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打蛇》,牟敦福被邵氏的高层打了一顿,叫他不要踩地界。
不知道邵氏被打是不是谣言,但牟敦福确实是离开了邵氏,而且是一个人干的。
单干之前的最后一部邵氏片是《大大小小一家春》,方逸华出品,我没看,因为找不到,所以不做评价。
这应该是很多80后球迷的童年回忆吧。很正统的武侠片,唯一的创新就是主角是个孩子。还有一个小孩儿小,老婆品味差,这让我小时候印象深刻。
似乎从这一刻开始,牟敦福开始接触到孩子,这个元素也成为了之后《黑太阳》系列的重要标签。
展开全文
还有一个《无敌鸳鸯腿》,印象中应该是合拍的。从画风上来说,也是合拍画风,我什至在某处找了个丢脸的港台版。但是百度百科查到是北影单独拍摄的。这还不清楚。
惊人的!这不是牟敦福的作品,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感受影片的意识形态,感受那个时代的疯狂与启蒙。
但是我想说明一下为什么要讲,那个特殊的时代,因为在开始《黑太阳》之前,我们必须了解这段左派的历史,以及左派电影人的内心感受。
塔可夫斯基是把这些东西安排得毫不含糊的高手,但其他导演就没那么擅长了。所以我们看到了贝托鲁奇的裸体《戏梦巴黎》。许多左派导演甚至画家等艺术家在这方面都有类似的融合曲线经历。
从这里开始,再想想牟敦福的《打蛇》,你能明白这里隐藏着什么吗?你想强调什么?为什么它过头了,剥削性暴力过头了。
确实,《打蛇》中对暴力的描写有点过于夸张了。说这些都是真实的,真相比电影还让人心寒,多少有些不服气。因为初衷不同。这也是《萨罗索多玛的120天》和《打蛇》最大的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街上出了车祸,一个小伙子的腿直接被压断了。这件事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但你需要一部电影来如此生动地描述这件事吗?需要录那么多特写,录那么长的哀嚎和惨叫吗?这时候你解释说这是真的,而且真实的场景比这还要惨烈得多,不是很有说服力吗?这是香港人的结论。真实是一回事,你这样拍又是另一回事。只是一场车祸,有必要吗?这是观念上的差异吗?
牟敦福明白这个道理,从那以后他就一直在关注这个问题。将左派政治理想托付给邪教的描述是一回事。但要真正表达历史,必须认真。这一认真就是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