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 三门峡 上阳 大唐 美人

任见:李世民和十九名美人游三门峡-《大唐上阳》068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8 14:55:03 浏览12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任见:李世民和十九名美人游三门峡-《大唐上阳》068

第十七章 古道萧风

徐惠:“其实我的读书,没有什么计划。近日所读,无非《诗经》 《左传》 。太高冷的,也理解不了。”

武照说:“ 《诗经》好,最有趣。以前,读到‘郑风’ ,得仰着脸想:‘郑’在哪儿啊?如今,人在洛阳,向东一看,‘郑’地不远,在身边呢。”

任见:李世民和十九名美人游三门峡-《大唐上阳》068

068

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之初,李世民结束在洛阳的办公,西回长安。

二月初五,己卯日,皇家车队启程。车辆比东来时多了,新收获了十九名美人,要将她们载回长安去。

这十九名美人多数是各地半年时间贡上来的,少数是皇上在行宫看上的。其中就有武照和徐惠。

武照和徐惠她们,之前还在担忧自己的命运,不知会不会跟着皇上走。若是被留在显仁宫,那就是给“冷”下来了。甫一入宫就被冷下来,命运真就难说了。

非常幸运的是,中官分别告知她们:收拾行装,跟着走,回西京。怎不高兴,太高兴了。

两都之间的官道,出洛阳向西,不止一条,分分合合。商旅行贾、士兵将领、文人墨客、僧侣游侠,络绎不绝。一般较大的车,走南道,先顺着洛水岸边上溯而行,然后朝着崤山、华山、骊山方向走,不怕艰险的旅人,走北道,邙山、东函关、黄河、白浪渡、风陵渡、渭河一线。

李世民去年东来的时候,走的是南道,现在西去,他要走北道,想观赏观赏砥柱山。

御林骑兵前行,守后,中间是皇家车队。出了洛阳城,一路向西走,到了古老中国的古老西行驿道上的一处关隘——汉函谷关。这个关隘在今天的洛阳市新安县境内。函谷驿的守官早已安排好了高规格的接待事宜。

皇上被迎进驿馆的总统套房,其余随行人员,各得其所。

展开全文

力伕们抬着大量的酒食,从各个方向来到驿城。

关驿的车马场忙碌起来,拌草料,饲马匹,空前忙活。很多野战部队的兵丁也被调来帮忙。

古时候的两京古道,说是大道,实际上崎岖难行。去考察考察就知道了,有的路段,古人的铁轮车在石头盘子上砸下的车辙竟有二十厘米深,人行起来如何,牛马走在上面如何,想象一下吧。

但这条道十分重要。黄河,华夏境内重要的承载历史文明的河流,上游向北弯折,中游又流向南,拐了个大弯,向东扑下去。向南又弯向东这种流法,原因是它从北方流过来,撞上了巨大的秦岭山脉,不得不拐弯,滔滔东去。

秦岭自西向东摆在那里,崇高峻险,不可逾越。

黄河与秦岭之间,有三、四级台地,平均海拔五百米到七百米,长年雨水冲蚀,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沟壑。地势相对平缓,可资通行的地方,往往狭窄修长,十分险要。

两京古道,东端是河洛平原,西端是关中平原,北边是晋南平原。这三幅平原,是华夏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从新石器文化中期一直到中世纪,都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今天的河洛平原与关中平原之间的交通,是集束通道,公路铁路贴得很近,形成一条大带子,古时候可不这样。大唐李世民贞观年间的崤函古道,美称为“两京锁钥” ,车不并辕,马不并列,别说会个车,有的地方纵使骑马也无法并辔而行。

最早的函谷关,是秦函谷关。关中有周代秦国的防御工事。

秦函谷关在今之河南灵宝王垛村,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其关在谷中,深险如书函,故称函谷关。

西汉的时候,都城在长安,函谷关西的长安地区叫做关中,又叫关内,皇上的贴身地盘,天子屁股下,非常之高贵。

据说,有个楼船将军叫杨仆,他的故籍,老家,在秦函谷关东三百里,今天的新安附近。他在西汉首都长安工作,自己竟然是关东人,或者称关外人,觉得比较羞耻。于是,杨仆给皇上打报告,提出了自筹资金迁徙关隘的要求,将函谷关东移三百里,把自己的故乡括进关内。

杨仆说的迁徙,并不是拆除原先的关隘,挪到另一个地方。是去其东一百五十公里开外的他家东边再建一个关隘。

杨仆的报告有点搞笑。谁知皇帝看他忠心可嘉,批准了。杨仆很是高兴,率领家僮七百人,苦干一年,公元前114年硬是完成了移关大业。

杨仆搞出来的这处函谷关叫做汉函谷关,或者叫东函谷关,就是李世民正在歇脚的这个关驿。

东函谷关仿照西边的秦函谷关的样式建立,中间是高耸的关楼,两侧有两座瞭望台,分别叫“鸡鸣台”和“ 望气台” 。两台相对而立,左右关塞横亘,南贯洛水,连接秦岭余脉,北越丘陵,直抵滔滔黄河,规模气势,也较壮观。

从驿站望出去,周围是树林,树林外面,是草地和车马。树林里鸟儿喳喳叫,树林外春风柔柔吹。西方遥远处,夕阳在做下山的准备。

吃了关驿守官供奉的酒肉,睡了关驿守官供奉的褥垫,很舒服。

翌日凌晨起身,平明出发,皇家车辇,继续西行。一天,走到了“秦赵会盟台” 。

停车后,天色尚早,李世民和魏征、房玄龄等大臣步出驿站,活动腿脚。不知不觉,走到了会盟台前。

周朝时候,秦国三次发兵攻打赵国,赵国失利而不屈服。秦为吃掉赵,又开始玩花招。秦昭襄王派人告诉赵惠文王,咱两国和好吧,我在渑池请客,你来喝个小酒,咱结个盟,从此友好,再不打了。赵惠文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应约。赵臣蔺相如认为,不去乃是向秦国示弱,不好。于是赵王决定硬着头皮冒一趟险,让蔺相如跟着。

公元前279年,秦赵峰会在渑池举行。秦王和赵王友好会见了,喝酒吃肉,就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

酒宴间,秦昭襄王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鼓得一手好瑟。请赵王来个小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 说罢,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就弹了一个曲儿。

秦国史官当场记下这事,且高声念出来:“某年月日,秦王和赵王会渑池,秦王令赵王鼓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紫了,但又没有应对之法。

这时,蔺相如端个瓦盆,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善于击缶演奏秦乐,这里准备了一口,也请大王赏脸敲击几下,以助酒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你变色我也变色。蔺相如也变色,厉声说道:“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兵力强大,但是在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势头不对,只好拿起小棒在缶上胡乱敲了两下。

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史官说:“记!某年月日,赵王和秦王会渑池。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大臣见蔺相如这样伤秦王体面,很不服气,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针锋相对地说:“请秦王把咸阳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咸阳是秦国的首都。

赵王来时带了不少军队,陈列在几十里外,秦昭襄王已事先探知,不想引发武装冲突,眼看局面失控,喝住秦国大臣,说:“两国君王欢会,吵架成何体统!诸位莫要多说。”

舌枪唇剑,你来我往,直到宴会终了,秦王未能捞到丝毫便宜,只得与赵王归好。

为表示偃旗息鼓,停止战争,他们筑了个高台,搞了个仪式,双方士兵捧土埋兵——掩埋武器,以示友好。

渑池峰会平安而散,蔺相如立了个功。

李世民感叹道:“君有智臣,如虎有翼。朕以前曾有文学院诸公,今又有列位爱卿,较之古人,幸运多啦。”

驻跸渑池一宿,车驾复又西行。癸亥日,即十三日,巡幸至陕州。陕州今天成三门峡陕州区了。

李世民在陕州城接见了当地的干部,听了他们的工作汇报,肯定了他们的成绩,指出了他们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再接再厉,为繁荣发展大唐的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陕州有个新建的行宫,谓之“绣岭宫” ,李世民便决定住一住了。

绣岭宫规模不大,因系新建,主要的殿堂刚刚完竣,其配阁聊可供作起居。美中不足是尚无佳人配备,仓促间征集是个难题,州政府官员表示遗憾。

行驿侍郎说:“无妨无妨。皇上带了十九名美人,还不一定都能上阵呢。”

行宫住处简陋,十九名美人儿却是挑出来的尖子,侍寝服务十分到位,因而李陛下晚上睡觉前很是畅快,入睡后很是解乏。睡到日上三竿,洗漱了,用早膳了,视察砥柱山。

砥柱山,外形犹如一根石柱,矗立于三门峡城东的黄河中流。远远望之,山脚下是茫茫水雾,山腰是滚滚云雾,山顶是无边无际的天雾。

峡谷中汹涌东下的黄河急流,直对砥柱山冲击不息,高大的“石柱”却巍然屹立,毫不动摇。因此,古人用“中流砥柱”来比喻在艰难险恶的环境中起巨大支持作用的力量和人物。

据说,砥柱山扎根在深深的黄河河底,水面之下应该非常巨大,而且高高低低,所以造成了黄河在这一段的三股急流。北边一股为“人门” ,中为“神门” ,南为“鬼门” ,而以“鬼门”尤险。三门峡名称即由此产生。

黄河流水在此河段最为险急,船只经过的时候,触礁遇难的事故常有发生。

民间的说法是,船只顺流直下,心怀畏惧的艄公,怕船撞上礁石,紧紧把住船舵,朝一边扳,恰恰相反的是,越扳,越要撞到砥柱山上,眨眼间,木船蛋壳般粉碎了。

有经验的船长,胆大心细,驾驭险恶水势而不恐慌,故意朝着砥柱撞上去,反而能够安全渡过“鬼门关” ,载着货物,载着满手心汗水的乘客,东去了。

时日久了,年载多了,当地河务司的专家们总结出了经验,给砥柱石朝着上游的一面雕凿了三个大字“朝我来” ,引导船只下行。

当然,没有胆魄的船长依然害怕。“朝你去”?敢不敢啊?懂得流体力学原理的,那就好说了。

陕州地方已经预先修筑了“观邸台” 。李世民在朝臣和当地官员的陪同下登上其台,视察黄河,视察砥柱山。

李皇上指点江山,有圣谕道:“黄河水运,关乎大唐伟业,一定要把水路漕运维持好,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任见:杨广跟小萧百般恩爱,十分和谐-《大唐上阳》002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