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蒙古国 西口 汉族人 民众 大多

蒙古国成立后,生活在那里的汉族人去了哪里?大多是走西口的民众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4-18 11:09:02 浏览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01 人口迁移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上曾有过多次的人口迁移事件。

每一次的人口迁移活动,对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两地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繁荣等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明朝至民国期间,有大量的汉族人涌入蒙古地区,在蒙古地区安居乐业。但在蒙古国成立后,在那里的汉族人又怎么样了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来了解一下我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移事件。了解居住在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到底是从何而来的。

“走西口”、“闯关东”、“蹚古道”、“下南洋”、“赴金山”,这五次人口迁移事件因为迁移人口多、迁移范围大、迁移影响大,而被称为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移事件”。

(1)

闯关东,指的是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段时间,我国中原地区的百姓前往关东去谋生的历史。

展开全文

关东,指的是山海关城东门,它界定着关内和关外的中原大地。山海关城东门以内称为关内,以外则称为关外,关外指的则是如今的东北地区。

1668年,清朝政府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开始对关东地区实行封闭政策。

1668年至1860年,这两百多年期间,关内和关外的文化交流完全停止。

但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泛滥,灾祸不断,严重影响了黄河下游百姓的生活。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中原地区的破产农民们不顾政府的禁令,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然地闯入关东地区生活。这便是“闯关东”这一名字的由来。

民国期间,“闯关东”的浪潮澎湃。而其中,山东人最热衷于闯关东。

(2)

蹚古道,古道指的是陕康藏茶马古道,又被称为“西南丝绸之路”。它是在汉朝的时候建立而成的,一条连接长安与印度的官道。

这条古道,一路走来商业繁华,人们在这里有很多的机会,能够收获巨大的财富。因此,不少贫困的人民为了获取财富,都纷纷涌入这条古道当中。

(3)

下南洋,指的是中国人前往南洋地区经商、做官、定居等活动,从明末到民国时期,这几百年时间里,我国下南洋的人口数量众多,其中以广东人、福建人为主。

(4)

赴金山,金山即指美国旧金山。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力,洋人散播谣言,海的另一边遍地都是黄金。这对渴望财富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因此,洋人的这一番言论吸引了大量的中国人前往旧金山,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口迁移。

(5)

走西口,西口既指长城北的口外,又指长城以北的内外蒙古从事商品交易的地方。它从明朝中期便已经开始了。

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这四百多年期间,我国无数中原百姓离开土生土长的故乡,用他们的双手、脚步开辟了一条从中原腹地前往蒙古草原的道路。

他们在蒙古草原上生根发芽,推动了当地的繁荣和发展。

晋北地区土地贫瘠,庄稼难以生长,再加上当地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在山西有这样一句民谣“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这充分说明了当时晋北地区人民生活状况的艰苦。

因此,恶劣的自然环境迫使晋北人民离开山西,前往如今内蒙古、外蒙古一带讨生活。于是在“走西口”这一人口迁移事件中,山西人口的占比最大。

山西人来到蒙古,他们将山西独有的地方文化带到这里。山西的文化与蒙古的游牧文化就这样融合在了一起。

山西人走西口主要有两条路。一条路往西,经杀虎口进入蒙古草原。这条路同时还是通往蒙古、俄罗斯两地的经商之路。一条则是往东,从张家口进入蒙古。

这两条路都有大量的人涌入,有的人走到内蒙古便停了下来,在这建立自己新的家园。而有的人一路往北,来到了蒙古,生根发芽。

涌入蒙古地区的汉族人,大多都是走西口的民众,并且他们大多来自山西地区。

“走西口”是一部人们重新建设家园的奋斗史,同时也是一部辛酸的人口迁移史。这一批一批的移民离开故乡,一路北上来到蒙古地区,促进了蒙古地区的经济发展。

这一批批移民的到来,让原本的蒙古地区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他们改变了蒙古地区传统单一的游牧社会,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逐步演变成牧耕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走西口”这一人口迁移事件,大大促进了蒙古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增进了蒙古族、汉族两个民族之间的民族情感,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02 蒙古的历史

在蒙古族崛起之前,蒙古草原曾经受过多个游牧民族的统治,我国唐朝时期还曾在蒙古草原设立过安北都护府来统领蒙古地区。

据记载,公元7世纪前,蒙古族的先祖居住在额尔古纳河流域。

额尔古纳河,如今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境内。在唐朝时期,它被叫做望建河。在《蒙古秘史》一书中,被称作是额尔古纳河。

但在《元史》里,它又换了个名字,叫也里古纳河。从清代起,它才被正式命名为额尔古纳河。

经历多个世纪的变迁,蒙古族已经逐渐壮大。

公元12世纪时,蒙古族的族人们已经分散在各个地方,并衍生出多个部落。

1162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诞生,意味着蒙古帝国的时代即将到来。

公元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诸部,后建立蒙古帝国。

在成吉思汗的统治下,原本分散、割据的各个部落逐渐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族”也由原来的一个部落的名称演变为一个民族的名称。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定都上都,后迁都燕京。1368年,朱元璋攻克元大都,元朝就此灭亡。

元朝灭亡后,蒙古族的后人颠沛流离,逃到各个地区。

蒙古后人根据所逃到的地区的不同,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居住在如今内蒙古自治区一带以及东北地区的蒙古人、如今蒙古国境内的蒙古人,最后则是分布在如今新疆、青海一带的蒙古人。

明朝建立后,曾与蒙古发生过多次冲突。

明朝皇帝为了巩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将蒙古剩余势力赶到了大漠边上,但蒙古势力一直在北部虎视眈眈。

直到明朝隆庆五年,明朝政府权衡各方利益之下,决定与蒙古势力达成协议,进行友好往来。

“隆庆和议”的签订,意味着当时的漠南蒙古右翼将对明朝俯首称臣。双方终于停止了斗争,开始进行正常的经济贸易活动,两国人民互相来往,安居乐业。

但好景不长,双方再次发生冲突。

1758年,清统一准噶尔之战宣告结束。清统一准噶尔之战是清朝为了扩大版图面积,并统一西北地区,而与准噶尔部进行的战争。

此次战争,历经三个朝代、三个帝皇。它从1688年正式拉开序幕,直到1758年才拉下帷幕,共战争了近70年。

准噶尔部叛乱的平定,使蒙古各部归顺清朝,唯清朝政府马首是瞻。

后来经历变局,蒙古成为了独立的国家。

1911年,外蒙古宣布独立。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如今的蒙古国,其地理位置位于中国与俄罗斯两国之间,是一个内陆国家。

03 蒙古内汉族人的去向

1911年,外蒙古在沙俄的帮助下宣布独立后,开始将驻扎在外蒙古境内的清军部队驱赶出境,并将不支持独立的人进行清洗。而在这些不支持独立的人当中,大多数是汉族人。

据悉,在这段时期,外蒙古境内仍滞留了大约8万-15万的汉族人。

这些汉族人有的是“走西口”百姓的后代,有的是清朝时期才来到蒙古国境内生活的。

大多数的汉族人聚集在首府库伦一地,即如今的乌兰巴托。在当时,首府库伦是中俄最大的商品聚集地。来往两国的商品,基本都聚集在这里。

首府库伦一地,在这里由汉族人经营的商铺共计有五百多家,在这里经商的汉族人有两万人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从事各行各业的汉族人。他们有的是工匠、木匠、矿工等等,每一个行业上都有着汉族人的身影。

而在首府库伦之外的广大土地上,还有着许许多多的汉族农民。蒙古国是以游牧为生的国家,拥有广袤、肥沃的土地。因此,许多汉族人来到蒙古国后,依然从事农业,在这片土地上耕作。

听闻蒙古国的行动,那些居住在蒙古国境内的汉族人都感到十分害怕,生怕自己就是下一个。

因此,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蒙古国境内的汉族人纷纷想回到中国,回到自己的故乡。但当时时局混乱,想要安全地回国是十分不容易的事情。

对于那些滞留在蒙古国境内的汉族人来说,回国的路有两条。

一条是先前往恰克图,因为恰克图里俄国非常近。到了恰克图后,他们再前往俄国,在俄国坐上前往东北的火车。这样,就能够安全地回国了。

恰克图,在十八世纪时是中国与俄罗斯边境的重要城市。

它对中俄两国的经济贸易往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它的名声并不局限于中俄两国,而是扬名世界,被称为是“沙漠中的威尼斯”。

清朝时期,沙俄与清朝政府在恰克图这一城镇曾前后签订了两个条约,分别是《布连斯条约》和《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条约》中规定,中俄两国将以恰克图河为界,恰克图河北归属于俄国,以南则归属于中国。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在恰克图河南建立了阿勒坦布拉格,蒙古语意为“金色的泉水”,汉名为“买卖城”。阿勒坦布拉格是中俄两国的贸易地。

恰克图这一条路是最安全的。但这样一条路,需要花费大量的金钱。一路上的衣食住行以及火车票等支出,都需要大量的金钱。

当时的车站内,挤满了要回国的汉族人,他们都带着自己的家人,想要到窗口买一张回国的车票。

但火车座位就那么多个,而想要买票的人却有上万人,火车票的价钱一路上涨。有钱的汉族人用大量的金钱买到了回国的车票,没有钱但有门路的人也坐上了前往故国的火车。

因此,这条路虽然最安全也最简单,但有大量的汉族人因为手里的钱不够而不能够选择这样一条康庄大道。

在未能走这样一条康庄大路回家的汉族人中,有的选择了留在买卖城,在这里安居乐业。有的原路返回,回到自己在蒙古国的家,战战兢兢地过生活,也有的人铁定了心想要回国,因此他们选择了另外一条路。

除了恰克图这条路外,他们还有另外一条路可以选择,那就是不走主干路,选择绕过沙漠、戈壁回国。

但走过沙漠和戈壁,这是十分困难的事情,昼夜温差大、缺水、缺食物、迷路等等危机都摆在他们的面前。

因此,有许多汉族人都永远地倒在了归家的路途上。

同时,蒙古国因为地理环境的原因,与各国来往本来就少,国际上所发生的大事件,蒙古国都不知道。

而国际上,对于蒙古这一国家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一年,蒙古国与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原本中断了多年的联系再次连接起来,两国开始进行友好往来。

1950年4月,新中国任命吉雅泰为我国首位驻蒙古人民共和国大使。他是第一批蒙古族共产党员,是蒙古族的后代。

被任命为驻蒙古国特权大使时,吉雅泰49岁,是我国第一位出身是少数民族的大使。

吉雅泰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前往蒙古国,到蒙古各地去进行考察,了解当地的经济情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工作,也发现了在蒙古国的汉族遗民。

据统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蒙古境内的汉族人不到千人。

而汉族人减少的原因无外乎是因为,他们改变了自己的民族,由汉族改为了蒙古族,又或是与蒙古族人结婚,成为了蒙古人的一份子。

两个民族之间的融合,总是十分困难的。因为民族之间的文化不同、风俗不同、语言不同。但各个民族都有各个民族的有点,求同存异,是各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