强调“修辞立其诚”。

对此,写作时,可以首先针对“到什么山头唱什么歌”这一句话阐明其含义,说明我们在表达交流时应注重场合,注意表达的有效性。但同时,还应指出,不论是什么场合、不论选用怎样的表达方式,都应遵守“修辞立其诚”的前提,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交流的长期有效性。此外,也可以适当将“交流”延伸到“为人”,说明我们为人处世应将“诚”作为更首要因素。

立意:

1.不论如何表达,真诚都应是第一要义。

2.诚意虽重要,表达有效性最是最终目的。

3.真诚表达,诚实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