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诸并非莽夫吗
专诸是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与聂政、豫让、荆轲并列为古代四大刺客,同时记载于《刺客列传》中。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刺客大多是莽夫,他们往往经过怂恿和鼓动,会做出不计后果的事情,比如专诸,为了刺杀吴王僚而不顾自己的性命。其实并不然,专诸在刺杀之前,向阖闾提出两个疑问,反映其不是莽夫。
一、公子光为何要杀吴王僚寿梦是吴国历史上有名的君王,在位25年,让吴国真正踏上了春秋舞台。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眛,四子叫季札,在四人中,季札看上去最贤能,所以打算传位给小儿子。然而,当时诸国以嫡长子传承制为正统,尊重礼法的季札不愿接任王位。
所以,寿梦临终前只得传位给长子诸樊,但是却交代以后一定要把王位传给季札。
《史记》记载: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
诸樊在位30年,临终前没有忘记父亲的嘱托,把吴王之位传给了二弟余祭,这种方式打破了传统的父子继承制,为以后季札当上君王铺路。
余祭在位17年,临死前把王位传给三弟余眛,余眛在位第四年病危,按以往惯例,应该将王位传给四弟季札,可是季札依旧不肯继承王位。如此一来,兄终弟及的继承方式终止了,那就恢复到原先的父子传承制,因此余眛之子公子僚成为吴王。
诸樊之子公子光却愤慨不已,他认为自己应该是新的吴王,所以对吴王僚有了怨恨。
《史记》记载: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嫡嗣,当立。
二、专诸是如何刺杀吴王僚既然明面上的实力斗不过吴王僚,公子光只得私下积蓄力量,寻找贤能勇士,伍子胥和专诸就是代表人物。
专诸是屠户出身,长得英武有力,对母亲尤其孝顺,公子光不仅厚待专诸,同样对其母也尊敬有加,这让专诸非常感动,发誓以死相报。
公元前515年,楚平王病逝,吴王僚趁着楚国政权交接之机发动进攻,吴王僚的两位兄弟在外领兵,一时间吴国内部空虚,给公子光提供了绝佳的刺杀机会。
《史记》记载: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
公子光向吴王僚发出酒宴邀请,并在府邸的地下室设下伏兵,这是一场鸿门宴,但吴王僚也准备得相当充分,从王宫到公子光府邸的每个地方都有亲兵守护。
这种局面也在公子光的预想之中,地下室的伏兵用不上了,公子光只得假装脚疼躲进地下室,剩下的事情交给专诸。
而专诸没有让公子光失望,将匕首藏在鱼的肚子里,不顾自己性命把吴王僚刺死,而专诸也死于乱刀之下。随后,公子光继承王位,便是后世赫赫有名的吴王阖闾。
《史记》记载: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首刺王僚,王僚立死。
三、行刺前专诸提出两个问题在伍子胥的推荐下,专诸认识了公子光,在确定此事行动之前,专诸提出了大义名分的问题。
吴国前任君王是夷昧,如今的吴王僚是夷昧之子,君王之位来得名正言顺,为什么要取而代之?
于是,公子光便把父辈们为什么兄终弟及的原委重述了一遍,既然叔叔季札不愿意接受王位,传承制就该回到诸樊时期,所以新的吴王应该是自己,而不是吴王僚。
明白其中曲折之后,专诸又提出第二个问题,既然有了大义名分,为什么不在朝堂上提出来,让吴王僚主动让位?
以如今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有点迂腐,但是在周朝礼仪数百年的熏陶下,尽管礼乐逐渐崩坏,但也不是没有可能,其实专诸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时代。
这个时代讲究霸权,有了权就了掌控一切,以前所谓的礼仪不再占据主导地位,尤其是在朝堂上,想要平静地完成政权交接,几乎是不可能。
(参考文献:《史记》)
专诸怎么死的,历史上真的有专诸这个人吗
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春秋四大刺客除了荆轲、专诸、聂政,还有一个到底是要离还是豫让
春秋四大刺客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四大刺客指史书中记载的刺客。《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着好多刺客侠士的事迹,其中有四位特别突出,常被人称为“四大刺客”。他们的信条都是“士为知己者死”。
1、专诸,春秋时吴国棠邑(今南京市六合区西北)人,吴公子光(即吴王阖闾)欲杀王僚自立,伍子胥把他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公子光乘吴内部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吴王僚为名,藏匕首于鱼腹之中进献(鱼肠剑),当场刺杀吴王僚,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杀死。公子光自立为王,是为吴王阖闾,乃以专诸之子为卿。
2、聂政,战国时侠客,韩国轵(今河南济源东南)人,以任侠著称,为春秋战国四大刺客之一。聂政年青侠义,因除害杀人偕母及姊荌避祸齐地(今山东境),以屠为业。韩大夫严仲子因与韩相侠累(名傀)廷争结仇,潜逃濮阳,闻政侠名,献巨金为其母庆寿,与政结为好友,求其为己报仇。聂政待母亡故守孝三年后,忆及严仲子知遇之恩,独自一人仗剑入韩都阳翟,以白虹贯日之势,刺杀侠累于阶上,继而格杀侠累侍卫数十人。因怕连累与自己面貌相似的姊姊荌,遂以剑自毁其面,挖眼、剖腹自杀。
3、豫让,姬姓,毕氏。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正卿智伯瑶的家臣。晋出公二十二年(前453年),赵、韩、魏联手在晋阳之战中攻打智氏,智伯瑶兵败身亡。为了给主公智伯瑶报仇,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留下了“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历史典故。
4、荆轲,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
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燕太子丹、高渐离等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图穷匕首见,荆轲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扩展资料:
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故事。豫让是春秋晋国智氏的家臣,公元前453年,晋国赵氏联合韩氏、魏氏在晋阳打败智氏,智氏宗主智伯瑶被杀,头颅被赵襄子做成酒器使用。豫让为报答智伯瑶知遇之恩,伏桥如厕、吞炭漆身多次行刺赵襄子,最后自刎而死,留下了 “士为知己者死”的千古绝唱。
四大刺客以视死如归的气魄和撼动山河的壮举,在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侠义之名,使自己的英名万古流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四大刺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