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清代小说》,陈庆著,中华书局2022年11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旨在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对清代小说的作家风貌、情节展开、人物定位和雅集叙述等方面做出新的阐释。它不同于20世纪以来“清代小说与经济生活关系研究”的地方在于,虽然也同样关注作者、人物、情节和文本内容,但是切入的角度不同:经济人与社会人;人的意志与经济因素;经济现象与社会现象;文人结社与文化传承。这些新的术语的运用,拓展了研究路径,也使更为深广的探讨有了可能。所用案例,主要来自几位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如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纪昀、李汝珍,和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草堂笔记》《镜花缘》。
目 录
引 言
一、人文经济学的来龙去脉
二、本研究的学术前史与独到之处
三、本研究的主要对象和总体框架
第一章 经济人与社会人:清代小说家的两个层面
第一节 蒲松龄的科举挫折与艺术理想
第二节 吴敬梓的人格升华与创作转向
第三节 小说家纪昀的个人关切与社会关怀
第二章 个人意志与经济因素:清代小说的情节展开
第一节 《黄英》《白秋练》中的拔俗与世俗
第二节 《儒林外史》中的炫耀性消费和公益性捐赠
展开全文
第三节 贾府的经济困境与大观园之梦的破灭
第三章 经济视角与人文视角:清代小说的人物定位
第一节 “谋食”与“谋道”
第二节 在“谋食”与“谋道”之外
第三节 《红楼梦》中的馈赠与回报
第四章 文人结社与文化传承:清代小说的雅集叙述
第一节 《儒林外史》的雅集叙述
第二节 《红楼梦》雅集叙述的三重视角
第三节 《镜花缘》雅集叙述的焦点转移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结束语
人文经济学是为了因应“数理经济学”的过度运用而提出来的,是经济学所固有的人文内涵在长期的学术发展过程中被深入认识从而被系统化的产物。
《人文经济学——不用数学的经济学》
与数理经济学弱化“人文”的倾向不同,人文经济学适度强化了“人文”因素,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是有人文关怀的经济学,致力于结合价值关切和经济学的道理,分析各种人文现象和经济现象;其二,回归日常生活,用生活语言而不是数学方程式来说明经济学的原理或道理;其三,人文经济学融合了社会学、政治学、史学、伦理学、文学等方法,是跨学科的经济学。
“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清代小说研究”努力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对清代小说的作家风貌、情节展开、人物定位和雅集叙述等方面做出新的阐释。
它不同于20世纪以来“清代小说与经济生活关系研究”的地方在于,虽然也同样关注作者、人物、情节和文本内容,但是切入的角度显然不同:从经济人和社会人的差异与联系来把握清代小说家;从个人意志和经济因素的区别与互动来分析清代小说的情节;从经济视角和人文视角的对立互补来分析清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从文人结社与文化传承的深度关联来分析来清代小说中的雅集叙述;这些新的论述策略,都是基于人文经济学的理念而设计的。经济人和社会人、个人意志和经济因素、经济视角和人文视角、文人结社和文化传承等这些术语的运用,拓展了研究视野,也使更为深广的探讨有了可能。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以日常现实生活为题材的清代小说及其作者。这一类作品在清代白话小说中占有显著地位,清前期有《醒世姻缘传》《醉醒石》等,清中期有《歧路灯》《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晚清有《老残游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其他类型的小说,如《绿野仙踪》以求仙的框架容纳现实生活,《镜花缘》以游记方式描写世间万象,同样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文言小说如《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等,也不乏对日常现实生活的观照。
《文化经济学》
本研究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重点择取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阅微堂笔记》《镜花缘》等几部有代表性的作品,蒲松龄、吴敬梓、曹雪芹、纪昀、李汝珍等几位有代表性的小说家,尝试以个案分析为基础,构建一个较为完整、严密的体系。在现实生活中,人文经济学有助于具体问题的解决;在小说研究中,人文经济学有助于具体问题的分析。
在清代小说家研究方面,本研究从人文经济学的立场出发,分别从经济人和社会人两个角度加以考察,得出了以下结论:
1、在考察《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作品的时候,应该对那个有着经济人属性的作家予以关注,例如那些因科举失利而写的作品,往往与作家自身的利益诉求密切相关,将这些情绪化的表达作为评判科举制度的论据是有失偏颇的。
2、与经济人相比,作家的社会人属性在作品解读中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例如作为社会人的蒲松龄,痴迷和执着于艺术创造,借林林总总的狐鬼形象,寄寓了他本人的人格追求。又如在《儒林外史》的写作中,支配吴敬梓的不是个人功名不遂的牢骚,而是超越了个人关切的对读书人生存状况的整体观察和思考。
《中国文学中的商人世界》
3、有些作家,比如纪昀,其经济人属性和社会人属性并非泾渭分明,而是共有一片模糊地带,即中国传统的世俗儒家伦理。
小说家纪昀一方面以写作《阅微草堂笔记》来“消闲”,来体验谈狐说鬼的乐趣,来表达他对《聊斋志异》的挂怀和介意,这些小心思透漏了他的个人关切;另一方面又在作品中表彰仁慈、正义,传达丰富有益的人生经验,诙谐幽默地讨论学术问题,这种大格局对应的是其社会关怀。无论是小心思,还是大格局,都与世俗儒家伦理息息相关。
在文本解读方面,本研究从个人意志与经济因素互动的角度分析清代小说中的情节展开,归纳出以下要点:
1、经济活动与人文关怀之间,世俗和拔俗之间,可以是一种并存关系,不应将两者割裂看待。例如,《聊斋志异》中的《黄英》《白秋练》等篇就是在对“世俗”的经商之道的叙述中,写出了黄英、白秋练等人物“拔俗”的诗人气质。蒲松龄关注拔俗与世俗的统一,是因为在他看来,谋生虽然是人生的基本课题,但是人生不应停留在谋生的层面,那些超越了谋生的人文理想,也是人生的重要内容。
2、炫耀性消费和公益性捐赠是区别于日常衣食住行等必要生活支出的特殊消费,将这两类消费纳入考察范围,可以有效区分行为主体的不同目的和不同影响。
比如,《儒林外史》中的炫耀性消费以“名士大宴莺脰湖”较有代表性:娄三、娄四两公子的豪华奢侈确曾引发世俗社会的羡慕,短暂提升了其社会声望,但这种炫耀性消费最终化为了笑谈;公益性捐赠则以“祭先圣南京修礼”最为典型:杜少卿等人捐款修祠的目的在于有助政教,尽管泰伯祠的建筑在时间之流中日渐败落,但他们所弘扬的道义在后世仍有四大市井奇人顽强地加以延续。
《荣国府的经济账》
3、在个人意志与经济因素的互动中,个人意志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直接作用,但就较长的时段而言,个人意志的力量是不足以与经济因素的影响相抗衡的。以《红楼梦》为例,虽然凤姐等人以个人意志的干预促成了大观园的落成、延缓了大观园的衰败,但在贾府经济困境日渐加剧的背景下,大观园终于不可避免地沦为了废墟。
在清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本研究从经济和人文的双重视角切入,归纳出以下结论:
1、“谋食”与“谋道”是人物评判中两个相互依存的角度。比如,《儒林外史》区分“贤人”、准“贤人”或缺少尊严者的尺度之一即是否有能力以正当的方式“谋食”,而对那些有能力以正当方式“谋食”的读书人,则以是否有志于“谋道”作为臧否的基本依据。
2、对经济权的重要性应给予充分关注。以贾宝玉为例,他缺少的不是思想的独立,而是经济的独立。在晴雯、芳官等人遭遇不幸时,宝玉不是不想帮助他们,而是没有能力帮助他们。缺少了经济权的支持,再善良的愿望也无济于事。经济权是抵抗社会压力不可缺少的后盾。
《文学研究的新经济视角与分析方法》
3、馈赠与回报作为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现象,往往关联着不同人物的个性和人格,并可能引发社会关系的重组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例如,刘老老仗义行侠救下巧姐,是对贾府三代主妇馈赠的知恩图报,也带来了巧姐与刘老老关系的改变;贾雨村对贾府落井下石,则是对贾府馈赠的恩将仇报,其直接后果是贾府被抄,凤姐等人的境遇急转直下。馈赠和回报,不是简单的人情往来,而是承载着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
从文人结社与文化传承的角度分析清代小说中的雅集叙述,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雅集是古代文人交友结社的一种重要形式,雅集叙述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文人的知识结构与信仰世界的有效渠道。
比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以盛衰相形的笔墨描写了四次雅集,并对它们做了非文雅、风雅以及大雅的区分,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有关“在野儒者”的历史意义以及社会走向的思考,更超越了传统的诗境文心,体现了吴敬梓的卓越和睿智。
又如《红楼梦》的雅集叙述,作者透过贾宝玉“当下”的感知视角、石头的全知视角以及“诗谶”的预知视角,将盛衰无常的悲剧感受浓缩于小小的大观园之中,充分展现了庄老佛禅一脉的人生态度。
再如,李汝珍的《镜花缘》和曹雪芹的《红楼梦》,其雅集场所都在花园:一个是卞府花园,一个是大观园。但雅集叙述的焦点产生了显著变化:《红楼梦》的雅集以分韵赋诗为主,目的在于抒情言志;《镜花缘》的雅集以论学说艺为中心,作者将个人学识和乾嘉时代的文化风尚融入其中,旨在展现才女们,或者说李汝珍的学术兴趣和广博学问。在焦点转移的背后,是文化学术的传承与变迁。
《拓宽经济思维:经济学与人文学科的对话》
人文经济学涵盖了经济学的诸多人文要素。以人文经济学为理论工具分析作家作品,本研究只是一个初步尝试,继续探讨的空间很大。
一方面,就研究的对象而言,可以由清代小说扩展到清代诗文或者清代之外的小说,另一方面,就研究的思路而言,可以在上述框架之外,尝试新的切入角度。
比如,人文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在承认人类行为是由自利而非仁慈支配的同时,指出自利并非唯一动机,正义、仁慈等美德在社会生活中也经常发挥作用。这一作用在不同社会空间的发挥程度、发挥方式有哪些不同?在不同文类、不同作家笔下,又有哪些微妙差异?
诸如此类的提问,都需要深入思考,给予系统而有深度的回答。期待有更多的学术同仁参与这一探索,我本人也将继续努力,在更长久的时间维度和更广阔的空间维度中思考问题,以期产出更有新意的丰富的研究成果。
《师说——人文经济学》
作者简介
陈庆,女,1985年生。获武汉大学经济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理学硕士学位(农业与资源经济专业),在武汉大学从事中国史方面的博士后研究工作。2013年获北美FDRS 2012 William Applebaum Award杰出硕士毕业论文奖。2011至2013年间在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担任助理研究员。曾任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韩国首尔大学人文学研究院中国语文学研究所担任客座研究员。现为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研究员、韩国庆熙大学东亚书籍文献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主要研究中国小说与经济社会、东坡文化的海外传播。
熟练掌握英语、韩语。在重要报刊包括美国著名学术刊物《Food Quality and Preference》、纽约《明报》、光明日报理论版、《文艺研究》、《暨南学报》等发表《从个人关切到社会关怀——论吴敬梓的人格升华与创作转向》《中韩建交以来韩国学者的苏轼研究》等论文20篇,参与整理《朝鲜汉籍稀见版本丛刊(第一辑)》中的《朝鲜刊本世说新语》《朝鲜刊本世说新语姓汇韵分》《朝鲜刊本皇明世说新语》。在中华书局出版专著《人文经济学视野下的清代小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已结项)、中国博士后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已结项)各一项。曾在美国、加拿大、韩国参加相关国际学术会议并作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