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图:南京甘熙宅第俯瞰
家风是社会文明的铺路石,家庭教育对一个人影响至深。南京向来是文人荟萃、望族聚居之地,其独特家风和文化传承,深刻融入南京千百年来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日前,南京史志专家金戈通过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从诸多金陵世家个案中发掘出他们与南京的深厚渊源。
《金陵世家》
从家风传承看南京文化的家国情怀
文 | 王峰
来源 | 紫金山新闻
01
传承有序
展开全文
20个金陵世家构筑起独特家风
最早的金陵甘氏,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国丞相甘茂;明初伍氏家族迁居金陵,之后亦商亦儒,由贾入仕;清乾嘉年间以经学享誉儒林的陈授一族,以经学、文学、史学名家绵延七世,出现了陈作霖、陈作仪等代表人物;文昌巷52号院子,见证了童寯与童明祖孙二人对建筑的热情……
金戈长期从事南京老城区地方志编纂、文物保护与利用及地方名人档案征集整理工作,并开展南京文化名人成长史及家族史研究工作。通过对20个家族长期的文献梳理和田野调查,他发现,从地理特性来看,金陵世家中既有在南京生活600年以上的原住民“甘”“陈”“伍”“郑”,也有100年之内,从外地迁徙而来的“姚”“童”,还有“蒋”“万”家族中的一部分人,带着本土文化的熏陶,在外地取得不俗的成绩,而他们发家的起点都在南京。
这些家族传承有序,见证了南京城市的演进步履,其个人与家庭、家庭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彰显出南京文化传承中蓬勃的生命力。比如,在对国家做出的贡献中,有“卞”氏的“忠”、邓家的“义”;经济方面有吴家的丝绸之路遗存;文化方面有伍、程、胡、朱、万家所留下的历史、文学与艺术遗产;还有郑、陈、姚、杨、童等家在航海、教育、建筑方面的卓绝作为。
童寯故居整修效果示意图
诗书传家、治学为本、以园颐亲、忠孝为先……金戈认为,家庭成长环境无疑赋予了他们特别的印记,慈母抚儿、子承父志、兄弟情深,更有浓浓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建立良好家庭伦理感情生活的活样本,而南京的文化又滋养了这些家族。
02
诗书传家
甘氏后人力保江南贡院“明远楼”
作为南京古老的土著,金陵甘氏一直被视为南京人的骄傲。位于南捕厅的甘熙故居,是人们对甘氏最直观的认识,这是南京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完整的多进穿堂式晚清私人住宅。甘家堂号“友恭”,意即兄友弟恭、相亲相爱及以诗书教子孙、以孝义传家政。友恭堂既是家族议事、接待宾客、节庆祭祀的重要场所,更是甘氏家族的精神所在。可是,它为何会以“甘熙宅第”命名呢?
甘熙故居入口处
金戈认为,甘熙作为金陵甘氏由商入仕的杰出代表人物,在家族中最有名望。甘熙深受清代考据之风影响,著有《白下琐言》《栖霞寺志》等地方志书。其中,《白下琐言》更是被评价为继顾起元《客座赘语》之后的另外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甘熙借助父亲所建津逮楼十八万卷藏书,耗费四十年记录和考评,遍访南京的山川河流、园林街景及风土人情,才得以撰写而出。
《白下琐言》于清道光年间就已经完成,但直到光绪十六年才出现江宁傅崧生筑野堂刻本,而原先的十五卷只剩下八卷,最后,这部记录晚清南京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得以找到书版,并添补两卷加以补刻,再次呈现于世人面前,这得益于甘熙侄孙甘鋐的不懈努力。
作为甘家涌现出的又一位杰出人物,甘鋐创办了当时国内最大的商场——中央商场,1927年,他不仅在自己经营的商店内全部采购国货、销售国货,还极力推动地方的国货运动。
同样是基于甘鋐等人之请,我们今天才能够看到明远楼这一号称“中国最大的乡试考场”的标志性建筑。江南贡院有一块《金陵贡院遗迹碑》,碑文即记述了江南省省长根据甘鋐等人之请,最终划定贡院遗址保护范围的决策过程。相对应的,以甘鋐为首8位江宁绅商的“致江苏省长陈贡院中路旧存号舍应力为保存函”,与其他7份原始文件一同成为证明保存江南贡院遗迹的一级文物,静静地安放在中国科举博物馆的展柜里。这份函建议应着力保存“明远楼、至公、衡鉴、监临、提调、监试诸堂”之遗迹。
03
才情为上
“梦里花落知多少”出自膺福街卢前之手
城南中华门城堡东侧,有一条街巷名为膺福街,以才情为上的卢家正是从这里逐渐发展成为南京的名门望族的。
金戈告诉记者,清乾隆年间,卢树德、卢树玉兄弟两人从今镇江丹徒来到南京,经过后人不断努力,涌现出诸多学人,包括著名词曲学家卢前、生物物理学家卢侃、著名古建筑学家卢绳、编著中国第一本图书馆专业工具书《图书学大辞典》的卢震京、重建夫子庙风光带的规划师和建筑专家叶菊华,以及水稻及食用菌专家卢其广,二十世纪80年代,他曾培育出高产多抗中籼水稻良种“金陵57”。
“记得当时年纪小,我爱谈天你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花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2002年,央视春晚上海分会场,著名表演艺术家孙道临、秦怡、张瑞芳一起演唱了这首经典歌曲《本事》。这首歌由“中国现代音乐之父”黄自谱曲,词作者正是卢家后人卢前,后收入小学音乐课本,经久传唱,一句“梦里花落知多少”更是影响了百年来宗璞、琼瑶、三毛、郭敬明数代人,三毛、郭敬明还都曾用《梦里花落知多少》做过书名。
1946年11月,卢前被聘为南京市通志馆馆长,后来又任文献委员会主任,主持出版《南京文献》月刊。自1947年1月至1949年2月,《南京文献》共出版26期,计收入南京地方文献64种,约255万字,包括元、明、清和民国方志图说、文物古迹,以及乡贤名家的年谱、日记、诗文杂著,还包括饮食菜蔬、风俗掌故等。
卢前还为南京留下了《冶城话旧》和《东山琐缀》。《冶城话旧》可以追溯至抗战以前,其时,张恨水在南京办了一份《南京人报》,卢前即在上面连载小专栏,名为《冶城话旧》。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卢前利用难得一天休息时间,在家里一连写几条,写好就交给张恨水登出来。随着抗战全面爆发,撤退到西南的人们备受思乡之苦,而卢前介绍的南京掌故,无疑给人亲切感和趣味性。
04
薪火相传
林海音和南京的“城南旧事”
由于长期从事地方志、地方名人档案的征集整理工作,更多传承有序的家族得以进入金戈视线。
“以忠贞公为代表的卞氏家族,迥异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世家大族清谈玄虚、骄奢攀富的立门风气,秉孔孟之道,行忠孝之事,以儒家的价值与理念立身行事”。今天的朝天宫西门外广场上仍矗立着卞壸塑像。卞氏家族在南京有高淳、溧水两支,从南京往外延伸,一支在扬州,一支在常州。根据家谱,南京大学教授卞孝萱是江都卞氏第二十一世孙。卞孝萱的外孙女武珺后进入南京市博物馆工作,而北宋名臣叶清臣所书的“卞公墓”墓碑,就在其工作的庭院里。
卞壶塑像
位于花露岗一带的遁园是明末大学者顾起元旧居。我国著名地层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顾知微在其出版的《顾知微文集》中,以《我的老家》为题,叙述了童年时代经历的家族清明及冬至时节的祭祖活动,其先祖可以追溯至明代大学问家顾起元。
直至上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陈裕光一直居住在汉口路71号,这幢住宅与相隔不远的南京大学北大楼,都是其父亲陈烈明建造。陈烈明从宁波迁入南京,曾在莫愁路开办了南京首家营造厂——陈明记营造厂,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建筑公司。
颜料坊86号,曾经是夏家的住宅。夏仁虎和他记载老南京旧日风俗的《岁华忆语》至今仍感召着新老南京人。在风靡华人世界的电影《城南旧事》中,也可以寻觅到南京颜料坊的踪影,其作者林海音正是夏仁虎的儿媳。林海音的先生何凡,本名叫夏承楹,林海音在《重读〈旧京琐记〉》里回忆:“公公虽然居住北平数十年,但他说话仍带南京口音,全家老少的饮食习惯,也还保持江南口味。”于是,每到过年,北京夏家的饭桌上总有五颜六色清香四溢的什锦菜,北京夏家的马桶也是从南京颜料坊送过去的,“新马桶里面总是装着孩子们喜欢的好吃的。”
提起金陵伍氏世家,众人都知道文化学者、南京大学教授伍贻业,殊不知,伍氏家族另有一位后人伍必毅,用一部诗稿《忍斋賸(剩)稿》记录了他一生中所经历的南京陷落、日寇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及改革开放后的幸福生活。
正如金戈所说,尽管这些家族的每个人的方式不同,但后人对承继于祖先的观点具有某种原生性情感,这种薪火相传的文化传统仍在不断激励后来者。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