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地广人稀,绝大多数国土地处高纬度,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不仅让这里成为世界上心理辅导需求最旺盛的国家之一,也令许多加拿大人苦于睡眠质量低下,尤其是职场人士和莘莘学子,对此可谓烦恼不已,甘苦自知。
按照加拿大卫生研究院(The Canadian Institutes of Health Research)的研究结论,有证据表明,约1/3的加拿大人自认为“难以睡个好觉”,更有数以千计的加拿大人患有失眠等睡眠障碍类疾病。
正是看到个中商机,各路“大神”齐集加拿大助眠市场,打起了有声有色的“助眠商业大战”。
其中最出名的“明星选手”,莫过于手握一众“健康专家”和“科学人士”加持的褪黑激素制品了。按照商家的介绍,人体大脑会自然产生用于调节睡眠的褪黑激素(Melatonin),如果服用含有褪黑激素的药丸,就能有效调节睡眠。
与“科学药物助眠派”旗鼓相当的,是“全天然药物助眠派”,这一派的商家争辩说,大量服用人工合成的激素“可能有不可预知的副作用”,或许睡眠调节的初衷尚未达到,各种预料之外的身体反应就不期而至,因此号称“全天然”的洋甘菊茶和被列入非处方药行列的抗组胺,就成了他们口中“更理想的助眠服剂”。
对此,不少加拿大人将信将疑,或“全都信一些,但又全都不尽信”。加拿大广播公司日前采访了一名住在多伦多的助眠客户奥顿塔米(Christine Odunlami),这位兼职攻读人力资源管理硕士学位的金融服务行业技术招聘人员既服用“科学派”推荐的褪黑激素,也服用“全天然派”推荐的洋甘菊茶和抗组胺,同时又“尝试先走自然路线”。
什么是“自然路线”?这包括保健食品店、网上代购、传销直销甚至普通超市、杂货店所销售的,宣称有“助眠效果”的各种可以吃进嘴里的保健食品、饮料和补品,也包括五花八门宣称具有类似功能的非食用器械、工具,甚至看不见摸不着的“功法”和生活方式。但万变不离其宗“都是生意”,或者,按照这个行业的业者之一——加拿大食品创新网络(Canadian Food Innovation Network)CEO麦考利(Dana McCauley)所言,助眠商业市场有着“巨大的机会”,因为每个人都需要睡眠,但又很少有人觉得自己睡够了。
当然,不少务实的加拿大人更愿意相信一些老而有效、关键是不需要额外花钱的助眠方式,如有规律的起居生活,又如睡前喝一小杯葡萄酒。但这些在助眠市场业者看来是绝对“不足够”的,麦考利就极力反对“葡萄酒助眠法”,声称“一周喝葡萄酒超过两杯有损身体健康”——怎么办?花钱来喝我们开发的助眠苏打水或草药水吧,那个每周喝多少都可以。
展开全文
或许因为职场商务人士是助眠产品的目标客户,当前这类助眠饮料被起了个富有诱惑力的名字——CBD饮料(CBD drinks)。加拿大号称拥有全球最严格的药品管制条例,但这些条例对非处方的“功能食品”和“顺势疗法”却有些“灯下黑”,麦考利就对加拿大广播公司坦承,法律上虽不允许直接宣传CBD饮料的助眠“疗效”,但他们早就习惯于使用“梦想”、“唤起情绪”之类似是而非的术语打“擦边球”来推销。
但这些玩意儿真的有效么?
本身在经营这一产业的麦考利含糊其辞,承认CBD饮料的助眠效果从专业角度“欠缺逻辑性”,但认为“可以起到心理按摩作用,并因此产生效果”。
而神经学家兼睡眠专家怀特博士(Chris Winter)则坚决反对服用包括褪黑激素在内一切助眠补充剂的做法,在他看来,当代人入睡难一般而言仍在合理范畴,“人们应该习惯接手这一自然现象”,在他看来,“自然睡自然醒”才是最健康的养生之道。
一些普通人也赞同这种观点,他们在尝试了补充剂助眠后认为,强行靠外力助眠即便真的能让人入睡,睡眠质量和效果也是可疑的,靠“吃药”睡10小时,效果未必比自然入睡并酣眠6小时更好。
加拿大广播公司电台科学专栏作家卡丘尔(Torah Kachur)尝试过各种流派的补充剂,也接收过许多睡眠专家辅导,在她看来,洋甘菊茶等助眠产品“没什么特别有效”,褪黑激素倒是真能让人很快入睡,但“它不适合所有人”,因为这种依靠激素强制性入睡,会让服用者产生诸如做恶梦等副作用,卡丘尔最终浅尝辄止。
在卡丘尔等人看来,与其执着于寻找可“吃了就睡”且无副作用的助眠补充剂,还不如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比如从下午4点起就将电子产品调成蓝光模式,并在睡前避免饮食。她指出,褪黑激素固然是助眠剂,“但最好确保用良好的生活方式促使自己的身体自给自足产生它”。