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昆明日报记者了解到明通河部分“复明”工程后,率先进行独家报道,于当日在昆报头条微信公号推出原创报道《昆明闹市千年古河将重见天日》,一经发布,引起广泛关注,中央、省、市媒体纷纷转发,昆明市人民政府网站、新华网、澎湃新闻、新浪、搜狐等网站转载后引发全国范围内关注,掌上春城、都市时报、昆明发布、昆明信息港、春城晚报等同城媒体转发后引发市民热议,读者纷纷为盘龙区践行生态文明思想、守护历史记忆的行动点赞。当日全网阅读量超过20万。
接下来
盘小龙带大家一起来看
盘龙区究竟做了怎么样的工作
能引爆全网关注
早在宋代,昆明有条明通河,是古水系金汁河的分支,它发挥着昆明灌溉与防洪水网的重要作用。随着城市飞速发展,这条河变成暗河“消失了”……一河碧波荡漾的清水成为人们心头的记忆。如今,盘龙区开展雨污分流整治工作,通过一系列整治措施,让有近千年历史的明通河部分河道重见天日。
昆报头条
,赞 68
“尘封”65年 古河“复明”
4月2日,明通河小学旁一建筑工地里机器轰鸣,大型挖掘机不停地对地面土层向下挖掘。工地后面出现一条十多米宽的小河流,河岸两边建起防护栏,河里的水质虽说不上清澈,但流动的河水让明通巷突然有了“灵性”。
“这里竟然有条明通河,我在这里开小吃店这么多年,还真不知道巷子里藏着条河。”明通巷里一商户说。
靠水而建是中国从古到今不变的居住习俗。远古时期人类逐水而迁、傍水而居,造就了如今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城市。
历史上,昆明河流湖泊交错,在古时曾被称为“水城”。
明通河是昆明城区里的一条河流,源于宋代,距今近千年,是古水系金汁河的分支。据《盘龙区地名志》记载,明通河原河道在今北京路东侧,由北向南经福德桥、交三桥、明通桥、高堆村、太平桥、黄家庄、前卫营,在南窑村旁入官渡区,经十字闸向西入滇池,全长15公里。
明通河是昆明灌溉与防洪水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老昆明人对五谷丰登的向往,成就着庄稼的丰硕,襄助着草木的繁茂,卫护着城市的安全,滋养着居者的心灵……古老的明通河畔,附近的道路、学校因其得名,如明通巷、明通小学。
“以前昆明是个坝子,整个水系很丰富,河流水系支撑城市农业发展,实现农业生产的灌溉功能。明通河的功能是灌溉和防御,在昆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盘龙区水务局局长介绍,随着城市的发展,昆明周边河流的功能发生了改变,明通河的灌溉功能变成城市的防洪功能。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整个环境治理跟不上,城市河流变成排水渠道,大量污水进去,就变成黑臭河流。城市发展,干脆就把它覆盖了,它的功能就变成污水通道。
展开全文
1958年,明通河从交三桥到塘子巷段变成暗河,1988年,明通河全部变成暗河,整条河“消失”了。
“雨污分流” 明通河将担泄洪功能
今年,盘龙区在明通河、白塔路等四个分区开展雨污分流整治工作。按照规划,明通河的定位是清水通道。
“我们一开始就把它定位为清水通道,把它的雨污分流做了,把污水剥离出去,走污水通道,让雨水进来,这是我们对它的功能定位。”盘龙区水务局局长说,雨污分流做完以后,要让清水进到河道里。清水进了河道,明通河这条河要不要重新定位,能不能满足泄洪要求要复核,能不能恢复以前的生态也要进行研判,另外,明通河的安全性能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工作人员深入到河道里面查看,发现这条河道的安全已经得不到保障,明通河以前修的是砖混结构,经过长年累月,砖的质量能保障,但里面的砂浆粉质化,局部还出现了脱落的情况。
另外,在泄洪功能方面,由于明通河是条暗河,有的地方长期没人管理,有的断面不够,因此河道需要重新修建才能保证安全,才能保证泄洪的能力。
基于上述原因,在雨污分流工程推进的过程中,盘龙区充分考虑河道的生态性,能够打开的河道尽量打开。“河道‘生态’要有光合作用,只有敞开之后才能实现。于是在做雨污分流工程时,我们就考虑能打开的部分尽量打开,重建河道,把河道还给城市,还给百姓。”
明通河部分“打开”工程在将今年6月30日以前完成,目前还有一些征拆工作还在做。这项工程原则是应开尽开,应敞尽敞。因为客观原因,明通河大部分还在地下,如今重见天日的河道位于人民路到东风路之间,让新华书店和恒隆广场之间的700多米河道全部“复明”。
岸绿水清 古河风韵重现
“打开河道比覆盖河道的难度大得多,涉及拆迁、河道建设、河水治理,这次明通河‘重现’工程体现出了盘龙区治水的勇气和毅力。”盘龙区水务局局长称,这次明通河工程,首先,核心是水清,要实现控源截污,不能有污水再进到河道里;其次,尽量实现全生态河道,水质做到和地下水交换,和孔洞有交换的也交换;最后,引清水进来,把金汁河的清水引进来,让河水水质更好。
雨污分流最大的成效其实体现在河道里。清水通道以前是河流水,污水管道“吃”不完才溢流到河道里,现在做完雨污分流,清水就进河道,进滇池。
据了解,明通河打开以后,将给群众提供便利,会做一个三米通道,让市民可以从人民路一直沿河走到东风路;在走道上种植绿植,实现岸绿花红;沿河打造一个“文化”长廊,把盘龙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成果、明通河追溯的历史、河道整治成果和管理历程都一起展现,以此唤起群众关注河道治理,并理解、支持这项工作。
河道“打开”以后,盘龙区还会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邀请群众一起监督河道管理,加入到治河的行列中来。
杨正晓率队赴盘龙区调研时强调 以更高质量的人大工作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投资10亿元、涉及7个街道!盘龙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开工
@报考盘龙区岗位的考生 公务员资格复审已开始
新华大数据解读昆明市盘龙区2023年2月综合发展情况
“五社联动”打造“五个共建”治理场景 释放盘龙民生服务“大效能”
2023年度“清洁美丽中国行”在盘龙区启动
以“人大之为”为新时代盘龙发展提供民主法治保障
来源:“昆报头条”微信公众号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