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宫廷乐舞,人们能想到的似乎就是一群美女带来的舒缓柔雅的舞蹈,人数在几名到数十名之间,其中会有一名绝色女子领舞。舞曲令人陶醉,心情瞬间舒畅。然而并不是所有的舞曲都是由美女来演绎的。
唐初贞观时期,有两支著名的舞曲《七德舞》和《九功舞》,自诞生开始就成为重要的宫廷舞曲,而且两支舞曲一文一武,相得益彰。单看名字的话,很难判断哪个文哪个武,甚至多半是会判断错的。
《七德舞》是文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秦王破阵乐》,是气势磅礴的武舞。
《九功舞》是武舞吗?并不是,它的前身是《功成庆善乐》,是清雅柔缓的文舞。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兰陵王高长恭曾有一场著名的邙山大捷,当时高长恭带领五百精兵冲出突围,解金墉城之围,由此一战成名,将士特意为他作《兰陵王入阵曲》,用以歌颂兰陵王的战功,半个世纪之后,同样的这样一曲战功赞曲诞生,这就是《秦王破阵乐》。
隋末大乱,李渊父子在晋阳顺应天命而起兵,一举攻下了长安,大唐建立,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他是一名真正的军事天才,几乎已经到了百战百胜的地步,而正是在平定刘武周之后,民间感念李世民的战功,为其作了《秦王破阵乐》,此曲当时只是一首曲子,并没有歌词,也没有舞蹈,但是听来已经能让人热血沸腾。
不过在武德年间,这首曲子也只是在民间流传,没有引起多大的重视。但李世民登基之后,这曲子就被搬进了宫廷宴会,贞观元年的正月,群臣大宴,《秦王破阵乐》第一次走进了宫廷盛宴,李世民自然是非常欣慰。
忆往昔,战马啾啾,喊声震天,他建立了不世战功。激动之余,他对身边的大臣说:
“朕昔在籓,屡有征讨,世间遂有此乐,岂意今日登于雅乐。然其发扬蹈厉,虽异文容,功业由之,致有今日,所以被于乐章,示不忘于本也。”
这基本就为此曲定了基调,虽然它讲述的是战功,算不得文德雅乐,但一定要发扬光大,正是过去的艰苦战斗才有了如今大唐的模样,这绝不能忘记。
时任宰相的封德彝趁机恭维道:“陛下以神武之才平定了天下,这岂是文德所能比的?”
展开全文
这句话初听没有问题,但略一寻思就不是那回事了。打天下更多的是靠武,但治天下更多的是靠文,两者之间不应该对立,而是不同时期的侧重点不同。作为一国之君的李世民是非常明白这个道理的,他清醒而务实,知道什么时期该做什么,什么时期不该做什么。他对封德彝说:
“朕虽以武功定天下,终当以文德绥海内。文武之道,各随其时,公谓文容不如蹈厉,斯为过矣。”
封德彝讨了个没趣,只好说自己不聪明, 还达不到想这么多的水平。但他真的不聪明吗?非也,论欺骗了李世民而不被李世民发觉的大概只有这么一位,而且封德彝还同时效忠于李渊、李建成和李世民,至少史书中的记载是充分说明了这一点的。
虽然封德彝说错了话,但并不妨碍李世民的好兴致,他是真的喜欢这首曲子,但仅仅是曲子似乎不够,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李世民有了新的想法,他要这曲子最终成为宫廷舞乐。
于是在贞观七年,由魏徵、虞世南、褚亮、李百药等文臣为此曲写歌词,由李世民亲自作《破阵舞图》,此舞:
左圆右方,先偏后伍,鱼丽鹅贯,箕张翼舒,交错屈伸,首尾回互,以象战阵之形。
完全模拟的就是战场上的战阵安排。
随后,李世民将此舞曲交给起居郎吕才,让他教导120名乐工练习此舞,这些乐工个个披甲持戟,如同上战场般,跟随音乐变换三次队形,每次有四种阵型安排,乐工们你来我往,呐喊挥戟,声势震天,此舞曲也有了一个新的名字《七德舞》。
何为“七德”?即:禁暴、戟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件事。
这样的包装实际上已经体现了李世民偃武修文的决心,完全尚武的《秦王破阵乐》经过加工和包装,添加了文德的元素,摇身一变成了《七德舞》。它已经不仅仅用来歌颂李世民的巍巍战功,而是有更深的含义,正如后来的白居易形容的那样:
岂徒耀神武,岂徒夸圣文。太宗意在陈王业,王业艰难示子孙。
吕才带领大家紧张排练了数天,《七德舞》终于在贞观七年的元宵节在大宴上露出了真容。
当时李世民在玄武门宴请三品以上的官员以及州牧、四夷的部落首领,宴会上,《七德舞》第一次正式露面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文臣武将为之疯狂,尤其是那些武将,想起了曾经跟随李世民平定天下的场景,那样的光荣岁月,如今就像重新经历了一番,怎不令人动容,而夷族的首领们也是激动万分,甚至自动请旨跟着舞了起来。
与此同时,还有另一支舞乐在宴会上第一次露面,它就是《九功舞》。
贞观六年,李世民回到诞生地武功庆善宫,在渭水之滨举行宴会,李世民特意赋诗十韵,吕才据此谱成乐曲,制成《功成庆善乐》,随后制成舞曲,由64名童子演绎,他们头戴德冠,身穿紫袴褶,长袖翩翩,跟随旋律缓缓而动,姿态清雅。之后改名《九功舞》,象征太宗朝的文德昌盛之景,和《七德舞》一起在宫廷的重大宴会上相携出现。
李世民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用武打天下,用文治天下,但总有人怕他沉浸在过去的武功里而忘了要文治天下,比如魏征。魏征恨不得时时刻刻提醒李世民要偃武修文,就拿他对这两支舞曲的态度来看,每当《七德舞》开始的时候,魏征就低下头不看,而《九功舞》开始的时候,魏征就聚精会神的观看。即便是在宴会上,魏征也没忘记提醒李世民。
但前文说了,实际上李世民是清醒务实的,他爱《秦王破阵乐》,但也知道此曲只是让人热血沸腾的武曲,在太平盛世是不适合的,于是添加上文德的元素,改编为《七德舞》,这不正是他准备偃武修文的开端吗,何况还有《九功舞》的制成,更是表明李世民想要开创的是一个文治武功的盛世。
何时武,何时文,李世民用行动说明了一切,贞观初期,除了边境自卫,李世民几乎没有发动过任何战争,即便突厥大军压境到了渭水便桥,李世民都能签下《渭水之盟》的屈辱合约,换得国内几年的安定发展。
遗憾的是,这两支舞曲随着时间的流逝已经失传了,我们只能在史书中想象一下它们的卓绝风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